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臥軌去世,駱一禾忍痛為其整理遺作,卻在65天後隨海子而去

2020-12-24 楓橋陌客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

他的生命很短暫,只有26年,他的生命力很頑強,一首詩傳唱了幾十年。海子,很富有詩意的名字,生命的最後時光,他希望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年輕的生命不能得以救贖,他選擇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卻凡塵。

優秀的文藝青年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農村家庭,他的到來給這個貧苦的家庭帶來了希望。海子是個神童,4歲的時候在公社組織的詩詞背誦比賽中獲過獎,展現了驚人的背誦天賦,村裡的人都對這個海子讚嘆不已,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在未來有所作為。果不其然,年僅15歲的海子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學識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開啟了人人嚮往的學習生活。

學習生涯很快就結束了,海子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大學畢業,他沒有做律師,選擇了教育事業,在中國政法大學執教,在這期間,海子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天賦,他堅持寫作、投稿,海子這個名字就是在文學創作期間給自己的筆名。他的作品打動了很多人的心,這使他擁有了許多忠實的讀者。

其實在大學期間,海子就在課餘時間寫作,留下了很多稿子,分配工作以後,他把大學期間創作的文學作品整理發表,這些詩歌的境界很高,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從那首膾炙人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浪漫主義情懷。不僅涉獵詩歌創作,海子在散文、小說等方面均有很多優秀的作品,這樣優秀的文藝青年對於文學界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然而,年輕的生命終究還是離去了。

巨星隕落

1989年3月26日,山海關腳下,年輕的海子在這裡漫無目的的走著,穿著一身自己很喜歡的衣服,挎著一個軍用書包,彼時的海子從他執教多年的中國政法大學離開,來到這裡。他抬頭看了看山那邊家的方向,露出了一絲微笑,也許是想念自己的家鄉和家鄉的親人朋友了,他很滿意的低下頭從書包裡拿出橘子。

海子慢慢細品著手裡的橘子,想起了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飢餓的日子,不免心生酸楚,流下一滴淚。這時的海子已經決定來這裡結束生命,獲得重生了。這裡是他早已選好的位置,吃完橘子,他沒有任何留戀,內心充滿喜悅,他笑了,接下來,他終於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他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了,他可以獲得解脫了。於是,他靜默等待,等待那個聲音的到來。

「嗚~」火車來了,海子張開雙臂,走到軌道上,看向天空,臉上是勝利者的喜悅,然後躺了下來,隨著火車的高速行駛,海子獲得了解脫,這是他許多個日日夜夜翹首以盼的結局,他終於做到了。

火車情結

海子選擇結束生命的方法是臥軌,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一定會選擇一個對他來說有意義的地方做重要的事情,他最終選擇了火車,這是因為火車帶給了他夢想,帶給了他希望。少年時期的海子在農村生活,他從來沒有想像過外面的世界,後來考上了北京大學,當夢想照進現實的時候,是火車帶他去往自己夢想的地方,是火車帶他走出農村,通向外面的世界。

實際上海子與火車的第一次相遇,不是在求學的路上,在此之前,拿到錄取通知書以後,他在家鄉有機會看到一場露天電影——《鐵道遊擊隊》,看著電影裡的的英雄利用火車作戰,並取得了勝利,海子對這個第一次見到的交通工具格外好奇與興奮,他很開心,自己即將乘坐這個神聖的交通工具求學。幾天以後,火車開過來,海子坐在火車上,穿過山川,路過麥田,頭也不回的前進。

在以後的日子裡,不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執教期間,海子無數次乘坐火車在北京和家鄉之間穿梭,學習過程中遇到煩惱無法化解的時候,是火車載他回到溫暖的家鄉,在家中他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充電完畢又坐著火車求學,不斷提升自我。或許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海子最終選擇了臥軌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最終也沒有與火車分開。

結束生命的原因

海子走了,關於他自殺的原因眾說紛紜,綜合起來看,是眾多的因素造成了這個結果。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海子的思想世界是複雜敏感的,小時候是人人稱讚的神童,學習方面從沒遇到過難處,然而在長大之後的生活中不得志,對於自己愛好的詩歌,不能得到一些人的肯定,這些不順心的事情堆在一起,使海子得了抑鬱症,倍感孤獨,不能從抑鬱症中走出來,是他走向軌道的原因之一。

海子感情上有受挫,在大學時期,海子交往過一個女朋友,兩人擁有過很長時間的甜蜜時光,但是之後感情開始走下坡路,兩人因為很多方面的原因分手,後來海子沒有忘記這個女孩,在同學聚會的時候,他談起和女孩的甜蜜往事,想和女孩複合,然而這個時候,女孩已經有自己的家庭了。得知這個消息,海子黯然神傷,唯有買醉來麻痺自己,女友的離去給海子造成重大心理創傷。

海子的離去給周圍的人也帶來巨大衝擊。生前的摯友駱一禾,也是一位詩人,他倆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詩歌,欣賞彼此的才華,海子走後,駱一禾沒有了傾訴的對象,他決定為海子做一件事情,替他整理詩稿,這也是海子在遺書中拜託他做的。忍受著巨大的悲痛整理完好友的詩稿,沒過多久,駱一禾突發腦溢血離開人世,距離海子臥軌僅僅65天,他倆又可以一起討論詩歌了。

巨星的隕落是悲傷的,海子帶走了許多詩意與豪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成為絕唱,對於文學界來說是一種損失。但是對於海子,這是一種解脫,希望在另一個世界他可以更加快樂。

相關焦點

  • 海子為何會選擇臥軌?他死後,摯友為他整理完詩稿後也離開人世
    這都是每個人的一生中會經歷的煩惱與痛苦,如果能夠承受,那麼終將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但如果無法接受,有些人就會選擇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那就是離開這個世界,去到另外一個自己想像中的極樂天地,去過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生活。
  • 海子的最後一個春天
    海子的死亡,給中國文壇帶來了深重的影響,人們不斷地去分析海子的詩、探索海子的精神、追究海子的死因,甚至是去探討海子自殺地點的選擇。在今天,我們試圖還原海子生前最後的一段日子,去紀念海子與海子的「永生」。1989年3月27日,駱一禾前往山海關為海子料理後事。連綿起伏的山坡上鬱鬱蔥蔥,桃花沿著斑駁的鐵軌綻放。
  • 海子簡介
    這個渴望飛翔的人註定要死於大地,但是誰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種飛翔,從而擺脫漫長的黑夜、根深蒂固的靈之苦,呼應黎明中彌賽亞洪亮的召喚?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臥軌自殺。在詩人短暫的生命裡,他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國7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 關於海子臥軌自殺,我想說……
    但是對於另一種大眾看法——關於海子自殺的否定甚至是批判,我卻沒有細論。因為我認為,寫「海子臥軌自殺」這一系列文章,應該是寫以事實為基調,輔以個人對於事實的看法的,我也的確是這麼做的。那麼這一篇文章,我想說說這種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殺」一事上的批判觀點。
  • 海子——在每個春天復活的詩人
    所以雖然海子出生的地方是在農村,但世代與土地打交道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往更遠的方向發展,便為其取名為海生。 年少成名的天才 年幼的海子也沒有辜負自己父母的希望。
  • 海子逝世30年:他在每一個春天復活
    1989年3月14日,凌晨3點多,海子寫下一首《春天,十個海子》。他說,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又說,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12天後,海子的遺體在山海關被發現,他穿了紅毛衣,灰夾克,背包裡放了四本書:《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
  • 海子:生活和愛情留不住他,北大畢業9年臥軌離世,留下9字遺言
    他為每一段愛情都寫過詩,記錄自己在愛情中的、悔恨和不安。《蘆花》是海子寫給他在老家定過親的女孩蘆花的,海子的母親按照習俗為海子早早的就定了婚。他們從小就一起在麥田裡看落日,腳丫子踩著雨後肥沃溼潤的土地,在村裡的大街小巷中跑來跑去。那個時候海子不知道什麼詩,蘆花也不知道北京在什麼地方,他們的眼裡只有彼此。
  • 駱一禾:東東,越到後來,海子的詩裡越有一種拼命的速度
    這兩件大體量的作品,把駱一禾的全部寫作集合為整體;尤其他長詩中的許多行、許多片段和章節,正是從自己歷來寫下的短詩、中型詩和系列詩採摘整合而來,就更不妨將它們視為同一寫作在各個枝幹上貢獻的花葉和果實——的確,駱一禾的全部寫作正可以比喻為一株巨樹,其根本來自大地,呈現著千姿百態。
  • 天才詩人海子:15歲考進北大,被家人視作希望,卻在25歲臥軌自殺
    天才詩人海子也許就是這樣的人吧。海子無疑是一個天才,15歲就能考進北大學習,但他卻在25歲臥軌自殺,只留下謎團重重的9字遺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多麼浪漫、美好的詩句啊,誰能想到寫下這首詩的海子,竟然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臥軌自殺。
  • 紀念駱一禾:對於這個世界,他未曾道別
    未曾道別的駱一禾   文 / 熊國勝,本文轉載自中國詩歌網。   1989年3月26日,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臨死前他留下遺書,囑託將他的詩稿交給好友駱一禾處理。為安排海子後事及出版海子詩集,駱一禾做了大量幕後工作。
  • 詩人海子去世25周年紀念
    「如果你有兩塊麵包,你當用其中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用麵包換回水仙花的柏拉圖是一種詩意;「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是游離於山水田園的王維的詩意生活、「轉山轉水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是倉央嘉措的詩意。
  • 海子之死的未解之謎:原因與過程
    在昌平,他孤身一人,社會之網將他拋棄在外,或者反過來說,他將社會之網拋棄在外,因此走上了思想的絕路(詩人駱一禾稱之為「腦力使用過度之後腦損傷的症候」),而身體不過是其思想的踐行者。當坊間盛傳「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別」這樣的話的時候,其作者「海子」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什麼都不意味!但這就是我們的時代……我們不再關心任何於己無關的事情。但對於已死的詩人來說,這是不公平的。
  • 海子:以夢為馬,15歲上北大,25歲臥軌自殺,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查家世代以農耕為生,到了海子父親查正全這一代後,又改做裁縫生意。查正全13歲就去老裁縫那當學徒,20多歲就成了當地的金牌裁縫。不過,海子並沒有跟著父親學裁縫,相反,他非常喜歡讀書,經常讓母親念書給他聽。
  • 海子逝世30周年 探秘這個內心有海的詩人,以夢為馬的孩子
    他是海子,一生為詩而活,為詩殉身的王者。他生前隻身守護心中鋒芒畢露的詩歌麥地,不為人所知,死後,卻贏得了整個世界的熱烈掌聲。「我是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教師,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海子1989.3.25一禾兄:我是被害而死。兇手是邪惡奸險的道教敗類常遠。他把我逼到了精神邊緣的邊緣。我只有一死。詩稿在昌平的一木箱子中,如可能請幫助整理一些。《十月》2 期的稿費可還一平兄,欠他的錢永遠不能還清了。遺憾。
  • 關於海子:神童的短暫傳奇人生,追逐太陽的人已不再
    一方面暗示了海子坎坷不易的童年生活,家裡四個男孩,他最年長,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海子早早就學會照顧自己,照顧弟弟們,為父母分憂。可能也是由於童年的經歷,讓他早早明白了要靠自己努力擺脫苦日子,同時也造就了他的傳奇人生:10歲上高中,15歲考上北大,19歲開始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寫的詩歌字數多至200萬。但童年的經歷也深深印在他的靈魂裡,他早早就嘗盡了人世間冷暖。
  • 駱一禾與張玞:書信式的愛情,別說你不想擁有
    在1980年代的北大,說起當時的「北大三劍客」,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寫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還有依然在世的西川,而另外一位駱一禾,可能知之甚少。駱一禾是海子的摯友,1989年3月26日,海子25歲時,絕望地選擇了臥軌自殺,並託付駱一禾幫忙整理其詩集。駱一禾強忍喪友之痛,整理海子詩稿,處理海子後事,因連續的心力交瘁、悲痛和疾病,在海子逝世兩個月後的5月31日,終因突發腦溢血而死,年僅28歲,剛結婚半年。
  • 在德令哈邂逅'海子'終於打通『詩和遠方』的最後一公裡
    ,用一塊近5噸的青玉,為海子塑半身雕像,把海子生前的詩歌鐫刻在碑林上面,以供後人瞻仰。1964年生,四歲時就能背誦毛主席語錄,十五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十八歲開始創作詩歌,曾與西川、駱一禾並稱「北大三傑」。在當時可謂青年才俊,但天妒英才,於1989年在山海關附近的鐵路上臥軌自殺,後由好友駱一禾整理其詩集,被世人流傳至今。
  • 一代詩人海子臥軌自殺,殘酷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這首詩歌是一首著名的現代詩,詩歌中描寫的「餵馬」「劈柴」「週遊世界」等,都是十分美好的事物,讓人不禁想起溫暖明媚的春天,通過詩歌我們能夠感受到海子溫暖的內心,詩歌是讀者與詩人進行內心交流的媒介,通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感受海子對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祝福,讀完這首詩歌,我們不由得覺得海子是一個開朗,積極的人,深愛著這個世界的海子,最終卻選擇了臥軌自殺,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性格卻出現在了同一個人的身上。
  • 海子,一個孤獨的靈魂詩人
    海子,一生窮苦,放著大好前程不去追尋,海子1983年北京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這份工作是可以說是高大上,工資也非常樂觀,前途也一片光明,但為了詩歌而放棄了所有,詩歌是海子的靈魂,他在詩歌的世界裡獨自飛翔。
  • 海子25歲自殺後,留下5封遺書,都有寫道:我的死,是他倆造成的
    以夢為馬——吟唱詩句,也吟唱時代海子原名為查海生,1964年出生於安徽省,在農村長大。和那個貧瘠時代的大部分農村孩子一樣,海子在鄉村間的童年滿是悲戚與痛苦。他是家中的老大,底下有三個弟弟,還是個孩子的他要負起照顧更小的孩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