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國野貓放在非洲,它們會被團滅,還是會成為入侵物種?

2020-12-10 鍾銘聊科學

其實非洲存在著野貓,早在13萬年前,就有一小部分貓從野貓中分離出來,演化成為了非洲野貓,並且一直生活至今,所以野貓在非洲草原上是可以活下去的。

那如果把中國境內的土生小貓放到非洲去,它們是否會活下來呢?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生物遠離棲息地並換一個新的環境是否能夠存活下去。其實能夠存活的關鍵因素要看這三個方面:能量、天敵、環境。

如果滿足了這三個方面,那麼該生物就可以在這裡生活,並且生活的很好;如果沒有滿足這三個方面,那麼該生物將會被淘汰。

能量因素

對於所有的生物來說,想要活下去必須要有穩定並且可持續的能量來源,這一點對於中國野貓也至關重要。

中國境內的野貓也是貓科動物,貓科動物由於喪失了甜味基因,所以不吃植物,只吃肉類。對於野貓來說,主要食物是小型哺乳動物,但也經常捕食鳥類、爬蟲類、兩棲類以及昆蟲,食物來源非常廣泛。

雖然非洲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但是小型哺乳動物幾乎不會在旱季遷移,對於野貓來說能量比較穩定。

但是,中國野貓想要在非洲長久的生存下去,需要與非洲野貓展開能量競爭,非洲野貓的體型和中國野貓差不多大,但它們野外生存經驗更豐富,很可能會比中國野貓更容易尋找到獵物。

除此之外,一些大型食肉鳥類、蛇等生物也和它們存在部分能量競爭,由此可見中國野貓想要在非洲草原生活下去困難重重。

天敵因素

貓的天敵比較少,但非洲草原上剛好存在,一些大型食肉鳥類不僅和它們存在能量競爭,還直接威脅著它們的數量。

比如:非洲鹰鵰,它們不僅捕獵野兔、野雞和嚙齒類動物,也捕獲貓,偶爾還吃小鳥和魚。因此即使野貓可以在非洲生活下來,也不會成為入侵生物。

但在澳大利亞地區野貓成為了入侵生物,因為野貓的存在,導致當地鳥類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有些鳥類面臨滅絕危機。

之所以貓咪會登陸澳大利亞,有一部分和澳大利亞野兔有關。由於澳大利亞地區野兔泛濫,有人試圖通過引進野貓來消滅野兔,然而野貓對行動敏捷,奔跑速度快的兔子並不感興趣,反而去吃當地笨拙的鳥類。

由於澳大利亞地區缺乏大型食肉動物,所以當地的鳥類敏捷性不高,很容易被野貓抓獲。當地的人為了保護環境,曾經組織過消滅野貓,但遭到愛貓人士反對。儘管如此,在一些村莊,貓仍是不受歡迎的物種,一旦主人沒有管好自家的貓,別人有權將它們消滅。

環境因素

一旦某個生物離開自己的棲息地之後,會面臨的是當地的環境制約,比如:生活在溫暖地區的蛇無法在寒冷的地區生活;生活在北極的熊在環境較熱的地區也表現出異常反應。

目前來看,貓的適應能力很強,除了極寒之地,全世界幾乎有貓的分布,因此貓即使在非洲也可以生存的很好。

生物入侵

其實,無論是哪種貓被放在非洲草原,都不會對非洲草原產生太大的影響,這是因為非洲生態鏈中本來就有貓。

生物入侵是指原本該地沒有該生物的生態位,當該生物突然闖入這個生態鏈時,如果能夠適應環境、並且沒有天敵影響,那麼它會對該地的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比如:野兔在我國受猞猁、老鷹等天敵的影響,數量沒有太大變化,但由於澳洲缺乏野兔的天敵,再加上野兔能夠適應澳大利亞的環境,所以野兔在澳大利亞地區才會數量失控,成為入侵生物。

但如果是澳洲的考拉到了我國,則夠不成入侵生物。首先是因為考拉只吃桉樹葉子,而我國桉樹林較少,所以考拉的能量來源會受到限制,一旦考拉數量達到桉樹林能夠承載的數量,該地區的考拉就會面臨食物競爭,競爭失敗的生物很可能會因此死亡。

再加上考拉行動速度較慢,很容易被大型食肉動物捕食,比如:狼。這意味著考拉的數量不僅受能量制約,還受天敵制約。因此考拉即使離開原生態鏈,也不會對其他地區環境產生威脅。

類似於考拉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所以,並不是只要生物離開原食物鏈,就會成為生物入侵品種。

總結

判斷生物在一個陌生環境能夠存活下來,只要判斷當地有沒有它們的食物、天敵、以及當地環境能夠適宜該生物生存。

相關焦點

  • 非洲物種「入侵」中國,還是寄生蟲的原宿主,連中國吃貨都認慫
    隨著旅遊業的大火,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是越來越密切,因此也就出現了關於物種入侵的問題,很多物種都開始隨著人類的腳步,入侵到了很多的國家,而中國可以說是入侵物種最多的國家之一了,據說物種入侵名錄上記載的100多種入侵物種,有一半都曾入侵過中國。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
  • 單一物種泛濫成災是自然界的災難,澳洲滅殺野貓給我們的啟發
    如果沒有了人類,那人類自己提倡的各種理念還有意義嗎?近幾年,澳大利亞又出現了單一生命物種過度泛濫的情況,就是生長在人類生活區域以外的野貓。野貓是貓的一種,其實本質上和我們現在定為人類「伴侶」動物的家貓沒有什麼區別,如它和人類生活在一起,那就是我們的家貓。
  • 野貓與家貓有什麼區別?它們是如何生存的?
    但是,野貓則不同,它們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以及非洲大陸的野生環境下,比如人跡罕至的草原、森林等地,它們極少進入人類的居住地內。家貓與野貓的區別二:習性。但是野貓就不同了,它與其他野生貓科動物一樣(獅子除外)都是典型的獨居動物,並且野貓有著很強的領地意識,對於入侵領地的其他野貓,它們是必有一戰的。一般情況下,一隻野貓的領地範圍在3-4平方公裡左右,它們對於入侵領地的一切動物都有攻擊性。
  • 野貓在澳大利亞泛濫成災,未來它們會進化成老虎嗎?
    舉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未來如果沒有人類的幹預,讓野貓們自由自在地生長,它們會進化成老虎嗎?比方說澳大利亞的野貓們。根據資料顯示,最早的澳大利亞其實是沒有貓這種動物的。我們知道,澳洲四面環海,且生態系統自古以來就非常特殊,直到人類發現澳洲後,貓這一物種才被人類帶去了澳大利亞。
  • 澳洲野貓-物種滅絕的頭號元兇
    野貓是17世紀後期(據說是1788年)英國移民帶來的外來物種,數量迅猛增長,目前已經被認為是破壞澳洲環境生態環境的頭號公敵,澳洲政府已經吹響了向野貓開戰的號角,北昆士蘭的的有些市政還獎勵捕殺野貓者(10澳幣/頭)。
  • 英國人犯下的兩個錯:讓蘇格蘭野貓極度瀕危,卻讓澳大利亞的野貓泛濫成災
    其實,這是廣義上的野貓,狹義上的野貓是指貓科貓屬的一個物種,它有27個亞種被確認,廣泛分布在亞洲、歐洲和非洲。著名的蘇格蘭野貓,就是這27個野貓亞種之一。圖:蘇格蘭野貓。蘇格蘭野貓:傳說中會吃人的野貓蘇格蘭野貓僅分布在英國,也是英國現存唯一的本土貓科動物。
  • 澳洲野貓如果沒有人為幹預,會不會進化成老虎?為什麼?
    因為,貓除了體型小外,各項能力和形態都與老虎非常的接近,而且在澳洲的野貓現在的體型已經是普通野貓的3倍大了。那麼如果,沒有人工幹預,澳洲的貓有沒有可能進化成老虎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澳洲的貓澳洲有貓嗎?
  • 法國發現貓新物種,非洲野貓血統,神似中國狸花貓,偷渡過去的?
    就是照片中的小傢伙,其毛髮的主色調以橘色為主,神似橘貓,但是它又比橘貓多了一絲野性和一根「狐狸尾巴」,神似中國狸花貓,當然現在沒有證據它和我國狸花貓有任何血緣關係或是更不是我國狸花貓偷渡過去的後代。目前這種新發現的貓咪暫時被命名為狐貓。
  • 入侵全球的非洲野味,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中國吃貨根本狂不起來
    因為它的入侵途徑實在是廣泛,除了可以通過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也可以跟隨隨觀賞植物、苗木、板材、貨櫃、貨物包裝箱傳播。一些喜歡吃蝸牛的吃貨,在不了解它們的廬山真面目的情況下,也會成為它們入侵的幫兇。
  • 數百萬隻野貓「統治」澳大利亞,未來會進化成老虎嗎?
    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入侵物種開始進入澳大利亞,對澳洲的生態帶來嚴重破壞,比如曾經肆虐的澳洲野兔,再比如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澳洲野貓。野貓進入澳洲的歷史跟野兔類似,都是在兩個世紀前,歐洲殖民者作為寵物帶入澳洲的。
  • 非洲大蝸牛多可怕?物種入侵的另類,水泥都能吃,國人也無可奈何
    人類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讓物種入侵也變成各個國家的首要生態問題。從牛蛙到小龍蝦,很多入侵物種都紛紛走上餐桌,非洲大蝸牛當然也不例外。不過,這種來自非洲的入侵物種,不僅沒有成功走上餐桌,還讓各國深受傷害。有研究還表明非洲大蝸牛還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其複雜的食性確實不得不令人嘆服。這種蝸牛原產於肯亞、坦尚尼亞等東非沿岸地區,一般能存活5-7年,算得上蝸牛家族的長壽物種。旺盛的繁殖能力,更是為日後它們入侵全球提供了結實的基礎。非洲大蝸牛既有雌性又有雄性的性器官,即使沒有交配對象,自己也能繁殖出更多的「後代」。
  • 堂堂外來入侵物種,羅非魚在中國卻被吃到快滅絕
    堂堂外來入侵物種,羅非魚在中國卻被吃到快滅絕 以前常常看到新聞報導 說哪個國家被外來物種入侵 當地沒有天敵克制
  • 非洲物種入侵中國,廣東人也無從下嘴,你知道是什麼嗎?
    如果有機會去非洲旅行的話,可以在當地的菜市場看到鱷魚肉、鹿肉、生猛海鮮等各種奇怪的食材, 其實他們真的很缺廚師,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用簡單的燒烤等來烹飪食材, 在我們眼裡是暴力的, 非洲當地有非洲大蝸牛「毀滅性」的物種。
  • 野貓戰鬥力爆棚管不住了!澳洲要修全世界最長的防貓'長城'
    其實如果放在大自然裡,外表可愛的貓,可是戰鬥力爆棚的頂級殺手。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野貓活動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99.8%,可以說是被野生喵星人支配的國家。但其實野貓並不是澳大利亞的自有動物,主要是歐洲「移民」過來的後裔。
  • 物種入侵,在中國就是美食!
    小龍蝦原產於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腐食性動物,生命力極其頑強,20世紀初隨國外貨輪壓倉水等生物入侵途徑進入我國境內。 因大量掠奪同類生存資源被列為世界最危險入侵物種之一。 緬甸蟒(學名:Python bivittatus)也有人稱為緬甸巖蟒,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在美國佛羅裡達州,據當局統計,有3萬多條緬甸蟒蛇出沒於沼澤地國家公園,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這種外來的蟒蛇天敵很少,而且當地許多瀕臨滅絕的動植物時常受到它們的侵害。
  • 誰是入侵物種?
    最近,一項關於散養貓和流浪貓對中國野生動物威脅的研究引發熱議。一時間,關於「野化家貓是否是入侵物種」、「人們應當如何對待野化家貓」之類的討論不絕於耳。乍一看,聯想到來自南美洲的福壽螺、來自非洲的非洲大蝸牛、來自美洲的巴西紅耳龜,「入侵物種就是來自外國的外來種」的說法似乎沒什麼毛病。
  • 澳大利亞兔子成災,當地人卻不敢吃它們,為什麼會這樣?
    對於生物入侵這件事,很多物種估計也沒明白,為什麼換了個生存環境後自己就變成了入侵物種。生物入侵多發生在美洲和非洲地區,而且這些地區的人們常常對那些入侵物種束手無策,然而在中國則是另一種情況。比如小龍蝦能在美國多個流域造成入侵之勢,但是在中國只能淪為餐桌美食。
  • 這一物種成功入侵中國,中國吃貨:不敢吃啊!
    物種入侵是現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感到頭疼的一個問題。隨著全球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是十分的頻繁,而有一些生物往往會跟隨著輪船或者是貨櫃等貨物運往到其他國家,從而在該國造成泛濫。最典型的就是澳洲野兔事件以及美國的亞洲鯉魚事件。
  • 物種入侵的後果有多嚴重?被人類帶往澳洲的這群貓,就是答案
    我們現在都知道物種入侵是非常的嚴重,但是在很早之前,我們卻沒有這樣的意識,導致我們直接或者是間接的造成了物種入侵,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而說到物種入侵,在我們這個世界之中,這個地方可以說是物種入侵相當的嚴重,而這個地方就是澳大利亞。在我們想像之中的澳大利亞,是有袋類動物的居住地,並且那個地方綠化環境可以說是相當的好,也正是如此,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動物的天堂。
  • 盤點看似美味,卻釀成災難的入侵物種
    外來入侵物種不僅破壞地方生態平衡、嚴重威脅地區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會在更廣泛程度上造成巨大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除了產卵時期,它們一生都棲息於淡水中,如果遇到旱季缺水,它們會緊閉殼蓋,靜止不動,3個月都不受影響。前方圖片高能請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