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非常重要,為什麼明朝時遼東巡撫都是級別很低的文官?

2020-12-11 騰訊網

明朝的遼東地區,有一點非常特殊。就是在軍事上,遼東是一個獨立單位,洪武八年(1375年),遼東設遼東都指揮使司。遼東都司只管遼東的軍事,對付北元以及不太聽話的女真各部。遼東人口太少,所以沒有必要在遼東單獨設民政單位。遼東的民政,跨海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你看明朝的地圖,山東的「山」字在遼東。

圖-明朝遼東地區民事歸山東管

隨著社會經濟發的展,遼東人口漸多,各種民政事務多了起來。另外,遼東的軍事地位太過重要,而現有的軍事設置,明顯不足以管理遼東的軍政事務。綜合考慮,明朝在明英宗剛繼位的時候(宣德十年,1435年),設立了遼東巡撫,軍、民事務一把抓。

遼東巡撫最終成型後,全稱很長,看看你能不能一口氣讀下來:巡撫遼東地方,兼贊理軍務,統寧前兵備,廣寧、錦(州)、義(州)兵備,金(州)、復(州)、海(州)、蓋(州)兵備,遼海東寧分守四道,遼東都司之衛所城堡,安樂、自在二州,建州、毛憐、海西、朵顏、泰寧、福餘諸衛貢市。第一任遼東巡撫是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李浚。因他剛到遼東,情勢不熟,還是主管民政農業,比如彈劾犯錯的官吏,管理屯糧事宜。而遼東的軍事,主要由遼東總兵負責。

圖-華北遼東地形示意圖

尤其是糧草,是李浚的重中之重。遼東孤懸海北,糧草籌集相對困難。朝廷在給李浚的任命書中,說的很清楚:敢有私佔糧種者,除了有軍職的要上奏,其餘的你直接鎖拿問罪。這種設置和明初的三司各司其職沒太大區別,但鑑於遼東地位特殊,有了巡撫,可以把遼東各單位的權力集中起來,而不是各自為政。明憲宗即位後的成化三年,1467年年底,朝廷給遼東巡撫以軍事上的管理權。

遼東為什麼要設置比總兵還要大的巡撫?有很多考慮,其中有一點不便明說。遼東北控女真,西扼北元,往南不遠就是京師,戰略地位,怎麼評價都不過分。為了京師安全,朝廷必須給予遼東總兵以軍事上的指揮權,不然遼東地位無法保障。可遼東總兵手握重兵,萬一他對朝廷有異心,誰來制約他?

圖-明朝九邊重鎮示意圖

明朝和宋朝都是相對成熟的文官體制,對武將從骨子裡就嚴加防範。如果沒有文官出任遼東巡撫,遼東總兵將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這對不遠處的京師會造成嚴重威脅。遼東巡撫由朝廷任命,他在獲得了朝廷授予的軍事權力後,將起到制約遼東總兵的作用。當然,遼東巡撫的人選,對朝廷來說也是個麻煩事。

遼東地理特殊,如果一年換一個巡撫,對穩定遼東局勢沒半點好處。遼東巡撫的任期,比其他省份的巡撫都要長。比如首任巡撫李浚,直到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八月(農曆,下同),才因為年老有疾,辭去職務,在職長達八年。第二位李純任期更長,從1443年八月出任,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卸任。不過到了局勢亂七八糟的嘉靖朝,遼東巡撫的任期比較短,基本上一兩年就換一個。理由五花八門:喪母的,激變的,強行勒令退休的,淪為藥罐子的。

圖-遼東地區地形圖

明朝在任命遼東巡撫的問題上,有一點是非常高明的。按理說,出任位置如此重要的遼東巡撫,必須是足夠高級別才能鎮得住。恰相反,朝廷會經常讓級別不高的文官出任遼東巡撫。為什麼呢?如果用高級文官,他江湖地位本來就高,再讓他管對朝廷來說至關重要的遼東兵權,萬一坐大成軍閥……

而用低級文官就不存在這方面的風險。他級別低,就沒有條件擁兵自重。而他為了得到朝廷器重,會更認真的管理遼東,將來得到更大的升遷機會。很多遼東巡撫在就任前,不是兵科給事中,就是太常卿,或是應天府丞。以其他省按察使的身份去遼東(以僉都御史或副都御史)任巡撫,這都是高配了。

圖-遼陽位置示意圖

遼東巡撫駐地在遼陽(今遼寧遼陽)。到了萬曆年間,後金崛起,遼東疆域不斷縮小,巡撫駐地也在遼東跑來跑去,最後連遼東都快呆不下去了。

相關焦點

  • 遼東非常重要,為什麼明朝時遼東巡撫都是級別很低的文官?
    另外,遼東的軍事地位太過重要,而現有的軍事設置,明顯不足以管理遼東的軍政事務。綜合考慮,明朝在明英宗剛繼位的時候(宣德十年,1435年),設立了遼東巡撫,軍、民事務一把抓。這種設置和明初的三司各司其職沒太大區別,但鑑於遼東地位特殊,有了巡撫,可以把遼東各單位的權力集中起來,而不是各自為政。明憲宗即位後的成化三年,1467年年底,朝廷給遼東巡撫以軍事上的管理權。 遼東為什麼要設置比總兵還要大的巡撫?有很多考慮,其中有一點不便明說。遼東北控女真,西扼北元,往南不遠就是京師,戰略地位,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 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對明朝意味著什麼?
    在明朝的行政區劃中,有一個地方是非常特殊的,這就是遼東。明朝設管民政的布政使司、管軍事的都指揮使司、管司法的按察司,而遼東只有都指揮使司,遼東的民政和司法,跨海隸屬於山東的布政使司和按察司。
  • 明朝遼東地區的防線縱橫交錯,為什麼卻輕而易舉攻破了?
    為什麼這條明明是投入了明代許多金錢、精力等修建的防線,卻如此脆弱?01:防線的目標作為遼東山川河谷處所設置的防線,一直都承載著在前線抵擋敵人的重要作用,所以並不是由簡單的城牆線組成,而是在土、石等材質的建造下,還結合了當時的山地地勢所修築而成。
  • 為什麼明朝始終無法平定遼東?吳三桂現身說法:亂著不是挺好的嘛
    我們知道,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與遼東之亂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遼東連年徵戰,大量的消耗了大明帝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導致大明帝國不得不進一步加重老百姓的稅收,並且節省國家開支——把驛站解散,導致了驛站員工李自成揭竿而起。那麼為什麼遼東之亂無法平定呢?
  • 明朝時的山東為何代管遼東民政?
    遼寧省在明朝叫做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明朝把蒙元趕回大漠後,朱元璋把東北劃分為三個軍事單位,即大寧都司、奴兒幹都司,以及遼東都司。在明朝二百多年裡,遼東都司一直被山東直管。圖-遼寧省地圖遼東都司成立於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當時還叫遼都衛,兩年後改為遼東都司。當時明朝的本部還是在長城以南的農耕地區,明朝並沒有向東北大規模輸送人口,類似清末的闖關東。為什麼呢,因為北元未滅!北元的整體實力滅掉明朝不可能,但足以對明朝的北線防禦構成極大的壓力。
  • 明朝「楊家將」戍邊遼東200年
    (資料圖)  核心提示  北宋楊家將忠勇報國的故事廣為流傳,鮮為人知的是,明朝前屯衛(今綏中前衛鎮)也有一族「楊家將」,從明朝宣德年間至明末,楊氏一族分守薊鎮、遼鎮等邊關要塞,為抵禦外敵入侵不惜戰死沙場,先後出了3位遼東總兵官、3位副總兵官。  時至今日,明朝前屯衛「楊家將」的事跡已湮沒在歷史之中。
  • 寧遠大捷後,他升任遼東巡撫,努爾哈赤卻因損失慘重含恨而死
    明朝內部君臣之間、宦官與東林黨人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努爾哈赤在遼東卻取得節節勝利。先是攻陷開原,接著又奪取鐵嶺。公元1621年農曆三月,攻下了瀋陽。瀋陽是遼陽的屏障,明朝遼東的最高行政與軍事長官都駐在遼陽。遼陽自然成了努爾哈赤下一個目標。遼陽一失,明朝在遼東的勢力便全面崩潰。
  • 李成梁在明朝遼東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
    從明代的隆慶到萬曆前期,明廷對長城的北部沿線與遼東沿線均感欣慰。北部的安定主要得益於戚繼光鎮守薊州,北部邊陲在數十年裡基本上沒有戰事發生:而遼東則幾乎年年有戰事,歲歲動刀兵,但明朝在遼東取得了一系列軍事勝利。取得這些勝利的最大功臣就是遼東總兵李成梁。戚繼光與李成梁,年齡相差三歲,都生於一個中等武將的世家,打小就見慣了刀兵血光。
  • 遼東半島在歷史上有多重要?
    那就只能走海上,而東吳與燕國的海上聯繫,都要經過遼東半島。東吳與燕國經遼東半島聯繫,極大威脅到了曹魏的戰略安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派大將司馬懿平定遼東,收遼東半島,這才解決了心腹大患。從此,孫權再無法利用遼東半島來威脅曹魏了。到了隋朝時,遼東半島已不在中原王朝手上,而是屬於高句麗。
  • 袁崇煥經略遼東之時,碰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不是努爾哈赤
    大明朝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這位木匠皇帝病死,因為子嗣早夭,只能傳位於自己的弟弟朱由檢,是為崇禎皇帝。崇禎皇帝雖然年幼,登基時只有16歲,但天資聰穎,為人正直,一心想要重振朝綱,挽救大明。由於朝廷欠響四月之多,從川、湖調來戍邊的士兵起頭,帶領眾人一哄而上,把巡撫,總兵等高級別官員困壓到譙樓,要求發放糧響。兵備副使七拼八湊,這才暫時穩住了局面。為什麼遼東這麼重要的前線,這麼精明的將領,會欠響四個月導致兵變呢?我們來看看明朝響銀是怎麼分配的啊:明廷在薩爾滸戰役以來,對遼東的財政投入一直都充足到「過量」的地步。
  • 鐵嶺——明朝遼東長城重要關隘「山頭堡」
    遼東安定後,明朝開始沿遼河東修建遼東長城(又叫遼東邊牆), 從山海關到丹東鴨綠江虎山長城。 山頭關(今鐵嶺縣山頭堡村附近), 山頭關在明初作為與北元政權的分界線,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隘。 在北元開元王納哈出投降後,關隘線北移,特別遼東地區安定後,山頭關作為內邊關的作用就變得可有可無。
  • 為什麼那時候的遼東人對女真族比較親近呢?
    往期還有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左上角名稱觀看往期精彩文章文|秋菊說文化明朝的遼東是一個在當時和現在都備受議論的地方。遼東人在明清交戰中的表現,讓當朝的官員非常的痛心,也讓後世的明朝粉絲氣的跺腳。因為那些遼東人都是站在滿洲人這一邊的,而留在明朝陣營中的遼東人他們在戰場上的能力非常的不盡人意,絲毫不如內地調去的士兵聽從命令。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
  • 5萬明軍盡喪大凌河,皇太極完成質的蛻變,明朝遼東再無可戰之兵
    東北方的後金強勢崛起,而國內黨爭不斷,國家政治卻亂作一團,在這混亂的局面中袁崇煥凌遲而死,熊廷弼傳首九邊,只剩下一個垂垂老矣的孫承宗猶自在遼東苦苦支撐。然而上天卻並沒有再眷顧大明朝,在即將到來的「大凌河之戰」中,明朝在遼東地區最後的精銳部隊亦將損失殆盡!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著名的大凌河之戰。
  • 明朝封疆大吏之總督、巡撫
    明朝薊遼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總管順天巡撫,保定巡撫,遼東巡撫的軍民政務,總督署駐昌平。順天巡撫:正式官銜為巡撫順天等府地方兼整飭薊州等處邊備。順天巡撫駐地在遵化。保定巡撫:正式官銜為巡撫保定等府提督紫荊等關兼管河道。保定巡撫駐地在真定。遼東巡撫:正式官銜為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遼東巡撫駐地在遼陽。
  • 明末遼東將軍毛文龍的功過研究
    皮島位於今天遼東半島和朝鮮的交匯處,當時整個遼東除了錦州以西的地盤外全部被後金佔據,後金就是清朝的前身,皮島作為明朝在遼東的最後基地,可以說地位非常重要可以直接牽制後金的兵力
  • 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清入關前,遼東地區一直是明與後金(清)爭奪的焦點。對於明朝來說,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朝都燕,遼東實為肘腋重地,建置雄鎮,藩屏攸賴」,遼東地區對於明代來說是其京師的屏障,而其「南望青徐,北引松漠,東控海西女真」,又展示出其對於明朝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作用,因此明代諸帝對遼東地區均不同程度地進行加固完善。
  • 為國立下大功,卻成為大明唯一被傳首九邊的文官—熊廷弼
    萬曆三十六年年巡撫趙揖與總兵官李成梁棄寬奠新疆八百裡,遷徙民眾六萬家於內地。給事中宋一韓彈劾了李趙二人。明朝中央派熊廷弼以巡按御史的身份去調查此事。熊廷弼到遼東後,經過深入的考察,已詳盡掌握了遼東的軍事形勢。他上書朝廷對遼東軍事政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判斷。
  • 遼土、遼人、遼兵:明末遼東漢人的歷史抉擇
    更重要的是,遼東不設郡縣,只設衛所,導致教育和科舉水平遠落後於全國其他地區,這不但使文官集團更加輕視遼人的文化水平,也意味著出身遼東的文官也較少,在朝堂之上能夠代表遼東地方利益說話的喉舌也少。蒙古騎兵最重要的武器複合弓,不適合在陰雨連綿的潮溼環境下作戰張居正一邊安慰萬曆皇帝,一邊壓住不給李成梁增加軍糧,同時吩咐薊鎮總兵戚繼光打探情報是否屬實,戚繼光如實回報:「及臣等使人於宣府密探西虜青把都動靜,則本酋一向在巢住牧,未嘗東行。遼東所報,皆屬夷誑賞之言,絕無影響。數日以來,更不聞消息矣。」
  • 遼東三傑是哪三個人?全力抗清卻被隊友坑得一塌糊塗
    遼東三傑: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都是明末軍事統帥,在大明王朝在遼東抗擊後金入侵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及傑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遼東三傑熊廷弼(1569~1625) 明末軍事統帥。面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特別是後金勢力興起,實行軍屯,繕垣建堡,按劾將吏,軍紀大振。上疏備陳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與巡撫楊鎬之議不和。不久督學於南直隸,以嚴明聲聞。四十七年,在與後金軍的薩爾滸之戰中,經略楊鎬指揮的號稱四十七萬大軍慘敗,從此明朝力量大衰,在遼東失去優勢,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
  • 他是文人,卻粗魯異常,治理遼東有功,卻白白慘死
    他上奏彈劾趙楫、李成梁主動棄國土於不顧時,可能萬萬沒想到十多年後,他會以同樣的罪名死得更慘。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失去了對後金的軍事優勢,從此轉向戰略防禦。經過廷議,熊廷弼被派往前線,擔任遼東經略。這樣一位書生,才掌管當時明朝最重要的北方門戶。他身高七尺,還善於左右開弓,確實像個武將。更為特別的是,他性格暴躁,態度強硬,實在不像一個飽讀詩書的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