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與師哥聊天,提起我兒子一勁誇獎。 『少爺挺懂事。 』『怎麼呢? 』『每次見面都知道站起來打招呼。 』『這不應該的嗎? 』『唉,現在的孩子們淨不懂規矩的。 』我愣了一下,細細咂摸規矩這兩個字……」近日,相聲演員郭德綱發布的一條關於規矩的長微博,引發網友熱烈討論。記者就微博內容採訪了一些市民,他們也感慨頗多,認為一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後缺失「規矩教育」,應該加強引導。 記者張琰
郭氏長微博,細數那些規矩
平時郭德綱發微博,轉發、評論通常在2000條以內,可這條關於規矩的微博,轉發量高達74000多次,被評論22000多次,獲得兩萬多個讚揚。
細看他發的規矩,年齡偏大一些的應該很熟悉:全家人圍坐用餐,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吃飯坐哪就不能再換,端著碗滿處跑那是要飯的。不許用筷子敲盤碗,有乞丐之嫌疑,在外吃飯這叫罵廚子。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許吧嗒嘴,要閉上嘴嚼。夾菜只許夾前面的,不許過河。筷子不許立插米飯中,因為像徵香爐,只有死刑犯的辭陽飯才這樣插筷子。家有客人,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上人家串門,敲門時先敲一下,再連敲兩下,急促的拍門屬於報喪,本家必不悅。遞剪子時要手攥剪子尖兒,把剪刀柄讓給對方。不許咋咋呼呼,不許嘬牙花子,不許斜著眼看人,不許抖腿……
不守老規矩,多數是年輕人
「祖宗留下的規矩,該遵守的就得遵守。 」一說起規矩,在一家國企工作的趙敏言語間有小火氣。 「公司去年新招的大學生,給人第一印象還行,一說話辦事就露餡了!我們辦公室的東西,他拿起來就走,從不打招呼,那麼理所應當。有一次,我們辦公室也要用這東西,我同事跟他說:不好意思,我們也要用。結果對方大聲來了句:用完我還你。他一出門,全辦公室人都搖頭,素質太差了! 」
在一家公司負責招聘工作的孫家傑,也感慨近些年在高校遇到的「不著調」學生比五六年前多了。 「以前多數學生遞簡歷都是雙手,規規矩矩的,現在有些孩子直接單手一揚,這樣的我們肯定不要。 」
「那次我跟學生一起吃飯,一道菜上來,好些學生都像小餓狼似的撲上去,根本沒想到有老師在場讓老師先夾的事。 」市民郝女士是一所中學的老師,對部分學生的餐桌禮儀感到無奈。
「熊孩子」多,證明規矩缺失
「近兩年,網上有不少關於熊孩子的帖子,這些頻頻出沒的熊孩子,不正是沒規矩的最好證明嗎?」曾經的網絡熱帖《一大波熊孩子正在靠近,你遭遇熊孩子了嗎》給市民高磊留下深刻印象,帖子中提到的熊孩子毀壞家具、摘禿花朵等情景,他都遭遇過! 「我鄰居家的熊孩子來我家玩一次,我就崩潰一次! 」
說到熊孩子,有高磊這樣不滿的市民並不鮮見。趙敏也認為,熊孩子的出現就是沒給立好規矩,可這個問題最根本的「癥結」不在孩子,在家長。「像我們單位新招的那個大學生,就有同事議論說,『這樣的孩子就是沒家教』。孩子小不懂事,像小樹苗似的,怎麼長全憑家長修理。現在家家一個孩子,有些家長過於溺愛,造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孩子確實不能過分約束,可不能因此忽略了最基本的禮貌問題。 」
山東孔孟鄉,規矩自然也多
提到郭德綱的規矩論,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的高曉文也頓生感嘆。這位姑娘生長於江南水鄉,在青島讀的大學,畢業後留在了本地,目前與男朋友熱戀當中,國慶節跟著男朋友回了趟泰安老家,在火車上,男友就對她開始進行「培訓」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這些基本規矩,我們家也有。但他又提到吃飯注意什麼問題,跟長輩說話注意什麼問題,聽得我有點頭大。我們那邊規矩可沒山東這麼多。 」
記者就此事採訪了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馬光亭,馬老師認為,這看似簡單的規矩,其實也與歷史傳承、地域文化等因素有一定的關係。歷代古都多集中於北方,統治者正是通過一些禮儀、規矩來約束臣民,而山東又是孔孟之鄉,儒家思想頗受推崇,對規矩的講究自然也更多一些。
飯桌規矩多,反映空間倫理
細讀郭德綱微博中提到的各種規矩,我們會發現與用餐有關的比較多,而現實中,餐桌上的禮儀也是不少長輩特別強調的。採訪中,就有一些生於1985年前的市民自爆了小時候因為先於大人夾菜、在盤子裡亂翻而被大人敲手的遭遇。
對此,馬光亭老師的觀點是,餐桌上的種種規矩,並非平白無故出現的,更不是快被淘汰的糟粕。中國素來民以食為天,吃飯又是中國人最頻繁的活動之一,很多交際都是在餐桌上進行的。餐桌上的種種規矩反映的是一種空間、倫理秩序,就餐中大人小孩的座次,就是倫理道德上的一種各歸其位。懂得並遵守餐桌上的規矩,不僅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一種自我尊重。
規矩該提倡,西方也講禮儀
「現在有觀點認為,應學習西方,解放孩子的自由天性,不能總用老一套東西去硬卡孩子。 」但馬光亭老師認為,尊重孩子的天性是正確的,但不能因此喪失基本的禮儀教育,而且在西方國家,同樣非常注重「立規矩」。在西方社會學名著《文明的進程》中,嚴肅又風趣地講述了身體各部分的禮貌和非禮貌行為、就餐時的規矩、聚會遊戲以至臥室中的得體行為等,這實際是通過研究社會中很小的日常生活的細處,來反映出大的社會歷史文明變遷。
馬老師認為,不管郭德綱提到的規矩,還是社會學家的著作,在一定意義上是殊途同歸的。懂規矩知禮儀,才能夠在社會中與人建立合理、和諧的關係,這甚至是一種交往技能,沒有規矩的人往往容易被邊緣化。對於面對一個逐漸全球化的世界來說,講究禮儀也是必須的。
青島老規矩,吃魚不能說翻
郭德綱提到的多數規矩,也都是青島人在遵循的。不過除了這些規矩,靠海的青島還有一條「特色規矩」。
舊時,很多青島人以出海打漁為生,餐桌上吃魚格外講究。魚的一面肉吃完後,要吃另一面,需要給魚翻個身,這時候是絕對不能說「翻過來」,可以說正過來、調調,也可以說吃那面,總之就是不能說「翻」字,以免令人聯想到船翻了這樣的事。記者曾有一位住在大麥島的土著居民,這位中年人說,小時候家裡誰要說翻魚,肯定要挨長者的訓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