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5月19日訊(見習記者 李璐)漫步岸芷汀蘭的君山採桑湖,藍天白雲下,一碧萬頃的水面,可以看到鳥兒們輕戲湖水,振翅高飛。5月17日上午,「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來到嶽陽市君山區採桑湖,探索採桑湖的生態修復治理方式。
空中俯瞰美麗的採桑湖。 唐駿 傅聰 攝
採桑湖有一個詩意的名字,相傳舜帝二妃曾在此採桑,故以此命名。採桑湖位於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面積7.43平方公裡,是洞庭湖水域冬夏季候鳥小白額雁、反嘴鶩、白鶴、天鵝等的主要繁殖和棲息地。
物產豐饒的採桑湖一直是當地農民謀生的聚寶盆。2014年,採桑湖承包經營者在未經當地水利、林業、環保等相關部門批准的情況下,在採桑湖大面積種植蓮藕,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人鳥爭食,採桑湖生態環境每況愈下。為什麼種藕會和鳥類覓食相衝突?「因為人工挖藕是不夠的,需要藉助機器作業,進行大面積挖藕,效率雖然高,但是巨大的響聲會驚動覓食的候鳥,它們就紛紛飛走,不願意回來了。」君山區林業局局長徐皓對記者說。
君山區林業局局長徐皓向記者們介紹採桑湖生態修復情況。 李璐 攝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君山區在第一時間叫停採桑湖內的經營活動,並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經過與承包戶多次協調,依法解除了合同,並要求相關單位限期整改,恢復原貌。人為經營活動迅速被依法強制停止,但近4000畝的蓮藕卻依然種在採桑湖蠶食候鳥主要繁殖和棲息地。為使採桑湖生態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儘快恢復溼地生態平衡,在自身科研力量薄弱的情況下,君山區向省、市科研部門求援,從水系連通、溼地恢復、鳥類棲息地保護、溼地保護能力建設四方面入手,制定了最科學可行的修複方案,以期改善採桑湖生態環境。
首先,拆除1800米的矮圍,降低6820米的間堤,設置2個水閘,以保證採桑湖內的水體暢通,這是開啟採桑湖修復的第一步。為加快溼地功能的恢復,在清除完採桑湖水面種植的蓮藕後,工作人員還定期清理採桑湖內水葫蘆、空心蓮子草、福壽螺等有害生物及外來物種,並移植各類沉水、浮水植物300多畝,珍稀瀕危溼地植物10000餘株,打造出以雞婆柳、蘆、荻、菰等植物為主的4500米溼地植物防護帶,構建完善了採桑湖的立體原生態水環境。
「要想留住候鳥,就得充分考慮好它們的吃、住、行。」徐皓介紹,目前在採桑湖已經建起兩個2000平方米的生態島和兩個2000平方米的候鳥食源補給地,種植冬小麥,為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源。同時,還由相關單位組織人員定期開展生態監測和巡護工作,確保採桑湖生態平衡和穩定。
提升水質、加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島、增大候鳥食源補給地、建立長效保護機制……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落實,採桑湖溼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得到修復。據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監測結果顯示,採桑湖水質明顯得到改善,總體達到Ⅲ-Ⅳ類水;在湖區監測到的水鳥有6目8科23種13863隻,達到歷史新高;發現溼地植物31種,隸屬17科29屬,其中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種。
如今,走在採桑湖邊,不見溝壑叢生的蟹池藕塘,候鳥們紛紛歸來,留戲湖邊。「我在採桑湖邊住了十幾年,喜歡看到這裡有很多鳥兒嘰嘰喳喳。環境越變越好了,我們都高興!」採桑湖鎮的村民宋大伯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