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通過朗讀的形式,讓名人和普通人都有機會,講述自己的故事和情感,這正是節目的精彩之處。——蔣勵
綜藝界又一股「清流」來了!上周六,央視《朗讀者》正式開播,這檔「一言不合就朗讀」的電視節目,被網友們稱為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的又一「良心之作」。《朗讀者》第一期節目的嘉賓蔣勵和一群無國界醫生引發熱議。他們曾行走在炮火紛飛的戰場,救死扶傷。他們既見過生命的脆弱,也真切感知到了和平的珍貴。他們將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化作心聲,送給戰亂中的孩子們。
經歷戰火的朗讀者
「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答案啊/它在這風中飄揚」。
上周六,央視《朗讀者》第一期節目上,蔣勵用緩慢而低沉的聲調,朗誦了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民謠詩人鮑勃·迪倫著名的歌詞《答案在風中飄揚》。及肩的直發,裸粉色上衣,灰色裙子,蔣勵斯文而安靜的形象,讓人很難將她和無國界醫生聯繫起來。她曾是一名在衝突下的阿富汗風風火火的無國界醫生,每天為近40個孩子接生。
蔣勵曾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產科主治醫師,2012年參加了無國界醫生。2013年3月,她前往阿富汗霍斯特婦產醫院,為當地的孕產婦提供醫療服務。
「在阿富汗,每10萬孕婦中有460人會因生產而死,是我國孕婦死亡率的20多倍」,蔣勵在《朗讀者》中跟主持人董卿聊天時提到,有一段時間,阿富汗孕婦因生產引起的死亡率甚至比因戰爭爆炸引起的死亡率更高,「每一個生命的安全降臨,都會覺得尤其可貴」。
與蔣勵一起站上《朗讀者》舞臺朗誦《答案在風中飄揚》的,還有另外3名無國界醫生,分別是麻醉醫生李雪峰、財務管理人員柴溪以及辦公室媒體主任魏保珠。為了這次朗讀,4人準備了約半個月。
蔣勵告訴南都記者,她希望以團隊的形式出現在電視節目中,讓更多人了解無國界醫生———參與者來自各個領域,有不同背景,「這也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幾個同事重新聚在一起」。
首期《朗讀者》的節目主題是「遇見」。節目中,不同的嘉賓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濮存昕「遇見」的是自己命運的改變,「世界小姐」總冠軍張梓琳「遇見」的是母親的角色。而作為婦產科醫生,蔣勵「遇見」的則是產婦和新生兒。
在阿富汗的幾個月裡,她看到了戰爭衝突地區的真實醫療條件,「我希望能把這首歌詞獻給那些生活在戰爭中降臨的孩子們,遠離戰亂,在和平的環境中遇見美好的未來。」
和同事曾一月接生千餘嬰兒
蔣勵是浙江麗水人,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2006年開始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工作,2013年,已是該院產科主治醫師。蔣勵介紹,在還未加入無國界醫生之前,她對這個組織有所了解。2007年,她所在科室的醫生屠錚,成為中國內地首名參與無國界醫生海外救援行動的醫護人員,到賴比瑞亞進行了半年的救援。
屠錚回國後,還是實習醫生的蔣勵聽她講了賴比瑞亞的故事,為當地環境的艱辛、醫生與病人之間樸素的情感所感動。蔣勵告訴南都記者,作為醫生,她的理想是能夠到需要幫助的地方保障人們的健康,而無國界醫生正是基於為戰亂、疫病、災難之地的人民提供醫療援助而成立的。這與她想做的事不謀而合。
2013年,蔣勵辭職去了阿富汗,參與無國界醫生醫療援助3個月。儘管每天都很忙碌,且當地醫療條件有限,但這段經歷對蔣勵來說很珍貴。
「我是所在醫院僅有的兩名婦產科醫生之一,那裡每個月經手的分娩量達到1200-1300例,差不多是國內工作量的5-6倍」,在當地只有基本醫療設備的醫院裡,產婦的併發症和重症較多,所能得到的醫療資源也有限,這給蔣勵的工作帶來了不少挑戰。
阿富汗的那所醫院周邊時不時有武裝衝突,蔣勵時常能聽到周圍的爆炸和槍聲。一次她和丈夫通電話,一枚炸彈在圍牆外頭不遠處爆炸,房子都在晃動。她深刻體會到,和平真的很可貴,「在我們生活中很正常、很輕易能得到的資源,對於那裡的人民卻很難得。」
「即使不在前線,亦可參與救援」,這是蔣勵在無國界醫生小黑板上寫的一句話,「在醫院圍牆外面,時時刻刻會有生命的威脅,但在圍牆裡頭,我們為他們提供生的希望。」
回憶起3個月救援行動,蔣勵坦言,比起滿足,她更多感到的是無力。
在她的救援行動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名懷孕7個月的婦女被緊急送往醫院,她產前出血已達80 0到1000毫升。由於醫院宮縮藥物不足,孕婦併發症嚴重,蔣勵覺得狀況超出了她的能力範圍,麻醉醫生慌張,護士也人手不夠,在混亂的場面下,蔣勵沒有控制住情緒,衝醫務人員大聲嚷嚷起來。
產下嬰兒後,這名孕婦仍然流血不止。「在國內可以有別的方案,用縮宮藥物或者其他方案解決。但我們沒有,為了保住生命,只能切子宮。」在嘗試了所有方案後,蔣勵不得已選擇切除這名孕婦的子宮。在當地,婦女子宮被切除,將面對社會歧視,但她沒有其他選擇。手術結束後,蔣勵坐在醫院的籬笆上哇哇大哭。
幸運的是,這名孕婦最後挺過了危險期,但蔣勵仍然感到很無力,「當地婦女從懷孕開始就沒有醫療保障,沒有產檢習慣,有的人不適合懷孕卻懷孕了,即使我的水平再高,也沒法把病人全部救過來。」
中國版「姜暮煙」想重返無國界
那3個月時間,蔣勵認為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心理素質有了極大提升,與來自不同國家的救援人員合作,也讓她學會了如何與別人溝通,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
此外,當地病人的病情一旦穩住了,家屬都會真誠擁抱醫生以示感謝。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當地人對於醫生的信任和接納,也給蔣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蔣勵曾經遇到一位誕下雙胞胎的婦女,兩個足月的孩子生下來都不小,「第二個孩子出來是缺氧狀態,已經軟了」,蔣勵的新生兒復甦做得很成功,孩子哭出聲的時候,孩子的祖母小跑著過來,跟她說了許多話,「雖然聽不懂,但我明白她是在表達感謝」。
本來,蔣勵並沒有將此放在心上。第二天查房,這位老太太又拿著一匹藍色的大花布走了過來,說是特意從集市上買的,送給蔣勵做衣服,「對於他們來說,那樣一塊布花費不菲,我當時很感動」。
去年,韓劇《太陽的後裔》大火,有人說她是「中國版姜暮煙」。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的蔣勵表示說聽朋友提起過,但這個稱號,她並不認同,因為她認為無國界醫生是一個獨立的醫療人道救援組織,不會尋求軍隊保護,更沒有「柳大尉」。
當無國界醫生之前,蔣勵接受過相應培訓和準備,醫院也與當地政府和部落達成了共識,各方都會尊重醫療救援人員,蔣勵所處的環境相對安全。工作之餘,她在當地也會打打球、看看電影,讓自己放鬆下,避免長期保持太緊張的狀態。
對於蔣勵去當無國界醫生的選擇,家人曾非常擔心,但還是全力支持。從阿富汗回來後,蔣勵回到北大人民醫院,目前在生殖中心工作。雖然短期內她選擇留在國內,但仍希望可以繼續執行無國界醫生的任務。
「將來有機會的話,我還會選擇再回去遇見他們」,《朗讀者》的訪談環節中,蔣勵向主持人董卿表達了希望。
同事眼中自信有勇氣的夥伴
與蔣勵一起站上央視舞臺朗誦《答案在風中飄揚》的還有麻醉醫生李雪峰、無國界醫生財務管理人員柴溪以及辦公室媒體主任魏保珠。
魏保珠此前曾在廣州一家媒體呆了3年,2007年她成為無國界醫生的辦公室人員。也有機會到前線探訪的她去過奈及利亞、約旦、黎巴嫩等,還曾在阿富汗工作一個月。
魏保珠介紹,醫護人員在前線的挑戰和壓力很大的,特別是在阿富汗,無國界醫生通常只能在住所、辦公室或服務的醫院,出門只能坐無國界醫生的車輛,不能隨意去超市或電影院,娛樂場所和方式都有限。
敘利亞衝突以來,很多難民逃到黎巴嫩。無國界醫生在那裡有醫療項目,比如支援當地公立醫院的急診部,以及在有需求的地方提供基本醫療和心理輔導。
2013年8月,魏保珠到了黎巴嫩南部山區的一個救援項目點。她去的當天,一個30來歲英國的心理醫生正在為當地的心理醫生做督導,指導她前後為3組來自敘利亞的家庭做心理疏導。其中有兩戶家庭都有8歲的小男孩,敘利亞衝突以來,學校突然停課,街上和家附近常有爆炸,在一顆炸彈在家附近爆炸後,孩子們有兩年時間不跟外人溝通。肚子餓了,他們就拉著父母的衣袖到廚房,晚上也常常做噩夢或尿床。
「在大人們看來,這可能是孩子不乖的表現,但這有可能源於嚴重的心理問題」,魏保珠說,經過無國界醫生們的疏導,這些孩子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轉。根據經驗,通過三四個月的心理諮詢,孩子們能有所恢復,但最好康復的方式是回歸正常生活。
在魏保珠眼裡,蔣勵是一位很自信和有勇氣的夥伴。她還記得兩年前,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蔣勵給學生們做了一次分享。有位學生問及當無國界醫生奔赴前線如何平衡職業發展,蔣勵回答,可能人們會以為她放棄和犧牲了很多,但她去前線便不會有太多顧慮,一心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柴溪是2013年加入無國界醫生在南蘇丹的多羅難民營,並擔任財務人事經理。她在當地親歷南蘇丹內戰爆發,之後曾到衣索比亞、葉門、尼泊爾、緬甸等多個國家執行救援任務。
在一次分享會上,柴溪提到自己2015年在葉門西北部參加的一次任務。那時,葉門武裝衝突升級到戰爭狀態,當地對醫療和人道救援的需求極為迫切。在那裡,她第一次嘗到了害怕的滋味。
當地緊張的氣氛,她從坐上去葉門的飛機,就察覺到了。當時飛機上僅有3名乘客,飛機落地後,她看到整個機場空空蕩蕩,來往的人屈指可數。從機場到救助站的路上,很多地方都已成廢墟。到達項目救援地沒多久,她就經歷了人生第一個空襲。
她說,當時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地面的震動、桌椅的晃動,還能聽到不遠處瓦礫碰撞的聲音。後來,她只好下樓來,到安全屋裡避險。安全屋裡又熱又悶,在疲睏的情況下,還要保持精神高度緊張。由於項目所在地天氣炎熱,即便在凌晨,溫度也有38-39℃。柴溪說自己「身上的汗像河一樣往下流」。那一夜,對她來說是個不眠之夜,此後這樣的不眠夜時常發生。
現在,柴溪離開葉門已經有一年多,但那裡的空襲還在繼續。
被鮑勃·迪倫的追問打動
《朗讀者》這檔節目,以朗讀經典美文為形式,通過「訪談+朗讀」的形式,展示生命的精神,喚起人們對文化的溫柔記憶,用故事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朗讀者》節目組總導演劉欣表示,對嘉賓陣容,節目組有旗幟鮮明的標準:有影響力、有貢獻、有獨特人生經歷和美好人生情感。
在第一期的節目中,嘉賓有大家熟悉的名人,也有人生經歷豐富的素人。「蔣勵一天最高峰時接生40多個孩子,在炮火紛飛的環境下,冒著生命危險,這樣的故事,在和平年代,肯定值得書寫」,《朗讀者》另一名總導演田梅對南都記者說。
去年12月下旬左右,《朗讀者》節目組的編導找到蔣勵。蔣勵認為這是一個宣傳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好機會,於是欣然答應。隨後,節目組編導們發來幾篇朗讀的文本供他們選擇。最終,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打動了蔣勵。
「我們有專門的讀本庫」,田梅說,「我們每一個讀本都是根據前面的情感故事來尋找的,所以這兩者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
劉欣也對南都記者表示,《朗讀者》的嘉賓朗誦的讀本,是節目中除了情感故事之外的另一個核。彼此尋找認同,找到契合點,是一個多次溝通和漫長的過程,「一個人,一段文,就是節目的兩個重要板塊。」
歌詞裡,鮑勃·迪倫對於和平的追問和渴求,讓蔣勵認為與自己經歷和感悟頗為契合。今年1月7日和8日,蔣勵參與了《朗讀者》的錄製。
在臺上,蔣勵談吐得體,思路清晰,但實際上,第一次站上舞臺的她還是有些緊張。「因為沒有錄製過類似的節目,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這個舞臺。」不過很快,蔣勵鎮定下來,因為她講述的是自己的故事,反映的是自己的心聲。
蔣勵告訴南都記者,在節目錄製現場,有老師會給予她相應指導,讓他們能有一個完美的呈現。
「作為非專業人員,參加朗讀類節目,確實是有一定挑戰」,蔣勵說,這檔節目的初衷也並非以專業姿態來體現朗讀的作品,而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能夠表達情感和講故事的舞臺,「從所要表達的情感的真摯性看,我對自己的表現還算滿意。」
回憶起自己站上《朗讀者》舞臺的那一刻,魏保珠說內心只想著朗讀的內容,能夠順利完成演繹,便已達到目標。「我覺得裡面訪談部分特別好,能夠挖掘不同人的故事,值得分享的經歷,節目很用心,每個嘉賓的故事很精彩」,她說。
幕後
《朗讀者》導演:這個節目是表達不是表演
自去年3月起,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就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籌備了接近1年。總導演田梅告訴南都記者,「節目播出後迅速引發現象級傳播,超乎想像。」
目前,「朗讀者」這一標籤的微博閱讀量達到3.2億。節目首播當晚,熱門話題總榜連續兩小時排名第一、瘋狂綜藝榜四小時排名第一。多個媒體大V集體跟進,百度指數高達245萬。「央視新聞」公眾號推廣的10多篇節目內容相關微信文章都超過了10w+。
「節目將目光對準全社會,既有以濮存昕、斯琴高娃為代表的演藝界人物,也有以柳傳志、胡瑋煒為代表的企業界人物,還有以楊利偉、劉震云為代表的公眾人物,更有以蔣勵和秦玥飛等為代表的普通人物。」田梅說,無論是成功人士或普通人,來到這個舞臺都會還原成普通的朗讀者。
第一期節目播出後,尤以著名翻譯學界泰鬥人物許淵衝獲贊最為熱烈。這位96歲的老人在節目中表現出對生命的飽滿熱情感動了觀眾。播出後不到1小時,有超100人在節目的在線朗讀系統參與朗讀了他在節目中提及的林徽因作品《別丟掉》。
「我們設有專門的文學團,這個文學團有來自學院派的學者,有出版社的負責人,也有熱愛文學的工作人員,還有社會知名人士,」田梅表示,對於朗讀者沒有相應指導,「完全憑真情實感」。
總導演劉欣表示,第二期觀眾就可以看到一個曾經患聽障問題的青年人站在朗讀者的舞臺上,「他說話還不太清楚呢,但是他也在朗讀。」
據介紹,在這檔節目中,董卿的身份是製作人,每位嘉賓的確定、人物故事的講述到底依循哪個方向、他的讀本是什麼、舞臺呈現是什麼等等都由製片人董卿做最終決斷。
「她是親力親為在做這個節目,每天基本上就是睡三四個小時,我們一起熬夜熬到凌晨三四點鐘,」田梅說。「我們這個節目是一個個人情感故事加個人的真情實感的表達,不是表演別人的故事,就是一個人和他的一段文,是自己的一份情感的表達。」
在蔣勵看來,《朗讀者》通過朗讀的形式,讓名人和普通人都有機會,講述自己的故事和情感,這正是節目的精彩之處。
其人
蔣勵,婦產科醫生,浙江麗水人。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後曾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工作。2013年3月至6月在無國界醫生位於阿富汗霍斯特的婦產醫院工作,2014年1月再次去往無國界醫生在巴基斯坦蒂默加拉的醫院工作。之後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讀公共衛生碩士,後回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無國界醫生是獨立的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致力為受武裝衝突、疫病、天災影響,以及遭排拒於醫療體系以外的人群提供緊急醫療援助。無國界醫生只會基於人們的需要提供援助,不受種族、宗教、性別或政治因素左右。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非牟利組織,無國界醫生現於全球超過60個國家開展救援項目。數以萬計從事醫療、後勤和管理的專業人士投身組織的救援工作,他們絕大部分來自醫療援助項目所在的國家。
出品:南方都市報人物新聞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採寫:南都記者 饒麗冬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