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間清溪
要說我對灕江的嚮往之情,始於孩提時代。
非常喜歡小學課本中的課文《桂林山水》。愛誦讀的我,學過這篇課文後,好幾天都捧著課本,聲情並茂有滋有味地讀著,陶醉在那神話般的境地。直至今天,那些優美的句子還能脫口而出。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
那時,真盼望自己快快長大。由此萌生一個理想,將來成為一名地質學家或生物學家,可以遍遊祖國的名山大川,可以暢遊如此美妙的山水,可以體驗「人在畫中遊」的夢幻。要知道,對於一名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小學生來說,灕江真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後來,觀看電影《劉三姐》,得以飽覽灕江那如詩如畫的大幅景致。也不斷從古人今人的篇章中搜尋有關桂林、灕江的詩句,細細品味桂林景、灕江情。那嚮往之情更怯。
不過那時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
種種原因,對旅遊始終懷有熱望的我,28歲以前,竟然連省都沒出過,更不用說遊灕江了。灕江於我,實在太過遙遠。
再後來,旅遊之風開始興起。每當有朋友、同事從桂林歸來,我總是頗豔羨地問及他們所見。不成想,卻聽到好多人說,真正的桂林山水,遠不及書中所寫。就像好多有名的景點一樣,不看,後悔;看了,更後悔。
我始終不敢相信,倒覺得這些人有負於那許多機緣,辜負了大自然的厚贈,虛枉了美好的旅程。
也許是上蒼感念我對山水的痴迷。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踏上新的工作崗位,多了因公出行各地的機會。儘管每次出行,都帶著繁重的學習培訓任務,但畢竟走出了家門,多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那時,只要你不是公費旅遊,是允許周邊遊玩的。
於是這一年,我終於得時機圓了自己的灕江夢。
「雲中的神呵,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呵,夢一樣美,如情似夢灕江的水!」
腦中閃爍著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踏上泛舟灕江之旅,我激動的心啊,又豈是這些詩句所能表達得盡!
當遊船開始行駛在碧波之上時,我欣喜若狂的心,卻一下子被這山水融化,竟然一下子變得那樣的平和,那樣的澄淨,那樣的清明。
這山,這水,讓人忽然從心頭滲透出幾分記憶,熟悉而又親切。
「山如碧玉簪,水如青羅帶」,翡翠色的灕江水,雖說不是想像中的如鏡的靜,但微微蕩漾的漣漪,恰好使得周圍的一切在靜謐和諧中多了幾分靈動。那正是讓人感嘆的大自然的生命的律動。
百裡灕江、百裡畫廊,灕江上的山水畫廊長卷,從竹江碼頭、在我迷醉的視野中展開。
碧崖丹心,蒼翠簇擁,映襯斑斑紅跡,碧水倒映十丈懸崖,向人們娓娓訴說著一個悽美的愛情傳說。
九馬畫山,天然的駿馬群像。人們到這兒總會競相找尋駿馬的雄姿,欲與偉人一比高低。據說周恩來、陳毅等都在此數過馬匹。有詩云:自古山如畫,而今畫是山;馬圖成九首,奇物在人間。
還有淨瓶山、磨盤山、仙人推磨、螺螄山、碧連峰、書童山……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遊。真真是「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
遊船上的我,能做的只是靜靜的,靜靜的。隨著船行,一任那幅幅流動的畫從眼前划過,連讚嘆和感慨都忘記了。
當船行至黃布風景區,碧水、藍天、白雲、青山,還有滿載著滿眼欣喜的遊人的客船,是那樣和諧地構成了一幅靜謐的畫作。
此時此刻,只覺得自己走進了一個空靈的世界,世間的那些煩囂、喧嚷、功利乃至紛爭,在這兒全部消失殆盡。留下的是純粹的安然,莫名的慰藉和寧靜。
生命,就這樣,被這山水,熨貼得如此的恬淡、如此的超然、如此的受用……
此後,又有幾次機會來桂林。每次來,我都會來灕江上泛舟,感受山水四季的不同律動。我尤感激工作生活的這份厚贈,使我可以隨心所欲悠然山水間,不斷開闊自己的鴻蒙天地。
朋友們大都到過灕江吧?還記得第一次來的感受嗎?歡迎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