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

2021-02-13 唐詩宋詞古詩詞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麼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這首七絕,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託,使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託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相關焦點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沒有明月,霜寒滿天,烏鴉哀啼,張繼乘船路過蘇州,把船停在楓橋邊上,徹夜未眠,寒山寺傳來的悠揚的鐘聲,他的思鄉之愁油然而生。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追懷自己的往事,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因《楓橋夜泊》聞名——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途經寒山寺所寫。 提到這首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畢竟是教科書是有的。《楓橋夜泊》中說的寒山寺,是中國四大名寺之一。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到唐朝的時候,唐朝的僧人寒山因曾在必寺居住,所以改名為感山寺。寒山寺,位於蘇州姑蘇區,開始的名字為「妙利普明塔院」。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孤寂的夜!
    《楓橋夜泊》唐代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注釋(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2)霜滿天:空氣極冷的形象語。(3)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
  • 【古詩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箏與詩的對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箏與詩的對話——《楓橋夜泊》演奏者:袁莎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寺院古又稱楓橋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僧法遷重建寺院。該寺曾多次毀於站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進行全面整修,並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藍樓於寺中,恢復「楓江第一樓」舊額。
  • 姑蘇城外寒山寺何以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當時,張繼所乘的客船具體停泊在什麼位置?怎麼會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這些都無記載。但是,距寒山寺一裡之外,確有一條可供小船行駛的小河,河上架著獨具江南風格的拱形小橋,河邊的小鎮也因此得名為楓橋鎮。
  • 每天一首古詩詞|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記得高中語文課外閱讀裡,有一篇作家張曉風的文章,名字叫《不朽的失眠》,寫得極美。而這篇文章就是根據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而虛構出來的一個故事。「愁」字,是全詩的題眼。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寒山寺為何在半夜敲鐘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繼的名作《楓橋夜泊》,全詩如下:作者: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第一,寒山寺的鐘質量怎麼這好,聲音可以傳如此之遠?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捧紅了寒山寺。據說楓橋原叫封橋,因為這首詩改名楓橋,與寒山寺一起名聞天下。此外,還有就是這悠揚的鐘聲了。張繼能聽到夜半的鐘聲,是因為客船距離寒山寺近,還是因為距離遠,但鐘的質量好呢?
  • 青聽· 清雅國風|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國風音樂是《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江南躲避安史之亂時所作。整首詩以「愁」字為中心,描繪出一幅秋夜江畔、羈旅客臥、靜聽鐘聲的場景。詩人所用意象密集,動、靜、明、暗相結合,將水鄉秋夜的清冷和羈旅者的孤寂愁思盡數展現,夜半鐘聲更是點睛之筆,為這首七絕賦予了神韻。羈旅之思、家國之憂,都藏在這空靈的鐘聲裡了。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道盡了我對這座寺廟的嚮往
    來蘇州怎麼能不來寒山寺?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道盡了我對這座寺廟的嚮往與神馳。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曾是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寺之一。寺院裡有眾多碑文、古蹟,非常值得學習、借鑑、賞析一番。古寺清幽、宜人,確是自省、修心、養性的好地方。寒山寺位於蘇州姑蘇區的楓橋景區內,是蘇南地區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 詩詞鑑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賞析】一個清涼的秋夜,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落月、啼烏 、滿天霜、江楓 、漁火,不眠人,一系列密集的意象,在巧妙的安排下呈現出幽靜的意境。
  • 6首描寫鐘的古詩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6首描寫鐘的古詩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1、《聽蜀僧濬彈琴》李白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此寫清習閣上朝看山水、暮聽鐘聲的生活情趣。3、《楚辭·卜居》屈原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7:張繼《楓橋夜泊》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唐61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句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楓橋夜泊賞析:《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唐代:
  • 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意境不凡,值得一遊!
    寒山寺照牆像一道屏障聳立山門之前,朝西臨河而立,上置脊簷,飾有遊龍,氣勢非凡。黃牆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鐵劃銀鉤,筆力雄峻。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門外十裡楓橋西南不遠處。座東朝西,門對古運河,舊臨官道今屬江蘇蘇州金閶區楓橋鎮。
  • 詩行天下|蘇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唐玄宗天寶九年(750),一個名叫張繼的青年才子,在科舉考試中,遺憾落榜了。他只得滿懷悵惘地離開了長安。他乘著小船一路沿江而下,一直向東,來到了吳越之地——姑蘇城。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外是楓橋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著。如今流行歌手毛寧的《濤聲依舊》又把楓橋和寒山寺紅了一把。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時分,寺院會撞鐘嗎?
    但他以一首《楓橋夜泊》而得以千古流芳。這首詩通俗易通: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不僅是張繼籍以他本人的這首作品,千年古剎寒山寺也因為這首植根於我國文學史。千年以來,《楓橋夜泊》一直是寫「愁」的代表作,這個愁,有著家國情懷和個人際遇的交織。張繼在短短二十八個字的容量中,對景物的挑選顯示出了非凡的創作技巧。
  •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寒山寺內無寒山,寒山是寺內一得道高僧的法號,為了紀念寒山和尚而命名寒山寺。張繼也不是詩歌盛行的唐代排的上號的詩人,但卻因一首《楓橋夜泊》也留名於世。寒山寺璧照剛到寒山寺門口璧照上寫有「寒山寺」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增添了不少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