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1年,此時的大明朝已然是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風雨飄搖之中。東北方的後金強勢崛起,而國內黨爭不斷,國家政治卻亂作一團,在這混亂的局面中袁崇煥凌遲而死,熊廷弼傳首九邊,只剩下一個垂垂老矣的孫承宗猶自在遼東苦苦支撐。
然而上天卻並沒有再眷顧大明朝,在即將到來的「大凌河之戰」中,明朝在遼東地區最後的精銳部隊亦將損失殆盡!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著名的大凌河之戰。
大凌河城地處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本是溝通遼東地區與中原的交通樞紐。此時的大凌河城則是明朝與後金爭奪的焦點。若明朝得手,則寧錦防線的正面多了一處堅固的屏障,寧遠、錦州、大凌河城則能夠構成一個穩固的三角防禦體系,使後金的進攻受到全面壓制。若後金得手,則大軍南下可以一路全無阻隔直抵錦州,明軍的防守必然壓力倍增。
一、反覆猶疑,導致戰役開始便全面被動
此時的大凌河卻沒有「城」。正是因為這一處焦點之地,明軍與後金軍反覆爭奪過程中,原先的城池已經毀棄,袁崇煥主政遼東時屢次意圖重修卻都被後金的部隊破壞。孫承宗重新督師遼東之後,實際上並不主張在重築大凌河城耗時費力,但是遼東巡撫為丘禾嘉卻力主修建大凌河城,並且他的意見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認可。於是明軍只得又一次準備重築大凌河城。
這一次,孫承宗派出了遼東地區僅剩的能打的將領——祖大壽!
但是從大凌河城再次修築開始,針對大凌河城是守還是棄的爭論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大凌河城的修建工程就在這樣的爭論中逐步推進,眼看著城池就要竣工,後金國主皇太極卻率領著大軍氣勢洶洶而來。而此時此刻,大凌河城城牆上的雉堞尚未徹底完工,而城中只有萬餘守軍,而且存糧不多。
現在局面就很尷尬了,歸根到底有如下原因:
一是朝廷中樞的好大喜功。首先一點,筆者以為大凌河城不該修!實際上這一時期明朝西北地區的農民起義已經徹底鬧大了,這才是徹底掏空明朝的心腹之患!所以明朝的主要軍力都用在了鎮壓西北起義之上,在遼東實際上並不存在進取的機會!但是在明知修大凌河城必開戰的前提下,朝廷中樞卻一意孤行要去觸碰後金的底線,實際上從戰略層面來講這就是性質極其嚴重錯誤。
二是前線指揮沒有統一意見。既然朝廷決定要修,前線便應該有一個章程:一旦後金軍來,這大凌河城是守還是棄?然而這個問題卻在反覆爭論當中始終沒能得到解決。要棄,則後金兵來之前就全師而退;要守則糧草兵卒便應當提前準備充分。正是這樣的反覆猶疑,最終讓皇太極的大軍直接把祖大壽的一萬餘人堵在了大凌河城內。
大凌河之戰便在對明朝一方極為不利的局面下拉開了帷幕!
二、蹩腳的指揮機制,導致明軍內部相互掣肘
面對著皇太極的後金大軍,祖大壽還算得上是明朝後期較為不慫的幾個將領之一。他立刻將部隊全部收攏入大凌河城池之內,準備固守待援。由於大凌河城的極端重要性,故而明軍在築城之初便將之作為堅城來打造,所以本身的防禦力還是極強的。後金軍長於野戰而短於攻城,故而皇太極的部隊抵達後將整個大凌河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卻沒有急於攻打。
城中的祖大壽嘗試過幾次突圍,卻都被後金軍給逼回了城內。面對這樣的情況,祖大壽所部一萬餘人只能龜縮回城中繼續堅守,等待援軍前來救援。
原本大凌河城距離明軍的寧錦防線並不遠,但是直到近半月之後才有松山守軍2000人趕來救援,但是這點規模的部隊迅速被八旗軍擊敗。大約十日之後,錦州守軍6000人才再次趕來救援,卻又被八旗軍擊敗。
看到這裡,大家又能發現問題了:明知道後金大軍圍在大凌河城下,明朝的救援不僅緩慢,而且卻是用的「添油戰術」這種極為愚蠢的方式!一次次把小股援軍派上去,卻被如狼似虎的八旗軍逐一的吃掉,這不是送死嗎?難道就沒有成體系的大規模救援嗎?
實際上事情的癥結是出在背後的指揮上!
一是指揮體系的頂層設計有問題。在崇禎年間,由於對遼事極為重視,於是呈現出皇帝、首輔、兵部組成的高層指揮,督師經略、遼東巡撫組成的前線指揮,這兩層體系。這麼多人來管遼東事務實際上反而出現了權責不清,推諉扯皮的情況。而這一次,孫承宗督師薊遼,其麾下的遼東巡撫丘禾嘉卻屢屢不服從其調配,尤其是大凌河城被圍期間無論孫承宗如何催促,就是拖著不肯發援兵。
二是崇禎皇帝老喜歡橫插一槓。除了一線指揮在扯皮之外,崇禎皇帝本身不高明還老喜歡直接對遼事指手畫腳。由於丘禾嘉屢屢不聽孫承宗調度,孫承宗密奏崇禎皇帝。但是你崇禎皇帝大不了換個人就行了,但是他先下旨用孫穀代替丘禾嘉,緊接著又讓謝璉代替孫穀,最後一思考決定用劉宇烈代替謝璉。一個遼東巡撫的重大位置,半月之間連續變更三道任命,簡直猶如兒戲一般,直接就把救援的事情給拖黃了。
三是孫承宗自身的責任。孫承宗可以稱為晚明時期的柱石之臣,但是此次督師薊遼之時孫承宗已是年老多病對局勢掌控已經是有心無力,而原先在身邊配合默契的袁崇煥已然身死,繼任者丘禾嘉卻屢屢掣肘,致使前線部隊踟躕不前全無執行力。這樣的局面下,孫承宗實際上如果親臨一線督師或許尚可掌控局面,但是其因為老邁只是坐鎮後方坐觀成敗,到最後被逼急了才趕到寧遠督促進軍。不得不說,沒有從一開始便親臨一線坐鎮,這一次孫承宗本人身上也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三、各自為戰,全無默契的烏合之眾
時間又過了近一個月,1631年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明軍終於湊齊了一支四萬人規模的軍隊由張春率領,再次增援大凌河城。這次面對實力雄厚的對手,皇太極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命令小股部隊正面接戰之後,便佯裝不敵明軍的火器而向後撤退。
這個時候,一看後金部隊退了,明軍總兵宋偉和吳襄二人都以為有便宜可撿,兩人所部沒有跟著大部隊徐徐而進,反而是無腦的向著大凌河城方向一路衝殺。宋偉和吳襄兩人的部隊部隊往前這麼一衝,實際上就把明軍的兩翼直接暴露了出來。
皇太極的騎兵部隊直接從兩翼切入明軍陣營,再搭配著紅衣大炮對著明軍一頓猛轟。明軍最先扛不住的是吳襄所部,他帶著殘部這麼一跑,剩下的宋偉所部亦是獨木難支,轉眼便被後金軍擊敗。
前面的宋偉和吳襄部隊潰敗,後面張春率領的明軍及輜重部隊只得跟著一起向後退。而這個時候後金軍早已經在明軍撤退的路線上設下了伏兵,結果……四萬明軍全歿!困守大凌河城的祖大壽眼見求援無望,最終出城投降。
看到這裡,大家想必對明軍實戰階段的表現失望到了極點:
首先是吳襄和宋偉急於爭功,導致明軍率先露出破綻。兩個總兵全無大局觀念,見小利而忘命,直接把明軍的兩翼暴露在後金的騎兵打擊之下,這是大凌河之戰失敗的開端。
其次是吳襄和宋偉各自為戰,被後金軍各個擊破。在落入後金圈套之後,若是吳襄和宋偉兩部人馬彼此互為犄角相互應援,尚有可能扛住敵人的猛烈打擊,等待後續的張春把大部隊和重武器拉上來穩住陣腳。但是兩個人各自為戰全無配合,吳襄更是見勢不對直接逃跑,從而導致了全線崩盤。
有句話叫「看見榮譽就上,遇見困難就躲」,用在吳襄和宋偉二人身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了。從這一實際現象中我們可以發現,晚明時期所謂的明軍遼東精銳部隊也已經爛到了極致。
四、重新認識一下嶄新的後金政權
前面我們在敘述大凌河之戰的過程中,對明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逐一的點評。從高層的整體決策平庸,到前線的具體指揮混亂,栽倒實戰中的拙劣表現,無一不體現出明朝的整個戰爭體系實際上都已經全面腐朽。
那麼我們現在再反過來說一說後金在此役中體現出的驚人變化:
一是運動戰變為攻堅戰,反映的是國力的飛升。想當初努爾哈赤誓師伐明之時,在著名的「薩爾滸戰役」中,後金的整體戰法還是在運動中依靠騎兵的超強機動性和八旗的超強動員能力殲滅明軍。但是現在,後金政權已經可以在堅城之下長期對峙,從容殲滅來犯明軍。這樣的戰術轉變足以說明其國力已經有了一個顯著的提升,無論是後勤保障、軍隊規模、武器配備等等,都足以支撐起曠日持久的大規模戰役。
二是紅衣大炮的運用,反映的是軍力的飛升。「大凌河戰役」中,後金軍依靠紅衣大炮擊破明軍防禦陣營,實際上讓我們看到了後金軍隊在保持了自身八旗軍隊的固有優勢的同時,也在將明軍的優勢逐漸的轉化為自己的優勢。如今的後金已經具備了建造紅衣大炮的技術,並圍繞這一系列技術革新而設立了「漢八旗」。隨著後金軍制的改革,自此之後明軍依託的堅城堡壘的防禦作用被大大削弱,再也難以阻擋後金前進的腳步。
三是從屠城毀地到圍城招降,反映的是戰略的變革。在以往的戰役中,後金往往在作戰中採取屠城毀地的模式,其目的自然是為了達到威懾嚇阻明軍的目的。但是這樣的後果也是極其嚴重的,遼東地區百姓和明軍懾於投降後被屠城的後果,往往死戰不降給後金統治帶來了極大的阻力。皇太極在大凌河之戰中一改往日策略,圍城不攻徐徐誘降,力求瓦解明軍將士的鬥志,進而收歸己用以求全功。不得不說,這樣的戰略變化是質的變化!說明後金已經從一個單純的野蠻部落逐步發展成為了具有取代明廷的長遠發展規劃的強大政治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