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遊】2020年12月10日—12月11日,由品橙旅遊主辦、中國大數據旅遊創新發展聯盟、中博文旅融合發展研究院協辦、大品營銷承辦的「2020智慧旅遊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旅遊大獎頒獎盛典」在上海隆重召開。文旅部和各地文旅廳(局)領導、行業專家、全域旅遊重點城市代表、企業代表等600餘人齊聚,放眼國際前沿、聚焦行業趨勢、推進科技創新、整合產業資源。會上,文化和旅遊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業以《「新基建」時代的「新文旅」》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今天的我們處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每一天都在變化,每一時刻都在演進。從宏觀的角度俯視,在向數字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閃爍著一些重要的亮點,今天我們所談論的以新基建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旅遊」、「數字文化產業」等就是這樣一些關鍵的節點,它預示著或代表著一個時期的開始,甚或會成為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劃分的一個重要的代際界限。文旅之新反映在時代之新、文旅融合之新多個方面,這裡所探討的更側重文旅與科技的融合之新。
由此,當下時代有兩個顯著特徵:一個是「變化」,「變化」是社會的常態,一切都在變化當中。一個是「創新」,任何行業都繞不過創新這道坎,創新幾乎可以統領一切。就今天而言,「新基建」的提出也是對變化的一種全新詮釋,對創新的一種扎紮實實的踐行。
當下,「新基建」的發布恰處在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轉變的關鍵時期,也許在未來的回顧中,會發現以新基建為基準,政府、產業、業者的諸多觀念都發生了轉變。不難想像,2020年的疫情,除了帶給文旅產業難以磨滅的印記之外,「新基建」熱潮也會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新基建」
這裡的「新基建」,是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網際網路+旅遊、數字文化產業等多項宏觀舉措的總承。
1. 「新基建」是一個時代概念
「新基建」的新是對應傳統基建來說的,但它和傳統基建又有本質的不同。新基建是一個概括創新、技術、應用、融合、理念於一體的綜合概念。不再是單指具像的、龐大的、冰冷的硬基礎設施,更多的體現一種新型的綜合引領和支撐的理念。它不是單項的技術,每一項技術都只是四梁八柱之中用於支撐的一個點,用新理念相互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梁柱形成有機的結合。因此「新基建」不是由某一種特定的技術作為核心支撐的,而是以與時代發展同步的科技整體的支撐和建立在科技創新之上的發展理念的融通。行業的數位化推進側重各有不同,但都是由基礎應用和創新應用融合在一起的,不可能以某一種特定的技術應用做引領。「新基建」的實施打造了一個浩大的藍海,不管是技術巨頭,還是躍躍欲試的年輕創業公司,都會在廣闊的應用創新中找到屬於他們的舞臺,不會只是幾家公司獨佔鰲頭。
我們可以把「新基建」理解為一個巨人,面對一場新的競賽,要全方位地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以適應新的殘酷的競賽環境。之所以是巨人,是因為在前期的發展積累特別是「老基建」實施過程中,他已有了健壯的體魄,這就是傳統農業、基礎工業和傳統服務業的高速發展,吃得飽,穿得暖,筋骨強健,血流暢通。但想在這場新的競賽中立於不敗之地,還需要一番叫做「新基建」的打理。比如說強化神經系統(網際網路、5G移動通信等)、提高靈敏度(物聯網等)、提升反應能力(雲計算、算力設施等)、提高判斷力(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等。當這個巨人強健的機體進入了數位化運行狀態,綜合能力就得到了跨代的提升,不僅為未來發展打下了新基礎,也為迎接新挑戰,佔據了戰略制高點。
「新基建」是一個時代概念,也是一個方向性的目標工程。對經濟社會來說,是一個對整體經濟的拉動和發展方向的預期。對信息化行業來說,是一個演化提升的綜合性重大基礎工程,對諸多經濟產業來說,更是一個強力支撐,是一個風向標,是一個發展趨勢。
©攝圖網
2. 「新基建」形成了發展靶向
有一個新的名詞叫靶向發展,指的不僅是發展方向,而是精準的發展目標。
相比傳統的基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當然,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持續豐富完善更新。
之所以說是一個方向靶標,不僅對於ICT來說,是一個發展的引領,更重要的是對經濟產業來說,以往獨自搏擊的信息化建設,終於要迎來一個風調雨順的基本發展環境,企業的行業的信息化可以融入社會發展的大環境,而社會化發展的強勁支撐,終將使信息化建設開花散葉。
可以說,信息化發展與應用的好日子來了。
3. 「新基建」正引發連鎖效應
「十四五」期間,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期、全球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續影響期。「十四五」期間被重重打上了「後疫情時代」的烙印。
上半年的「新基建」發布,11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網際網路+旅遊」發展的措施。緊接著文化和旅遊部等十部委發文:關於深化「網際網路+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及推進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等。導向性政策一個接著一個。
這些新的舉措,新的政策的陸續出臺,帶給我們一個怎樣的信號呢?從宏觀層面看,一是緊盯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搶先布局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搶佔發展先機和戰略制高點。二是以更高的站位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和傳統產業的現代化演進,拉動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三是面對疫情的衝擊,以數位化轉型推進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撐現代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化危為機。
具體到近日出臺的國務院「網際網路+旅遊」的舉措,可以看到,對旅遊的重視,來自於社會經濟發展和旅遊業的發展狀況。疫情延續,在當今國際政治經濟氛圍下,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需要建立和培育新型的經濟發展體系和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旅遊業本身是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2019年國內旅遊達到60.06億人次。今年疫情之下,「十一」長假客流與消費恢復到同比的七至八成,幾成國際經濟疫後振興的亮點,顯示出產業充分的社會和市場基礎。日前發布的2021年假期安排,也充分顯示出政府的期望和預期。旅遊業是與經濟結構調整相吻合的行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代表,無論從我國發展現階段正值第三產業高速增長期,旅遊業有較大的上升空間角度看,還是從拉動消費、帶動就業、鞏固扶貧看,旅遊業都具有有效的牽引和廣泛的拉動作用。而且旅遊業屬於非生存性生活消費,不會造成社會基本消費轉移,沒有擠出效應,打造的是消費新空間,可持續發展。由此加深理解,對「網際網路+旅遊」的推出,是一步拉動國內大循環,以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大棋,旅遊業作為先導抓手,是對旅遊業的信任也是責任。
可以從文化和旅遊部落實國務院「網際網路+旅遊」的指導意見,分析行業具體舉措,可以看出基本原則是堅持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網際網路+」為手段,在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推動旅遊生產方式、服務方式、管理模式創新,拓展旅遊消費空間。這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大趨勢下,闡明了政府營造數位化發展環境的決心和具體的方向措施。「意見」明確了方向方式,包括堅持市場導向,堅持開放共享等多維導向,強化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主基調,明確了優化資源配置,堅持開放共享的基本原則。「意見」量化示範性引領,提出在旅遊景區、公共服務、線上營銷等方面制定建設指南和相關要求,推進應用示範。「意見」完善相關性支撐。包括相關標準的制定,市場的監管,優化營商環境,營造適宜業態創新發展的軟環境。
有一個詞最近頻率很高,叫做「生態」。就今天而言,多措並舉,正在為產業的數位化發展營造著越來越適宜的發展生態,但是再優越的生態也只是針對於適宜的事物,就像是再肥沃的土地筷子終歸也是無法發芽的。政策期待的背後,是企業與產業的主動蛻變。
©攝圖網
二、新文旅
1. 文化旅遊與社會需求
隨著休閒度假旅遊時代,個性化和高質化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非標準化、高品質化、原生活化的旅遊體驗及旅居度假生活本身已成大勢所趨。
文化旅遊和社會需求的特點都是百花齊放、個性呈現,都是多元一體。流行鵲起的同時,未必沒有經典回歸。渾厚的黃鐘大呂並不湮滅溫婉的休閒小調。自由行主導不意味著團隊沒落。休閒興起並不一定是觀光過時。從這個角度上看,文化復興也好,由生活需求派生出的個性化旅遊休閒需求也罷,我們的智慧化並不完全源自於對傳統流程的現代化改造,而是要適應新的需求,新的發展,新的環境。在社會需求多樣化的今天,構建新的服務場景,形成新的消費場景,是提升文化旅遊市場滿意度,推進高質量發展,打造消費新空間的核心支撐舉措。
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的出現,催生了服務業態的發展,既包括服務於一二產的生產型服務業,也包括了以旅遊業為代表的生活性服務業。服務業的發展,在數位化時代具備兩個顯著特徵,一個是分工細化,一個是對位精準。
提出「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著名論點的亞當·斯密所描繪的圖景是,市場越大、分工越細,生產效率隨之上升,從而實現經濟增長。隨著旅遊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旅遊業的分工細化,也呈加速態勢。但顯然,分工細化的過程與社會需求依然存在著明顯的速度差,供給端大眾型淺層化與需求側專業性深度服務之間的差距尚沒有明顯的縮短跡象。至於對位精準,就不得不提到顆粒度或單元經濟。在顆粒度經濟下,在未來商業場下,「精」和「準」變成了兩個最關鍵的詞,「精」代表了生產要素的精細化和場景的數據化,「準」代表了運營流程的準配化。當每個個體的需求都能夠得到精準的匹配,供需精準匹配的單元經濟將會替代過去的批量和規模。
在這裡可以看到選擇與努力同樣重要。當你的能力達到了專業的高度,就擁有了選擇客戶的權利,而不是讓客戶選擇你。商業的本質,就是你永遠不能夠滿足所有人,只有找到對的人,你的服務才更有價值。
由此可以看出,服務對象,服務場景,消費場景是文化旅遊發展的二級要素,其中消費場景又是檢驗服務場景的重要標準。二級要素是構架於一級資源要素之上的活化或運營環節。這個環節承上啟下,關聯著社會需求和經營效果,這個環節強不強?是不是具有時代生命力?直接決定了一級資源要素的影響傳播力和市場認同度。
2. 智慧景區與智慧探索
景區是旅遊的的核心吸引物,談到智慧化,就不得不談到景區。在這次疫情中,旅遊景區自身階段性的問題也凸顯出來,甚至形成了一個峰谷疊加。現階段的旅遊產業,是處於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過渡的階段,是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的階段,是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景區、旅遊目的地,包括產品和服務,主要還是靠遊客的流量支撐,策劃、服務、經營缺乏深度、個性、精準、增值的能力。單純的近乎不變的經營模式,面對突發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動蕩,出現經營崩塌也就在所難免。面對疫情,以往被流量假象所掩蓋的單一化經營模式和淺層次服務能力的問題充分暴露,因此,強力衝擊下暴露的問題,既源於外因,也來自內因。
我們一直期待報復性反彈,但在疫情常態化形態下,疫情中社會經濟生產生活都有了新的變化,預期的報復性反彈也許最終會以較為和緩的方式到來,但與疫情前的行為和模式一定會有諸多的不同。是單純期待反彈,還是著力探求提質?旅遊人都在做自己的選擇,今年更多的對智慧化的關注,就是這種選擇的一個答案。
智慧景區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什麼地方做起?回答這個問題不難。要從景區最基礎的規劃、管理和運行入手;要從現有的系統和數據入手;要從面臨的矛盾和存在的問題做起。百丈高樓從地起,即便是彎道跨越也需要有足夠的距離。人的底蘊是知識,智慧的底蘊是運管理念和流程數據。看別人的信息化,滄海桑田都是一瞬。但身臨其境,一切都是有過程的,一切都是有步驟的。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是智慧,盡力而為是勇氣。我們行業的智慧化,也一定會從「大有可為」,到「大有作為」,進而「大展宏圖」。我覺得今天我們就處在」大有可為」的階段,對智慧化的認知形成了共識,但我們剛剛到「大有作為」的初期。這也就是很多朋友的感覺,談起智慧旅遊,感覺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智慧景區建設是分階段的,這裡所指的階段不是我們某個項目建設所劃分的分期階段,而是按照我們的應用,或者說智慧化所起的作用劃分的。按照統一的模板,統一的要求建設下來,甚至於我們拿到了頒發給我們的智慧景區的牌牌,我們就真算智慧景區了嗎?我覺得應該微觀上算,宏觀上不算。舉一個例子,當年老基建的牽頭行業,建設八橫八縱的全國高速鐵路網,就是當時老基建的一個基礎內容。為了積極推進,當時也有一個具體的要求,目的就是要讓高速鐵路網能夠用起來,實現鐵路沿線的運輸快速化,拉動地區經濟發展,這個要求也有具體的實現和評比規則,包括配套的車站建設,停車場及貨運倉儲,大宗商品鐵路運輸比例等等一系列指標。這些硬性的東西其實相對容易實現,但如何拉動經濟業態的積聚,由進得來出得去所形成的經濟模式的培育和興起?卻不是幾條規則,幾次評比,幾塊牌牌所能夠代表的。所以微觀的東西是必須的,是基礎的,是一種促進,甚至就像我們一個人的基礎學歷,但後續的發展是難以限量的,也無法衡量的。我們真正所追求的,恰恰是後面的,也就是切切實實能帶來的經營、服務與發展的變革,這才是宏觀的智慧景區。
我們的每次努力和探索,永遠都希望是打造出吃飽肚子的最後一個饅頭。在這裡我們不僅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今天行業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網際網路+旅遊政策疊出,我們推進行業的智慧旅遊,既要善於藉助形勢的東風,也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還要有堅定不拔的毅力和定力。其實這些,都是智慧的核心內涵。
3. 智慧景區發展與思考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回過頭來盤點,我們的智慧景區建設,每一個項目,無外乎都是有限的幾種模式或動因。這就是項目、探索和倒逼。首先就是把一個智慧景區的子系統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來做。以項目的目標為導向,按照計劃、按照規划具體實施,最終實現項目驗收。但這個項目只能稱其為項目,缺乏承上啟下,缺乏整體思路,就事論事,追求單一的項目效果而缺乏整體統籌。此類項目造就了景區智慧建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能事倍功半,難以事半功倍。其次就是「探索」,這應是一種積極有效的作法,但往往抱著嘗試的心態,未必考慮自己的真實需求,往往是別人做了那我也要試試,由此容易打擦邊球,繞開核心工作、核心流程,有時還會追求不切實際的所謂的模式創新,最終與實際的業務難以融合,造成了智慧探索曲高和寡的假象。再者就是「倒逼」,當管理,服務,經營環境等突出問題,傳統做法屢不見效,萬般無奈選擇智慧手段,但並沒有與之配套的機制融合手段作為支撐。這其實抱著的是一種病急亂投醫,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效果當然可想而知。
回想我們數年來所做的智慧景區嘗試,莫不是其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回過頭來看這樣的努力效果,要麼已經逐漸廢棄了,這麼風光一時逐步冷落,要麼雖在慘澹經營但與當初設想已大相逕庭。究其根本,信息化建設需要適合自身,想好再做,貴在堅持。也就是自我定位,謀定而動,持之以恆。
智慧景區應該怎麼做?籠統地說,一要有社會理念和發展思維,對社會的發展,對科技的發展,對行業的發展,都要有與時俱進的了解和認知。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懂,至少是大的環節。我們需要專業的公司在技術領域、應用領域給我們以支撐,但絕不是大包大攬,須知對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最上心,也只有自己最明白。二是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我們做的是企業,做的是實業。我們追求的就是扎紮實實的服務和實實在在的收入。我們不惜餘力地改變我們傳統的方式,絕不是為了求炫,是為了我們實際的效果。所以要踏實設計、實施和衡量自己該幹的事兒。三是整體統籌和迭代發展,信息化是覆蓋一個企業一個地區的全局性戰略舉措,效果出自整體,效率來自統籌。任何建設可以說都是正確的,關鍵在後續的運營和迭代。面對變化。任何前期的規劃都不可能涵蓋,唯有後期的迭代調整,才能使項目始終沿著目標前行。就像字節跳動的火山和西瓜視頻,最後都不如抖音,阿里的來往,也讓步於釘釘一樣。再有就是對智慧景區建設的包容和培育,這都是創新改革的心態。
具體到今天,智慧景區建設要抓住以下三點。
一是借力政策東風,系統性推進相關工作。信息化是一個多部門,多行業協同的體系。政策可以轉化為決心,許多懸而未決的協調問題、許多始終無解的跨部門問題、許多難上加難的卡脖子問題。以及諸如此類的資金體系等問題,都有可能出現轉機。今天火熱的政策氛圍,給智慧旅遊帶來了活力。
二是尋求「網際網路+旅遊」的突破口。對智慧景區建設幾年來的一些突出問題,核心環節、主要矛盾,借政策東風,尋求迭代,尋求調整,尋求落地。但也要遵循幾個原則。這就是要「行得通,真管用,有效果」。其實每一點都是一個智慧要訣,在每一點上多用點心思,多下點功夫,都能讓我們少走彎路。
三是守正創新與不忘初心。創新是智慧景區建設的主旋律。守正就是要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守正不是因循守舊,創新也不是沒有底線的胡來。與科技的融合,是為了提升我們的管理和發展能力,是為了以更好的服務提升消費便利度,不忘初心就是始終要回味我們建設智慧景區的初衷。
一路走到今天,文旅人的甜酸苦辣都嘗到了很多,支撐走到今天的是文化和旅遊已成為14億中國人的剛需,是滿足國人精神文化追求的責任感。在當今時代變革的時期,產業升級的關頭,數位化到來的時刻,一個傳統文旅人會面臨諸多新知識、新思維、新挑戰、新考驗甚至是新的跨越。這是宿命,更是使命。當我們與時代同步跨過這道坎的時候,回過頭來看,都會是欣慰的。(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