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協會於1977年發起了國際博物館日,迄今已逾四十年。世界上大多數博物館,尤其是國際博協的會員博物館,都會慶祝這個節日。2018年在超過150個國家,約有超過37000家博物館參與這個節日。
博物館日的由來
國際博物館日的傳統由來已久。自20世紀50年代起,國際博協的主要目標之一即是讓博物館儘可能地受歡迎,面向廣大公眾,而非僅僅面向專家或愛好者。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一項建議,要讓所有人都能親近博物館。該建議闡明了博物館向所有社會階層敞開大門,儘可能免費,組織導覽參觀和媒介活動以受到所有年齡段歡迎的重要性。國際博物館日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其意圖是創立一項全球性的活動,向大家提供包含各種活動的免費社交時段,讓博物館在這一天時間內儘可能地具有親和力。很快,許多博物館把它當成了自己的重要節日,而國際博協每年會提出一個明確主題,以便眾多博物館圍繞共同話題來協調自己的活動。
1977年5月18日—29日,國際博協第十一屆全體大會 ©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從1977年創立這個節日以來,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年,博物館遠沒有現在這麼受歡迎。從那個年代起,我們得以在國際上觀察到兩種現象,而正是這兩種現象令博物館為大眾所喜愛。第一個現象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且與我們所說的「新博物館學」相關:部分博物館從業人員建議轉變博物館的價值觀,依據傳統,器物和收藏是博物館活動的核心。新博物館學則建議,社會和參觀者才是核心,二者應該通過參與項目(展覽、活動等)的籌備來扮演更主動的角色(而非僅僅作為參觀者),這一點在所謂「生態博物館」或「鄉鄰博物館」中尤其突出。第二個現象更為重要:20世紀80和90年代,市場經濟在全球得到發展,營銷思維也與此同時被引入博物館。在此背景之下,新的博物館從業人員,即營銷和廣告從業者,逐步開始為博物館開發新產品,不僅有更具吸引力的臨時展覽、更明確的傳媒政策、新的公眾接待服務,還發展了博物館主題餐廳和商店——此類轉變才讓博物館在公眾視野裡變得更具魅力。
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庭院咖啡廳©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博物館近年發展狀況
全球各地博物館如今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營銷邏輯支配,在博物館數量最多的歐美國家尤其如此。各類臨時展覽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人們還能在博物館看到越來越多層出不窮的其他活動,如:博物館之夜、影星或歌星到場、辯論、時裝秀等。由於臨時展覽越來越昂貴,某些博物館學家認為:長遠來看,更短時間的、臨時性的活動數量可能會超過固定展出。
如今,我們顯然應當結合著上述背景去看待國際博物館日。這是一場年度全球活動,對於不少博物館是頗具重要性的活動,而對於某些能夠吸引數百萬參觀者、每年組織幾十場各類活動的大型博物館而言又只是諸多重要活動之一。無論如何,它是有著重要象徵意義的活動——因為在全球開展,並且一定程度上把全球所有博物館聯繫在一起,表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同屬一個整體。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博物館之夜」(Friday Late)活動現場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國際博物館日在中國
中國於1983年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隨後每年均組織紀念國際博物館日的相關活動。中國博物館界高度重視國際博物館日,視之為向公眾宣傳博物館事業的重要契機,希望藉此增進公眾對博物館的理解與認同。中國博物館協會通過網站等手段介紹國際博物館日的來歷,並發布其主題、海報。國家文物局則自1998年開始部署各地開展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內容涵蓋博物館事業的方方面面,並藉此契機開展各類相關活動,其中包括懸掛和發放宣傳材料,免費、優惠、夜間開放,面向特殊群體的開放活動,展覽、講座、宣傳教育、比賽、演出,以及「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軍營」等活動。隨著信息技術在中國的普及,近年來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越來越藉助新媒體技術擴大宣傳面,如2014年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中國博協微信公眾號開通。除了官方舉辦的活動外,私營博物館也以各種形式進行不同程度的參與。從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還開啟了「主場城市活動」的方式,為搭建公眾與博物館溝通與交流的平臺,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基於綜合各方面標準的遴選機制,截至2018年,已有10座中國城市:重慶、廣州、瀋陽、南寧、濟南、南京、石家莊、呼和浩特、北京、上海相繼脫穎而出,舉辦過10屆各有特色的中國國際博物館日主場城市活動。
2014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芳菲流年——中國百年旗袍展」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南京博物院)
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蘇州博物館「舞動博物館:蘇博奇妙夜」活動現場(圖片來源:蘇州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日主場城市活動整合全國資源,內容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多元而富有層次,並充分體現出全國性和示範性。同時,主場城市活動還要結合當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和本地特點而有所側重,以凸顯鮮明個性。例如2014年主場城市為南京,主會場南京博物院舉辦的「芳菲流年——中國百年旗袍展」充分展現了南京在中國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其舉辦的另兩場展覽「博物館藏品搭建溝通的橋梁」和「雙城記——南京與愛丁堡古城保護成果展」則契合了當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國際博物館日主場城市活動的開幕式也很重要。國家文物局領導、主辦省市自治區領導、國際博協代表、國外博物館領導等往往出席開幕式。開幕式還時常用於宣布重大國際合作和重要博物館事業獎項獲獎名單、啟動文博界與企業界的新技術合作項目、發布與文博事業相關的影視作品等。例如「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即借2017年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之機在北京首都博物館籤約。主場城市活動還可能成為創新的契機,例如2018年在上海舉辦的「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即為中國首次針對博物館教育的博覽會。
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海報(圖片來源:中國博物館協會)
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中國主場城市是湖南長沙,活動總體上呼應國際博物館協會已確定的年度主題「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長沙方面認同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應致力於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平臺,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互聯互通、包容互鑑。新時代的中國博物館,要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中樞」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實現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博物館界普遍讚賞2019年度主題聚焦博物館作為社區、社群、社會活躍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倡導博物館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進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中國博物館發展歷史相對較短,但如今這項事業已經獲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深入推進,公共服務效能顯著提升,社會關注度不斷提高。包括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在內的努力也確實取得了巨大成效——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博物館數量從1978年的349家增長到現在的5000多家,年參觀量近10億人次,年舉辦展覽2萬餘個,教育活動20萬次。博物館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持續顯現,已經成為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作為全球博物館共同體的節日,國際博物館日必能進一步促進中國人民對博物館的認同和理解,推動中國未來形成獨特的博物館傳統。
弗朗索瓦·梅來思(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國際委員會主席)
李萬萬(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