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月夜下遊思念,讓有的人風流過來,可能會有這類的感情,只能這樣的這類的現在的調理方法,風中漂泊有的會有這類的樹下斑駁。
《楓橋夜泊》
唐代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2)霜滿天: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3)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4)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5)對愁眠:伴愁眠之意。
(6)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7)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8)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賞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以落月、啼烏、滿天霜,鋪出一種寒冷孤寂的情境,多少江楓、漁火本應給人一點光明與溫暖,然而,「對愁眠」卻使得以為夜裡不眠人的景象凸顯在人們面前。旅途的孤獨、寂寞,使得詩人滿懷愁緒,更遇上殘月銜山、烏鴉悲啼,滿目寒霜灑遍江天,一個迷茫、悽清、寂寥的背景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聽到城外的鐘聲表明夜裡空曠的孤寂,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楓橋夜泊》是一首情與景交織在一起的古詩,全詩除了「對愁眠」外,其餘都是刻意繪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鬱結愁思寄託於景物而抒發出來。欲抒情,先繪景,情隨景發,是這首古詩顯著的藝術特點。由此可見,在借景抒情的古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所描繪的景物來抒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