四訪淥田,二探「名相世族」那些古事
5月5日、19日,6月2日、6日,攸州網群驢友先後有33人,連續四次探尋淥田,兩訪群新村大洲「名相世族」的「劉氏家廟」。
一位北宋宰相家族的三支後裔,明初起歷100年左右時間,從陝西、江西等地歷經千辛萬苦遷徙來攸,先後在淥田大洲「插標佔地」(當時允許)落戶創業;清初共建「名相世族」劉氏家廟近400平方米,歷310多年經四次重修保存至今,創建了「湘東地區典型的祠堂建築風格」,這裡面該有多少精彩故事……
淥田群新村大洲「名相世族」劉氏家廟古建築群
老文物工作者關注「劉氏家廟」
5月起數次「淥田訪古」信息上網後,引起社會上一定反響,故參與人員逐漸增多,訪問速度明顯加快。昨天(6月6日),70多歲的攸縣知名書法家彭壽昌老先生,也「上勾」隨隊前往,參與攸州網群第四次淥田行,二探「名相世族」古祠隊伍,冒雨察看攸縣保存最好的大洲劉氏家廟。他老人家可是上過中央臺的名人哈。上車後才得知,知名書法家彭老最早就是文物工作者。這次聽說淥田有宰相後裔宗祠古建築群,非要來親自看一看。
已逾古稀的知名書法家彭老(前右三)冒雨察看大洲「名相世族」的「劉氏家廟」
在劉氏家廟內與當地老人交談
家廟內景
聽劉氏家廟老人介紹情況
株洲市政府認定「名相世族」
劉大元老師編著的《浟水人家》介紹,大洲劉氏家廟上的祠匾「名相世族」,據傳是宋仁宗皇帝御書。這位「名相」指的就是劉氏家廟先祖、宋仁宗時期的宰相劉沆;「世族」,是指血脈相沿、世代顯貴的家族。劉沆貴為宰相七年,後裔不乏高官,稱為「世族」,題中之義。朱元璋統一長江流域後,於洪武年間下令組織人多地少的江西人遷往湖南、湖北,史稱「江西填湖廣」。劉沆後裔永興、宸北、繼興三支劉氏,就是從明洪武至成化年間(1368--1644),先後外地遷入攸縣大洲開基立派的。劉氏這一遷移過程,竟然長達100年左右。
2008年,株洲市政府公布大洲劉氏家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就等於認定了大洲劉氏的「名相世族」。同時也確認,該廟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02),至今已有316年。
名相世族 據傳是宋仁宗皇帝御書
家廟內景
劉氏家廟古建築群的「秘密」
兩次看了大洲劉氏家廟後,特別是站在廟前稻田北望,老馬發現一個「秘密」:劉氏家廟這一路數棟古建築,應該是不同時期建起來的。依據是:劉沆後裔三支同宗劉氏,在100年左右時間內,分別從陝西、江西、衡山三地,遷到淥田大洲;因此可能是,到達一支建一座廟,再到一支挨著老廟又建一座,直到最後一支到達時,三支共商,乾脆再挨著老廟,建一座三家共用大廟。於是,康熙四十年(1702),「名相世族」的劉氏家廟就此誕生。因此,在劉氏家廟中,祖宗牌位是三支共一牌:「彭城堂大洲始祖永興宸北繼興等公位下歷代高祖曾祖……」,除大洲劉氏外,估計沒有哪家家廟、祠堂是這麼寫牌位的,有也可能不多。由此,也可解釋這一排數棟建築用材不一,以及大廟風格、規模、裝飾明顯優於其它舊祠的現象。
若從第一支入攸劉氏建廟算起,劉氏家廟旁邊的低矮老廟,應有近400年歷史。
從西往東看,明顯的三座主建築
西起第一條大門
西起第二條大門
相鄰兩棟用磚規格、牆基高度明顯不同
「名相世族」為什麼默默無聞?
接觸大洲「名相世族」信息後,老馬有個疑問,同在淥田,攸縣人多數隻知淥田蔡氏,如湖湘望族、科第世家、兄弟聯登等,而基本上不知還有大洲劉氏「名相世族」,那可是宰相家族啊!這是為什麼?分析起來,一是按最早入攸時間算,淥田蔡氏早於大洲劉氏240年左右,有這麼長時間,淥田蔡氏名望早就樹起來了;二是淥田蔡氏人物,都是本土發祥,而大洲劉氏的「名相」,雖是官至宰相,權傾朝野,卻是在原籍入仕發跡,來攸的僅是其後裔支系。這可能是「只知有蔡氏,不知宰相家」的根本原因。或許劉沆後人認為,先祖宰相是遙遠的事情,不必炫耀,我們還是以唯耕唯讀、克勤克儉為宜。
據大洲劉氏後人劉道德說,大洲劉氏也有過幾位二品官員,不然有的宗祠敢建「四進」?老馬手上沒有資料,不敢妄評。待資料到手再說。
保護三四百年古廟任重道遠
如今,知不知道「望族」、「世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風水輪流轉」,如今在淥田鎮,古建築保存最好的卻是大洲「劉氏家廟」。威武的牌樓、16根屋柱、近400平方、300多年歷史的劉氏家廟,整體、主體仍然完好,牌樓外裝飾更是一絕,在攸縣已是鳳毛麟角,沒有哪家家廟(宗祠)能望其項背。但局部仍有急待修繕的地方:屋頂到處透光、漏雨,屋簷木板腐朽掉瓦,室內屋柱、梳樓雨水浸損,入目滿地青苔,內牆古碑風化,還不抓緊搶修,後果堪憂!因此,搶修、維護、保護好大洲「劉氏家廟」這一古建築群,真正給後代留下「湘東地區典型的祠堂建築風格」(株洲市文保碑語)樣本,是當代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老鄉們當場議論說,要保證家廟安全,至少要換頂換瓦。不漏雨是最基本要求。
牌樓長樹
文物是一種文化傳承,是整個社會的財富。文物保護不能立只碑了事,也不僅是家族的事。官方、民間應攜起手來,儘快還原古建築當年風採。
再次顛覆「淥田人」印象
昨日二訪劉氏家廟,導遊仍然是劉道德帥哥。我們兩車到達現場時,群新村城北洲劉一龍老前輩早已到了,他曾任職香港國際經貿導報,據說曾有「江西共大」數年經歷。上世紀90年代重修劉氏家廟時,有篇碑文就出自劉老大筆。這次得知我們又來採風,立即冒雨前來家廟陪同參觀,解說。我們離開時,劉老竟然拿錢交給導遊道德帥哥,要他陪我們到大洲吃午飯。這麼熱心的老人!
熱心的劉一龍老伯(右)
到達劉氏家廟時,天仍下雨,劉帥哥即向附近老鄉借傘,要幾把給幾把,供我們攝影使用;家廟管理員老伯冒雨前來開廟門迎客;一張超大的木架擋在古祠外牆前,我們要求老鄉移開,老鄉不說二話,就和我們動手搬走。老鄉們都是有求必應。一位熱情的老鄉還端來新鮮的麥梨,讓我們品嘗,還說「都是自家園裡個。」我們好像回娘家了。
「都是自家園裡個」
「熱情、好客的淥田人」,再次顛覆了以前對「淥田人」的那個印象。
古建築前觀眾流連忘返
雖然古家廟因雨損嚴重,但並不影響我們對整座建築相關藝術的欣賞熱情。雖是雨天,首次參加「家廟訪古」的彭老、心照帥哥,領悟和黃和榮倆美女等,一點也不受影響,打著傘參觀,感覺這個家廟好大的排場,一路幾棟青磚黑瓦古建築,如城牆一樣排列,煞是威武。要不是以前被拆一部分,當日之輝煌大氣可想而知。家廟前水塘(重要風水)雖因建房填掉不少,但現有長度仍能說明當年氣派之盛。就連曾搞文物工作的彭老也說,在攸縣,以前我都沒見過這麼大規模的祠堂。
等待開門前,大家看了廟前的株洲市文物保護碑文,把家廟及附屬建築外圍全部掃了一遍,不懂的就向劉老前輩、道德帥哥和當地老鄉請教,著實是開了眼界。特別是對牌樓建築風格,外裝飾的雕塑、繪畫、書法作品,仰視,凝思,詢問,尋根問底,評頭品足,興趣甚濃。因年代久遠,牆壁上不少雕塑殘缺掉落,有的繪畫淡去所餘不多,有的書法僅剩零散幾字,大都就拍攝下來,聚眾分析,各抒己見,在想像中還原,猜測作品立意。昨晚老馬將一些殘損作品發上QQ群,竟然又被才子無愧我心完全還原,不服還真不行。有些仍能看清而不知其意的,上網後也查出來了,「原來是這個意思!」
劉氏家廟的外裝飾(牆壁、屋面)工藝,是可以大書特書的。
古廟古物,細微之處見智慧
一些細小的方面,也讓我們大感新奇,其中閃爍著古人的智慧之光。
牌樓正面兩邊牆壁上,「忠孝節義」四個黃色大字,表面坑坑窪窪,看起來卻非常顯眼。有人問是怎麼雕塑出來的?劉老介紹說,這不是雕塑,而是一種簡單的工藝:用雞蛋黃和糯米飯混合製作而成。蛋黃造色,糯米飯粘合。牌樓上有「名相世家」、「劉氏家廟」和「忠孝節義」三組題字三種顏色,唯有這「忠孝節義」四字醒目且不見局部褪色。
參觀時,大家發現家廟左右舊樓前牆上,在近兩米高的地方,有一排排鐵環,兩隻一組,不知幹什麼用的。我們猜想說是拴馬的。劉老和上年紀的鄰居說,拴馬有拴馬樁,這鐵環是當年祭祀時殺豬掛肉用的。家廟每年祭四次,每次都要殺幾十頭豬(這該是多大架勢),在牆壁上掛整豬便於屠戶操作。
在右邊舊樓大廳,牆壁上有一橫方木,約一尺長,嵌進了牆壁,與牆面平行。我們進出幾次,也見到了,沒人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道德帥哥告訴大家,「這是照明時掛油燈用的。」掛時拉出方木,不用時塞進木槽,不佔空間。用現在的話說,這叫活動「燈座」。老馬笑道:這塊木條可以申請非遺保護了。
大廟敞開大門後,大家蜂擁而入,爭相一睹這座300多年歷史的古廟風採。
在民國十九年捐款修廟紀事碑上,有人捐光洋720元,有人捐光洋900元(銀元,又叫花邊),最少的捐二三塊。劉一龍老先生說,一塊光洋七錢多,900多塊就是60多斤啊!結果,這兩位捐款大亨名單分別列於碑的前後。劉老的意思是說,有兩支劉氏在比著捐款。
如今想想,劉氏家廟要修復,還得要有當年「比著捐」那種勁頭。當然,這還不夠,既然株洲市政府公布保護,且如今家廟急需搶修,就應該安排財力立項支持。
建議喜歡研究歷史的,喜歡攝影、寫作、書法或繪畫創作的朋友,以及關注古建築外裝飾的,不妨前往大洲劉氏家廟轉轉,那裡,或許有你們能夠參考的一些信息。
相關閱讀(本公眾號已發)
五峰山下,古風古韻看淥田(組圖)
「十」字淥田,那別具一格的故事(組圖)
攸安邊境古代世家風水之爭軼聞(組圖)
攸縣淥田民間古代書法藝術欣賞(組圖)
淥田平原,驚現「名相世族」古建築群(組圖)
四訪淥田,二探「名相世族」那些古事(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