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是怎樣讓寧遠城固若金湯,讓努爾哈赤魂斷寧遠城的呢?

2020-12-13 清風明月話歷史

大家都知道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打敗努爾哈赤,從而扭轉了大明朝在遼東的戰局,但是這座寧遠城,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今天我帶大家來了解這座固若金湯的寧遠城的來龍去脈。

寧遠城始修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當時稱為寧遠衛(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創製的一個軍事單位,是明朝軍隊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衛管轄5600名軍人),兩年後(即1430年)開始修建衛城。開始衛城很小,據史書記載:衛城周長六裡八步,城高二丈五尺。護城河深一丈,寬二丈。

到了天啟三年(1623年),袁崇煥親自主持重修寧遠城,寧遠城的地址位置相當重要,在遼西走廊的中間部位,是山海關的北大門。史書上記載:「內拱巖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說明袁崇煥的軍事眼光確實很獨到,在不願將八百裡江山拱手讓人的情況下,選擇這麼至關重要的地方築城。

袁崇煥重修後的寧遠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比原來的舊城更大,更加堅固。袁崇煥熟讀兵書,並且精通西方的築成方法(明朝中後期大量的西方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包涵兵學)。在城牆四周加建了三面伸出牆外的方形敵臺,史書記載:「形如爪牙,以自相救。」就是這個中西結合的築成方法,給後來打敗努爾哈赤的進攻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因為敵臺三面伸出牆外,把從葡萄牙買回來的大炮架設在臺上,這樣的建築結構,有利於居高臨下的打擊,又有利於火炮射擊的射程。還可以利用戰時的不同打擊方向,進行三面射擊;又可以與另外的敵臺形成交叉火力射擊,這樣能確保城牆不被挖掘(後金的軍隊擅長野戰,對於攻城戰沒有太多經驗,採取了蒙古軍隊的地道法,俗稱挖牆腳)。

寧遠城的重修使得戰略形式發生了些微的變化,但是百戰百勝的努爾哈赤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是當作一般的攻城戰來對待。大明朝廷經過孫宗承和袁崇煥的不懈努力,構築了寧遠、錦州為主體,杏山、松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等城遙相呼應的防線,使遼東的局勢形勢大為好轉。

寧遠城在整個明末一直未被攻破,崇禎十三年(1640年)松錦大戰後作為遼東的唯一的一道軍事屏障,被吳三桂鎮守,清軍仍然毫無辦法,無法踏過這座固若金湯的城池,最後卻因為闖王李自成率兵逼近京師,崇禎皇帝不得不調吳三桂內援,才使得清軍有機可乘。山海關外土地也因寧遠城丟失而失守。大明王朝也在這座袁崇煥親自打造的金城失守後,不久滅亡。

袁崇煥從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到營建這個堅固防線到底走了多少路,沒人知道,到底經歷了哪些坎坷,又有誰說得清呢,這麼一位民族英雄,最終死在自己人的刀下,還是令人感到扼腕嘆息。

------------------------------------------------------------------------------------------------------------------------------------------------------謝謝閱讀,歡迎訂閱收藏與轉發!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努爾哈赤惱羞成怒,親自上陣指揮,不料卻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傷
    由孫承宗一手栽培出來的大將袁崇煥沒有服從高第的命令,他發誓與他鎮守的寧遠城共存亡。後金大軍兵臨寧遠城下,設計招降袁崇煥,但被袁崇煥拒絕。袁崇煥知道後金擅用間諜,因此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還發動城內民夫,共同守城。後金皇帝努爾哈赤見招降不成,於天啟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下令攻城。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從未敗績,而且每一戰都是以少勝多。
  • 明朝袁崇煥一生功過:寧遠之戰到底是不是大捷?學者:必須是大捷
    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可以說是袁崇煥一生功業的舞臺。對於寧遠戰役、寧錦戰役這兩次戰役的時間、背景、人物、情節始末介紹得比較詳細的是商鴻逵《談明末袁崇煥堅守寧錦的敢戰敢勝精神》,李鴻彬《論寧遠之戰》、《袁崇煥與寧遠》。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也有比較簡略的論述。
  • 寧遠大捷後,他升任遼東巡撫,努爾哈赤卻因損失慘重含恨而死
    經明熹宗批准,袁崇煥被派到關外監軍,並給他二十萬餉銀,收拾殘局。袁崇煥冒著風雪嚴寒,不顧虎狼遍野,荊棘叢生,連夜趕路,四更天就趕到寧遠(今遼寧興城)前屯,安置難民,修築工事。將士們都佩服他的膽量和精神,服從他的指揮。 袁崇煥考察了整個形勢,認為應該趕快將寧遠城建設為新的軍事重鎮。薊遼督師孫承宗支持他的想法,就命他進駐寧遠。
  • 寧遠大捷赫赫有名,這座城也長時間叫寧遠,為啥現在改名興城呢?
    這座城曾經發生過赫赫有名的寧遠大捷,袁崇煥擋住了滿清八旗入關的步伐。清朝的時候,這座城也叫做寧遠城。但是,近代這座城卻更名為興城,遠遠沒有寧遠的名氣大。為什麼要更名呢?(寧遠古城)明朝末期,東北的滿洲女真逐漸壯大,開始挑戰中原王朝。逐步南進後,寧遠古城阻擋住了努爾哈赤南進的步伐。1626年,努爾哈赤親統八旗軍約六萬人,直逼寧遠。
  • 這座城原來叫寧遠,發生過赫赫有名的寧遠大捷,為啥現在叫興城?
    這座城曾經發生過赫赫有名的寧遠大捷,袁崇煥擋住了滿清八旗入關的步伐。清朝的時候,這座城也叫做寧遠城。但是,近代這座城卻更名為興城,遠遠沒有寧遠的名氣大。為什麼要更名呢?(寧遠古城)明朝末期,東北的滿洲女真逐漸壯大,開始挑戰中原王朝。逐步南進後,寧遠古城阻擋住了努爾哈赤南進的步伐。1626年,努爾哈赤親統八旗軍約六萬人,直逼寧遠。
  • 寧遠大捷:明軍守將袁承煥啟用紅夷大炮,審時度勢,敗退後金之敵
    在寧遠之戰上,明朝將領袁承煥採取避敵之長,擊敵之短的戰略,充分發揮了明軍火炮的優勢,在加上易守難攻的寧遠城,最終袁承煥用不足2萬的兵力擊潰了後金的虎狼之師,此役,後金不僅僅在軍事戰爭上遭到沉痛打擊,後金之主努爾哈赤也因為此戰失利,鬱鬱而終!
  • 努爾哈赤突然發兵並且切斷援軍使覺華島十日便被攻陷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攻打寧遠城失敗的情況下,轉而襲擊覺華島。因為袁崇煥受制於後金的圍困,無法騰出手援救,時值冬日,海面冰封,島上七千守兵有多為不善戰的水手。在後金數萬人馬的絕對優勢攻擊下,覺華島失守,所有官兵和七千名老百姓全部遇難,島上囤積的物資全部被焚毀。
  • 覺華島之戰——上萬軍民的哀嚎,被遮掩在「寧遠大捷」的歡呼聲中
    天啟六年,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在山海關外的孤城寧遠遭遇了生平首次大敗,默默無聞的袁崇煥一戰成名。寧遠一戰不但打破了後金八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明朝上下從「屢戰屢敗」的陰影中走出,同時,也使「寧遠防線」在遼東戰略中的位置得到肯定。「寧遠一戰」是明清更迭時極具影響力的戰役之一,因此,不但在當時備受推崇,也成為後人熱議的一個焦點歷史話題。
  • 東北第一古城——興城古城:努爾哈赤「碰壁」之地
    寧遠古城,坐落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的興城市,也叫興城古城。提到這個地方,就不得不提到歷史上的「寧遠大捷」,明朝末期,這裡是袁崇煥與努爾哈赤打仗的地方。當然,這也是多數人,來到這裡的理由。一直心心念念的寧遠古城,終於去上了,不過整理照片卻是拖了好久,以至於碼字的時候,甚至記不清,我是從天津上的火車,還是在瀋陽上的火車,只記得下火車之後打的車很坑。
  • 袁崇煥被殺之後,對人性弱點的思考。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
    不過袁崇煥的死沒有用那麼長時間,因為他最後被北京城的老百姓活吃了。<明史.袁崇煥列傳>只是一句「遂磔崇煥於市」輕輕帶過,在<明季北略>裡卻有這樣的記錄,「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
  • 他是袁崇煥的老師,逼退努爾哈赤700多裡,76歲帶全家守城被清軍虐死...
    然而在明末也出了這麼一位軍事能人,曾是袁崇煥的老師,逼退努爾哈赤700多裡,他所構築的防線令其一生難以突破,他就是明末老將孫承宗。明末重臣孫承宗畫像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祖籍河北。他是明朝末年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威名赫赫。他算是一個大器晚成的英雄人物,早年為縣裡的人教學授業養家餬口。
  • 興城薊遼督師府內的笑話,竟然說完顏阿骨打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
    天啟二年(1622年),廣寧(今北鎮)陷落,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孫承宗督師薊遼,將薊遼督師府移建在寧遠衛城(今興城古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寧遠總兵吳三桂奉命勤王,攜帶20萬軍民撤離寧遠,吳三桂深知此行便是無歸路,命令屬下火燒寧遠城,薊遼督師府也未能倖免。現在的薊遼督師府是現代模擬當年的模樣,後來建造的。
  • 袁崇煥在遼東為明朝做了這些,到頭來被處決冤不冤枉
    首先是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軍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的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軍情,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根據《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記載:經略高第奏,「臣詢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