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讀者朋友都曾聽說過這句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關於什麼的呢?講的又是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其實,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是一句關於過生日的俗語,意思是30歲的生日不宜過,而40歲的生日不能錯過。其實,這句俗語與我們這裡農村的「平四十」說法大致相似,在筆者當地,不少老百姓尤其是一些歲數大的農民,都認為四十歲是「小八十」,算得上人生的一大喜事,大家在40歲生日的時候,通常會宴請親朋,讓大家到自己家裡「胡吃海喝」一頓,不計捨得,按照不少老人的說法就是破財消災,能為今後的歲月減病消災。
此外在筆者這裡還有一種說法,特別是在不少老一輩人的傳統觀念中,他們認為人從出生到死亡是經歷「神-人-神」這一過程的,一個人在12歲之前是神,不是人,所以在不少地區12周歲又叫做「完十三」,是「神」到「人」的過渡,在這一年過生日的時候,大傢伙都會為自家的孩子好好地過上一次生日,而當人從12歲到80歲的階段才被認定為「人」,這幾十年的階段不宜大過生日,一般都講究在自家偷偷的過生日,不然就是在提醒閻王爺自己的壽數,比較忌諱。
而當一個人活到了八十歲,80歲以後就又算得上是「神」了,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再「小心謹慎」的過生日了,反而講究大張旗鼓的去過生日,生日過得越隆重越好,越隆重越痛快,就越有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與長壽,這一說法流產較廣。此外由於40歲被不少當地人稱為「小八十」,所以大傢伙一般都會趁著四十歲的時候大辦一場,招待親朋,這一種過生日的講究在筆者這邊比較盛行,所以就有「四十不可錯」的說法,當然了,各地風俗風情有異,其他地區或許就是其他形式的講究了,也不能一概而論。
「三十不可做」這句俗語主要是一個提醒作用,其實放在當今這句俗語也比較好理解,三十而立嘛!30歲正是一個人成家立業的時期,這個時候應該將主要主要的心思財力放在事業家庭方面,而對於過生日這件事傾斜過多,就顯得有些不恰當了。
其實關於過生日的俗語還存在不少,幾乎每個地方都存在關於過生日的講究,比方說筆者的一位網友家鄉比較講究「男不三,女不四」說的是男人不宜過30歲生日,而女人不宜過四十歲生日,等等等等,在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地域不同,講究也不同,對於「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也有的地方的說法正好相反,成了「三十不可錯,四十不可做」,因為當地人認為「四」同音「死」,所以都避諱過40歲的生日。
時過境遷,到了現代社會,其實過生日這件事並不再像過去那麼「複雜化」了,大家可以隨心所欲的過生日,尤其是大多數年輕人,都不存在那些講究說法、以及思想包袱,怎麼快樂怎麼過,畢竟快樂的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放在今天來看,「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這種說法也確實存在一定的「封建」色彩,但這些風俗在不少地區流傳了數百上千年,我們似乎又沒什麼必要去糾結到底是否封建,是否科學合理了,不是嗎?只要我們簡簡單單的去面對這些老規矩老習俗,不鋪張不浪費,不存在思想上的壓力包袱,理性面對即可,不是嗎?
對於農村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你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碼字不易,期待大傢伙給多多點讚哦!感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