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太極時期,滿清軍隊入明朝內地如入自家後院?

2020-12-11 棍哥觀史

皇太極時期對明朝的攻擊,可以將其改國號為大清,於關外稱帝做為時間節點,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努爾哈赤繼承過來的,以掠奪財富,解決財政危機為目的;第二階段以消耗明朝實力,尋找時機入主中原為目的。這兩個階段中,第一階段的成功探索,使後金軍隊找到了進入長城的方法,為第二階段大舉入關做了鋪墊。在第二階段,由於清軍的戰略目標明確,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

兩大外援:滿蒙聯姻、大明晉商

明朝為防止後金政權入侵,於關寧錦一帶建立了穩固防線,山東半島上駐紮的水師,又與關寧錦防線形成有效牽制,所以後金想於東方進入明朝的可能性不大。在努爾哈赤時期,明與後金的主戰場也是在這個防禦線周圍進行,即遼東、遼西的廣大區域。

在努爾哈赤時期,已經開始了與蒙古的聯姻,目的僅限於分化蒙古察哈爾的勢力,因為努爾哈赤不想再被「九部聯軍」圍毆,他需要拉攏蒙古諸部,然後安心的發展自身實力。所以努爾哈赤首先與科爾沁聯姻,也正是這個明哲保身的舉動,成為後繼者翻越長城,甚至奠定我國北疆版圖的重要原因。

皇太極執政期間,滿蒙聯姻不再是單純的自保政策,它演化出一個強大的軍事聯盟,成為後金(清)政權翻越長城的保障。

皇太極的9位后妃中,6位來自蒙古,他將12個女兒嫁給蒙古貴族,形成了愛新覺羅氏與蒙古貴族博爾濟吉特氏之間相互婚嫁的「世婚」。

這就將漠南蒙古諸部納入了「滿蒙一體化」的進程中,所以才有了皇太極時期,頻繁借道蒙古南下的行動,而且多次兵力集結都是在蒙古境內完成。

「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袁崇煥

明朝的九邊防禦體系本來是針對蒙古人,而在後金掘起以後,九邊重鎮的地位逐漸下降。明朝的財政、軍備傾斜於關寧錦一線,導致邊牆防禦線成為薄弱的一環。這一點在皇太極首次入關時,袁崇煥曾提起過:「臣在寧遠,敵必不得越關而西;薊門單弱,宜宿重兵。」這說明明朝的戰略布防已經表現出嚴重的不平衡,後金軍隊不再於關寧一帶尋找突破,而是由蒙古人做嚮導,從北部邊疆越長城而入。

袁崇煥的這個奏章,完全言中了皇太極時期的五次入侵路線,也完全言中了皇太極的戰略思想,即繞開重兵設防的關寧線,選擇不同的長城關口進行突然襲擊。借道蒙古,使後金的路線選擇靈活多變,亦使明朝陷入被動。本就面臨內部壓力的崇禎帝,不得不來回調動精英部隊,使防禦效率降低。這樣極易被後金迅速突破防線,甚至連反應的機會都沒有。

除了滿蒙聯姻帶來了借道與嚮導的幫助,明朝內部也有一批特殊人群成為後金的「盟友」,這群人就是晉商。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詔書,起兵反明,明朝的對策就是經濟封鎖,後金因此陷入生活、戰爭物資極度匱乏的狀態。這也就讓晉商看到了發財的機會,為何是晉商這個群體呢?因為在明朝北徵蒙元時,政府為了減少糧食運輸的壓力,通過「出讓」鹽的專賣權,吸引北方邊疆的晉商參與軍糧轉運,這與宋朝的鹽鈔政策如出一轍。晉商在幫助政府分擔壓力的同時,也通過食鹽專賣獲得了不菲的收入,因此也就發展為邊境貿易的主力軍。

所以當努爾哈赤一籌莫展時,晉商範永鬥帶著七個商販偷渡出關,向努爾哈赤提出了走私貿易的願望。也就是說,在經濟封鎖的背景下,範永鬥幫助後金運來鹽、鐵、糧食甚至是軍用火藥,努爾哈赤則需用「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進行交換。這就是戰略物資兌換奢侈品的生意,晉商低價收購物資,換取奢侈品後賣給江南財主,對於明王朝而言,財富外流對本就困難的財政造成更大衝擊。

「時國中大飢,鬥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者。國中銀兩雖多,無外貿易,是以銀賤而諸物騰貴。」——《清實錄》

但走私的行為畢竟處於灰色地帶,無法形成戰爭所需要的貿易規模。所以到皇太極時期,後金內部的經濟問題隨著戰爭規模擴大,而變得愈發嚴重,這也說明了明朝的經濟制裁起到了預期效果。皇太極第一次內侵的那年,後金爆發了嚴重的災荒,糧食價格飛漲,這使明朝經濟制裁的效果無限放大。於是皇太極決定不再依賴晉商的那些走私活動,而是花大價錢向晉商買取邊關情報,進入長城掠奪明朝腹地,以搶劫解決問題遠比走私貿易來的快。

對晉商而言,他們是向邊關運糧而起家的,所以對明朝邊關的軍事布防了如指掌。甚至很清楚邊關守將的喜好、習慣等,因為只有了解清楚這些,才方便官商勾結,掏國庫的螃蟹!當皇太極以東北三寶換取這些情報時,晉商就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他們不需要再收購糧食等物資,而是將邊關打聽到的情報賣給後金就能獲利,這種買賣就成就了晉商的賣國行為,也為後金輕鬆翻越長城提供了情報支持。

比如皇太極時期第四次進入長城,薊遼總督吳阿衡正給監軍太監祝壽,喝的爛醉如泥,多爾袞的軍隊能夠恰到好處的穿越無人把守的牆子嶺,然後進入密雲縣殺死吳阿衡,若非情報準確,恐難以做到。後來清軍入主北京,時為攝政王的多爾袞,邀請範永鬥等人進京,並封他們為八大皇商,授命範永鬥主持邊境貿易,而且「賜產張家口為世業」,張家口為何地?乃明朝宣大防禦線中的重鎮,控制陰山山脈的重要隘口,進入張家口,向西南入懷來,便可坦途直指北京西北門戶居庸關,這也正是皇太極時期第三次內侵的路線之一。

皇太極的「伐大樹」戰略

無論是滿蒙聯姻,還是大明晉商,到了皇太極時期都是為了同一個戰略服務的,這個戰略被稱為「伐大樹」。這個戰略是將明朝比喻成一顆大樹,想要一斧砍斷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左邊一斧、右邊一斧,直到大樹失去支撐,就會轟然倒塌。之所以說皇太極時期的入侵要分為兩個階段來看,就是因為「伐大樹」戰略開始實施於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在前兩次入侵中,皇太極面臨的是解決國內經濟問題,他的入侵以掠奪為目的。當時選擇避開關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南下,可以說是延續了努爾哈赤的「釋堅攻脆」戰術。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伐大樹戰略,此時伐大樹戰略還在準備階段,或者說是兩次伐大樹戰略的嘗試。

1636年,皇太極稱帝時,朝鮮使臣羅德憲、李科並沒有隨百官跪拜。皇太極非常注重這個細節,在他看來,雖然朝鮮已經與大清約為「兄弟之國」,但其使臣的傲慢無禮仍然來自於大明的支持,這將是他圖謀中原的後患。

所以皇太極在1637年發兵朝鮮,朝鮮國君李驚被迫投降稱臣,並中斷與明朝的往來,隨後,阿濟格順勢攻克皮島,斬明將沈世魁等。至此,蒙古已成穩固盟友,朝鮮也不再親附明朝,山東半島向皮島的海上側翼補給線被切斷,大清就可以專注於對明朝的伐大樹戰略。

也正是這個時間點以後,明朝平叛農民軍的形勢,成為皇太極攻入明邊牆的風向標。崇禎帝以楊嗣昌為兵部尚書後,就堅定不移的將剿滅農民軍作為戰略部署的重點,皇太極正是抓住了這點,才會在明朝平叛即將勝利的時候,大肆冦邊。這就是伐大樹戰略的核心思想,即無限消耗明朝國力,與農民軍形成內外呼應的「盟友」,並多次以「議和」的障眼法,為自身贏得緩兵之機的同時,也迷惑了明朝的判斷。

為了能夠順利突破長城,皇太極每一次發兵之前,都會留守部分兵力在山海關之外,或是圍城打援、或是遠遠的「凝視」明軍,目的在於牽制關寧一帶的明朝精銳。這就使明朝廷無法調動關寧鐵騎支援長城一線,且防止關寧鐵騎乘虛跨過遼河,直取盛京,遼陽等地。

換言之,皇太極以部分精銳留守遼東,將關寧精兵牽製成死棋,再通過蒙古借道、晉商情報、農民軍的兵力牽制,迅速突破長城防線。掠奪財富的同時,吸引勤王兵馬向京畿集結,然後揚長而去。這一來一往,明朝兵困馬乏,農民軍剿而不滅,最後發展成為明王朝的掘墓人。

皇太極的這個戰略思想在於時機的把握,以及長期成功的消耗使北方邊鎮軍備廢弛。放眼整個明末,雖滿桂、盧象升先後在宣大一帶整頓防務頗有成效,卻無法恢復九邊的整體防禦體系,終其原因,乃一個「窮」字。皇太極的入侵選擇都是明朝揭不開鍋的時候,或是京畿河北一帶的天災大疫、或是平叛農民軍的軍費捉襟見肘,這樣的財政支撐不了「萬裡長城」,因此給了皇太極伐大樹的機會。

天子守國門的悲哀

永樂遷都造就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骨氣,卻也註定了明朝國都戰略眾深的先天不足。無論是牆子嶺、古北口還是喜峰口,皇太極時期已經可以利用烏真超哈(清火器營)炸開邊牆缺口,然後引騎兵快速通過。而從遼西至燕山山脈,地形尤為複雜,長城以南的明軍諸衛想要快速馳援長城,並將後金(清)軍阻擋於長城之外,難度相當大。

所以,無論是宣大總督還是薊遼督師,乃至三邊總督,在後金(清)突破長城後,皆是拼了命的往北京跑,而不是往長城馳援。袁崇煥在皇太極第一次破牆時,企圖於長城南邊重鎮攔截,結果葬送了趙率教的四千騎兵,而後被皇太極溜了幾條街。最後袁崇煥選擇不再截擊,直奔京師,這才算是趕上了北京保衛戰。明朝對這一次戰爭的經驗總結就是,後金翻越長城之後,各鎮勤王兵馬直奔京畿便可。

其實這就是天子守國門的尷尬之處,由於京師距離邊境太近,後金軍隊進入長城以後,明朝的軍事部署只能「丟車保帥」。因此造成各鎮兵馬空虛,後金(清)軍便可以靈活的選擇路線進行劫掠。如1638年第四次入侵,全國勤王兵馬總指揮盧象升陣亡後,多爾袞兵分兩路,沿太行山東蔍和大運河南下,西路軍在高陽殺害了關寧錦防線的締造者孫承宗;東路軍打下濟南府,屠城至13萬人喪命。集結於京畿的各鎮兵馬並未發揮作用,陳新甲追著東路軍未發生一場截擊;洪承疇、孫傳庭追至山東時,戰役已經結束。

天子守國門帶來的惡果就是拆東牆補西牆式的防禦部署,以及刀口舔血式的尷尬處境。當萎靡不振的邊牆防禦體系崩塌時,關寧雖牽制了一部分後金(清)軍隊,但就像是被蹩了馬腿的棋子,動彈不得。全國的兵馬調動只為解京師的燃眉之急,軍事力量無形中被消耗浪費,以至於皇太極的左一斧、右一斧砍出了效果,借李自成的手埋葬了大明王朝,自己成了漁翁得利的後來者。

綜上,皇太極時期能夠「輕易」進入明朝腹地,主要由於戰略格局的變化,蒙古與晉商這兩大幫手為翻越長城提供了可能,皇太極解決朝鮮和皮島問題後,便可以堅定不移的施行伐大樹戰略。加之明朝內部問題造成的財政吃緊、軍備廢弛,為皇太極從長城南下提供了條件。明朝國都的戰略縱深不足,加重了明朝的防備負擔,從而將皇太極的消耗戰術升華,所以南下長城一戰更比一戰容易。

相關焦點

  • 明朝軍隊武器先進,為什麼打不過落後的清軍
    其實早在200多年前的明朝,當時的明軍在科技上其實也是碾壓清軍的,那為什麼,明軍打不過清軍呢?到了明朝中期,明朝的中興名臣張居正去世後,朝綱逐漸敗壞,官員腐敗,國家實力下降,軍隊喝兵血,士兵的軍餉都發不出來,基本的武器裝備尚且不能及時發放,更不會投入金錢去生產火器了。
  • 滿清只有幾十萬人,但卻能接管明朝一億漢人江山,靠的是什麼
    但為什麼接管大明留下的江山,是滿清呢?要知道,當時的女真族,只有區區幾十萬人,如果只算戰鬥力的話,只有十來萬,這點兵力怎麼夠啊。人口佔絕對劣勢、文化又落後的女真人做對了什麼,能實現蛇吞象這一壯舉呢?無論關內關外,軍隊都由軍戶為主的人構成。到了1492年,為了保證邊防軍人的軍糧供應,明朝又實行了開中制度。就是指,運送糧草不再官營,而是交給商人運糧到邊境,國家不掏經費,而是頒給商人「鹽引」,允許商人們經營鹽來作為報酬。
  • 明朝火器這麼先進,為什麼打不過遊牧民族?
    很多人在讀明清歷史的時候,經常會感到奇怪,明朝火器是出了名的厲害和先進,為什麼總是打不過遊牧民族滿清呢?首先明朝的火器生產,不管是研發力量還是生產規模,在前期確實都是非常強大的,可是從張居正去世,萬曆後期,明朝造的火器就越來越水了,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明朝體制腐敗,因此財政崩潰,導致軍隊軍餉都發不出來,武器裝備更是低劣。比如說當時有一種火器叫做魯密銃,號稱又遠又毒,這是萬曆皇帝親自拍板爆款要求生產的。
  •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李自成攻陷北京,中原地主百姓皆翹首以盼滿清入關。滿清,指的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其前身是金國。公元1583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世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 滿清入關時全族只有二十萬人,究竟用何手段能統治中原四千萬漢人
    明末形勢圖其次,滿清政權的前幾代君王才能還比較出色,尤其是皇太極、順治(其實掌權的是攝政王多爾袞)、康熙和雍正這幾代君王,徹底鞏固了滿清對漢族及中原的統治皇太極皇太極時期雖然沒有能夠入主中原,但是滿清多次叩關,從中原擄回大量財富和人口,人口為滿清的農耕提供大量勞動力,財富使滿清和山西晉商的交易中有支付能力,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滿清(後金)收拾完蒙古,接著拿朝鮮練手,而這個時期的朝鮮還是明朝的小弟,小弟被揍,肯定求助大哥,於是明朝就派兵去支援朝鮮,不過明朝派出多少兵就被殲滅多少兵,滿清八旗的戰鬥力十分的彪悍,也因此,明帝國已經控制不住滿清八旗,而因為連續的擊敗明軍,努爾哈赤對敵我雙方做出了一個分析,也因此,努爾哈赤開始著手徵服大明。
  • 滿清時期,蒙古部落中有一個部落最為吃香,多數女子都嫁到了皇室
    據記載,清太宗皇太極一生之中就有十五個妃子,這其中,有七個都是來自於蒙古族。就像最為尊貴的「崇德五宮后妃」後世也將其稱為「崇德五大福晉」,她們都是來自於蒙古的女子,甚至,在這五位女子中,有兩位還曾是寡婦。那麼,身為皇帝的皇太極,為什麼會娶兩個寡婦呢?
  • 明清之間的決戰之戰,皇太極急得帶病上前線,一人投降改變戰局
    1640年,皇太極發動八旗軍主力圍攻明朝軍事重鎮遼東錦州等地,以清理明朝在遼東錦州等地建立的軍事堡壘,並為以後入關掃除障礙。錦州守將祖大壽向當時任遼東地區明朝總督洪承疇求助,崇禎皇帝為了了解錦州之圍,下令將「九邊精英」交給洪承疇,並命令他出山海關去營救錦州。
  • 崇禎從小接受最優秀的教育,為何在政治方面被皇太極整垮了
    崇禎從小接受最優秀的教育,但是在政治方面被皇太極完爆。皇太極從小學習騎馬射箭,但建立起了強大的後金。崇禎卻把完整的明朝整垮了。崇禎為什麼在政治上還不如沒接受帝王教育的皇太極?首先是年齡和閱歷問題,其次是接受的歷史經驗教訓是什麼的問題,再其次是幹部選拔方式問題。
  • 明朝為何打不過清朝
    而且由於種種明朝自身原因,錯失一次次將努爾哈赤消滅於萌芽的機會。明朝又黨爭嚴重,致使能有效震懾住努爾哈赤的熊廷弼被"梟首九邊"。努爾哈赤最終做大做強,成為明朝滅亡的掘墓人。一方面:滿清雖是遊牧民族出生,但是清軍中有漢八旗。
  • 明朝時期,朝鮮和日本人口差距不大,為何抵禦日本全靠明朝外援?
    儘管我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在軍事方面,並不完全如此,就好比遠古時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很多政權是有著先進的經濟基礎的,但是面對野蠻民族的入侵時是沒有絲毫還手之力的。朝鮮不得不尋求宗主國明朝的幫助,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最後派出四萬軍隊,明朝與朝鮮兩方聯合下,打退了日軍的第一次進攻,雙方進行了議和。雖然說結果上我們認定是我們打勝了,但是在過程中明軍入朝作戰初期壓根就不利。
  • 皇太極為什麼不進攻關寧錦防線,卻捨近求遠,繞道進攻北京?
    努爾哈赤死去,皇太極登基的時候,東北地區經歷了長期的部落兼併戰爭,人口減少,經濟蕭條。而明朝在最終放棄了遼東地區之後,又建立了關寧錦防線,朝廷也堅持不與後金議和,實際上對後金採取的是封鎖政策。所以,皇太極登基之後,不僅明朝需要時間來喘口氣,後金方面也迫切的需要一個穩定和恢復的時期。
  • 五次越過長城,皇太極打臉「關寧錦防線」?來看崩盤背後的邏輯
    明與後金對峙的歷史大家並不陌生,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明朝在孫承宗等名將的布局下,建立起了強大的關寧錦防線,成為明朝防禦後金的重要防線。但在皇太極執政的時期,這條防線仿佛瞬間失效,後金(清)軍五越長城,侵入明朝境內,以至於後世戲稱關寧錦防線為拖垮明朝的「馬奇諾防線」。那麼後金(清)是如何五次內侵,關寧錦防線是否真的失效呢?
  • 5萬明軍盡喪大凌河,皇太極完成質的蛻變,明朝遼東再無可戰之兵
    實際上這一時期明朝西北地區的農民起義已經徹底鬧大了,這才是徹底掏空明朝的心腹之患!所以明朝的主要軍力都用在了鎮壓西北起義之上,在遼東實際上並不存在進取的機會!但是在明知修大凌河城必開戰的前提下,朝廷中樞卻一意孤行要去觸碰後金的底線,實際上從戰略層面來講這就是性質極其嚴重錯誤。二是前線指揮沒有統一意見。
  • 元朝之後蒙古發展簡史:從明朝的瓦剌、韃靼到清朝的內外蒙古
    在蒙元強盛時期,無論是林中百姓還是氈帳百姓都能一個大汗下和諧共存,然而明朝建立的讓情況發生了變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後,1367年由徐達親自率軍開始北伐元朝,而當明軍還未到達元朝大都的時候,元順帝就已經落荒而逃退入塞外草原,將大都拱手讓給了明朝,而後明朝持續對蒙元進行打擊,朱元璋時期和朱棣時期持續對草原發動北伐,蒙元帝國江河日下,蒙古內部開始分裂,由林中百姓的部落形成了《明史》的瓦剌,而蒙古本部則形成了《明史》中的韃靼部。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明朝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昏庸至極;崇禎皇帝亡國辱身,亦無建樹。為什麼在鄰國朝鮮卻受到無比的尊重,乃至於朝鮮君臣一提到這兩個人就痛哭垂淚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頭說起!清末時期的朝鮮翼宗,在參加大報臺祭祀之時,還作詩曰:匪風思古帝,何處是中原。內苑三壇屹,千秋感舊恩崇禎援朝隨著女真滿清的崛起,朝鮮和明朝一樣同時受到侵擾。
  • 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其蒙古子孫,卻被滿清八旗軍隊吊打?
    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其蒙古子孫,卻被滿清八旗軍隊吊打?蒙古軍隊讓歐洲國家聞風喪膽,不得不說是亞歐大陸當時的一代霸主,並且無人能敵,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驍勇善戰的蒙古鐵騎,為何在慢慢面對東北地區一個較小的部落,滿清八旗軍隊的時候,卻連連慘敗直至被滿清八旗吞併?成吉思汗的蒙古子孫,為何打不過滿清八旗軍隊?
  • 身為漢人,如果穿越回明朝末年,是誓死保衛明朝,還是投靠滿清?
    作為一個漢人,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末年,你是誓死保衛明朝當忠臣,還是投靠滿清? 滿清在李自成破城之後,撿了個大便宜,大明最後的力量吳三桂率軍投降,滿清順水推舟,成為了中原的主人。如果憑個人意願,應該沒有人想穿越到明末亂世,假如真實情況確實發生,那該如何抉擇呢?
  • 都是清朝極為重要的兩位領導人,皇太極和多爾袞對比,誰更厲害?
    長大以後在努爾哈赤的歷次戰爭中,如薩爾滸大戰、開鐵戰役、瀋陽、遼陽戰役中皇太極都有上佳表現,皇太極也由此成為了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之一(另外三個是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為什麼說這條路線非常危險呢?第一,進軍路線太長,補給容易中斷。
  • 盛京史跡 | 崇政殿:皇太極時期的「金鑾殿」
    於是,崇政殿便成為皇太極執政時期盛京皇宮外朝的核心。崇政殿是皇太極時期的「金鑾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簷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融合,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