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孤寂的夜!

2021-01-09 岺峪

月上柳梢,月夜下遊思念,讓有的人風流過來,可能會有這類的感情,只能這樣的這類的現在的調理方法,風中漂泊有的會有這類的樹下斑駁。

《楓橋夜泊》

唐代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2)霜滿天: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3)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4)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5)對愁眠:伴愁眠之意。

(6)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7)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8)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賞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以落月、啼烏、滿天霜,鋪出一種寒冷孤寂的情境,多少江楓、漁火本應給人一點光明與溫暖,然而,「對愁眠」卻使得以為夜裡不眠人的景象凸顯在人們面前。旅途的孤獨、寂寞,使得詩人滿懷愁緒,更遇上殘月銜山、烏鴉悲啼,滿目寒霜灑遍江天,一個迷茫、悽清、寂寥的背景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聽到城外的鐘聲表明夜裡空曠的孤寂,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楓橋夜泊》是一首情與景交織在一起的古詩,全詩除了「對愁眠」外,其餘都是刻意繪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鬱結愁思寄託於景物而抒發出來。欲抒情,先繪景,情隨景發,是這首古詩顯著的藝術特點。由此可見,在借景抒情的古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所描繪的景物來抒發的。

相關焦點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首《楓橋夜泊》,讓我們記住了姑蘇城和寒山寺,雖然我們不一定熟悉寫這首詩的唐代詩人張繼。正因詩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千古名句,但凡到了蘇州,都要去看一看寒山寺,看一看楓橋。幾十年前到蘇州旅遊,到過寒山寺。佛音悠揚、清香嫋嫋的情景仿佛還在昨天。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首句寫了與夜晚有密切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第二句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四句寫詩人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聽到了夜半鐘聲,仿佛是聽到了家鄉親人的呼喚一般。
  • 詩詞鑑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賞析】一個清涼的秋夜,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落月、啼烏 、滿天霜、江楓 、漁火,不眠人,一系列密集的意象,在巧妙的安排下呈現出幽靜的意境。
  • 姑蘇城外寒山寺何以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當時,張繼所乘的客船具體停泊在什麼位置?怎麼會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這些都無記載。但是,距寒山寺一裡之外,確有一條可供小船行駛的小河,河上架著獨具江南風格的拱形小橋,河邊的小鎮也因此得名為楓橋鎮。
  • 青聽· 清雅國風|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江南躲避安史之亂時所作。整首詩以「愁」字為中心,描繪出一幅秋夜江畔、羈旅客臥、靜聽鐘聲的場景。詩人所用意象密集,動、靜、明、暗相結合,將水鄉秋夜的清冷和羈旅者的孤寂愁思盡數展現,夜半鐘聲更是點睛之筆,為這首七絕賦予了神韻。羈旅之思、家國之憂,都藏在這空靈的鐘聲裡了。
  • 姑蘇城外寒山寺何以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當時,張繼所乘的客船具體停泊在什麼位置?怎麼會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這些都無記載。但是,距寒山寺一裡之外,確有一條可供小船行駛的小河,河上架著獨具江南風格的拱形小橋,河邊的小鎮也因此得名為楓橋鎮。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首句寫了與夜晚有密切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第二句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四句寫詩人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聽到了夜半鐘聲,仿佛是聽到了家鄉親人的呼喚一般。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首句寫了與夜晚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第二句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四句寫詩人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聽到了夜半鐘聲,仿佛是聽到了家鄉親人的呼喚一般
  • 《秋江夜泊》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秋江夜泊,中國古琴名曲,最早見於明代的《松弦館琴譜
  • 青聽· 清雅國風|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江南躲避安史之亂時所作。整首詩以「愁」字為中心,描繪出一幅秋夜江畔、羈旅客臥、靜聽鐘聲的場景。詩人所用意象密集,動、靜、明、暗相結合,將水鄉秋夜的清冷和羈旅者的孤寂愁思盡數展現,夜半鐘聲更是點睛之筆,為這首七絕賦予了神韻。羈旅之思、家國之憂,都藏在這空靈的鐘聲裡了。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寺院古又稱楓橋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僧法遷重建寺院。該寺曾多次毀於站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進行全面整修,並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藍樓於寺中,恢復「楓江第一樓」舊額。
  • 【古詩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寺院古又稱楓橋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僧法遷重建寺院。該寺曾多次毀於站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進行全面整修,並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藍樓於寺中,恢復「楓江第一樓」舊額。
  • 箏與詩的對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由作曲家王建民根據此詩創作的古箏曲,以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基礎,並採用了獨特的技巧和方法,緊緊圍繞著一個「愁」字,使作品既有古樸典雅的意境,又有現代音樂作品的時尚,體現出了當代人對詩歌這一傳統藝術的尊重、理解和創新。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寒山寺為何在半夜敲鐘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問題。第一,寒山寺的鐘質量怎麼這好,聲音可以傳如此之遠?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捧紅了寒山寺。據說楓橋原叫封橋,因為這首詩改名楓橋,與寒山寺一起名聞天下。
  • 每天一首古詩詞|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記得高中語文課外閱讀裡,有一篇作家張曉風的文章,名字叫《不朽的失眠》,寫得極美。而這篇文章就是根據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而虛構出來的一個故事。「愁」字,是全詩的題眼。
  • 箏與詩的對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由作曲家王建民根據此詩創作的古箏曲,以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基礎,並採用了獨特的技巧和方法,緊緊圍繞著一個「愁」字,使作品既有古樸典雅的意境,又有現代音樂作品的時尚,體現出了當代人對詩歌這一傳統藝術的尊重、理解和創新。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寒山寺為何在半夜敲鐘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問題。第一,寒山寺的鐘質量怎麼這好,聲音可以傳如此之遠?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捧紅了寒山寺。據說楓橋原叫封橋,因為這首詩改名楓橋,與寒山寺一起名聞天下。
  • 古詩欣賞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譯文月亮已落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相對,難抵我獨自乘船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注釋⑴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有人說「楓江古為封江」、「楓橋舊作封橋」(宋周遵道《豹隱紀談》),也有人說,「舊把此橋誤作封橋,到王珪才改正為楓橋」(《吳郡圖經續記》),還有人說,「本為封江、封橋,王珪改封為楓,人們震懾權勢,只得趨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