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惱羞成怒,親自上陣指揮,不料卻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傷

2020-12-19 橙色精靈

寧遠大捷簡介

通過對寧遠大捷簡介,了解明軍和後金的交戰歷史,也能對明朝末期的大將袁崇煥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寧遠大捷的戰場圖

寧遠之戰發生在明朝最後第二個皇帝天啟六年。當時的後金(後稱滿清)勢力在遼東崛起,統一了女真族,並開始對明朝發動攻擊,先後取得撫順、清水堡、遼瀋、廣寧等大戰的勝利,一路高唱凱歌。明朝方面派遣天啟皇帝的老師孫承宗督師薊遼,也頗有成效,令後金不敢再犯。但是孫承宗受到朝廷閹黨的攻擊,被罷免了職務。取代孫承宗的,是魏忠賢的黨羽高第。

後金聽說明朝邊關換帥,發動六萬大軍,再次入侵遼東。懦弱無能的高第下令全軍撤入山海關之內,嚴陣以待。由孫承宗一手栽培出來的大將袁崇煥沒有服從高第的命令,他發誓與他鎮守的寧遠城共存亡。

後金大軍兵臨寧遠城下,設計招降袁崇煥,但被袁崇煥拒絕。袁崇煥知道後金擅用間諜,因此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還發動城內民夫,共同守城。後金皇帝努爾哈赤見招降不成,於天啟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下令攻城。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從未敗績,而且每一戰都是以少勝多。這次,他手握六萬精銳,以為拔下寧遠城,易如反掌。孰不料,遭到了袁崇煥等人的殊死抵抗。袁崇煥利用紅衣大炮朝後金騎兵猛轟,殺傷敵軍甚眾。

攻城四日,後金依然被明君阻擋在城外。努爾哈赤惱羞成怒,親自上陣指揮,不料自己也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傷。後金軍隊拼命將努爾哈赤救回,傷重的努爾哈赤見寧遠城久攻不下,而自己的士兵又傷亡慘重,只有下令撤軍。寧遠之戰最終以明軍獲得勝利而告終。

寧遠大捷的歷史背景

明朝的歷史是十分複雜的,尤其是明朝後期,朝廷黨爭激烈,邊關的戰役似乎也和朝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由袁崇煥指揮的,明軍第一次戰勝後金軍隊的寧遠大捷的歷史背景也正是如此。

寧遠大捷明軍指揮袁崇煥的雕像

明朝末年,朝廷中黨爭激烈,主要分成東林黨和閹黨兩派。在天啟皇帝的時候,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佔據了上風,大肆迫害東林黨人士。在另一方面,東北邊境的女真族勢力的崛起,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統一了東北地區,對明朝開始用兵。原本女真族是明朝的藩鎮,怎麼會對他們的宗主國用兵呢?史載,明朝在一次戰鬥中,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因此努爾哈赤懷恨在心,等到他勢力逐漸強大,便以「七大恨」告天,開始進攻明朝,並攻佔了明朝的許多城池,贏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勝利。

明朝派遣孫承宗為薊遼督師,抵禦後金的入侵。在孫承宗督遼期間,沒有發生重大的戰役。但是由於孫承宗屬於東林黨,因此很快遭到了閹黨的排擠,以魏忠賢的黨羽高第取代了他。

努爾哈赤趁著明朝邊關易帥的時候,發動六萬大軍入侵明朝遼東地區,企圖攻佔山海關。但是孫承宗雖然走了,但是他在任期間,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比較著名的由袁崇煥、趙率教、祖大壽、滿桂等人,這些人依然在由孫承宗建立起來的,足以和滿清八旗相抗衡的「關寧鐵騎」中擔任著重要的軍事職務。而指揮寧遠大捷的,正是袁崇煥。

然而新上任的高第面對後金的進攻,下令將關外的所有軍隊全部撤入山海關之內堅守。唯有袁崇煥鎮守的寧遠寧死不撤,因此在後金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寧遠城實際上已是一座孤城。但是袁崇煥憑藉著其個人傑出的軍事才能,擊退了後金的進攻。

從寧遠大捷的歷史背景來看,這場戰役明軍勝利,看似偶然,實則是必然。因為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訓練下,當時在山海關一帶的士兵素質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工事也得到了修復和增加。

寧遠大捷的過程

從寧遠大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朝將領袁崇煥與城共存亡的決心,以及其對新興的熱武器大炮獨樹一幟的運用。

袁崇煥的畫像

在天啟六年正月十四,後金的努爾哈赤率領六萬大軍,從瀋陽出發,渡過遼河,企圖佔領明朝在遼東一帶的土地,兵臨山海關城下。明朝新上任的薊遼督師高第下令將軍隊全部撤出遼東,龜縮在山海關內堅守不出。因為袁崇煥不肯服從高第的命令,因此堅守寧遠而不撤退。因此當時千裡遼東,在關外只有寧遠一座孤城。

戰前,後金對袁崇煥進行了招降,被袁崇煥拒絕。同時袁崇煥發動民眾一起守城,並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因為當時天氣極寒,因此袁崇煥令人在城牆上潑水,讓後金士兵難以登城。

招降不成,努爾哈赤於正月二十三日開始包圍寧遠,並切斷了寧遠城和關內的聯繫,在城北紮下大營。袁崇煥令人用紅衣大炮轟擊後金大營,努爾哈赤只好將大營往後移了幾裡。

第二天,後金軍隊正式攻城。袁崇煥將紅衣大炮架上城頭,對敵軍進行猛烈的轟擊,同時配以弓箭和強弩,將後金士兵殺傷無數。後金士兵冒死在城門下挖出一個大洞,結果被袁崇煥親自上陣,擔石頭堵住。

第三天,努爾哈赤親自上陣指揮攻城,同樣也遭到了明軍炮火的猛烈轟擊,死傷無數。後金士兵開始懼怕明軍的炮火,都不敢近前。

二十六日,後金騎兵終於推進到城下,但他們在進入城門前,被一條深溝阻擋,過不了溝。因此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成為明軍大炮的活靶子。在這次戰役的過程中,努爾哈赤本人也被大炮所擊傷,不得已只能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在寧遠大捷的過程中,以城牆作為炮臺,是袁崇煥首創的新型戰術,成為了明軍首次戰勝後金的戰例。

寧遠大捷的結果

寧遠之戰是發生在明清交替之際的一場重大戰役,明朝方面稱之為「寧遠大捷」。寧遠大捷的結果以明軍勝利,後金失敗而告終。這是明軍第一次戰勝後金的戰例,極大地鼓舞了明朝軍隊的士氣,打擊了後金的氣焰。

寧遠大捷明軍將領袁崇煥的畫像

後金趁著明軍在遼東的督師更換之際,趁機發動六萬大軍,入侵遼東。在寧遠著實算是碰到了一枚硬釘子。想當年,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騎兵,每戰必勝,而且大多數戰役都是以少勝多。尤其是薩爾滸之戰,數十萬明軍都毀於一旦。他根本就沒有把寧遠這個僅有不到兩萬守軍的小小城池放在眼裡,但是袁崇煥卻給予他當頭棒喝,後金連續攻城四天,不僅沒能邁入城中一步,反而自己死傷無數。

明朝寧遠大捷的結果也導致了後金的統帥努爾哈赤的間接死亡。在寧遠之戰中,努爾哈赤見寧遠城久攻不下,惱羞成怒,親自上陣指揮,結果被明軍的紅衣大炮擊傷。他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這是他從起兵一來第一次失敗,也是他一生的戰績中唯一的一次失敗。史載,在戰後,努爾哈赤是「大懷忿恨而回」。他覺得寧遠之戰打得實在也憋屈了,於是想找個地方撒氣。於是他盯上了覺華島。覺華島位於海上,因為後金沒有水軍,因此明軍在島上沒有設防。當時正值奇寒,海面結冰,後金起兵踏冰而行,屠殺了島上的一萬四千名明朝子民。

雖然在覺華島取得了勝利,但寧遠之戰依然是努爾哈赤永遠也抹不去的傷痛,他憂憤成疾,再加上在寧遠之戰時所受的傷勢又復發,於同年八月十一日,死於靉雞堡。

相關焦點

  • 明朝袁崇煥一生功過:寧遠之戰到底是不是大捷?學者:必須是大捷
    朱清澤《袁崇煥指揮寧遠大捷的高超藝術》則以寧遠之戰為主要事例,全面剖析了袁崇煥的戰爭指揮藝術,包括堅定軍民們的守城決心、周密細緻的守城部署、奇妙制勝的守城戰法、精闢獨到的軍事理論(主要是火炮方面的戰術)。
  • 袁崇煥是怎樣讓寧遠城固若金湯,讓努爾哈赤魂斷寧遠城的呢?
    大家都知道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打敗努爾哈赤,從而扭轉了大明朝在遼東的戰局,但是這座寧遠城,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今天我帶大家來了解這座固若金湯的寧遠城的來龍去脈。到了天啟三年(1623年),袁崇煥親自主持重修寧遠城,寧遠城的地址位置相當重要,在遼西走廊的中間部位,是山海關的北大門。史書上記載:「內拱巖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說明袁崇煥的軍事眼光確實很獨到,在不願將八百裡江山拱手讓人的情況下,選擇這麼至關重要的地方築城。
  • 紅衣大炮是如何傳入中國的?這個婺源人功不可沒!
    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我國與西方殖民主義入侵者的首次戰爭,時任廣東海道副使的汪鋐親自參與和指揮了這場海戰。 1521年8月,汪鋐臨時拼湊起50餘艘良莠不齊的戰船,招募了些缺乏訓練缺乏經驗的散兵遊勇開始向屯門進發。面對裝備有更為先進的火炮與火槍並且海上作戰經驗更加豐富的葡萄牙人,明軍水師與葡萄牙人的第一次交鋒,很快就敗下陣來。
  • 努爾哈赤突然發兵並且切斷援軍使覺華島十日便被攻陷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攻打寧遠城失敗的情況下,轉而襲擊覺華島。因為袁崇煥受制於後金的圍困,無法騰出手援救,時值冬日,海面冰封,島上七千守兵有多為不善戰的水手。在後金數萬人馬的絕對優勢攻擊下,覺華島失守,所有官兵和七千名老百姓全部遇難,島上囤積的物資全部被焚毀。
  • 東北第一古城——興城古城:努爾哈赤「碰壁」之地
    提到這個地方,就不得不提到歷史上的「寧遠大捷」,明朝末期,這裡是袁崇煥與努爾哈赤打仗的地方。當然,這也是多數人,來到這裡的理由。一直心心念念的寧遠古城,終於去上了,不過整理照片卻是拖了好久,以至於碼字的時候,甚至記不清,我是從天津上的火車,還是在瀋陽上的火車,只記得下火車之後打的車很坑。
  • 寧遠大捷後,他升任遼東巡撫,努爾哈赤卻因損失慘重含恨而死
    由於王化貞的阻撓,加上兵部支持王化貞的意見,熊廷弼不能有效地指揮。當努爾哈赤渡過遼河,向廣寧發起進攻時,明軍難以抵抗,王化貞首先丟下城池逃跑,幸得熊廷弼半路接應,才逃進關裡。由於廣寧失守,熊廷弼、王化貞被捕入獄,並先後被處死。遼東的明朝勢力,也就一掃而光。而且,日愈迫近山海關的敵軍,開始極大地威脅京城的安全。明熹宗著急了,召集大臣們討論形勢。
  • 「名人百科」傲視天地天命汗——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
    親自進京面聖朝貢,是努爾哈赤另一種方式的「示弱」。努爾哈赤顯然非常清楚地知道明朝皇帝想要的是什麼,為表「恭順」,他曾先後於1590年、 1592年、 1593年、 1597年、 1598年、 1601年、 1608年、 1609年多次親自進京朝貢。
  •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為何被四大貝勒逼著殉葬
    努爾哈赤在與袁崇煥的較量中,被袁崇煥的大炮給打傷了,因此很長時間都沒能緩過勁兒來。這期間68歲的努爾哈赤一直處於療養狀態。這哥們有點兒飄,似乎老天爺借了他500年似的,都68歲了,而且還身負重傷,居然沒想著立個繼承人。結果等到他掛了以後,這後金大汗的位置,果然成了大家爭奪的焦點。
  • 寧遠大捷:明軍守將袁承煥啟用紅夷大炮,審時度勢,敗退後金之敵
    那麼為什麼袁崇煥能取得寧遠大捷,都有哪些因素?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袁崇煥為什麼能取得寧遠大捷,都有哪些因素?第二,袁承煥動用紅夷大炮以及西洋火器進行防守戰,使得後金部隊無法逾越明軍的戰線。袁承煥在寧遠之戰上,啟用了紅夷大炮以及各種火器,使得努爾哈赤的後金部隊無法攻入寧遠城內。
  • 他是袁崇煥的老師,逼退努爾哈赤700多裡,76歲帶全家守城被清軍虐死...
    然而在明末也出了這麼一位軍事能人,曾是袁崇煥的老師,逼退努爾哈赤700多裡,他所構築的防線令其一生難以突破,他就是明末老將孫承宗。明末重臣孫承宗畫像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祖籍河北。他是明朝末年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威名赫赫。他算是一個大器晚成的英雄人物,早年為縣裡的人教學授業養家餬口。
  • 盤點宋、明兩朝的熱兵器,為什麼大炮幹不過元、清的騎兵?
    明末的時候,努爾哈赤統領的八旗軍是當時歐亞草原上最強大的騎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過當他率領剽掠如飛的八旗軍南下攻打明朝時,卻被守在山海關的薊遼督師袁崇煥一炮轟傷,不久便死去。這口轟死清太祖的大炮叫作大將軍炮,後來匠人改進了工藝,給它的炮管外增加了鐵箍,所以它發射起炮彈來,就不會那麼容易炸膛了。
  • 為何中國古代將之稱為「紅衣大炮」?真相原來如此!
    紅衣大炮,原稱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艦載加農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軍人迷信,為了祈求勝利,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象徵吉利的紅布,正巧清代滿族忌諱「夷」字,便定名為紅衣大炮。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三米左右,口徑110至130毫米,重量在兩噸以上。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
  •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
    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其故裡 東莞市石碣鎮崇煥大道。鎮守遼東期間,曾多次挫敗金軍,擊潰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對袁崇煥就很推崇,其《碧血劍》中就有塑造袁崇煥,很多人對袁崇煥的認識,估計也是從金庸的小說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