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大捷後,他升任遼東巡撫,努爾哈赤卻因損失慘重含恨而死

2020-12-13 談文說史

明朝內部君臣之間、宦官與東林黨人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努爾哈赤在遼東卻取得節節勝利。先是攻陷開原,接著又奪取鐵嶺。公元1621年農曆三月,攻下了瀋陽。瀋陽是遼陽的屏障,明朝遼東的最高行政與軍事長官都駐在遼陽。遼陽自然成了努爾哈赤下一個目標。遼陽一失,明朝在遼東的勢力便全面崩潰。

為了保衛遼陽,明軍在城牆周圍挖了三四道寬寬的壕溝,注入河水,城上又安置了火炮,但還是沒有阻擋住努爾哈赤的進攻。就在明軍出城與敵軍作拼死戰鬥時,混入城裡的奸細突然放起火來,城內城外的明軍一片混亂,城池很快被敵人佔領。遼陽的高級官員、將領們,戰死的戰死,自焚的自焚,上吊的上吊。遼河以東大小城池七十餘座都不再歸屬明朝。 

遼陽南面有個廣寧衛(今遼寧北鎮),遼陽失陷後,廣寧衛是明朝在關外剩下的最後一塊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基地。為了挽回敗局,明熹宗再次起用富有經驗的老將熊廷弼,負責軍事;可是又用不懂軍事的王化貞為廣遼巡撫。兩個最高長官意見不統一,熊廷弼要採用積極防守的戰略,堅守廣寧,王化貞卻不積極組織防務,企圖不戰而勝。由於王化貞的阻撓,加上兵部支持王化貞的意見,熊廷弼不能有效地指揮。當努爾哈赤渡過遼河,向廣寧發起進攻時,明軍難以抵抗,王化貞首先丟下城池逃跑,幸得熊廷弼半路接應,才逃進關裡。由於廣寧失守,熊廷弼、王化貞被捕入獄,並先後被處死。遼東的明朝勢力,也就一掃而光。而且,日愈迫近山海關的敵軍,開始極大地威脅京城的安全。

明熹宗著急了,召集大臣們討論形勢。不少人主張完全放棄關外土地,專心一意防守山海關,但誰也拿不出一個切實的主張。這時,兵部的同事們發現,職方司(掌管圖籍的部門)的主事袁崇煥卻不見了。過了幾天,他出現了,胸有成竹地說:「給我一些軍隊和錢糧,我就可以守住遼東,保衛京師。」 

原來,他一個人騎上馬,奔往山海關外,實地考察去了。由於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提出堅守關外,保衛關內的戰略。袁崇煥的實幹精神,很讓兵部尚書孫承宗欣賞。

袁崇煥是廣東藤縣人,進士出身,做過知縣。他勇敢有膽量,有智謀,眼光遠大,忠心愛國。做知縣時,他就很關心遼東形勢,遇到從遼東回來的退伍老兵,總要詳細地詢問塞外的情形,對遼東的形勢,胸中早有了個大略。眼看敵人就要打到了鼻子底下,他毅然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邊疆的重擔。

經明熹宗批准,袁崇煥被派到關外監軍,並給他二十萬餉銀,收拾殘局。袁崇煥冒著風雪嚴寒,不顧虎狼遍野,荊棘叢生,連夜趕路,四更天就趕到寧遠(今遼寧興城)前屯,安置難民,修築工事。將士們都佩服他的膽量和精神,服從他的指揮。 

袁崇煥考察了整個形勢,認為應該趕快將寧遠城建設為新的軍事重鎮。薊遼督師孫承宗支持他的想法,就命他進駐寧遠。

袁崇煥到寧遠,立即組織軍民加高城牆,修築炮臺,製造火器,儲備糧食,訓練士兵,救濟難民,整頓好寧遠的防務。他又在孫承宗支持下,派兵收復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等城市,形成新的防線,保持了四年的安寧。

很快,寧遠成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重鎮。商人、百姓漸漸集中到寧遠城來,使寧遠變得熱鬧起來。關外的敵我形勢,因此有了很大改觀。

孫承宗和袁崇煥對扭轉遼東局勢起了很大的作用,孫承宗卻遭到魏宗賢的排擠。魏宗賢和他的閹黨利用孫承宗部將馬世龍打了次敗仗,將孫承宗罷了官,讓魏宗賢的爪牙、兵部尚書高第負責遼東軍事。高第一上任就將錦州、松山、杏山等地防禦一一撤除,把軍民趕進關內。

袁崇煥堅決反對棄城逃跑,他說:「寧可戰死在這裡,也不撤回關內。」 

高第一意孤行,將其他地方的軍隊全部撤走,所積蓄的糧食裝備,全部丟棄,路上到處是餓死、累死的難民屍體,到處是悲慘的哭聲。寧遠變成了一座孤城。

努爾哈赤以為戰機又來了。公元1626年農曆正月,他親自率領十三萬大軍,直撲寧遠城。 

袁崇煥作了必死的準備,他寫了血書,與將士們一起宣誓,為保衛寧遠,願與城共存亡。他的勇敢精神感動了全體將士,大家都決心與袁崇煥死守寧遠城。

袁崇煥讓城外的老百姓連同糧食,都撤回城裡。軍糧供應、奸細盤查、火器燃放,都有專人負責。袁崇煥又通知山海關守將,凡是從寧遠逃進關的將士,一律斬首。寧遠城軍民安定,團結一致,準備抗擊努爾哈赤的進攻。 

正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軍隊發起進攻,他們頂著盾牌,衝到城下,架起長梯,不要命地爬城。城上明軍用火炮、弓箭、石塊還擊,像雨點一樣密急。後金兵像割草一樣,一批一批地倒下,又一批一批地衝上來。城上的明軍則不斷向城下發射弓箭石塊。這時,袁崇煥命令發射西洋巨炮,攻擊後金兵的營盤,這才將後金兵打敗。

第二天,後金兵再次猛烈攻城,努爾哈赤親到前線督戰。突然一發炮彈在他身旁炸開,將他炸成重傷。努爾哈赤不得不下令撤軍。寧遠城的包圍解除了,明朝與努爾哈赤開戰以來,取得第一次偉大的勝利。

努爾哈赤遭到慘重的損失。不久,他就含恨而死。 

寧遠大捷後,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山海關內外的防務都歸他管轄。他的雄心更大了,一心一意地想收復被努爾哈赤佔領的全部遼東土地。

相關焦點

  • 寧遠大捷:明軍守將袁承煥啟用紅夷大炮,審時度勢,敗退後金之敵
    那麼為什麼袁崇煥能取得寧遠大捷,都有哪些因素?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袁崇煥為什麼能取得寧遠大捷,都有哪些因素?袁承煥在寧遠之戰上,啟用了紅夷大炮以及各種火器,使得努爾哈赤的後金部隊無法攻入寧遠城內。我們都知道後金的騎兵很厲害,近戰能力很強,但是在這場攻堅戰,根本無用武之地,騎兵在攻城戰上,根本無優勢可言,既無法攻破寧遠城的城池,又成為了寧遠城上明軍將士的活靶子,因此此戰中,後金的騎兵損失慘重。
  • 袁崇煥是怎樣讓寧遠城固若金湯,讓努爾哈赤魂斷寧遠城的呢?
    大家都知道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打敗努爾哈赤,從而扭轉了大明朝在遼東的戰局,但是這座寧遠城,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今天我帶大家來了解這座固若金湯的寧遠城的來龍去脈。寧遠城始修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當時稱為寧遠衛(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創製的一個軍事單位,是明朝軍隊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衛管轄5600名軍人),兩年後(即1430年)開始修建衛城。開始衛城很小,據史書記載:衛城周長六裡八步,城高二丈五尺。護城河深一丈,寬二丈。
  • 努爾哈赤惱羞成怒,親自上陣指揮,不料卻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傷
    由孫承宗一手栽培出來的大將袁崇煥沒有服從高第的命令,他發誓與他鎮守的寧遠城共存亡。後金大軍兵臨寧遠城下,設計招降袁崇煥,但被袁崇煥拒絕。袁崇煥知道後金擅用間諜,因此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還發動城內民夫,共同守城。後金皇帝努爾哈赤見招降不成,於天啟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下令攻城。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從未敗績,而且每一戰都是以少勝多。
  • 覺華島之戰——上萬軍民的哀嚎,被遮掩在「寧遠大捷」的歡呼聲中
    後來考慮到努爾哈赤的進攻重點在寧遠,孫承宗又將祖大壽調往寧遠協助袁崇煥經過孫承宗的一番打造,覺華島在戰前的官兵數量達到近8000人,商民也有7000人之眾兵不厭詐,努爾哈赤棄寧遠、攻覺華寧遠之戰,面對堅固的寧遠城和火炮犀利的袁崇煥,努爾哈赤久攻不下,還損兵折將,「戰無不勝」的戰績遭到終結,他怒火中燒,就下令後金軍全力攻打覺華島。
  • 他是袁崇煥的老師,逼退努爾哈赤700多裡,76歲帶全家守城被清軍虐死...
    後來他常常來往邊關,喜歡跟老兵交談邊關形勢和作戰經歷,從中深受啟發,無意中提高了自己的軍事素養。終於在1406年,年已41歲的孫承宗終於考上了進士,步入了仕途。明熹宗朱由檢即位後,剛好他有一段時間當講師,朱由檢每天聽孫承宗講課,感覺有所收穫意味良多,就刻意關注照顧孫承宗。明熹宗朱由檢1621年,後金入侵並佔領了遼東,瀋陽,情勢危急。
  • 寧遠大捷赫赫有名,這座城也長時間叫寧遠,為啥現在改名興城呢?
    這座城曾經發生過赫赫有名的寧遠大捷,袁崇煥擋住了滿清八旗入關的步伐。清朝的時候,這座城也叫做寧遠城。但是,近代這座城卻更名為興城,遠遠沒有寧遠的名氣大。為什麼要更名呢?(寧遠古城)明朝末期,東北的滿洲女真逐漸壯大,開始挑戰中原王朝。逐步南進後,寧遠古城阻擋住了努爾哈赤南進的步伐。1626年,努爾哈赤親統八旗軍約六萬人,直逼寧遠。
  • 明朝袁崇煥一生功過:寧遠之戰到底是不是大捷?學者:必須是大捷
    商鴻逵認為袁崇煥在這兩次戰役中的成功關鍵主要在於他的敢戰敢勝精神。李鴻彬則主要分析了兩次戰役明軍勝利,滿洲女真軍失敗的原因,及其對明朝、後金政權雙方的意義和影響。朱清澤《袁崇煥指揮寧遠大捷的高超藝術》則以寧遠之戰為主要事例,全面剖析了袁崇煥的戰爭指揮藝術,包括堅定軍民們的守城決心、周密細緻的守城部署、奇妙制勝的守城戰法、精闢獨到的軍事理論(主要是火炮方面的戰術)。
  • 這座城原來叫寧遠,發生過赫赫有名的寧遠大捷,為啥現在叫興城?
    這座城曾經發生過赫赫有名的寧遠大捷,袁崇煥擋住了滿清八旗入關的步伐。清朝的時候,這座城也叫做寧遠城。但是,近代這座城卻更名為興城,遠遠沒有寧遠的名氣大。為什麼要更名呢?(寧遠古城)明朝末期,東北的滿洲女真逐漸壯大,開始挑戰中原王朝。逐步南進後,寧遠古城阻擋住了努爾哈赤南進的步伐。1626年,努爾哈赤親統八旗軍約六萬人,直逼寧遠。
  • 遼東三傑是哪三個人?全力抗清卻被隊友坑得一塌糊塗
    面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特別是後金勢力興起,實行軍屯,繕垣建堡,按劾將吏,軍紀大振。上疏備陳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與巡撫楊鎬之議不和。不久督學於南直隸,以嚴明聲聞。四十七年,在與後金軍的薩爾滸之戰中,經略楊鎬指揮的號稱四十七萬大軍慘敗,從此明朝力量大衰,在遼東失去優勢,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
  • 如果遼東總兵李成梁不收養努爾哈赤,明朝會不會推遲滅亡?
    有人說他是明王朝的罪人,縱容了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強大,養虎成患,給腐敗的大明王朝敲響了喪鐘,熊廷弼說他「成梁之罪,可勝誅耶」,似乎是一個萬死都不能寬恕之人;有人說他是明王朝的功臣,鎮守遼東三十餘年,頗有軍事才幹,平衡遼東各方勢力,挑撥這些部族之間的關係,讓他們內鬥窩裡反,威震女真與蒙古諸部,那家出頭就收拾那家,戰功赫赫,歷經百戰未曾一敗,殲敵累計十餘萬人,被譽為
  • 東北第一古城——興城古城:努爾哈赤「碰壁」之地
    寧遠古城,坐落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的興城市,也叫興城古城。提到這個地方,就不得不提到歷史上的「寧遠大捷」,明朝末期,這裡是袁崇煥與努爾哈赤打仗的地方。當然,這也是多數人,來到這裡的理由。一直心心念念的寧遠古城,終於去上了,不過整理照片卻是拖了好久,以至於碼字的時候,甚至記不清,我是從天津上的火車,還是在瀋陽上的火車,只記得下火車之後打的車很坑。
  • 努爾哈赤在崛起的過程中,遼東總兵李成梁在哪兒?
    公元1589(萬曆十七)年,歷經六年之久的浴血奮戰,建州女真各部終於在努爾哈赤的一步步兼併下迎來了統一的曙光。伴隨著努爾哈赤勢力的進一步擴張,二十七年後,整個女真氏族幾乎完成了統一,就在此時,努爾哈赤還建立起屬於女真人自己的政權體系——(史稱)「後金」。至此,努爾哈赤正式踏上了與大明帝國對抗的步伐,而遼東局勢也在努爾哈赤勢力的崛起下徹底的被顛覆。
  • 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雖養大了努爾哈赤這隻猛虎,但不失為一代名將
    李成梁是明朝後期的著名將領,少年時代就英毅驍健,大有將才,後來加入了遼東地區的明軍,因屢建戰功一直升遷到遼東總兵,使素來為蒙古各部輕視的遼東邊兵「軍聲始振」。
  • 遼東非常重要,為什麼明朝時遼東巡撫都是級別很低的文官?
    遼東巡撫最終成型後,全稱很長,看看你能不能一口氣讀下來:巡撫遼東地方,兼贊理軍務,統寧前兵備,廣寧、錦(州)、義(州)兵備,金(州)、復(州)、海(州)、蓋(州)兵備,遼海東寧分守四道,遼東都司之衛所城堡,安樂、自在二州,建州、毛憐、海西、朵顏、泰寧、福餘諸衛貢市。第一任遼東巡撫是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李浚。
  • 明末遼東將軍毛文龍的功過研究
    明末遼東將軍毛文龍的功過研究 明末一直有一位頗富爭議色彩的人物,他叫毛文龍,是當時的皮島總兵,聽起來毛文龍的官位並不大,只是個總兵,而且似乎是個島主,確實也有人戲稱他為島主毛文龍,但是他卻佔領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地理位置——皮島。
  • 努爾哈赤晚年遇反後金勢力,昏庸決策葬送後金大好發展
    原明撫順遊擊李永芳,初升三等副將,從徵遼陽後晉三等總兵。這些措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金軍進入遼東初期,不少明朝官、將、生員降順新君,獻計獻策,告密送信,催徵賦稅,遷民分地,查點丁口,追捕逃人,對鞏固後金的統治起了相當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