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關於過生日的講究,有道理嗎?

2020-12-23 農村圈圈樂

相信不少讀者朋友都曾聽說過這句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關於什麼的呢?講的又是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其實,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是一句關於過生日的俗語,意思是30歲的生日不宜過,而40歲的生日不能錯過。其實,這句俗語與我們這裡農村的「平四十」說法大致相似,在筆者當地,不少老百姓尤其是一些歲數大的農民,都認為四十歲是「小八十」,算得上人生的一大喜事,大家在40歲生日的時候,通常會宴請親朋,讓大家到自己家裡「胡吃海喝」一頓,不計捨得,按照不少老人的說法就是破財消災,能為今後的歲月減病消災。

此外在筆者這裡還有一種說法,特別是在不少老一輩人的傳統觀念中,他們認為人從出生到死亡是經歷「神-人-神」這一過程的,一個人在12歲之前是神,不是人,所以在不少地區12周歲又叫做「完十三」,是「神」到「人」的過渡,在這一年過生日的時候,大傢伙都會為自家的孩子好好地過上一次生日,而當人從12歲到80歲的階段才被認定為「人」,這幾十年的階段不宜大過生日,一般都講究在自家偷偷的過生日,不然就是在提醒閻王爺自己的壽數,比較忌諱。

而當一個人活到了八十歲,80歲以後就又算得上是「神」了,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再「小心謹慎」的過生日了,反而講究大張旗鼓的去過生日,生日過得越隆重越好,越隆重越痛快,就越有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與長壽,這一說法流產較廣。此外由於40歲被不少當地人稱為「小八十」,所以大傢伙一般都會趁著四十歲的時候大辦一場,招待親朋,這一種過生日的講究在筆者這邊比較盛行,所以就有「四十不可錯」的說法,當然了,各地風俗風情有異,其他地區或許就是其他形式的講究了,也不能一概而論。

「三十不可做」這句俗語主要是一個提醒作用,其實放在當今這句俗語也比較好理解,三十而立嘛!30歲正是一個人成家立業的時期,這個時候應該將主要主要的心思財力放在事業家庭方面,而對於過生日這件事傾斜過多,就顯得有些不恰當了。

其實關於過生日的俗語還存在不少,幾乎每個地方都存在關於過生日的講究,比方說筆者的一位網友家鄉比較講究「男不三,女不四」說的是男人不宜過30歲生日,而女人不宜過四十歲生日,等等等等,在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地域不同,講究也不同,對於「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也有的地方的說法正好相反,成了「三十不可錯,四十不可做」,因為當地人認為「四」同音「死」,所以都避諱過40歲的生日。

時過境遷,到了現代社會,其實過生日這件事並不再像過去那麼「複雜化」了,大家可以隨心所欲的過生日,尤其是大多數年輕人,都不存在那些講究說法、以及思想包袱,怎麼快樂怎麼過,畢竟快樂的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放在今天來看,「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這種說法也確實存在一定的「封建」色彩,但這些風俗在不少地區流傳了數百上千年,我們似乎又沒什麼必要去糾結到底是否封建,是否科學合理了,不是嗎?只要我們簡簡單單的去面對這些老規矩老習俗,不鋪張不浪費,不存在思想上的壓力包袱,理性面對即可,不是嗎?

對於農村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你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碼字不易,期待大傢伙給多多點讚哦!感謝觀賞!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在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文化傳承,其中傳播最廣的還是民間俗語。民間俗語裡面擁有著非常多的智慧和經驗,能夠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很多俗語都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非常的經典,非常的有效,裡面的道理也很通俗易懂,即使時間過去了很久,裡面的道理還一直被人津津樂道。這就是俗語的魅力,這就是俗語自身的傳播能力。這次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俗語,那就是:「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嗎?讓小編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農村俗語:「男不三怕屬雞,女不四怕屬羊」,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老話一般都是過去老輩人的經驗總結,涉及範圍很廣泛,有農事氣象、諸事宜忌、人際交往等,尤其在過去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很多人們難以解釋的現象或問題,常被賦予神秘色彩,這在當今社會看來似乎有些封建.迷信。就農村俗語「男不三怕屬雞,女不四怕屬羊」來說,你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嗎?
  • 在農村,俗語:「男不3,怕屬雞;女不4,怕屬羊」,有道理嗎?
    在農村,俗語「男不三,怕屬雞;女不四,怕屬羊」,有道理嗎?從小就在農村生活,小時候經常會聽到村裡的老人說起各種各樣關於農業生產的俗語,在農村很多人對農業生產都比較上心,自然了解這些會比較多一些。記得曾經就接觸過這樣一句俗語,「男不三,怕屬雞;女不四,怕屬羊」,當時不太懂它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也很難知道為什麼這麼說,直到今年回村裡百年的時候聽村裡的長輩再次說起,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
  • 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論語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大意是人到三十歲要學會自立,四十歲的時候能不再被外界事物迷惑,到了五十歲時,能夠懂得順應天理,淡然處之。這時王奶奶就會立刻罵到:「你個小兔崽子,整天給我找氣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都快三十了,人都說『三十望子』,你如果連這個30歲有個兒子的任務都完不成,還能指望你『四十望財,五十望人』。」
  • 俗語:男怕過三遇蛇腰,女怕過四碰噘嘴,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男怕過三遇蛇腰,女怕過四碰噘嘴」表現的就是:男性和女性一生中遇到的無奈和誘惑,看似簡單俗語,卻能寫透人生的不可預知和複雜。面對無奈和誘惑做出怎樣的選擇,就能擁有何種人生,是悔恨,還是美好回憶,全看自己選擇。
  • 俗語「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男人像把土」,古人說的是啥意思
    在淳樸的農村地區,流傳著一種通俗易懂的語句,這種語句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俗語因其通俗易懂的特點,在廣大人民心中倍受歡迎,無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如何,他總能說出幾句俗語。俗語是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下來具有深刻哲理的語句,牢記俗語更是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規避風險,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正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關於人生階段的俗語,它就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 俗語:「好男有毛別有三,好女有膘別有四」啥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源於老輩人長期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而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好男有毛別有三,好女有膘別有四」,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說的還有道理嗎?
  • 農村人說40歲生日不能舉辦,否則要出事,到底有什麼講究?
    對於農村人來說,有擺壽宴,祝壽這樣的習俗,家裡有老人的通常都少不了宴席,家裡有一個老人的通常是一年一次祝壽宴,家裡有兩個老人的就一年兩次了。對於農村人來說這是家裡的喜事。子女都會為家裡的老人熱情操辦喜宴,並且邀請親朋好友參加祝壽。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母親還健在的時候,就不要為自己慶祝生日了,而父親還健在最好不要留鬍子。那為何這樣說呢?有什麼道理呢?所以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苦難日,作為子女的不好好陪伴母親,感謝母親如此辛苦的帶我們到這個世界,還在母親的苦難日這天,扔下母親,自己去外面和朋友們狂歡,這樣合適嗎?
  •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俗話說: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你真的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可以說一個人最重要的年齡階段在三十到四十歲。從古至今很多著作都說過年齡這個問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做法也是不一樣的,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每個年齡段要做的事情不同。只有掌握了你這個年齡該做的事,才能擁有完美的人生。狼是野性動物,老虎是威嚴動物。
  • 俗語:「壽宴不送煙,喪事不後補」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以前的農村人情味是非常重的,鄰居有什麼困難都會一起幫忙,誰家有什麼喜事都會一起熱鬧,無關錢財。但現在隨著經濟條件的發展,人們的腰包慢慢鼓起來了,關於人情往來的事也開始隨禮了,比如結婚、生日宴席以及喪事等等。不僅各種事都要隨禮,隨禮的講究還特別多,有一句俗語說的就是隨禮的禁忌。
  • 農村建房有講究,俗語說「西高累折腰」有道理嗎?進來聊聊
    建房為農村裡農民的大事,畢竟居有定所是生活的基本要素,很多家庭窮苦一生,只為能蓋一座新房,隆重程度並不亞於娶妻生子。農村建房有許多講究,比如擇吉、掛紅、地形的選擇都有嚴格的說法。「西高累折腰」就是一句有關建房的尋常俗語。
  • 九維易:古人對過生日的講究
    因此,過生日確實要注意講究點。萬事萬物有時、有運、有勢。「時」是時機,有天時而運氣未至,也難免空;「運」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沒和合時,運自然不動,運不啟動,人必困;「勢」是勢差,勢差越大,能量越大,猶如瀑布,氣勢磅礴。這三者合在一起統稱為「命」。
  • 農村俗語「寧夜宿於荒墳,也不可旅居在古剎」啥意思?有道理嗎?
    小編相信大家對俗語一定很是熟悉了,俗語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它不僅富有趣味性,而且更具有一定的道理性。俗語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可能有很多人已經將這些俗語忘記了,這不免讓人覺得有點可惜。作為新時代的一員,仍然需要我們去學習俗語,並將其傳承下去。
  • 農村老人70大壽,一直有過九不過十的說法,有什麼講究嗎?
    很多農村都延續了老早的風俗和傳統,這些觀念慢慢影響了村民的衣食住行,比如「四年椽,十年檁,十五當梁夠標準」這說法,另外農村過壽也有講究和禁忌,不是什麼年齡段都可以過得。農村老人70大壽,一直有過九不過十的說法,有什麼講究嗎?
  • 農村俗語:人生過了三十歲,三不動來三不碰,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是件很幸福的事,這裡雖然沒有城市那麼繁華熱鬧,但農村的環境優美風景怡人,鄰裡之間的關係相處的非常和睦,農民們的生活也很豐富多彩,尤其是到了傍晚的時候,大家都會從家中走出來,三五成群的聚在大街上嘮家常,這個過程中就會有人說一些農村的俗語老話,以下這幾個農村俗語不知道你們聽過嗎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此話何意,還真有道理
    導言在我國擁有 上下五千年的久遠歷史文化,大家的老祖先不僅留有四大發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還教給大家諸多民間俗語,這在其中有關男女婚配的俗語就有很多,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沒留飯」「四十很少欲,五十不痴情,六十很少食」
  • 俗語說「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有道理嗎?古人的生活經驗
    而俗語無論是哪種場合,我們都能看到或者聽到他們,而最為著名的莫不是《顏氏家訓》了。其實俗語除了這些典籍中記載的以外,還有很多是不見於書本的。只能在民間百姓的茶餘飯後能夠有所耳聞,聽來詼諧有趣,想來言之有理。這句「家有三寶,白頭偕老」便是其中的代表,而這三寶和我們息息相關,而且是唾手可得的,但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 俗語:「三十多欲,百事難立;四十多情,雞犬不寧」,什麼意思?
    其中就有這樣一句俗語:「三十多欲,百事難立;四十多情,雞犬不寧。」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關於這句俗語的含義以及它背後的深意。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年紀的增長精力也沒有了年輕時候的旺盛。人到三十,無疑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年齡階段。子曰三十而立,說的就是人到三十,應該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成為一個可以獨立於社會的人。
  • 俗語:「男做上怕三,女過滿怕午」,啥意思?你們這樣講究嗎?
    小時候在爺爺家生活的時候,爺爺經常給我講一些歷史故事,還教我一些諺語和俗語,說長大了會用到。我記得很清楚的一句俗語就是:「男做上怕三,女過滿怕午」,看字面意思可能看不出來,但這句俗語講的其實是關於生日的一些講究和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