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怎樣破解「非首都功能疏解」難題

2020-12-15 人民網北京頻道

原標題:[深讀新北京]北京西城怎樣破解「非首都功能疏解」難題

編者按: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務繁重而艱巨。回望這一年,北京,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著力激發發展活力,著力破解城市發展難題,著力強化創新驅動,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加強精細化管理,推動首都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2015年12月25日起,千龍網推出「『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報導」。千龍網記者分兵多路,深入北京十六區,為您報導,敬請關注。

天皓成服裝批發市場,曾經是北京市西城區動物園批發市場中赫赫有名的一員,鼎盛時期人流量曾達到「前胸貼後背」的盛況。可隨著北京開始疏解非首都功能,2015年1月中旬,天皓成市場送走了最後一批商戶,立於大廈頂端的招牌也被撤下,風光不再。

為進一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著力解決「大城市病」,西城區政府開始進行「動批」等各疏解後空間的轉型和升級。2015年11月,關閉了10個月的天皓成服裝批發市場即將變身為金融創新中心,「動批」市場轉型升級邁開了第一步。

同樣轉型升級的,還有西城區的古都風貌,以及老百姓的「宜居」生活……

2015年5月,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到西城區調研時強調,要堅決貫徹中央精神,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難題,多種途徑促進人口疏解、環境改善和風貌保護,努力實現城市的和諧宜居和可持續發展。

「西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如何突破發展瓶頸?如何治理好「大城市病」?等待觀望沒有出路,亦步亦趨也不可能突圍,唯一的選擇就是改革創新,而且還要勇於承擔風險和責任,許多情況下,敢於涉險灘才能啃動硬骨頭。」西城區區委書記盧映川在介紹西城區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時表示。

疏解後的「動批」升級轉型成金融創新中心

「動批」外遷一直是熱門話題,可為什麼要外遷,外遷之後怎麼辦,外遷之後的原址又該如何發展,又能帶來多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增加多少產值……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將給政府帶來新一輪的考驗。

2015年5月,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西城區調研時,要求務必把騰退出來的寶貴空間利用好。西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動批」的市場疏解及產業升級工作任務艱巨,備受各方關注,「疏解的好不好,產業升級怎麼去做,政府在探索的同時也要交給人民一個滿意的答案。」

「動批」之一的天皓成市場轉型升級為金融創新中心。

「動批」外遷一直是西城區的工作重點之一,由於人流、車流聚集,動物園周邊已經成為了北京著名的交通擁堵點。對於西城區而言,「動批」30萬平方米的營業面積,每年給西城區經濟帶來的效益大約僅在6000萬元,而政府支付的管理費用卻超過1億元。堵車、人多、人員流動性強、環境混亂、產業低端化……這些都是「動批」所帶來的「大城市病」。

天皓成服裝批發市場,曾經是北京市西城區動物園批發市場中赫赫有名的一員,主要經營服裝、商品類的批發和零售,鼎盛時期人流量曾達到「前胸貼後背」的盛況。可隨著北京開始疏解非首都功能,2015年1月中旬,天皓成服裝批發市場送走了最後一批商戶,立於大廈頂端的招牌也被撤下,風光不再。

關不是目的,關是為了更好地「開」。更好地「開」意味著升級轉型。2015年11月19日好消息傳來,西城園管委會將把關閉了10個月的天皓成服裝批發市場打造成集金融網際網路、高新科技、文創設計等多產業融合發展的金融創新中心。這標誌著「動批」市場轉型升級邁開了第一步。

產業升級轉型之後能帶來什麼,又能帶來多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增加多少產值?據介紹,相比於曾經的天皓成服裝批發市場,轉型後的寶藍金融創新中心從業人員將大幅減少,但產值將上升數倍。

中關村西城園相關負責人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中關村西城園面積達10平方公裡,按照2014年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1600億元計算,平均每平方公裡就可以產生160億元的財富。「也就是說,在今年產值不增加的情況下,動批一平方公裡的土地,在產值方面將從6000萬元上升至160億元。」該負責人說。

在推動區域性專業市場疏解工作上,西城區分別成立公交集團、公聯公司、建築大學、礦冶總院、天恆置業和民營產權等6個專項工作組,各負其責,積極落實疏解任務。市場各產權方制定了「動批」、天意等市場疏解的工作方案,明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2015年底前,商戶從11271個攤位減少60%以上;完成30萬平方米中20萬平方米騰退任務;提前收回阜外大街天意市場3800平方米經營場所和天意市場(地安門店)6600平方米權益。

目前,撤市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天皓成市場成為北展地區今年第一個實現整體撤市的市場,升級轉型成為金融創新中心;「時尚天麗」市場和長徵物流已完成疏解,涉及面積2000平方米,騰退攤位150餘個;信德時代市場也已完成疏解,涉及面積近6000平方米,商戶300餘戶。

此外,天和白馬二期與北京科技大廈兩家樓宇主動適應市場需求,不再從事服裝業態,實現新建樓宇的成功轉型。「動批」商戶也陸續與津冀等市場籤約。目前,已有約350名商戶與天津卓爾電商城完成了籤約,「動批」市場人流量也從過去的日均6-7萬人,下降到現在的1萬人左右。

下一步,西城區將加大對市場的疏解力度,持續、有力、有序推動區域性專業市場疏解工作不放鬆,2016年底前,動批徹底疏解全部30萬平方米市場,疏解從業人員3萬人,減少流動人口5至10萬人;天意市場完成餘下41200平方米的疏解任務。

老廠區「變身」文化創意產業園

「講政治,服務首都,奉獻社會;求生存,拓展市場,惠及職工」……走進位於西城區蓮花池東路16號的北京第二熱電廠,映入眼前的就是22個紅色大字的「廠訓」。二熱廠的歷史的淵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那個時候,中央重點單位和使館區靠分散的小鍋爐供熱,每到冬季供暖期,飛灰就到處灑落,嚴重影響城市環境衛生,供熱難以保證。

1972年,北京市決定新建北京第二熱電廠。1977年11月5日,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臺機組併網發電,1980年7月15日全部建成。此後的三十餘年間,二熱廠一直成為首都熱電的重要熱源,尤其作為冬季採暖供熱。許許多多的二熱廠職工一直秉著「服務首都,奉獻社會」的廠訓,為首都的供熱工作「灑青春,拋熱血」,直到2009年8月5日,「二熱」燃油機組正式關停。

北京第二電熱廠老廠將面臨產業轉型,2016年後,這裡將成為西城區的文化創意園區。

二熱廠關停了,剩下的廠區和設備該怎麼辦,如何提升傳統產業的經濟附加值?正如西城區區委書記盧映川所說:等待觀望沒有出路,亦步亦趨也不可能突圍,唯一的選擇就是改革創新!

2014年5月,西城區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北京第二熱電廠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將其廠區改造成為西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按照規劃,項目計劃通過三期的改造開發,打造形式豐富、功能多樣的空間場所,並正式命名為「天寧一號產業園」。

其中,一期工程將採用修舊如舊的方式,充分保留原有「二熱」老廠區工業建築風貌,同時在規劃設計上結合了天寧寺、白雲觀等周邊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形成現代工業遺產與傳統歷史遺蹟相交融的獨特文化特徵。

據北京第二電熱廠副總經理王武介紹,將發電設備拆除後,這裡還將保留大的管道和原有的4層格局。「將物理空間合理的分割後,根據需要建成為不同的辦公區域,例如大鍋爐將成為一棟棟獨立的辦公樓。」

同時,為了讓更多有創業意願的年輕大學生找到自主創業空間,園區除了保留老廠區的「原汁原味」之外,還將提高入園企業的工作舒適度,使園區環境更加優美。建設方將統一配備製冷和供暖設施,並將專門留出如休閒廣場、咖啡吧等互動空間,使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和各類時尚元素在這裡互相碰撞。與此同時,還將運用光伏發電、雨水收集利用、智慧造景技術以及配置電動汽車充電樁等,把園區建設得更加節能、綠色、環保。

千龍網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二熱廠轉型後,其原有的300多名職工將開現有相關的電熱工作,根據產業園區的發展逐步服務於產業園區,他們大部分將在園區裡從事物業、修理等相關性的工作。王武從2009年來到了二熱廠,出身於電力技術的他也將面臨管理工作的轉型。「我們從外招聘了一些文化管理人才,我們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廠裡的員工對於轉型也很開心,因為我們廠工資並不高,轉型後大家都將以新的形象和精神面貌繼續為首都人民服務。」

留住老胡同韻味 迎來新創意業態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和專家的指導,然而,如何讓居民參與、讓社會各界協同做好這項工作,一直是政府部門潛心思考的。2015年年底,記者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召開的西城區2015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年會上獲悉,隨著「文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提出,近年來西城區以「文道」為引領,加快「名城、名業、名人、名景」工作體系建設,使「文」的理念「化」入城市發展的細節,融入百姓生活的角落,在保護區域文化遺產方面,推陳出新了一系列新措施。

2015年,西城區作出一系列保護古都風貌的措施,圖為楊椒山祠。

過去,一提到房屋騰退,就算居住條件再差,百姓也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顧慮,總覺著是要將自己從老城區疏解出去。其實不然,在近年來加快推動白塔寺、什剎海、楊梅竹斜街「老三片」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西城區總結出了一套「居民自願、平等協商、整院同步、外遷平移」的騰退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在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護轄區內的各種歷史文化遺產。

2015年5月,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西城區調研時強調,推動這地區的風貌保護、人口疏解、群眾居住條件改善,需要動員更多的空間資源。這些空間資源從哪裡來?一方面要走出去,通過外部置換來實現;另一方面要善於就地整合,把資源調配出來。

與熱鬧熙攘的大柵欄西街相比,楊梅竹斜街顯得有些內斂。夜幕降臨,胡同裡安靜下來,老住戶辛美君吃過晚飯,在胡同裡悠閒地「溜達」。胡同西口連接著琉璃廠,胡同東邊是繁華的大柵欄商業街,多走幾步就是天安門廣場,這讓在楊梅竹斜街住了53年的辛美君頗感自豪。

三年前,楊梅竹斜街成為地區最早開始騰退改造的街巷,這次改造不同於一般商業改造,而是採取原住民自願騰退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住民的生活形態。這次改造,楊梅竹斜街1700戶居民中,529戶選擇了遷出,1171戶居民選擇了留下,辛美君一家就是這次騰退中留下的原住民。辛美君說,自己有很深的「平房情結」,即使住得擠一點,也還是喜歡這老胡同的「接地氣」。

隨著騰退改造工程的推進,胡同變得越來越舒適宜居,這讓辛美君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幾年前,胡同裡特別亂,抬頭是天線織成的『蜘蛛網』,腳下是一個挨一個的煤棚子,胡同裡一過車,車軲轆帶起來厚厚的一層土。」辛美君說,胡同改造後,架空線入地了,地面鋪上了青磚,各式各樣的時尚商戶相繼入駐,讓胡同突然年輕起來。他激動地說:「你們可以晚上來體驗一下,胡同裡的夜晚才是最美的,粉色、綠色、黃色各種顏色的燈都亮了起來,如果再下點下雨,撐一把傘走在胡同裡,那就更有情調了。」

在楊梅竹斜街努力「變身」的同時,它周邊的生態環境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各類文化元素如同滿天繁星灑落在大柵欄的每一個角落,錯落有致又交相輝映。前門西河沿街經過整修改造,恢復了百年前的風貌,胡同裡的正祀詞、裘盛戎故居、百年老店也一一呈現在眼前。大齊家胡同、棕樹斜街、楊威胡同、大耳胡同、茶兒胡同、三井胡同等18條精品胡同,經過改造,也重現了胡同原有的風貌。

此外,大劇院西、宣西北、天橋北是西城區2015年相繼啟動的三個院落保護修繕項目,又被稱為「新三片」。作為2015年最早啟動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宣西北項目位於舊城保護風貌協調區內,包含了楊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會館、東莞會館、龔自珍故居共5個市、區級文保單位和文物普查登記單位。據西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今年3月底正式啟動宣西北項目以來,西城區已在這一區域騰退了80個整體院落,涉及居民300餘戶。2015年11月底,涵蓋5個市、區級文保單位和文物普查登記單位的騰退公告也已向百姓公示。

西城區最大的棚改項目進入實質性階段

除了胡同的改造,2015年的棚戶改造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其中最大的一項工程就是白紙坊棚戶區改造,而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就是光源裡地區。

2015年,新城區改造老舊房屋,保護胡同文化。

光源裡地區情況複雜,該地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低點」,改善該地區居民的居住條件不僅是民生工程,對地區整體發展也有重要意義。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過程中,改善居住條件是光源裡地區居民反映最多、最強烈的問題。

據光源裡社區黨委書記於海清介紹,光源裡棚戶區內房屋大多是上世紀50年代搭建的工房,設計年限只有10年,但實際上卻居住了60多年。由於設計缺陷、使用年限過長、居住負荷過大等原因,該區域內環境極差。因為返潮很嚴重,家家戶戶房子的牆上都貼著塑料布。此外,棚戶區違建眾多、電線老化、路面不平等問題也逐漸凸顯。

而棚戶區旱廁問題、防汛隱患也越來越影響居民生活質量。該地區現有的16個廁所中,3個是旱廁,且為院內居民公用。由於無法通過管道抽水清理,廁所清潔全靠時傳祥式的背糞工人。除此之外,該地區地勢較低,且存在排水系統阻塞問題。每當大雨,院子裡就一片汪洋。據於海清介紹,由於經歷的多了,光源裡社區的社工各個都是「抗洪好手」,每人都會沙袋堵水的絕活。

令人高興的是,標誌著近年來西城區體量最大的白紙坊地區重點棚戶區改造項目也已進入實質性階段,總佔地面積約29.2萬平方米,涉及居民總戶數近5600戶。

2015年10月,白紙坊棚戶區改造項目貼出「房屋徵收補償方案徵求意見稿」。根據此次徵收補償方案,居民可選擇貨幣補償,也可選擇產權調換,也就是回遷安置。選擇貨幣補償的,按照房屋徵收評估辦法評估確定,還可享受平房、簡易樓住宅困難補助及住房困難家庭補助,同時可申請購買定向安置房,定向安置房在大興舊宮。不選擇定向安置房的居民,可獲得每平方5000元的「一次性不購買安置房補助」。此外,居民也可選擇回遷安置。

據統計,2015年,西城區棚戶區改造項目共有52項,計劃改善全區約1萬戶居民的住房條件,佔全市5.4戶總任務的1/5。截至2015年11月,全區已完成棚改6400餘戶。同時,在環境整治方面,截至11月底,西城區綜合整治79條街巷,打造了18條精細化管理胡同,翻建、解危修繕平房5400餘間。

2015年,西城區基本完成了西海、紅蓮、白紙坊東片、天橋演藝區南片等環境達標區域和16條市區級達標道路、蓮花河濱水公園景觀提升工程(一期)、環二環城市綠廊等亮點工程;積極推進了「三道」建設、架空線入地等工作;高標準治理二環路沿線、地鐵七號線站口周邊環境,努力為市民營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

西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今後,如何突破發展瓶頸,如何治理好「大城市病」?西城區區委書記盧映川給出答案。他說:「等待觀望沒有出路,亦步亦趨也不可能突圍,唯一的選擇就是改革創新,而且還要勇於承擔風險和責任,許多情況下,敢於涉險灘才能啃動硬骨頭。新的發展時期,西城區將倡導改革、鼓勵創新,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城市治理模式創新、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要儘快探索形成一批符合區位特徵、可複製、能推廣的改革成果。」(文/千龍網記者 歐陽曉娟)

相關焦點

  • 疏解非首都功能 北京多家老牌批發市場排隊撤離
    疏解非首都功能 北京多家老牌批發市場排隊撤離 原標題:   「動批」萬容市場6月24日啟動疏解  央視網消息:記者6月16日從北京市西城區了解到
  • 北京中心城區將持續疏解非首都功能 由平原新城有序承接
    原標題:北京中心城區將持續疏解非首都功能,由平原新城有序承接  城市建設發展方式將由依靠「增量開發」建設,向「存量更新」轉變。首都功能核心區街區更新、城市公共空間提升、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工業廠房改造、傳統商務樓宇改造、傳統商圈改造將成為城市有機更新項目的重點。
  • 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 北京新「兩翼」漸次展開
    北京舉全市之力推進城市副中心建設,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了城市設計方案,城市副中心255項重大工程在施145項、完工20項;《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提出,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推動非首都功能和人口向河北雄安新區疏解集聚今年年底,北京首批政府部門即將「移居」城市副中心。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北京正不斷把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向縱深。
  • 北京的高校從市區搬到郊區,算非首都功能疏解?還是加劇聚集?
    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過程中,教育機構的搬遷也算其中一項,比如有些高校可能參與到雄安新區的建設上。央視財經的北京實際的高校搬遷計劃然而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過程中,也聽到了一些奇怪的說法:北京的某些高校將搬遷到郊區,完成「非首都功能疏解」。
  •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關鍵:不要去郊區,要面向京津冀城市群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過程中,主要針對的首都功能核心區(西城區和東城區),或者針對城六區。>從道理上面來說,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無論是北京近郊,還是到北京遠郊,效果都不會很好。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到郊區,其實還是沒有疏解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到郊區,其實還是沒有疏解,從北京的角度出發,將非首都功能疏解到北京郊區,可以把GDP留在北京。
  • 北京市資訊|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行政副中心去了通州,什麼去雄安...
    北京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行政副中心去了通州,什麼去雄安新區呢?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過程中,兩個主要的目的地就是,北京通州、河北雄安新區。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已經疏解到了北京通州,這也正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裡程碑。對於河北省雄安新區來說,可以從北京疏解當中得到何種產業?承接北京的哪些產業,正是雄安新區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 河北雄安新區建設:打造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務平臺
    打造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務平臺——雄安新區建設進行時(五)第二標段工人在支設模板。作為容東片區開發建設的先行項目,雄安商務服務中心項目是雄安新區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北京先期入駐企業的綜合服務平臺,具有重要的標杆作用。雄安商務服務中心項目如何把高標準高質量貫穿項目建設全過程和各環節?如何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城市功能區?記者進行了走訪調研。
  • 「挑戰」非首都功能疏解,大紅門早市隱蔽營業
    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面輔料批發市場,北方世貿輕紡城在中央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成為大紅門地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其中之一。一年前的2017年9月中旬,該批發市場已經關停,4萬多平方米的建築被清空。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批發、倉儲、物流的疏解關停工作必須於2017年年底全部完成。2018年豐臺區政府多次公開發布通報,大紅門地區的疏解工作全部如期完成。
  •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之後的街景:昔日的動物園批發市場格外冷清
    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之後,昔日熙熙攘攘的動物園批發市場地區變成了完全不同的面貌,這個地區迎來了非常冷清的一段時間。動物園批發市場地區在北京地圖上的位置如圖所示。疏解後的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地區的樓疏解後的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地區的樓,基本上已經騰空,在動物園批發市場的樓上面目前能看到最多的場景,就是下面幾種:北京疏解、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牌子四處可見
  • 揭秘美國疏解非首都功能:五角大樓為何不在華盛頓?
    原標題:疏解非首都功能,美國怎麼做?  近日,北京市政府加快通州成為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疏解非首都功能,更合理地規劃城市的布局,這是許多國際大都市曾經歷或正在進行的。  比如華盛頓特區,承擔著美國政治文化行政中心的作用。
  •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中關村最後一個電子市場要拆除建設公園
    今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傳出新的進展,中關村核心區的最後一個電子市場要被拆除建設綠化公園。北京中關村核心區的最後一個電子市場就是中海市場,位於北京地鐵4號線中關村站的西北角,這是中關村核心區拆除的最後的電子市場,也幾乎第一個電子市場。
  •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樂城服裝早市開業
    政企商齊聚一堂,共鑑京石商貿順利對接,共期樂城服裝早市承接產業疏解新篇章。  自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來,樂城國際貿易城全力承接,迎來數千家大紅門服裝早市及動批、方仕等市場的商戶、廠家考察入駐。2018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落地的一年,也是樂城國際貿易城承接產業疏解落地開花的一年。樂城六大場主題場館之一,樂城服裝早市在多方協作與努力下,即將迎來綻放。
  • 北京市海澱區五道口服裝市場升級:疏解非首都功能後變身網紅場所
    2020年7月,北京市海澱區的五道口服裝市場發布了升級計劃,這裡面可能升級成「網紅中心」,這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後的一個措施。對於這些疏解非首都功能後的「轉型提升」,儘早利用很必要,但是這個五道口服裝市場,其實定位卻仍然不清晰——網紅只是一個方法,而不是一個路徑。北京市海澱區的五道口服裝市場位置如下所示。
  • 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舊城文保 楊椒山祠粵東新館今年騰退
    昨日,京津冀協同辦、市文物局、東城區和西城區聯合舉行發布會,介紹本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以疏解促文物騰退工作取得的進展。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本市將以舊城內屬於直管公房的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騰退為突破口,促進舊城文保,首先重點騰退一批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文物。
  • 北京市重點工程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2017年總投資近280億元
    新華社北京2月18日電(記者 孔祥鑫)記者從北京市住建委獲悉,2017年,北京市重點工程安排了9項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總建築面積約25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80億元,佔重點工程年度投資計劃的10%。
  • 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西城怎麼建?
    「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 調整優化用地結構,嚴格控制建設總量」「老城不能再拆,堅持『保』字當頭」……首都功能核心區未來要怎樣建?一起來看!1.首都功能核心區的範圍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行政區,總面積92.5平方公裡。
  • 《北京旅遊發展報告(2018)》發布 首都旅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北京旅遊綠皮書》摘錄】摘錄1:《北京旅遊綠皮書:北京旅遊發展報告(2018)》——首都旅遊篇指出:首都旅遊既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還能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提供新的發展思路首都旅遊篇針對北京「四個中心」戰略定位中的政治中心功能而對首都旅遊發展提出的建議和要求
  • 非首都功能進一步疏解:北京官園商品批發市場今晚閉市
    隨著非首都功能的進一步疏解,今晚7點,它將永久性停止營業,成為西城區最後一家閉市的區域性批發市場。本文圖均為 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 圖眾多市民來淘貨,「就跟不要錢似的」。上午9時許,地鐵6號線車公莊站出來的人流湧向「官批」,他們都是來這裡最後一「淘」的。
  • 【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格局】天津河北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為...
    目前,天津市承接疏解項目成果初顯,2020年1-10月,北京企業在津投資到位額958億元,佔引進內資的40.8%。 隆冬時節,河北省高碑店市的河北新發地農副產品物流園從凌晨3、4點鐘就開始繁忙起來。作為河北省首個投運的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從2015年至今,河北新發地已吸引7300多家商戶入駐。
  • 「挑戰」非首都功能疏解 北京大紅門多家已關閉批發市場隱蔽招商營業
    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面輔料批發市場,北方世貿輕紡城在中央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成為大紅門地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其中之一。數月前的2017年9月中旬,該批發市場已經關停,4萬多平方米的建築被清空。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批發、倉儲、物流的疏解關停工作必須於2017年底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