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結緣,點點「關注」吧!此文「一千二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4分鐘!
經雲,佛乃出世間無上福田,即使供養細微之物,也有無量功德。這就如同播下芥子般大小的種子,卻能長成參天大樹。
皈依三寶之後,為了方便禮佛,我在家中設置了一處佛堂,並迎請了「娑婆三聖」法像。與眾多善男信女一樣,因為對大乘教法的篤信,水果成了擺在佛前最常用的供養。六時禮拜,日日不輟,我曾有深蒙法益之感,卻不知也已在無形中長養了貢高我慢之心。
直到在外出差,空閒時遊覽一座清幽古剎,一位年近百歲老僧的話,就如「當頭棒喝」,一語驚醒了夢中人。原來,供養諸佛,並非將水果擺到佛前就萬事大吉,有三條「禁忌」,學佛人一定要注意。
其一,供品不清淨。
《大智度論》中有言,清淨即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染垢。對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幾乎都知道學佛應清淨身口意三業。殊不知,供養亦有「清淨」之說,那麼供品不清淨是什麼意思呢?
佛陀住世時,為教化眾生護念善根慧命,廣設方便,開示「八正道」作為佛子修行的依歸。其中,「正命」即以如法如理、不觸犯戒律的方式謀生,而此時所獲得的一切吃穿用度,就是清淨的。
反過來說,邪命自活者,譬如以殺生、偷盜等方式獲得財物,那麼此時的供品,就是不清淨的。同時,以自己或他人用過的瓜果供佛,同樣屬於供品不清淨。
其二,瓜果不更換。
佛說諸行無常,世間萬法,無不在經歷成住異滅的過程。佛前供養的香、燈、花、果,屬於消耗品,應及時更換。
以種種清淨物供養佛,是為「上供」,將撤換下來的瓜果與他人分食,或者布施眾生,則為「下施」。故而,替換的供果若仍可食用,則應做布施,不能隨意丟棄;若已經腐壞,也不可當作垃圾處理,可以選擇潔淨的花壇、樹下掩埋。總而言之,供養要既能體現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慈悲心,又要行於中道,供果不敷衍,也不浪費。
若不更換瓜果,以致其腐爛,不但影響佛堂的莊嚴肅穆,甚至連最起碼的恭敬心,也丟掉了。
其三,妄想雜念紛飛。
《佛本行集經》中有言:「尊重恭敬,四事供養。」佛陀住世時,僧團嚴持戒律,不抓金銀,不蓄私產,修佛辦道所需一切用度,均由世間善信布施。
佛入滅後,以香花燈塗幡蓋等供養佛,主要目的在於感念佛恩,並非是將其提供給諸佛「享受」的。《法華經》中說,諸佛如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說,佛應化於娑婆,普度有緣眾生,乃其佛性本具大悲使然,並不求任何回報。眾生若能奉持佛教,如說修行,才是對佛最好的供養。
假如將瓜果作為「禮品」,以有求的心態供養諸佛,希望佛菩薩能夠「保佑」自己,則屬於妄想雜念,並非正信佛法。佛前的水果,表法因果,自種善因,自得樂果,自種惡因,自得苦果。
老僧開示,當我們見到佛前的供果時,就應想到,對於世間法來說,有始有終,才能有好的結果;對於出世間法來講,廣修六度萬行,培植出世間的福德因緣,才能有菩提佛果。南無阿彌陀佛。
嘈雜紛擾的塵世間,人生需要一雙看透假象的慧眼。
蓮荷居士每天帶你一起學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聯刪。作品均為作者原創,隨喜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