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和黃浦江的浩浩江水,無休無止地從上海外灘東流入海。在江河交匯處的南岸,坐落著一座聞名中外的黃埔公園。上海淪為租界之時,這座公園曾名為外灘公園,據說公園門口曾有一則醒目的標語: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則標語如同&34;一詞一樣,讓無數滿懷愛國熱情的仁人志士義憤填膺;也如同李小龍電影中所飾演的那樣,欲將&34;一腳碎之而後快。那麼這則標語曾經真的在外灘公園出現過嗎?
外灘公園所在地原是入海口的一塊衝擊泥潭,19世紀60年代,英國當局曾對這一塊泥潭進行填土修整,隨後於1868年正式建立外灘公園。不過&34;只是一種名義,實則是外國人的娛樂場所。公園成立之日就明令禁止華人入內。20世紀初,家喻戶曉的&34;的說法,已經在上海廣為流傳,在那個年代沒有人對這一說法產生過質疑。不過在1994年,一篇名為《揭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流傳之謎》一文引發熱議,該文作者是上海歷史博物館的一名研究員,該研究員在文章中否定了標語存在的真實性。文章一經發出,立刻引起了一眾愛國人士的強烈不滿。很多文人學者在卷帖浩繁的歷史文獻中,找出了一則又一則關於&34;標語的蛛絲馬跡。
關於這則標語記載的最早文獻,是1903年周作人的日記。周作人在日記中回憶,自己在經過外灘公園時,看見白人可以隨便出入,臉上還掛著洋洋自得的笑容,而中國人不允許進入。門口還懸著一塊金字牌匾&34;,公園鐵柵欄周圍圍滿了想要窺視公園的中國人,然而卻沒有一個人為此鳴不平。這讓周作人頓時感覺說不出的悲涼。
1917年,最早的一批新聞人之一姚公鶴在《上海閒話》一書中說,外灘公園門口用英文標語寫著&34;的字樣。1923年,郭沫若在《月蝕》中提到的更讓國人感到憤慨。郭沫若說上海公園&34;,但其實洋人的狗是可以進去的,而人則是不允許入內的。同時代的具有科學實證精神的陳岱孫也曾寫到,自己在黃浦灘散步時,看到公園門口寫著&34;的幾個字,頓時感覺熱血沸騰,好半天透不上來一口氣。對於一個滿懷愛國熱情的青年來說,無疑是一次刻骨銘心的打擊。
一則又一則鮮明的史料無不證明了那則標語存在的真實性,然而學者還是從其中找到了諸多的疑點。
首先,這些文獻關於標語的記載,雖然大體意思相近,但是在表述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比如周作人日記中記載:犬與華人不準入。姚公鶴說:狗與華人不準入內。郭沫若說:禁止狗與華人入內。陳岱孫說:華人與狗不許入內。那麼,標語清清楚楚地擺在那裡,為什麼他們表述卻不盡相同呢?這就不得不讓人對標語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其次,關於這則標語有過記載的人,大多是一些仁人志士。周作人早期寫了不少充滿愛國熱情的文章;姚公鶴極力捍衛中國的主權和上海租界的領事裁判權;五四運動時期,郭沫若就在日本組織過救國社團;陳岱孫也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因此從這些記錄者的身份上來說,他們無不是民族尊嚴的捍衛者。意在通過這則標語表達對世人的擔憂,喚起人們的覺醒意識。
最後,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中國近代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報紙《申報》,自創辦以來曾有多篇關於上海租界公園的報導,但是卻並沒有提到過關於與&34;這則標語。
這一系列疑點讓學者對標語的真實性產生懷疑,那麼這些仁人志士的記載,真的都是不切實際的嗎?為什麼那個年代沒有人懷疑過它的真實性,反倒是幾十年之後才有人說這則標語是不實之言呢?為此筆者有著個人的一些見解。
反駁質疑聲,筆者認為標語是存在的
無論是認為標語是真實存在之人,還是對標語持有懷疑態度者,都肯定了一點,那就是當時確實有明文規定不允許華人和狗進入公園。1903年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章程》中就有如下兩條規定:
一、腳踏車及犬不準入內。……五、除西人庸(傭)僕外,華人一概不準入內。
除此之外還有一張1917年拍攝下來的修訂版的公園規定,如下圖
該規定中的第1條:The Gardens are reserverd for the Foreign Community。翻譯成中文即:公園為外國人所用。顯然,這一條的間接含義就是不允許華人入內。第4條:Dogs and bicycles are not admitted。意思是狗和自行車不允許入內。從這兩條標語能清晰地看出,那些名人的記錄並非空穴來風。但上述規定並不是赫然寫在門口的標語。也就是說規定確實有,但是標語是否存在呢?
筆者認為標語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姚公鶴在《上海閒話》中說了,標語上用英文寫著&34;的字樣,這句話證明了標語並不是用中文寫的,翻譯時難免會出現偏差。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醒目的標語會出現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標語上所要表達的含義,還是能夠被準確地翻譯出來。
另外,關於那則標語出現的具體時間,應該以周作人的日記為準。而後來其他人寫的一些記錄,大多帶有回憶的性質。周作人的日記寫於1903年,也就是說,那則標語很可能在20世紀頭10年內出現過,並被很多人看到。隨著人民覺醒意識的提高,20世紀初的時候,華人參政運動以及要求歸還上海租界的運動都如火如荼地開展了。由於標語傾向過於嚴重,後來很有可能被撤銷了,這也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申報》沒有關於那則標語的報導。《申報》最初是由英國人創辦的,1909年才被中國人席裕福收買。所以在1909年之前,並不會出現關於公園標語的文章,1909年之後標語被撤銷,也就沒有再出現過有關的文章了。歷史文獻中那些記錄標語的人,無不是一些鼎鼎大名的愛國人士,而且提到這一說法的並非只有一人,仁人志士實在是沒必要杜撰虛構標語來煽動人心。
所以筆者認為標語是真實存在過的,很可能是20世紀的前10年內,在上海外灘公園出現過英文標語,並被一些仁人志士看到。後來隨著華人運動的高漲,公園上的標語也就被撤銷了。
標語上的話刺耳難聽,帶有強烈的侮辱性,但是卻激發了我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隨著愛國運動的高漲,1928年關於&34;的相關規定,也一律撤銷,這顯然是近代人民運動收到的又一顯著成果。
現如今,幾乎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華人的身影,中國人把勤勞樸素、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其他國家發揚光大。中國人憑藉著骨子裡頑強不屈的精神,在其他國家落地生根,並且影響著全世界的進程。遠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腰板已經越來越硬了,因為他們背後有強大祖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華人逐漸受到了其他國家的尊重。現在華人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昂起頭,挺著身板做人。中國人被禁止進入公園的那個時代,已經永遠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