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第10課《老王》是楊絳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楊絳先生在文章的結尾這樣寫到:「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是一個高貴的靈魂作的深刻的精神自我解剖,毫不留顏面地清洗精神上的汙垢(儘管只是白玉上的一點瑕疵),來保證精神世界的純潔。
老王是楊絳夫婦的布衣之交,生活在社會底層,以蹬三輪車謀生。身世孤苦,生計艱難,生理缺陷,棲所寒酸,這些組成了老王的一生。但殘酷的生活,慘澹的人生並未消除老王心底一直堅持的善良仁義。
自知生命即將終結,老王給楊絳一家送來了香油、雞蛋,在那個按票限量供應物資的計劃經濟時代,這些物資價格珍貴,本不是一位底層老百姓能輕易獲取的,應該是動用了老王不少積蓄。一位生活在底層不斷遭受生活磨難的小人物,在生活難以為繼、精神受盡白眼時,得到作者一家物質上的照顧和幫助,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關懷,他心存感激,臨終之前,想用一份厚禮表達對作者一家的謝意,也想表達對尚存溫情的人世間的眷戀。
當老王面色死灰,如殭屍般站在作者面前,遞出東西,作者既害怕,又悲楚感激,強笑著接過這份饋贈,卻又條件反射地拿錢回贈老王。老王只是說:「我不要錢。」作者堅持拿錢,並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託人捎了。」於是,於是老王等著,然後接過錢滯笨地直直地走了,僵硬的身體好似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
我不知道老王當時會怎麼想,猜測他應該是一聲嘆息,心底生出一絲遺憾、一絲傷感。他只是想表達一份最真誠的謝意,但這份謝意卻在接過錢的那一瞬間變得不再純粹,這是他與這個世界殘存的唯一的牽連,是他殘存在心底的對善意的渴望。但他不能解釋,也無力解釋,這一瞬間斷絕了他與這個世界的聯繫,陷入絕望的他,帶著對人生的悲哀,第二天走了。而他的離世換來的只是別人的一句「早埋了」。作為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生命如此的微不足道,何其悲哀!
作者得知老王去世的消息,看著一直沒動用的香油和雞蛋,越發感到不安,覺得拿錢回贈是對老王的侮辱。這事一直糾纏著作者,直到後來,作者明白:自己只是生活的幸運者,對不幸者,不應只是物質上的同情與幫助,更不應是精神上自帶優越感的同情,而應該是尊重,平等的尊重。
但願老王在九泉之下,能收到這份愧怍,感受來自作者的尊重和善意。
一個社會中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不管是幸運者還是不幸者,他們都是平等的生命,值得每個人的尊重,這是對生命的敬畏。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給予他們幫助,但這幫助不應該是「嗟來之食」似的幫助,不是心帶優越、高人一等的施捨,而應該是來自內心深處最柔暖的善意,因為不幸者也享有人格尊嚴。這才是人性的光輝。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前些年的「犀利哥」,那些極力想讓更多人知道自己釋放在" 犀利哥」身上的善意的人,他們屢次曝光的善意是不是真正的善意,他們的同情是不是純粹的同情,這點值得懷疑。
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裡,像楊絳先生這樣勇於自我解剖人性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願以後會越來越多。
楊絳先生現在也走了,但她留下的人性之光,照亮了後世人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