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過三平寺很久了,我知道那是著名的佛教廟,他和廈門南普陀,梵天一樣有名。第二天當我訪問雲水謠時,我偶然發現了某人發送的三平寺微信照片,並再次檢查了地圖,然而那是80多公裡外,所以我決定開車去旅遊。
三平寺建於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距平和縣30公裡,始建於唐會昌五年,是唐末高僧楊義中所建。據說唐武宗實行了除佛除僧的政策,佛教遭受了嚴重打擊,為了躲避災難,一中禪師駐錫從漳州到雲峰,「三平真院」帶領他的追隨者從「三險三平」到第三層平山和第九層巖創建三平寺。一開始是「抬提」小寺,一千多年後,他被摧毀並不斷繁榮,現存的寺院是清末重建的。從唐到明清,共修碑4次,修寺11次,修路1次,修橋1次,置田8次。自三平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成立以來,三平寺進行了空前規模的整治。
從平和文峰鎮到三平寺下高速10多公裡後,多是盤山蜿蜒小徑,雖然林木蒼翠美麗,但由於道路陡峭,沒有時間近距離觀察。自從半山開始,有很多村民在路邊的商店和亭子裡賣香燭,古廟裡到處都是香。山路在到達山頂時一次又一次地轉彎,在轉折點,你面前有一座黃色的大房子,紫色的空氣很濃,人們大吵大鬧。
作為和平的地標之一,三平寺在大開大合的仰角充滿了光明和興奮。從很遠的地方,你可以看到三平祖師的雕像倚靠在藍天上,一言不發地微笑著對蒼生,外圍的十二生肖石像十分莊重,氣勢恢宏。「三平祖師」也稱為「廣濟大師」,俗名楊義,原為唐代著名的高僧漳州,因為他生前教過百姓農耕水利技術,精通醫術,還教山民練武強身抗暴安良,去世後,逐漸演變成佛教世俗的神。三平祖師信仰最初局限於漳州,在元明清時代,他逐漸盛行於閩南地區,然後隨著移民輻射到周邊地區,成為跨界的神。在臺灣地區有50多個祠堂,信有60萬人。
三平寺不同於一般寺廟系統,因為他的天王殿較少,通常稱為「兩殿半」。你一進山門,就會看到大雄寶殿,最後半個大廳就是塔廳。寺院依山而建,北朝南,前低後高,四面環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林海竹海蕩漾,涼風習習,沁人心脾。古寺總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鐘鼓樓,僧侶室和大雄寶殿組成前一組,祖殿、齋堂和塔殿組成後一組,寺院建築別具一格。
趙樸初先生題字的「三平寺」掛在山門額頭上,在七彩的陽光下方,有兩尊青龍雕塑,彩瓷面朝小寶塔,生動逼真,有躍升晴空的潛力。
輸入山門並進入庭院。天井兩邊都有蓮花池,朝聖者沿著中間的石路直走,爬上臺階,這是一個翻新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寬度是三個房間,比山門的地形高出一米多,這兩條走廊是相對的,在右邊走廊的牆上,有清代乾隆年間宰相蔡新所寫的三平寺銘文。
第二個入口「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大廳。大廳前面有一條長長的走廊,朝聖者必須通過側門進入走廊才能到達大廳。大廳有三個房間寬,大廳裡有一尊一米多高的易忠大師雕像,他是清代用樟木雕刻的。
三平寺的最高部分,最後一個入口,叫做「塔殿」,大廳的底部是兩米高的正方形,他有兩個屋簷和三個房間寬,兩邊都有臺階,爬上臺階,從側門進入大廳。在大廳中間非常光滑的水磨石籠子裡,坐著一尊三平創始人義忠的雕像,這座雕像外形很美,戴著和尚的帽子,穿著法衣,雕像的臉慈祥平易近人。在塔殿的中間,有一個圓形的傘形屋頂,結構非常獨特,碑文名為「寶蓋」,剛好在廣濟大師的頭頂上方。據說一忠大師九十二歲時,他的遺骸還埋在水下的磨石籠裡,因此有大量的香客雲集燒香並要求籤名,這是三平寺最熱鬧的地方。既然三平寺的到來,就難免要求籤名燒香。據說三平寺的佔卜符號非常準確,大多數來三平的朝聖者都會把手放在他們大師的雕像下,我們不能迴避俗俗,還要發小乖來誠懇地領個牌子,詩很清楚。寺壁兩側有七塊石碑,是明清時期重建寺院的碑文。
在三平古寺的後山上,樹木常年青翠,非常蔭涼。山上有一個著名的「虎跑泉」。泉水非常清晰和圓潤,到了正午,你會感到精神煥發,熱量也會消失。據說在古代,有一個茶室和一個觀魚臺,清朝時,文華殿的大師和官部的部長蔡新回到家鄉,盛夏時節,他們會來平山泡茶。
在爬虎泉下,有一條小路通向另一個院子,那就是菜館。忙了半天,此時已經餓了,於是入館在品味。寺廟裡的素食者以攀虎泉澗水和當地有機蔬菜為原料,炒粉、鮮竹筍、素魚、蘑菇湯,色香味俱全,入口清香順滑,令人印象深刻。
享受美味佳餚,漫步於寺廟外。柳影旋轉,碧波蕩漾方聖池中央的觀音雕像寧靜是慈悲的。池塘上蜿蜒的小路回欄,風景獨特。
如意谷中悠閒地走著,欣賞亭子雕塑的巧妙裝飾,品味禪詩石刻的豐富內涵,領略清池妙義的自然,有真諦,卻忘了分辨。
如意谷和山坡的另一邊是三平的祖傳文化公園。文化園佔地250畝,總建築面積12960平方米,由仰聖廣場、六福平臺、祈福廣場、六度平臺和尚德廣場組成。廣濟益中禪師銅像高22.88米,位於尚德廣場,意為十全十美,是福建省最高的銅像;廣濟方正金身殿是中國最大的銅廳佛堂,內有3666個金身;置福智勝閣,內有3666個金身;外牆上花崗巖三平祖跡線刻與東方大地法脈浮雕。
在景區徘徊,不知不覺中,已經是黃昏,天空一片漆黑。在禪風梵語的吟唱中,我們踏上了回家的旅程。那是辛卯年四日。之後,他寫了五條定律
路盤卅裡秀,石印白鐘山。寶塔外面的綠煙,荷塘裡的綠影。
西心泉冷冽,弘法大廳返回。千年陰雲之下,不朽大師依然坐在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