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嶺北麓,雪峰山東南,夫夷水奔騰,衝擊成盆地;傳說是大禹南巡治水,移山置土而成,賜曰:盆溪(地理坐標:北緯26°15′6″東經110°53′53″)。
南國盆溪,沃野百裡,丹霞著屏,山川秀麗;夫夷江水,西南入境,滋潤兩岸,蘊育生靈;嶺南為界,四季分明,春生萬物,秋藏谷菽;松杉漫嶺,魚米豐盈,物埠舟楫,四方通衢。
盆溪開化甚早,民風淳厚。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祖先在鯉溪石灣裡定居。歷代文臣武將,不絕於書。宋有抗金名將楊再興,追隨嶽飛英勇抗金;明有兩廣總督李敏,幫助鄭和下西洋;清有劉長佑、劉坤一朝廷重臣,首創湘軍,威震江南。以及民國志士接踵,早期共產黨員李芝英跟隨毛澤東鬧革命,愛國志士李義臣組民團抗日,風流人物,閃耀彪柄。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盆溪公社,人民當家作主人。改革開放以來,盆溪的經濟發達,鄉村和諧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我文標公一世祖,明洪武辛亥年(公元1371年)自湘地全州(明朝時,全州屬湖南)萬鄉坦口,北遷至盆溪河東(肖家灣)老院子定居,配陳氏發家置業,生子發琳。琳衍雄輝、豪立兩房。雄居河東,輝發河西。
標公子嗣,明朝旺,清朝盛,繁衍至清初已有十一、二代;登春字輩兄弟三百多人。在清朝康熙年代,朝廷頒旨,湖、廣百姓填四川。自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起,至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歷經二十年,標公位下,有四十一位登春、芳字輩祖,填川至重慶府江北、合州、銅梁、富順、定遠等地。從此標公的後裔分居兩地,至今315年。居祖地者,何時能見遠去的族親,徙川者何年能回故裡。
315年後,2011年辛卯歲清明,隆海、盛賢夫婦從四川定遠(今武勝縣)回到了祖地盆溪。參加了3月27日舉行的「盆溪李氏文標公第13屆清明會」掛清掃墓。祭拜了文標公、發琳公墳陵。在清明會上,兩地族親代表商議:決定統一合修標公族譜。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曰:譜乃家史也,史乃國之譜也,譜不立則昭穆混,淵源懵,不知祖,何異禽獸?315年前,標公家譜一統,顯家族文明,彰先祖和諧。315年的變遷,族裔分居,譜不同碟。而今要一還315年的族史,合譜同版碟,字輩歸本,實現昭穆正、淵源清。
族譜編篡委員會,順應兩地族親要求,調愛族之士,集各房之力,續先人遺緒,補斷章空白,數易其稿,乃成斯譜。在此,向關心支持從事族譜編修族親,謹表敬意與感謝!
新編族譜:運用歷史唯物觀點,遵循歷屆族譜原則,遵守國家法律;以述、傳、圖、表諸形式,廣徵博採,取精用宏,略古詳今,分支脈、分房頭。探本溯源,力求觀點與族史統一,人文性與族情性統一,實為一部家族史書。
文標源自師佑(字穆),師佑源自唐僖宗(李環),僖宗源自唐太宗世明,自世明可追溯至老子李耳(伯陽公)、皋陶、顓頊,源遠流長。有史記載從一世祖利貞公(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992年)至今已有115代(宜或正),歷經3081年族史。
李氏發源地—甘肅隴西,華夏族的圖騰是「龍」,李氏的圖騰是「鳳凰」。是黃河水蘊育了李氏3000多年的生命,是黃河文化造就了李氏3000多年文明。
譜既為先祖創家立業,樹立豐碑,又為當今後嗣提供借鑑,也為後來者留下珍藏。鑑古才知今,繼往為開來;修譜之意,旨在激勵當代,啟迪後世。昭昭穆穆,岌岌惶惶。復興文標公一族文化、文明是我盆溪李氏族人的使命。
李氏第一百一十代、標公第二十代嗣孫、中教高級、新寧解放學校
校長:祖滔(字國正)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