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被殺之後,對人性弱點的思考。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

2020-12-21 歷史百科傳播者

皇太極退兵以後,北京解圍,袁崇煥被崇禎帝判為凌遲處死,凌遲自宋代被確立為法定刑,大概可算是中國最殘酷的刑罰之一,民間又稱活剮,是一刀一刀地行刑,據說整個行刑過程甚至可以長達數天。

不過袁崇煥的死沒有用那麼長時間,因為他最後被北京城的老百姓活吃了。<明史.袁崇煥列傳>只是一句「遂磔崇煥於市」輕輕帶過,在<明季北略>裡卻有這樣的記錄,「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

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袁崇煥的頭顱,最後被傳視九邊,這個九邊是籠統的說法,主要是指中國北方邊境的一些軍事重鎮。

崇禎的意思大概是要殺一儆百,但是他顯然沒有達到目的,因為「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關於袁崇煥的死因,梁啓超和金庸都作過很好的分析,特別是金庸,除了當時的政治氣候外,他還提及了袁崇煥和崇禎帝朱由檢兩人之間的性格衝突。毛澤東和李自成對崇禎的評價都不算差,除了那句著名的「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外,崇禎自殺前對長公主所說的那句奈何生於帝王家也使後人平添了對他的許多好感。

然而,崇禎在位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十四個兵部尚書,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有十一人,殺死巡撫十一人。他個人性格上的缺陷,卻也暴露無遺。

早在寧遠第一次大捷的時候,民眾對於袁崇煥的態度就曾有過微妙的變化。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帶兵十三萬進攻寧遠城,寧遠的守兵只有一萬。攻城戰打到後來,寧遠四周十餘裡的城牆牆腳已被挖得千孔百瘡,眼看就要家破人亡,民眾十分驚惶,抱怨袁崇煥為了一己私利,荼毒全城百姓。誰知道歷史的手筆就是那麼出人意料,寧遠城的一發炮彈打傷了不世的梟雄努爾哈赤,並致使他後來傷重而死。寧遠一解圍,滿城大哭,視袁崇煥為再生父母。這裡面民眾的態度已經值得深思。

而袁崇煥的死實際上體現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因為他不但被當權者所殺害,而且遭到了老百姓的唾棄,他的這種悲慘死法,在歷史上我能聯想到的是董卓,後者被點了天燈。

聯繫寧遠第一次大捷時民眾的表現,就可以發現在嚴重危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民眾的特殊反映。北京城的老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這種仇恨讓人心生疑懼,因為就算是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只怕也不能如此報復。這裡最直接的原因是清兵在城外的燒殺(直接涉及民眾自身的利益),以及袁崇煥為等待主力的按兵不動,使得北京城的民眾更加相信袁崇煥是個奸細,而清兵正是他引入關的,這種匪夷所思的猜想在特殊時期不幸地比事實更有市場。

面對楊漣左光鬥,面對袁崇煥,民眾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兩種回答,避害趨利作為一種本能再次得到了體現。魯迅在<藥>中所記錄的那種民眾的麻木,還有代表正確想法(這個詞可能不太確切)的人與民眾的隔離以及不被後者所理解的狀況,在這裡都反映了出來。一個比較殘酷的解釋是,北京城的民眾給予左光鬥和楊漣的是事不關己的廉價同情,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他們甚至蒙蔽到可以把自己的守護者生吞活剝。

人在嚴重危及自身利益狀況下的瘋狂(這種瘋狂在集體狀態下很容易得以滋長)是很可怕的,對死亡與丟失財富的恐懼和對責任的逃避心態結合在一起,使這個群體很容易地去尋找替罪羊,並將「愛國主義」以十分廉價的方式改造成暴行的同名詞。

在這裡,我絲毫沒有責怪崇禎時期北京城老百姓的意思,首先這毫無意義,其次這些不是某個人或者某些人所特有的,而是藏在所有人體內的作為稟性的思維方式。時至今日,袁崇煥的頭顱早已不知去向,即使真的象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所寫的那樣被安葬,恐怕也已化為塵土,只是崇禎時期北京民眾的這種想法,直到今天也沒有消退的跡象。

相關焦點

  • 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
    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01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一個朋友吐槽說,她自己掏心掏肺地對待娘家人,不僅是對自己的父母好,對哥嫂侄子侄女都一樣好,但是卻被人懷疑她別有用心,嫂子說她想分家產,甚至因此辱罵父母。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在懸疑暗黑的音樂劇《變身怪醫》中,反思人性善與惡
    「那是一個完美的瞬間,一直存在於我想像中的人物忽然就具象了,我用他的方式去思考,韻律就在腦海中響起。」弗蘭克用釣魚來形容靈感迸發的瞬間。他只是一位坐在岸邊垂釣的人,只需等待靈感像魚兒一般遊過來,「有時來條大魚,有時是小魚,有時又會一無所獲。」寫作流行音樂與音樂劇,在弗蘭克眼裡有很大不同。「為歌手創作,你必須知道他想表達什麼,關係什麼,喜歡什麼音樂類型,喜歡什麼節奏。
  • 善與惡:《劍來》的三四之爭,儒家的荀孟之爭
    著名網文大神烽火的新書《劍來》中提到了一場三四之爭,對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歷史有過了解的書友,再結合書中所描寫的一些語句,不難猜出這實際是儒家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與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之爭。 對於人性的思考古今中外大有人在。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電影《屍速列車》人性本就善惡並存,沒有無條件的善與無理由的惡
    就一位觀眾而言,如同我,在觀賞電影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投入劇情,也容易進入電影所建構的世界,對於電影中所描寫的人性善念的一面,也非常的感同身受。就一部商業電影而言,《屍速列車》無疑是成功的。我的情緒確實跟隨著導演、編劇、演員,乃至於剪接,場景等等上下波動,這一切的一切,透過類似好萊塢動作電影的精密計算,什麼時候得懸疑一下,什麼時候得小嚇觀眾一下,什麼時候得讓觀眾情緒緊繃到極點,而什麼時候要該讓觀眾放鬆情緒,好讓觀眾準備進入到另一個高潮點。這部電影好看,但是看完之後,很好奇這部電影可以留給觀眾什麼。
  • 關於人性的斯芬達克斯之謎!人性到底是什麼?聽聽思想家怎麼說!
    人是什麼、人的價值是什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一直是哲學家們苦苦思索的問題。中國人對人性的追問始於夏商周三代時期。在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唐代孔穎達把「衷」解釋為「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天把善性賦予人民,讓他們有了恆久不變的人性。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人性論了。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
  • 死亡:檢測人性善與惡的唯一試劑。從英國《島》麻風病傳染說起
    文/墳和文字堆困擾人類幾千年的終極命題就是人本善還是人本惡。西方認為:這不是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善與惡是人為加之的價值屬性,人要崇尚自然主義,人不能違背自然(懂得西方這個價值觀,就能理解為什麼義大利人、美國人,在新冠疫情期,反對政府封城;美國政府為什麼不強制戴口罩。)。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從《血戰鋼鋸嶺》看人性的兩個極端:善與惡
    《血戰鋼鋸嶺》是美國導演梅爾·吉勃遜在2016年的作品,主要講述二戰後期美國與日本展開的衝繩島戰役,透過電影探索藏在人性中的善與惡。01 長鏡頭丨展現生活的美好①主人公戴斯蒙德,從小生活在維吉尼亞一個恬靜悠閒的小鎮,家裡有一位年紀相仿的哥哥。
  • 又一殺妻案在廣西上演:人性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惡
    7月14日,楊某去前夫陳某家給孩子過生日後失聯,失聯41天後,真相終於浮出水面,卻是人們最不願看到的:廣西失聯女子楊某遇害,系被前夫陳某所殺。8月23日,犯罪嫌疑人陳某指認現場,埋屍地點位於住所300m外的老宅旁。
  • 細解《摩天大樓》出場人物,人性之「惡」 人皆有之?
    而劇中人物的舉動,也緊抓了當下社會中幾個熱點話題,家暴,精神PUA,監視,偷窺,毫無顧忌的暴露的人性的弱點。而最大的邪惡本源則是顏永原,虐待妻子兒女,無惡不作,甚至拍下親生孩子的照片作為未來虐待的籌碼,在兒子成為鋼琴家後,不顧兒子的名聲不斷索要金錢,一系列惡毒的行徑可以在惡男榜上擠進前三名。
  • 孔孟、荀子在爭人性善還是惡,該如何判斷,為何西方沒有人性善論
    他冷靜下來,開始從另一個視角來審視社會和人性。寫出了《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人的本性都是很壞的,如果你看到了人性善的一面,那一定是裝的;人的本性都是朝有利的方向追求,因此人都去爭奪生存的條件,而把死亡的危局留給別人。荀子的「人性惡論」,直接挑戰了孔孟的「人性善論」。
  • 《火神被殺》:3個嫌疑犯,折射情感中的3類人性弱點
    與松本清張其它中長篇小說不同,《火神被殺》是五個短篇小說的合集。這5篇小說,大致都發刊於上世紀70至80年代。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四五十年,但我們依然能從這短短的故事裡感受到真實與謊言的周旋,窺探到真實世界的善惡對抗,更能觸碰到人性複雜的弱點。
  • 豆瓣8.6《小偷家族》人生的灰色地帶,揭示人性的善和社會的惡
    影片反映了人生的灰色地帶,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和社會的惡。影片曾入圍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於2018年獲得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影片雖然是講小偷家族的,但是並沒有陷入人性非黑及白的俗套,既敏感的捕捉到人性的善,又冷靜審視了社會的惡。這一家人雖然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互相之間又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是家庭裡人與人之間互相相處的卻很融洽,充滿了愛也很暖心。
  • 《人性的弱點》:10句經典語錄,直戳人性弱點,教你正確認識自己
    而這本《人性的弱點》也被西方世界視為社交技巧的聖經之一,是世界上最暢銷、最經典、最實用的為人處世參考書之一。當你身處迷茫、困頓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仔細品讀一下卡耐基先生的這本著作,相信會給你與眾不同的感受!下面小編就總結了書中的10條經典語錄,供大家一起來學習!
  • 人性的善與惡,本就是世界原來的樣子——《釜山行》
    人性的善與惡,本就是世界原來的樣子——對《釜山行》的深度解讀《釜山行》作為一部由動漫改編的真人電影,無疑,它是成功的,情節一波三折,人物刻畫的細膩真實,糟點不多,雖然沒有生化危機那種視覺衝擊,但也是難得的佳作!
  • 什麼是人性的弱點?《史記》中齊威王的故事,很短卻值得我們深思
    九年後,齊威王召見兩位大夫,獎了一個,殺了一個,從此齊國大治。自己不理朝政,獎一個,殺一個,就能把國家治理好?真有這麼好的效果?齊威王先是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為什麼自從你上任以來,天天有人說你的壞話?」即墨大夫說:「這......臣不知。」
  • 人性的弱點,是你人品的爆點
    —— 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今天分享一本書:《人性的弱點》。英文是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直譯就是《怎樣贏得朋友並影響他人》,其實是一本講人際關係的書。
  • 人性是什麼,試看用傳統陰陽概念來如何解釋!
    至少孔子那裡,對於人性,孔老夫子說「性相近 習相遠」,沒有對人性進行善惡判斷。從陰陽屬性來講,善無疑屬陰,惡無疑屬陽。易經中對於人性有這樣描述,蒙卦講的人性啟蒙教育,其中對於人性是否為惡是否為善,未作出具體論述。其第五爻辭為「童蒙,吉」,意為蒙童虛心地向老師求教,這是很吉祥的。這也符合老子一直主張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觀點,同時與道德經中「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內容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