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眼中百歲楊絳:總是笑眯眯 為讀書寫作很少下樓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城之印跡二

□陶然[香港]

自2004年開始,我和仁強每年9月上北京,主要就是去看楊絳,還回母校北師大去出席「錢瑗教育基金」一年一度的頒獎大會。錢瑗是錢鍾書與楊絳的獨生女,是我們的老師。

早在2005年4月初,楊絳在給仁強和我的信中說:「應仁強之請,我將是你們的楊絳媽媽。」當然我也明白,這是因為錢瑗的關係。楊絳思念愛女,而我們在錢瑗最困難的時候,特別是仁強,又是可以說得上話的學生兼朋友。她百歲時我也曾打電話過去,她說,你要多保重!那時,我得重病,9月依然上京,上到她二樓的家,她心疼地說,不要做了!仁強你看住他!編雜誌要動很多腦子的!

而她在今年6月28日寫給仁強、樹西的信中說:「張瑗(仁強的女兒,那時剛去北京,看望過楊絳)說,陶然叔叔身體這會子特好。我確是不久前看見我們《文藝報》上有他的文章,好文章!」我也搞不清是什麼文章了,但「好文章」之說當然只是鼓勵,以前在她家閒聊時,她就笑說,以後陶然的文章,我一定要看!我想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一種情感在發生作用。她看到我們,便有如看到錢瑗一樣。

那時我們極力鼓動,想載她到市內轉一轉,一起吃餐飯,告訴她現在北京城變化很大。但她總是無動於衷,淡淡地說,電視上也可以看到呀。我們以為不可能勸動她了,不料這次張瑗上京,卻有本事把楊絳載走。楊絳在信中說:「張瑗頗有本領,幹一行,擅長一行。她開車穩穩地,我坐了很放心。」看得出她很喜歡張瑗,除她個性可愛之外,當然這也是因她父母而起的移情作用吧!

2008年10月24日,楊絳給我和仁強寫信說,「接到《香港文學》,特厚,打開一看,裡面多了一本《城市文藝》,我老記著錢瑗的話,『以後要留心陶然的文章』,所以兩本刊物上的大文,都一一看了,真是上蒼默佑,陶然當《香港文學》的總編,支持下來了。文章篇篇好,《城市文藝》的一篇(指我在該刊寫的記仁強的《歲月悠悠,也匆匆》,文內有提及我們的老師錢瑗),尤令人神往。你們兩位真是善人,瑗瑗最可憐的時候,得到你倆同情,幫她抵禦了所有凌辱她的人。我在王德一(錢瑗的丈夫)去世十天之後,就要下放幹校,錢先生早已下幹校,家裡剩了她一人。她知道媽媽心痛她,不放心,反來安慰我說:『媽媽,你放心,有人同情我。』你們的同情,她終身不忘。你們兩個善人有善緣,也結成了終身的好友;我也由你們一念之仁,和你們都成了好友。所以我把《歲月悠悠,也匆匆》細細讀了兩遍,不勝感動。」

百歲楊絳,每天讀書寫作不止,晚上一點半就寢,早上六點半起床,中午休息兩小時。吃得很清淡。我所知道的,是她已不怎麼下樓運動,她說,下去不免碰到熟人,要寒暄一番。所以她每天在室內來迴轉圈走路,身上帶七支鉛筆,每走1000步就放下一支。難怪她腳步輕盈,那回,我們正聊著天,她忽然站起,步向寫字檯,去翻書。我和仁強悄悄趨近前去,只見那書是《孔子家書》。至於她正寫的長篇小說,據透露,暫名《圖書館管理學》,已接近殺青,明年應可出版。這是新消息,我們在北京的時候,問起寫作,她總是笑咪咪,不露一點口風。她總說,錢先生和阿瑗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聽得我們揪心。我們明明看到她步履矯健輕鬆自在,除了聽覺較差之外,一切都好。她透露道,去年查出心衰,她依然談笑風生,「這個病有兩大好處,一是不傳染,二是死得乾脆,自己不痛苦,也不煩人」。她的豁達,聽得我們相顧無言。哪裡知道鏡頭一轉,她一筆一畫寫成的長篇小說已經悄悄地完成了!大概,這是《洗澡》續篇吧?

百歲老人楊絳,總是笑眯眯地坐在她家那張單人沙發上,伸手拍拍仁強和我的手背,聽不清了,就拿出紙筆,叫我們寫下。還記得那回在她家,窗口的馬蹄蓮開得正旺,她娓娓道著,我轉頭一望,客廳靠牆那頭,正掛著「我們仨」的合影,從左到右是:楊絳、錢瑗、錢鍾書。

陶然

相關焦點

  • 走訪楊絳先生的上海足跡:在徐家匯讀書 在復興中路成家
    走訪楊絳先生的上海足跡:在徐家匯讀書,在復興中路成家  紀念楊先生  這是去年曾發過的一篇文章,原是為了手頭的一個寫作項目做的準備,但在今天這個令人嘆惜的日子,重新拿出來,希望和所有喜歡楊先生作品的人一起,記得她曾在上海這座城市裡生活過。
  • 兩年前的今天,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百歲老人楊絳逝世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老驥伏櫪)【2016年5月25日】兩年前的今天,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百歲老人楊絳逝世楊絳,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所以後來才有筆名楊絳。(楊絳家人合影,後排左二為楊絳)1932年(21歲),楊絳從蘇州東吳大學畢業後,入讀清華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錢鍾書。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
  • 《楊絳全集》正式上市 《洗澡》續作結局皆大歡喜
    本報訊(記者 尚曉嵐)楊絳先生為其長篇小說《洗澡》續寫的《洗澡之後》以及九卷本《楊絳全集》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近日全面上市。《洗澡》是楊絳先生70多歲時的作品,寫的是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而《洗澡之後》是她在近百歲高齡時創作的,約4.5萬字。她在前言中講述了續寫《洗澡》的原因:一封讀者來信胡亂猜測《洗澡》中姚宓和許彥成的關係,「我特意要寫姚宓和許彥成之間那份純潔的友情,卻被人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後,有人擅寫續集,我就麻煩了。現在趁我還健在,把故事結束了吧。
  • 楊絳:一切浮華歸於平淡,不爭便是最好的爭
    這是父親告訴楊絳的又一個道理。父親教給楊絳人生的道理,母親則教給楊絳日常的智慧。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寫:「我母親向來不尖銳,她對人事的反應總是慢悠悠的。如有誰當面損她……她不會及時反擊,事後也不計較。」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樣,楊絳不爭不卑不亢的性格也是在父母的薰陶下形成。
  • 楊絳:鉛華落盡始見真
    楊絳歷經人生滄桑的百歲老人楊絳,以平淡質樸的語言為讀者講述完整了《洗澡》的整個故事。楊絳先生在自己百歲壽辰時曾感言:「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在順其自然的人生階段,楊絳仍然筆耕不輟,用文字回顧自己的生活和寫作。
  • 百年傳奇 | 楊絳 百年淑子,映月泉清
    傳說中的「南沙溝」,離釣魚臺國賓館極近,小區門口有人站崗,裡面清一色三層舊式小樓,樓距很寬,中間是靜謐的喬木和草坪。據說,這裡幾百戶人家中,沒有封閉陽臺也沒進行裝修的,如今只有這一家。楊絳拒絕封起陽臺:「為了坐在屋裡能夠看到一片藍天。」1977年春,錢鍾書一家告別學部辦公室的蟄居生活,搬到此處新宅,這也是錢人生中的最後居所。
  • 清華畢業典禮現場:校長贊楊絳為最美校友(圖)
    文科女感謝理工男謙讓獲得學生代表發言機會今年,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的是來自法學院的女生蔡澤洲。她直言,「也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典型的清華人應該是理工男的形象,因此,作為一名文科女,能獲得這麼寶貴的機會,要非常感謝清華男同胞們一貫的謙讓和照顧。」蔡澤洲幽默的發言獲得同學們一致好評。蔡澤洲的發言主題為「清華烙印」。
  • 「讀了能增廣學識,讀來又趣味無窮」楊絳先生為鍾叔河寫序這樣說
    8月2日上午,我如約來到念樓,鍾先生從書桌左下方拿出書來就題:蕭躍華君讀我的書已十有餘年,寫我已不止一次,可算是比較了解我的人了,奉上此冊,以為紀念。己亥七月初二日於長沙念樓,鍾叔河。他擱筆拿出「鍾氏叔河八十七歲重經丁酉以後之作」印章,上下比劃尋找合適位置,最後在題跋右上方下數第三字處按下。
  • 楊絳: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楊絳,錢鍾書之妻,被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民國女子,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記得最初接觸她的文字,是那段她在百歲感言中說的一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 走過一百歲的人生丨看楊絳對於文學和人生的感悟
    01 楊絳在願意為先生做出犧牲的同時,並未放棄自我成長有一次我去聽一個講座,嘉賓說到女人在必要的時刻應該為家庭犧牲和付出,這個應該是女性在婚前就做好的心理建設。我當時就想離席而去,因為這種論調不是科學公正的的,也不是建立在所有人員調研的基礎上得出來的、可以給我們一定指導意義的看法。
  • 楊絳,這個時代最惦記的隱士
    《堂吉訶德》為楊絳帶來了極高的社會聲譽。西班牙授予她「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勳章」;她坐在國宴主賓席上的鏡頭上了電視;她參加了第四屆全國婦女大會;她作為社科院代表團的成員兩次出訪;她受邀出席各種與塞萬提斯、堂吉訶德有關的文化、外交活動……各種政治禮遇紛至沓來,楊絳和和氣氣、從從容容地接受了,然後,繼續埋頭讀書寫作,「自覺自愿始終做零」。
  • 錢鍾書和楊絳:有一種愛情叫「世間始終你好」
    楊絳喜歡稱錢鍾書為「默存」,那是他的字;錢鍾書則喜歡叫楊絳為「季康」,那是她的名。訂婚後的二人,再次勞燕分飛,他返回光華大學教書,她回清華園繼續讀書,在各自的領域內綻放著無限光華。他帶著滿嘴的血和半顆斷牙,回到了在倫敦的居所,楊絳又急又心疼,在學醫友人的指導下,去醫院拔掉斷牙,重新鑲了新牙。可能,女人總是有母性的光輝吧,即使楊絳自小也是嬌生慣養長大的,可她依然把錢鍾書照顧的無微不至。牛津的日子,是他們一生中難得的美好時光,經濟不寬裕,精神卻很享受,兩人自由而愜意地遨遊在文學殿堂裡。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宋淇的兒子宋以朗出版《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也有這麼一段,「究竟錢鍾書和楊絳是否真如網絡傳聞中那麼瞧不起張愛玲呢?你不可能在爸爸(宋淇)和他們的通信中找到真憑實據,充其量也不過有一些蛛絲馬跡而已。但我家中有一本書,大概很少人知道,那本書叫《浪漫都市物語:上海、香港』40s》,1991年出版,是一部日文的現代中國文學選集,而合著者正是張愛玲和楊絳兩人。楊絳當年一定是同意這安排的。」
  • 《楊絳全集》:字裡行間一世情(圖)
    據出版社副總編輯周絢隆介紹,從《楊絳文集》到《楊絳全集》,時間跨度足有整整十年,「這十年,楊先生又有新作出現,此次全集新增加的有20萬字。」全集中,讀者可以看到楊絳著名的長篇小說《洗澡》,散文集《幹校六記》《我們仨》等,書中還收錄了她的戲劇作品《稱心如意》《弄真成假》等,以及譯作《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等。  十年來,楊絳又有多篇(部)新作問世。
  • 楊絳翻譯《堂吉訶德》神形兼具 譯本曾被作為國禮
    有人在空地上點燃蠟燭,拼出了心形,一名學生在一塊印有楊絳先生頭像的背板上一筆筆寫下:「我和誰也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生命,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和錢鍾書對母校清華大學有著深厚的感情。2001年,錢鍾書、楊絳把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設立「好讀書」獎學金。截至2016年,該獎學金捐贈累計逾千萬元,惠及學子上千人。
  • 楊絳|一生只愛一人,一生只做一事,淡然優雅、知性從容
    讀什麼樣的學校,也由楊絳自主選擇。一個人,只有自己開始為自己做決定的那一刻起,她才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是一個淡薄的人。他不慕名利,生性寡淡,超凡脫俗,生活節儉。骨子裡老楊家就是一家子的文化人,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只把握人生的大方向。
  • 楊絳的愛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好的婚姻,需要做好這三件事
    錢鍾書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摔碎檯燈,楊絳知道了從來不會怪他,總是安慰他說,沒事,不要緊,她都會處理好的。他們便是如此,從來不會責怪對方,永遠都把彼此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總是會互相體諒,為對方著想。所以,婚姻中,最需要的就是彼此包容和懂得。
  • 楊絳先生4周年祭:親愛的楊絳先生你還好嗎?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女子被稱為先生,她算一個;很少有人的名字是如此的與「先生」兩字相配,她做到了。不知是「先生」成就了她,還是她成全了「先生」。總之,她很素淨,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很恬淡,卻非凡多姿。用世間最美的字眼去形容她都不為過,但我知道她是不屑的,她一生之所求的是於天地之間做一自由人,僅此而已。她就是楊絳先生。
  • 錢鍾書大師的夫人楊絳說,讀書猶如串門兒,您覺得呢?
    錢鍾書楊絳夫婦,當是不折不扣的讀書人、愛書人,楊絳先生曾說,讀書好比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幾頁就升堂入室……楊絳先生關於讀書的比喻很有趣兒,是說讀書的方便與隨意,無論過去還是當下,想見個名人學者或者到人家裡拜望,那是很麻煩的事,而美好的書籍,隨時歡迎不速之客的到來,你也盡可以當做不速之客。當代作家裡,止庵先生的文字是我所欣賞的,簡潔、準確、乾淨、暢達。
  • 楊絳:一生一世只有一雙人,這才是婚姻的最高得道者
    當今之世物慾橫流迷人心竅,只有如楊絳先生這般守得住平靜經得住寂寞;方能淡定從容地面對人世間種種。上天對誰都是公平的,就如楊絳先生這般才情的女子也照樣要是經受了世間的磨難。可是她知道烏雲蔽日的歲月雖不堪回首,且有深刻地留在記憶中不可磨滅;但是其中也有一道含著光和熱的耀眼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