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長徵走過的若爾蓋縣—— 紅色草地上的「加減法」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雨雪過後的若爾蓋大草原河水猛漲,不少低洼處積滿了水,遠遠望去,仿佛當年紅軍長徵走過的水草沼澤地。「這裡生態環境好,來年的藏家樂更有盼頭。」坐在漂亮的藏式新屋門前,談及下一年的打算,66歲的牧民巴甲勁頭十足。

  10月13日,川報全媒體集群直播長徵路報導組來到若爾蓋大草原。大草原見證了紅軍長徵的堅韌與偉大,也注視著如今這方紅色熱土上的新理念、新變化、新發展。

  「紅色的草地」

  十大元帥九位走過這裡

  位於川西北高原的若爾蓋縣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天然草地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77.64%。據該縣史志辦副主任徐紹勇介紹,紅軍長徵過草地的艱難歷程大部分在若爾蓋縣境內,留下了著名的巴西會議會址、包座戰役舊址等革命遺蹟。

  巴甲住在若爾蓋縣班佑鄉班佑村,這裡是紅軍長徵過草地經過的第一個村寨。10月13日,班佑鄉213國道邊,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雄偉挺拔,當年紅軍長徵過草地時,近800名戰士長眠於班佑河畔。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皆由若爾蓋縣出川入甘,若爾蓋也是四川省境內紅軍三大主力唯一共同走過的縣,開國「十大元帥」中有九位從此經過。

  生態加減法

  越來越多的黑頸鶴飛來

  10月13日,溼地保護員莫郎在若爾蓋溼地核心區巡查時,又發現兩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這兩年,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溼地面積不斷擴大、水位持續提高,越來越多的黑頸鶴飛來了。

  黑頸鶴數量增多,折射若爾蓋生態環境的改善。若爾蓋縣環保林業局副局長巴香告訴記者,2009年若爾蓋溼地內沙漠化土地面積近3萬公頃。這個被譽為「亞洲之腎」的溼地內,300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有200個以上一度完全消失。眾所周知的花湖,面積從318公頃減少到215公頃。

  自2011年國家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以來,若爾蓋縣開始大力實施以草定畜,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

  在班佑村當了20多年村支部書記的扎西說,目前,全村三分之一的草場被劃入禁牧草場,三分之一的草場推行草畜平衡。當地一些村寨還把限制牲畜數量納入村規民約,明確規定每人限養20頭犛牛。

  數據顯示,2011年,若爾蓋牲畜超載率為100.5%,2015年底,這一數據下降到28.3%。若爾蓋縣農牧水務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副主任李開章說,這相當於4年間,全縣減少了25萬多頭犛牛。

  為保護溼地,若爾蓋還做起更多「加法」——運用填溝、治沙、滅鼠、修建生態壩等方法,讓溼地面積進一步擴大。今年8月,若爾蓋溼地公園通過國家驗收,這是阿壩州首個國家級溼地公園,花湖的面積也增加到650公頃。

  產業加減法

  犛牛少了收入反倒增加

  長期以來,若爾蓋牧區以犛牛數量論英雄。如今,牧民的牲畜數量減少了,但實際上,很多人收入不減反增。

  李開章說,全縣牧區正在大力增設犛牛凍精改良點,加大畜種改良力度,優化畜群結構,改良後的犛牛產奶量達到過去的2-3倍;同時,通過鼓勵建設標準化牲畜暖棚、人工種草等方式,減少牲畜死亡率,提高牲畜出欄率,擴大養殖效益。

  巴甲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犛牛市場價每頭約3000元,原來養300頭,每年出欄20頭,毛收入6萬元;如今犛牛存欄量雖然只有200頭,但家裡多餘勞動力轉產搞騎馬旅遊和接待,一年就有5萬多元收入,禁牧的53公頃多草場,政府補助每年也有6000元。算下來,全家收入還增加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利用豐富的草場資源,班佑村率先成立興牧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開發了集騎馬、吃藏餐、住藏家於一體的旅遊接待。「合作社收入的20%用於村集體經濟,80%用於村民分紅。」扎西透露,去年全村有25萬元分紅,今年預計有70多萬元分紅,「年底,村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1萬元。」

  發展旅遊業,一方面減少當地畜牧業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切實提升牧民收入。若爾蓋縣旅遊發展局副局長尕瑪汪清介紹,國慶7天,若爾蓋各景點累計接待遊客86696人次,同比上升34.7%;旅遊收入7479.05萬元,同比上升33.4%。

  明年初,巴甲也準備讓大兒子阿讓開個藏家樂,讓遊客來吃酸奶和手抓肉,體驗草原藏家風情。「明年,會有更多遊客來看草原和溼地。」(川報全媒體集群直播長徵路報導組黃大海記者 徐中成 雷倢 阮長安 田為 發自若爾蓋)

相關焦點

  • 若爾蓋大草原,紅軍走過的草地
    今年休假從成都自駕經劍閣縣(劍門關)去了九寨溝。說實話,九寨溝景區並沒有引起我多大的興趣,倒是返回成都經過若爾蓋大草原,給了我意想不到的收穫,認識了紅軍走過的草地。  中午,從九寨溝出發,沿著213國道向西往若爾蓋縣,沒想到一路都是美麗的草原,一問才知是若爾蓋大草原——紅軍走過的草地。
  • 紅軍長徵時走過的松潘草地,現今是個什麼狀況呢?
    因為若爾蓋草原太大了,從旅遊和地域上,大草原又被分成了若干個分區。比如,在紅原縣域的草地,人們習慣叫作紅原草原;在松潘縣域的草原,習慣稱作松潘草原(並不是過去的松潘溼地);在若爾蓋縣域的草地,習慣稱作若爾蓋草地(不代表整個若爾蓋大草原);在甘南的瑪曲,被稱作阿萬倉草原等。
  • 紅軍最早走過的草地在哪裡?
    紅軍走過的草地主要包括今四川省阿壩州的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4個縣以及甘肅省甘南州的瑪曲縣和青海省的班瑪縣等處。這些地方過去都屬於邊陲重鎮松潘管轄,所以紅軍走過的草地又稱之為松潘草地,昔日的松潘草地就是我們常說的川西北草地。紅軍走過的若爾蓋草地。
  • 若爾蓋:紅軍走出草地後的落腳與紮根
    巴西會議遺址位於若爾蓋縣東32公裡的班佑寺旁,原本是寺院的經堂。1935年9月紅軍離開後,一把大火將這裡燒毀,如今只留殘垣斷壁。(南方周末記者 滑璇/圖)因為傷病,他們沒能跟上紅軍北上的隊伍,在經歷九死一生之後,從漢人變成藏人,從戰場上的士兵變成草原、山林的一部分。當年這些「外人」的到來,為草原和山林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建起了第一所漢語小學,帶動了蔬菜的種植,現在盼望通過紅色旅遊脫貧致富。痛哭過後,21歲的羅永佑還是留了下來。
  • 若爾蓋:雪山草地樹豐碑 長徵精神代代傳
    7月1日,若爾蓋縣巴西會議紀念館開展了以「雪山草地樹豐碑,長徵精神代代傳」為主題的「紅軍長徵在阿壩」紅色文化圖片展,利用若爾蓋縣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愛國教育活動。在巴西會議遺址,一排排整齊的圖片展板形成了一條「滿載」紅軍故事的「長徵路」。
  • 當年紅軍走過的草地 如今大雁落腳的地方
    這是當年紅軍走過的草地,它叫若爾蓋草原。若爾蓋草原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是我國三大溼地之一。區域包括四川省的若爾蓋、紅原、阿壩、松潘,甘肅省的瑪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縣,總面積約5.3萬平方公裡 ,比半個浙江省還要大。
  • 紅軍長徵走過的大沼澤-日乾喬大沼澤
    1960年,周恩來總理為紅原縣命名,意為紅軍長徵走過的大草原。途徑紅軍長徵遺址,公路一側是紅軍過草地紀念碑,另一側是日乾喬大沼澤。--若爾蓋溼地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日乾喬沼澤是紅軍走過的草地裡最大的沼澤,這一片茫茫沼澤地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紅軍的足跡,這塊沼澤地曾經有一支英勇的隊伍在這裡展開了與大自然殊死搏鬥。
  • 紅軍跨過草地死亡陷阱 感人故事長留若爾蓋
    如果說長徵是一部歷史劇,過草地就是迎接勝利曙光前的英勇悲壯一幕。紅軍長徵曾經3次走過川西北的溼地草原,主要是若爾蓋地區的草地。草地天氣瞬息萬變,地面布滿泥潭水坑,稍有不慎便陷入深不見底的泥潭。81年前,三大主力紅軍都到過這裡,是紅軍長徵過草地時的出發地。記者來到這裡時,此處的紅軍長徵紀念館正在整修,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紀念日。松潘所轄的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縱長500餘裡地,橫寬300餘裡地,面積約15200平方公裡,海拔3500米以上。紅軍過的草地主要是川西北的若爾蓋地區。記者駕車從松潘趕往若爾蓋,高高低低的山地慢慢變成寬闊的草地。
  • 80多年前,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如今變成什麼樣?
    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壯舉。憑藉著非人的意志和不懈的奮鬥,中國紅軍跨越雪山,走過草地,行程約兩萬五千裡,其中經歷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 紅軍長徵走過的大沼澤-日乾喬大沼澤
    紅軍長徵走過的大沼澤-日乾喬大沼澤日乾喬大沼澤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溼地--若爾蓋溼地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沼澤地天氣變化無常,即便是仲夏時節,也時而寒流滾滾,時而暴雨傾盆,狂風、冰雹、風雪隨時可見。這裡也是電視劇《長徵》的外景拍攝地。
  • 當年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如今變成了什麼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當年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如今變成了什麼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們現如今的幸福生活都離不開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付出,在戰爭年代,中國的革命烈士英勇奮戰,為我們打下了這和平的社會。其中在歷史上和戰爭年代最著名的事跡之一就是我國紅軍的兩萬五千裡長徵。
  • 這裡是紅原縣,紅軍長徵路過的雪山草地,四川省由周總理命名的縣
    這裡是紅原縣,紅軍長徵路過的雪山草地,四川省由周總理命名的縣;因是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經過的雪山草地,設縣時由周恩來總理命名為紅原以為紀念,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意為紅軍長徵經過的地方。她是紅軍長徵時路過的雪山草地,由周總理為之命名。
  • 紅軍長徵時經過的草地現在怎麼樣了?
    紅軍長徵時經過的草地現在怎麼樣了?據當地人介紹,川西北大草原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時走過的草地,曾留下了許多悲壯、動人的故事和多處遺址。但現在因草地沙化,不僅使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也使長江、黃河上遊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 當年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現在怎麼樣了?看到照片讓人難以置信
    當時紅軍所穿過的草地叫做松潘草地,位於咱們國家的四川,因為當時的地理環境,這片草地可以說是很難逾越的天塹。再加上松潘草地和青藏高原所接壤,平均海拔已經超過了三千五百米,可以說當時的行軍是有很大的負擔。1934年到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通過草地,也就是松潘溼地,經過的地區包括今天的松潘縣、紅原縣、若爾蓋縣。松潘草原原來就是一片沼澤地,當年我們紅軍經過這裡的時候,正好還趕上天降大雨,讓人很難辨認哪裡是沼澤哪裡是草地,很多戰士都是一不小一腳下去就再也沒有上來。
  • 1934年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如今是什麼樣?
    1934年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如今是什麼樣?長徵是我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一件事,當時的紅軍非常的被動,為了改變現狀,在領導的英明決定下,開始了25000裡的長徵,長徵途中紅軍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他們怎麼辦,餓了吃樹皮,吃皮帶,渴了喝雪水,爬雪山,過草地,就這樣憑藉著他們的毅力,創造了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舉動。
  • 阿壩州若爾蓋縣擁有28處紅軍長徵歷史遺址遺蹟
    「毛澤東曾在這裡收到過密電決定立即北上;周恩來曾在這裡的一間小土坯房裡養過病;紅軍北上的糧食也正是在這裡籌集的。」阿壩州若爾蓋縣擁有28處紅軍長徵歷史遺址、遺蹟。阿壩州若爾蓋縣巴西鄉班佑寺院,現在只剩下了十幾米高殘破不堪的土牆。
  • 趕不上部隊、回不去家鄉,過草地掉隊的紅軍,後來怎樣了?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蔣桂花編者按長徵時期,紅軍將士在若爾蓋草地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過草地時,不少紅軍因病因傷在若爾蓋掉隊,從此留了下來……作者蔣桂花是若爾蓋縣人,也是雪山草地黨史資深研究者。
  • 紅軍25000裡長徵,走過的草地,現如今變成什麼樣了?
    大家是否還記得紅軍長徵的故事呢?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我們的紅軍戰士經歷了千辛萬苦。當初紅軍長徵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現如今又有誰記得呢?還記不記得偉大的紅軍徒步翻越了幾十座大山大河,整整25000裡,這一場戰略轉移也是經歷了很長的時間。這其中的艱辛不是我們所能明白的,可誰又知道爬雪山過草地的時候死了多少人呢?是不是好奇紅軍長徵時走過的草地,現如今變成了什麼樣子呢?
  • ...歷經苦難 我們收穫輝煌——追記翻雪山過草地犧牲的紅軍無名英雄
    新華社成都10月19日電 題:他們歷經苦難 我們收穫輝煌——追記翻雪山過草地犧牲的紅軍無名英雄  新華社記者惠小勇、童方  在紅軍長徵走出草地見到的第一個村子——四川省若爾蓋縣班佑村,有一座名為「勝利曙光」的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
  • 長徵時,紅軍走過的草地,如今變成了什麼樣子?看完知道了!
    長徵時,紅軍走過的草地,如今變成了什麼樣子?看完知道了!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編的百家號,今天小編和大家講的是長徵的時候,紅軍走過的草地,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說起紅軍在當時戰爭時期,相當艱難,他們沒有自己的革命根據地,所以在革命的時候非常艱難,在當時國民黨和工農紅軍之間戰鬥是非常激烈的,在國名黨的圍剿中,工農紅軍不得不發起長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