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際博協(ICOM)對於博物館的定義曾作幾次重要修訂。如今,在全球化浪潮下,受到文化政策、經濟發展、信息科技多元文化運動等方面的影響,亞太地區博物館的內涵也正發生變化。在新時代,博物館定義應如何擴大及深化其意涵,使博物館對社會產生積極與多元的作用?2019年國際博協將在日本京都召開會議,討論修改博物館定義問題。在此背景下,開展一次對博物館定義思考的研討會就提上了日程。
10月9至10日,「博物館與博物館學——新時代博物館定義的再思考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數十位國內外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博物館定義,展開熱烈討論。
社會經常處於變化的狀態,我們能否找到動態的表達方式,進而反映出新的趨勢,為博物館發展帶來新的條件、新的使命乃至新的可能至關重要。
國際博協副主席、中國博協副理事長安來順說,2015年11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關於保護與促進博物館和收藏及其多樣性、社會作用的建議書》,把博物館一直秉持的「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宗旨放到了一系列特定的價值體系中。這個建議要求博物館在諸如公平、自由、和平、團結、社會融合與包容、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的共同議題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比我們通常認為的博物館核心對象的收藏、歷史遺蹟甚至文化景觀的表述要寬了許多,也超出了博物館業界主流的觀察和分析博物館的模式。鑑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政府間機構和它指導性文件的巨大政策影響力,對博物館的再認識不可避免,所以需要博物館來建立和鞏固,這也許是一套新的價值體系。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認為,近些年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迅速,相關文化創意產品和產業如火如荼,但「非營利」始終是我們繞不過和值得深思的問題。對博物館定義的認識已是一個多樣性、全球性的問題,加強博物館的總結反思和理論探討十分必要。各國學者可以建立聯繫,分享彼此觀點。中國的學者可以翻譯國外博物館的相關著作,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的聲音傳遞出去。
自1946年到2007年,國際博協對博物館定義進行了七次修改。博物館定義不能只用一種語言討論,國際博協博物館學專委會(ICOFOM)也從各種會議等收集信息及討論結果,從多語言角度來定義博物館。國際博協關於博物館的定義不僅用來定義,也用來接納或拒絕建議。在定義系統中,非營利博物館概念與國際博協的概念和價值是相符合的,而「營利」博物館對於國際博協來說並不符合,但非營利也很難符合所有國家的情況,所以國際博協也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解釋博物館的定義。對此,國際博協博物館學專委會主席弗朗索瓦·邁赫斯(Francois Mairesse)開宗明義地說到。
當前的定義存在四個問題:一是定義結構沒有完全固定。如目前的博物館定義包括法律術語(永久、非營利、機構)、受益者(社會、公眾)、功能(收集、保管、研究、展覽、傳播)、實物(有形和無形遺產)、目標(學習、教育、欣賞)。1961年的定義卻不包含受益者,而且其他結構內涵也有變化。如法律術語(永久性的、機構),功能(保存、展示),目標(學習、教育、休閒),保護對象(具有文化重要性的物品)。二是定義中的某些專有名詞值得商榷。1951年以來,「Connotation」(激發審美體驗)在定義中越來越被忽視;「Research」(研究)一詞逐漸被「Study」(學習)替代,而目前,又開始重新重視研究在博物館業務中的地位;「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邊界十分模糊;「Education」(教育)的問題值得關注。博物館功能是否需要增加享用權、社會共融、社會參與等內容,受益者中需不需要加入「個人」等也需要思考。三是博物館的界限是不斷變化的。一些被視為博物館的機構卻不叫博物館,而一些名叫博物館的機構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如新興的虛擬博物館。四是隨著博物館在全世界擴展,不同地區對博物館的構成和如何鑑定遺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英語和法語國家佔據世界很大的比重,隨著中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也需要來自亞洲的聲音。基於以上,博物館需要新的國際性定義。
對於國際博協法文版和英文版的定義中「教育」和「研究」詞彙的順序不同,不一定那麼重要,也許因為語言文化差異產生了不同理解。institution一詞在定義中是「制度」還是「機構」,確實比較模糊,有一些法律意味在裡面。這個詞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很寬泛,它本身也是一個開放性詞彙,可以根據各國國情進行翻譯和理解。
博物館定義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從世界博物館的發展歷史看,博物館的功能是不斷豐富變化的。與其相對應,博物館的概念也不斷變化。復旦大學文物博物館學系主任陸建松認為,博物館是一個出於知識傳播和公共教育的目的,對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進行收集、整理、保管、研究和展出,最終實現知識傳播的非正規教育機構。博物館基本功能包括內部職能和外部職能。內部職能包涵收藏、整理、保管、研究和展覽;外部職能包涵教育普及和公共服務。其中,教育是博物館重要的經營目標。博物館承擔的社會使命包括前後統一的兩個方面:首先是對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收集、保管、整理、研究,這一過程可理解為「組織、加工、生產公共知識的過程」;通過博物館特有的手段——展覽及其教育活動將文化知識傳播給公眾,實現教育使命,這一過程即是向公眾「傳播公共知識的過程」。該如何經營博物館?要正確認識博物館非正規教育機構的性質及其首要的教育職能;準確定位自己的教育使命和經營目標;要以本館的教育使命和經營目標為導向,開展收藏、研究、闡釋和展示活動。
北京大學教授宋向光認為當代社會把博物館視作一種文化遺產收藏機構。國際博協早期把博物館藏品看作是「物件」,20世紀50年代後把它作為一種「物證」,到2007年又修改為「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博物館的定義經歷了從文化證據到科學研究資料,再到現在作為一種人類文化遺產的過程變化。
博物館藏品具有兩種屬性,一種是「物證」,即研究資料;一種是「文化遺產」。作為「物證」的博物館藏品,其積極面在於可以置於物質世界、科學研究的語境中,研究成果易被相關學術領域接受。由於「價值中立」,易於為不同觀點的人群接受。藏品的「物證」屬性更具包容性以及給予自然、科技類博物館正當性。藏品作為「文化遺產」,是社會發展的聯結點,更加關注藏品的文化意義。它予藏品切實的價值賦值,也被賦予「懷舊溫情」,是「文化記憶」的重要措施。同時,博物館藏品作為「物證」,也存在博物館被視為學術研究機構和知識富集傳播與機構。博物館業務脫離現實,易與當下社會產生隔膜。而作為「文化遺產」,博物館被視為等同於文化遺產,被置於「過去」的區間。博物館藏品因「遺產」價值而區分為不同等級。自然類、科技類、當代藝術類博物館被置於博物館的邊緣,甚至被「開除」。博物館可能暴露在法律、道德、倫理的風險中,「藏品註銷」可能面臨法律、倫理困境。
鑑於近代公共博物館是近代科學知識體系構建的重要支撐條件,是科學知識生產、優化、傳播系統的重要環節,明確公共博物館知識生產者的身份,有助於尋求自然、藝術、歷史、科技類博物館最普遍的共同基礎。博物館定義應關注博物館知識生產的特點,如對藏品性質維持「遺產」的認知,建議在博物館定義中增加「知識生產」的表述。
原國際博協倫理委員會主席馬丁·R·謝勒(Martin R.Schärer)說,2007年的博物館定義有些地方可能需要變動。如博物館區分自然和文化遺產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只有全球遺產。「人類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這個描述也具有爭議性。事實上很多非物質遺產是由物質的形式呈現或是留下物質的痕跡,比如舞蹈、戲劇、手工藝等。公眾來到博物館是想通過有形的物品探知背後的信息。因此可以將這一表述改為「人類遺產」。「以研究、教育、欣賞為目的」,這敘述了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可以把它們簡化為欣賞和學習。
倫理和道德規範是博物館所有活動的一個重要基礎,國際博協給出了博物館倫理準則,這對博物館業務活動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但是當前的博物館定義並沒有提及,因此需要在定義中增加這樣的內容。該道德規範的主要原則可概括為四個關鍵詞:誠實性,誠實地介紹我們的研究工作,表達對事實的主要看法;真實性,提供真實的信息和藏品;責任感,需要我們承擔起社會責任和遺產保護責任;獨立性,也就是博物館要不受金融政治等方面的外部影響。
在博物館定義中增加這些原則,需要確立一系列指導方針。這些方針是為落實道德規範提出,也是為了貫徹其他原則而提出的。博物館定義一方面要長久、簡潔、包含基本原則,另一方面也必須根據社會和博物館學的發展,加以調整,使其適應新形勢。
來自臺灣的國際博協博物館學專委會亞太分會理事長陳國寧認為,研究國際博協博物館定義有兩個作用,一是反映了博物館的社會現象,代表了當時的博物館現象,二是它影響了亞太國家的相關法規對博物館的管理、規範。
21世紀的亞太博物館是人類歷史文明與記憶保存的場域,是民眾參加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藝術家表述個人思維或與社會對話的發表地方,是凝聚社區共識、表示政治意識、傳達社會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基地。由於社會的轉型與政府的政策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博物館類型,博物館的作用與功能一直在外延中。
當今博物館的任務涵蓋文物的研究保存與科技維護、文化傳承與活動舉辦、多元教育、信息傳播、觀眾與社會服務、文化交流、文創價值與營銷、推動社會認同、休閒娛樂、觀光旅遊資源等多方面,多元發展傾向明顯。
類博物館在傳統博物館未能滿足大眾對文化活動多元性的需求下應運而生,它們的優勢在於以商業文化包裝的產品吸引更多的民眾。這些類博物館主要有企業家與收藏家博物館、地方博物館(主題館)、寺廟博物館、手工藝作坊、古街老鎮與少數民族村寨、當代藝術概念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流動展覽等。一般來說,亞太地區的傳統博物館適用於ICOM定義。而這些類博物館與博物館有相似之處,是否符合ICOM定義的條件?民眾的文化生活取向應如何看待?定義的作用是激發博物館的多元發展還是影響限制了博物館?博物館與當地的社會及民眾要如何協作?以上值得我們對博物館定義進行思考。在諸多的社會作用下,博物館應用信息科技、網際網路、虛擬實境等技術串連了博物館以外的信息與知識,也聯繫了網絡的公眾,今後博物館的營運面臨新的變革與衝擊。在美國、臺灣等地,作為公共信託組織的博物館與企業、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經營模式。就我來說,很難界定博物館究竟是應該營利還是非營利。關於博物館定義,是全球性適用還是地方性適用,到底是字字翻譯還是適應當地的文化環境進行意譯,這些是都會遇到的問題。
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博物館教育中心副主任希爾德加德·菲爾艾格(Hildegard K.Vieregg)說,對博物館不斷發展的相關背景的關注,能為21世紀博物館發展提供新動力,為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提供新的觀察視角。早在1974年,德國科學基金會(德國研究協會)就創建了一份備忘錄,旨在重視建立觀眾期望的、與科技相關的新型博物館。基於博物館的重要性以及對博物館重新思考,國際博協1983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即為「博物館如何適應發展中的世界」。
當下博物館的類型正向多元發展。德國慕尼黑國立埃及藝術博物館將寫有「所有藝術都是當代的」名言的霓虹裝置放在門口,把這句話作為歷史與現代的過渡,巧妙地把觀眾引入博物館,創造了一個詩意的空間,這種呈現方式可以讓觀眾聯繫當代生活中的經驗對文物本身進行理解。臺灣的奇美博物館館區除了博物館建築,還有一片開放空間,整個園區模仿了各時代的歐式建築,與該館大量的歐洲文物相映成趣。從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它結合了人的精神感知,成為一種新型的面向未來的博物館。「論壇」(Forum)一詞最初的語意是公共生活的中心,一般由建築物、人群、市場和寺廟組成,但德國柏林洪堡論壇改建為博物館之後如何回應這層含義將是其面臨的挑戰之一。此外,檔案館、圖書館這些與博物館相關的機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博物館。除此之外,專業化的自然科學和技術博物館也將在博物館的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
博物館對人類來說是重要的記憶載體,也是不同時期的見證者。因此,通過不同手段,用歷史實物與觀眾溝通是博物館最基礎的任務。各個國家和各個文化之間要加強溝通,以保證所有遺產都能得到完善保存與展示。
國際博協博物館學專委會委員揚·多拉卡(Jan Dolak)申明,博物館的定義,尤其是供國際博協使用的定義,只能有一個。他贊同德裔美籍哲學家卡爾·G·亨佩爾的觀點,即定義不能從嚴格的科學方法角度來驗證,它需要由專家群體來商定,它只能被約定。當前國際博協的最新定義太具描述性,且至少包含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非營利性資助系統。如果任何一個博物館遵循博物館的基本形式,那麼幾乎沒有人有權詢問這個機構的經濟問題。第二個問題在於「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這一段內容。包括槍枝在內的人類創造的所有事物都是為社會服務的,因此他認為,這句話屬於贅述。人與現實間的一種特定關係稱之為「博物館化」,而博物館是這種關係的最新表現形式。在經過改變後定義可以相對固定,但博物館的使命正在發生變化。比如,博物館交流的基本方法已改變,由於電視、網際網路的發展,展品必須加入相關信息、表達觀眾所想才具有吸引力;儘管信息傳播的渠道有很多,或許還更具吸引力,但是只有博物館保持了對過去最真實的見證,因此必須將展品作為信息傳播的中心。不可否認,在博物館中運用現代科技是受歡迎的,但博物館需要在其他紀念館和傳播渠道中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在科學和吸引力之間保持平衡。
博物館是在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旨在為保護文化遺產的社會機構。博物館的發展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
將博物館概念作為一個可操作性術語進行考量,可以更加充分認地知和把握這一社會機構在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過程中發揮的實質性作用。作為一種社會系統的博物館,它擁有獨立的個體形態、功能和動態機制。其一般特徵為完整性、設計性、目的性和自適性。博物館系統主要由展覽、資金、人員、建築物、交流等部分組成。這些組成部分有各自的功能,如展覽可以建立博物館與觀眾理性和情感上的聯繫以進行宣傳教育,人員能支撐博物館各項工作,資金則用於購買藏品、保護和研究,交流能夠提高對於展覽的理性認識和解釋展覽信息。影響博物館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有經濟、政治、社會和情感。當然,博物館也有一些潛在的變化,如誠實、責任、相關性和創新。
在博物館概念的定義上應用一般科學系統方法,本質上是對研究現代博物館術語工具的有益補充,它注重對博物館發展進程中相互依存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定義,並重視分析博物館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協作關係。這種對博物館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可以作為一種理論方法,對博物館進程進行科學研究。這有助于衡量和把握博物館變化的動態特徵及社會機制的發展方向,進而保持博物館系統的完整性。國際博協博物館學專委會亞太分會副理事長特魯採娃·奧爾加(Truevtseva Olga)總結道。
來源:中國文物報2017年10月25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