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武俠劇,無論是豆瓣的評分,還是微博上的討論,似乎都能指向一個結論:內地的觀眾更愛看香港的武俠劇。有人肯定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呢?這裡,我們列出了香港武俠劇的六個優勢,或許,這也是它們受鍾愛的理由吧。
1、武打幹淨利落
近幾年內地拍攝的武俠、玄幻等電視劇,一個普遍受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武打濫用慢鏡頭。大量運用優美的慢鏡頭來表現動作的高超,起源於好萊塢電影《黑客帝國》,後被張藝謀在《英雄》裡借用,之後三傳至張紀中的金庸劇,沒想到近20年來,內地武俠、玄幻等類型劇,還在沿用這一習慣。
香港武俠劇中的武打設計則很少使用慢鏡頭,在武俠劇裡,武功只是劇情的輔助,比如兩大高手對決,觀眾更想知道的是對決的結果,至於對決的過程,驚鴻一瞥的表現,有時候比漫長的纏鬥,更能激動人心。黃日華版《天龍八部》裡,喬峰跟鳩摩智兩大高手之間的對決,只有十幾秒鐘,而對決之後的劇情則更加引人入勝——鳩摩智為了面子,強忍重傷,還要說什麼「北喬峰果然名不虛傳」之類的話,這種因武功而產生的戲劇感,才是武俠劇迷人的地方,你們說呢?
2、臺詞古意甚濃,與人物性格契合
其實內地有臺詞優秀的古裝劇,如老版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是臺詞編的極好的作品,而內地的武俠劇,臺詞往往搞得土不土、洋不洋,不像香港武俠劇那樣,不僅自始至終保持一種古意,而且還跟人物個性高度契合。還是以黃日華版《天龍八部》為例,喬峰在勸慰段譽時,說「大哥一介武夫,「大哥一介武夫,雖然不知道情為何物,但還明白凡事適可而止的道理」、鳩摩智大鬧少林時說「恕小僧鬥膽,以所謂少林七十二絕技,來會一會中原各路英雄」、喬峰在聚賢莊上,面對各路英豪,說「我喬峰要走,你們誰能阻擋」……
3、高超的編劇技巧
武俠小說和武俠影視劇都是在香港地區被發揚光大的,香港的影視工作者,對武俠劇的創作,似乎一直保持著一種自信的態度。比如早年的劇集《魔域桃源》《玉面飛狐》等,都是雜糅了多本武俠小說,彙編而成,但也都成了經典,83版《射鵰英雄傳》對原著改動極大,其中洪七公、周伯通等人的年齡,跟原著相差幾十歲,但這些改編,完全沒有給觀眾看劇帶來障礙。營造激烈的戲劇衝突,是香港編劇的拿手好戲,香港影視劇往往做不到一個「真」字,但作品中戲劇衝突則總能讓人嘆服。
4、與劇情高度契合的音樂設計
香港武俠音樂和武俠影視同氣連枝,在一部劇集裡,主題歌和配樂,往往能做到跟劇情無法分離的地步。比如1978版的《小李飛刀》,電視劇在講述著李尋歡的生命際遇,而羅文演唱的同名主題歌,從臺詞到旋律,同樣也是在訴說李尋歡一生的悲歡坎坷,該首曲目後來被焦恩俊版《小李飛刀》沿用。我們熟悉的83版《射鵰》、電影版《笑傲江湖》系列、97版《天龍八部》等,都有流行於世的經典音樂。
5、各具特色的美女主角
內地近年武俠劇另一個被人批評較多的地方,是劇中女主角往往都「長得」差不多,俗稱「網紅臉」,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大概有三,一是現在的審美趨勢使然,二是不少演員的面部進行過人工改造,三是鏡頭都加了濾鏡,致使一些演員的面部特徵被掩蓋。而香港武俠影視劇中的女主角,不僅都很美,而且美得各具特色。拿2001版《倚天屠龍記》為例,黎姿飾演的趙敏、佘詩曼飾演的周芷若、江希文飾演的小昭、陳少霞飾演的殷離、滕麗名飾演的楊不悔等等,面貌差別極大,但都美的自然。
6、經典離不開時代
香港武俠劇大多出現在內地娛樂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那時候,觀眾觀看一部劇的熱情,往往能互相感染,所以引發萬人空巷效應的電視劇比比皆是,印象中,83版的《射鵰》、84年的《魔域桃源》、88版的《絕代雙驕》、97版的《天龍八部》等等,都曾達到這種效果。這種擁有全民記憶的影視劇,在每個人心目中,恐怕都有崇高的地位,這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傾向,這應該也是很多人對香港武俠劇更有好感的原因吧。
除了上述六個原因外,你們認為還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內地觀眾更愛看香港武俠劇呢?歡迎補充!(撰文:小俠林旋風,莫秀才拆電影獨家稿件,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