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植物園在亞洲地區稀樹草原調查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9 中國科學院

  熱帶稀樹草原可以被定義為樹木-草地混合系統,在此生態系統中草本一般是使用C4光合作用途徑的C4植物,而樹木一般是使用比較古老的C3途徑來固碳。現在普遍把稀樹草原當作退化的森林,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特有的生態系統,這就對稀樹草原生態系統的管理和保護帶來了不少挑戰。不少證據表明在人類到來之前亞洲地區已經有稀樹草原存在,並且在過去氣候條件下,具有更廣泛的分布範圍。這些證據包括,C4草和哺乳食草動物的化石證據,與其他稀樹草原相似的氣候條件,在火或者哺乳食草動物壓力下所反映的功能多樣性,C4草的高多樣性以及特有物種具有適應稀樹草原環境的火災歷史。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群落生態和保護研究組研究員Kyle Tomlinson與其合作者對亞洲地區稀樹草原展開調查研究。研究者通過對亞洲現有稀樹草原植被的描述,已經將其分為三個主要類型(熱帶落葉闊葉林稀樹草原,細葉-有刺植物稀樹草原和松屬稀樹草原),在這些植被中,草是開放林冠下的草本層的主要組成,這與不同樹系相關。具有稀樹草原特性的火災歷史的特有植物和動物在亞洲的三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被發現。亞洲稀樹草原具有顯著的草本植物多樣性。

  基於非洲、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稀樹草原的氣候特徵,研究者繪製了亞洲地區稀樹草原最可能的地理分布。結果表明,亞洲地區稀樹草原的氣候大多與非洲稀樹草原的氣候相似,與澳大利亞或者南美洲的不同。研究者還描述了亞洲稀樹草原的保護和管理所面臨的挑戰,包括不當的火災和食草動物管理,土地利用形式轉化為農業和樹木種植,外來木本植物的嚴重入侵和氣候變化下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對亞洲地區現有的和可能的稀樹草原植被進行正確的鑑定和分布圖繪製,這不僅可以有效地管理稀樹草原,還可以更加細緻地了解全球範圍內的熱帶稀樹草原植被。

  該研究以Savannahs of Asia: antiquity, biogeography, and an uncertain future 為題在線發表在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學家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31470449)的資助。

  文章連結 

 

 

 

根據非洲(a),澳大利亞(b)和南美洲(c)氣候特徵對亞洲稀樹草原可能分布預測結果 

  熱帶稀樹草原可以被定義為樹木-草地混合系統,在此生態系統中草本一般是使用C4光合作用途徑的C4植物,而樹木一般是使用比較古老的C3途徑來固碳。現在普遍把稀樹草原當作退化的森林,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特有的生態系統,這就對稀樹草原生態系統的管理和保護帶來了不少挑戰。不少證據表明在人類到來之前亞洲地區已經有稀樹草原存在,並且在過去氣候條件下,具有更廣泛的分布範圍。這些證據包括,C4草和哺乳食草動物的化石證據,與其他稀樹草原相似的氣候條件,在火或者哺乳食草動物壓力下所反映的功能多樣性,C4草的高多樣性以及特有物種具有適應稀樹草原環境的火災歷史。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群落生態和保護研究組研究員Kyle Tomlinson與其合作者對亞洲地區稀樹草原展開調查研究。研究者通過對亞洲現有稀樹草原植被的描述,已經將其分為三個主要類型(熱帶落葉闊葉林稀樹草原,細葉-有刺植物稀樹草原和松屬稀樹草原),在這些植被中,草是開放林冠下的草本層的主要組成,這與不同樹系相關。具有稀樹草原特性的火災歷史的特有植物和動物在亞洲的三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被發現。亞洲稀樹草原具有顯著的草本植物多樣性。
  基於非洲、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稀樹草原的氣候特徵,研究者繪製了亞洲地區稀樹草原最可能的地理分布。結果表明,亞洲地區稀樹草原的氣候大多與非洲稀樹草原的氣候相似,與澳大利亞或者南美洲的不同。研究者還描述了亞洲稀樹草原的保護和管理所面臨的挑戰,包括不當的火災和食草動物管理,土地利用形式轉化為農業和樹木種植,外來木本植物的嚴重入侵和氣候變化下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對亞洲地區現有的和可能的稀樹草原植被進行正確的鑑定和分布圖繪製,這不僅可以有效地管理稀樹草原,還可以更加細緻地了解全球範圍內的熱帶稀樹草原植被。
  該研究以Savannahs of Asia: antiquity, biogeography, and an uncertain future 為題在線發表在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學家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31470449)的資助。
  文章連結 
 
 
 
根據非洲(a),澳大利亞(b)和南美洲(c)氣候特徵對亞洲稀樹草原可能分布預測結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版納植物園在蒺藜苜蓿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江華團隊從蒺藜苜蓿突變體庫的資源中分離到矮化且分枝數量增多的突變株系dwarf and increased branching 1(dib1)。細胞學分析顯示,莖節間細胞長度和細胞數目減少共同導致突變體矮化;統計學分析表明,dib1突變體的二級分枝數量顯著多於野生型。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與遺傳連鎖分析,克隆dib1基因。
  • 版納園在熱帶雨林板根的生態功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板根是熱帶雨林重要的標誌性特徵之一,許多研究表明,板根可以為高大喬木提供支撐,其發生通常是由單向的不均勻受力誘導的結果,同時熱帶雨林瘠薄的土壤和高溼度也可能是植物形成板根的原因之一。然而,這些誘導假說依然不能很好地解釋許多與板根相關的現象,比如很多高大的喬木樹種不形成板根,形成板根的喬木通常為一些特定的物種,並且不少喬木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形成板根。
  • 版納植物園在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絨氈層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報導多個調控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因子,但是對這些關鍵因子介導的絨氈層發育在陸生植物中的進化模式甚少被關注。豆科作為第二大經濟作物,為人類和動物提供最主要的植物蛋白及油脂來源。但是目前雜交育種較少在豆科作物中應用,而且豆科植物的絨氈層研究也鮮有報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 樹木水力結構研究新進展
    不同的物種對所在環境的適應性及其適應機制是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植物對逆境條件的適應性研究一直是生理生態學研究的熱點。近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與美國邁阿密大學合作,在樹木水力結構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泰國清萊皇家大學與版納植物園商談合作
    3月16日,由泰國清萊皇家大學傳統醫學院院長Yingyong Taoprasert博士帶隊的泰國清萊皇家大學代表團一行18人訪問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版納植物園主任陳進研究員會見了來賓,並舉行座談交流。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具有生物螢光的類群自達爾文時期就吸引著眾多的生物學家,是探索新特徵起源的理想研究系統之一。螢火蟲是最著名的陸生發光生物,廣布於世界各地,分為9個亞科、約100個屬2000多個種,已發現的所有類群至少在幼蟲階段都可發光。螢火蟲的一些屬的有限地理分布和種群稀有性使得螢火蟲的分子系統發育關係仍有諸多不確定性,這種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生物螢光起源與進化這一有趣現象的探討。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態治理模式評估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態治理模式評估研究中取得進展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和貴州省對石漠化進行了研究和治理,建立了一些較好的治理模式,但對於這些模式缺乏定量化的生態經濟評價,阻礙了這些模式的推廣與優化。
  • 版納植物園2019自然之蘭花展
    中新網雲南新聞4月13日電(繆超)12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舉辦「2019自然之蘭花展」,蘭科植物是版納植物園開展保護和研究的重點類群,自然之蘭花展從美學和科學的角度,展示蘭花卓絕的風姿、精巧的生殖策略、以及蘭科植物系統進化研究和保護方面的成果。
  • 版納植物園「自然之蘭——大自然的饋贈」蘭花展預告
    每年四月中旬的潑水節是西雙版納地區傣族人民的傣歷新年,也是全州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  版納植物園「自然之蘭——大自然的饋贈」蘭花展將從美學和科學的角度,展示蘭花卓絕的風姿、精巧的生殖策略、以及蘭科植物研究和保護方面的成果,為大家帶來一場與傳統蘭花文化截然不同的知識和文化盛宴。在蘭展上公眾將有機會目睹種類眾多的附生蘭科植物如鼓槌石斛、球花石斛、兜唇石斛、擬萬代蘭等構成的熱帶雨林「空中花園」。
  • 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此項研究得到國家基金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31800273,31471220,91440113)、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項目、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配套經費、中科院「西部之光」的聯合資助。
  •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2016-12-05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為了揭示西雙版納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與物種多樣性的聯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徐武美在李巧明及李捷兩位導師的指導下,通過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高級講師何田華及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通力合作,對西雙版納熱帶森林關鍵養分元素氮、磷的空間異質性與樹種多樣性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並利用DNA
  • 版納植物園與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會上,版納植物園主任陳進、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唐華分別代表雙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陳進介紹了雙方合作背景和前景,對國家公園建設的意義、重要命題、內涵及資源稟賦進行了闡述。他表示,希望發揮版納植物園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和普達措國家公園資源稟賦的優勢,雙方合作,開展科學研究。
  • 昆明動物所研究新進展:現生樹蛙科起源於亞洲內陸地區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近年來,基於傳統DNA基因片段數據,樹蛙科的系統發育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爭議和衝突的地方仍然廣泛存在,需開展深入的系統研究。樹蛙科有著兩棲類中最為豐富的繁殖類型,這些繁殖方式是如何演化的?與物種多樣性分化有何關係?
  • 武漢植物園在河岸帶植被-氣候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河岸帶是地球上最多樣、最動態和最複雜的自然生境類型之一,擁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亞熱帶山地河岸中相對集中的珍稀樹種。河岸帶物種的生長、分布與適應及其與環境的關係,一直是植被生態學領域引人關注的科學問題。
  • 還要去非洲大草原?北京以北的這片的稀樹草原已到了最美的時候
    電影《走出非洲》中曾為我們展現過稀樹草原的經典景色,有關非洲的紀錄片裡稀樹草原的狂野與原始是不可避免的畫面。稀樹草原是一個勇敢者的世界,是一個自然、繁茂、激動人心的世界。如今,地球已經成為一個緊密相連的村落,非洲也不再那麼的遙遠,無數人為了那一片心中的稀樹草原,走進非洲,卻不知道,在北京以北不到300公裡的地方,也有一片稀樹草原。稀樹草原,顧名思義,點綴著稀疏樹木的草原。稀樹草原還有一個常用的名字「薩瓦納」,來源於英語sawanna,取自航海世紀的西班牙商人對美洲南部草原的描述,意為「樹木很少而草很高」。
  • 泰國詩麗吉皇后植物園
    本次綜合調查航次目的在於探明外海輸入和人為活動共同作用下渤海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動態變化。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共有36名調查隊員先後參加了調查航次,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部分調查作業。 本航次作業範圍覆蓋渤海、渤海海峽及北黃海,作業時間從8月12日至9月7日,在2013年12月冬季觀測航次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了覆蓋區域與作業內容。
  • 柳樹溝稀樹草原,清涼寧靜安詳,是自駕壩上草原的不二之選
    印象中的草原應該是個一望無際的草甸,風吹草低見牛羊,但柳樹溝稀樹草原卻顛覆了人們對草原的想像。草原的情感,往往是炙熱、奔騰、狂野的象徵,而柳樹溝則恰恰相反,一草一木之間都在傳遞著寧靜與安詳。這裡不僅有飛馳的駿馬、安逸的牛群、鮮花盛開的草地,還有陣陣松濤、片片雲杉、一碧千裡的白樺林、肆意搖垂的河柳,在這裡任憑多麼華麗的辭藻也難以描繪柳樹溝稀樹草原的動人景象。柳樹溝稀樹草原位於豐寧壩上滿族自治縣大灘鎮「京北第一天路」的D、E段,這裡幾乎融合了人們對美好的所有想像,山川、湖泊、花海、溼地、森林……。
  • 版納勐侖熱帶植物園遊記攻略
    而芭蕉屬於另一個品種,個頭比香蕉小,微微有些酸,酸中帶甜,很美味。來版納一定要給親朋捎點芒果回去。外面的樹被稱為寄生樹,它慢慢長大,將裡面的樹一點點纏緊,最后里面的樹就死了。在熱帶雨林裡,這種現象很普遍,稱為「絞殺現象」。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樹木生長模擬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李潔尉 通訊員周飛、曹宗英)記者日前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近期在樹木生長和模擬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 版納植物園拾遺
    直到今年2月份,一個朋友帶博物活動來到版納園,告訴我百竹園有一叢蘭花開的正好,這才記錄下百竹園第一種蘭——綠花帶唇蘭。此後一直關注百竹園的其他蘭花,特別是2種先花後葉的芋蘭。沒過多久,在發現綠花芋蘭的地方又冒出另一種芋蘭——漏鬥葉芋蘭,個頭一樣小,花色偏紫,與枯葉融為一體,更難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