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哪次大戰,讓明朝東北防禦體系崩潰,失去了阻擋的能力?

2020-12-12 騰訊網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隔一年之後,發布了「七大恨」,誓師伐明。從此揭開了大明與後金在東北幾十年的戰爭。

這中間雙方爆發了多次大戰,戰爭的結果對雙方來講都是非常關鍵的。那麼滿清佔領了哪個地區,代表了明朝關外防線的徹底崩潰?

1619年,後金在薩爾滸之戰中取勝,幾年間席捲遼東七十餘城,還攻佔了瀋陽。不過隨後,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炸死了。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這一仗的失敗,對雙方來講是非常關鍵的。對於大明來講,元氣大傷遼東防禦體系完全崩潰了,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了。

我們知道,大明在與後金的戰爭中,被打得狼狽不堪,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機動力量,只剩下有部分將領直接領導的軍隊了,這也是崇禎所有的家底了。

所以在寧遠之戰後,大明再次構築了防線。以山海關為後盾,以寧遠為中堅,以錦州為前線。當時祖大壽奉命於大凌河築城,用於拱衛錦州,不過防線還沒有準備好,皇太極已經兵臨城下了。

一段時間的圍堵,城裡開始斷糧了,祖大壽也曾突圍過,但沒有成功。而皇太極也開始勸降了,在這種情況下,祖大壽便假裝投降了,不過他只是詐降,之後他跑到了錦州。

這下讓皇太極非常憤怒,加上錦州的關鍵作用,所以皇太極直接包圍了錦州,故伎重施,開始圍困了。

錦州的重要性大明也是清楚的,所以眼看錦州岌岌可危了,崇禎命令洪承疇並統領所謂八總兵兵馬十三萬與清軍會戰,解遼東困局。

在戰役之初,洪承疇採取的策略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卻以後勤供應不足為由,逼著洪承疇速戰速決。

由於急功冒進,給了皇太極機會,此人也是深諳用兵之道,他直接派軍到了明軍後方,切斷了其與後方的一切聯繫和糧餉供應。

隨後,決戰在錦州、松山之間打響。可是,由於糧草不足,導致軍心浮動。其實本來多年以來,明軍在面對八旗兵的時候,就信心不足,再加上明朝貪汙腐朽,早已使各級將領喪失了鬥志。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認為只有自己逃命了。尤其是洪承疇組織多次突圍都不成功,投降的人開始出現,大勢已去了,所以洪承疇和祖大壽等人相繼投降了滿清。

松錦之戰失敗,首先使明軍最後的精銳喪失了,同時在關外的據點全部落入清軍手裡,只剩下山海關一道關隘,留給大明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相關焦點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於是邊境防禦就變成了王朝安穩不可忽視的一面。而到了明朝,邊境防禦變成了天下最大之事。當時就有今天下之事,惟夷狄惟大。於是在明朝幾百年歷史之中,大大小小的明蒙戰爭不下190次。也是因為這場戰爭,明英宗把宣府鎮的防線,對內收縮,衛所搬移距離獨石口300裡,直接喪失了蒙古高原的防線,沒有足夠時間應對戰爭的緩衝,防禦空間進一步收縮,促使喪失了主動權。也由此明朝進入了防禦階段,少有主動出擊。
  • 明朝200餘年,最為倚靠的防禦系統,九邊重鎮的由來及發展變遷
    洪武年間,朱元璋時常派遣塞王出邊圍獵蒙元勢力,同時要求塞王採取步步蠶食的方式向漠北推進擴張,取得了很好的肅邊作用,將明朝勢力範圍拓展至漠南大部及東北外興安嶺地區,建立漠南諸衛及奴兒幹都司開啟對漠南及東北的有效統治。
  •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牆到底在哪?明朝建立,有強大的防禦系統
    城牆,是古代軍事防禦的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提及城牆,你首先想到的是哪裡?南京明城牆,是中國原始長度以及現存長度及規模最大的城牆。除此之外,你還想到了哪裡保留下來的城牆?
  • 明朝遷都,究竟利大弊大,真相原來如此
    幽雲地區自從後晉失去到明朝回歸中央漢人政權已經快要有500年了,不定都北京,依靠首都的作用去凝聚北方的人心,北方很容易就失去。北方一旦失去,南方也不保。只能說明軍戰鬥力由於衛所制敗壞一代不如一代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沒有強有力的武力保障,定都在哪裡都是沒用的。
  • 明朝九邊是怎樣一個防禦體系?九邊重鎮共有多少兵力?
    為加強北部的防務,明朝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裡的北部邊防線上設立了九大軍事重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九邊,由東往西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太原鎮)、延綏鎮(榆林鎮)、固原鎮(陝西鎮),寧夏鎮,甘肅鎮。
  • 明清兩朝之間的大決戰,13萬明朝軍隊,為何會全軍覆沒?
    公元1640年,明清兩朝爆發了著名的松山大戰。這場戰役對於雙方都至關重要,雙方都輸不起。為了打好這一仗,明朝方面調集了13萬軍隊,準備與清朝進行一輪大決戰。
  • 明清兩大帝國之間的決戰,13萬明朝大軍為何全軍覆沒?
    公元1640年,明清兩朝爆發了著名的松山大戰。這場戰役對於雙方都至關重要,雙方都輸不起。為了打好這一仗,明朝方面調集了13萬軍隊,準備與清朝進行一輪大決戰。但這場戰役的結果讓人心寒,13萬明朝軍隊基本上全軍覆沒。在此之後,明朝再也無力與清朝進行決戰。
  • 關寧錦防線:是阻擋後金的必要堅固屏障還是拖垮明朝的馬奇諾防線
    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再來審視關寧與後面發展的關寧錦防線,它到底是阻擋後金的必要堅固屏障還是拖垮明朝的馬奇諾防線,值得深思。雖然朝政亂了點,但魏有能力在不給老百姓增加太多負擔的情況下,向富裕的東南沿海開刀,籌足這筆費用。
  • 只有一個人可以阻擋滿清入關:他被殺以後,數十座城市慘遭屠城
    袁崇煥以遼人守遼土為核心觀念,重新建立起來的遼東明軍,也就是關寧軍是整個明朝後期唯一可以與八旗軍野戰的部隊。我們所說的野戰並不是,擺出車營在哪裡死守,而是野外對陣,而且有勢均力敵的對攻。如果1對1 ,關寧軍也不是八旗軍的對手。但是,袁崇煥不斷的對這個部隊進行擴充,到後期,關寧軍的人員數量其實已經是八旗軍的2-3倍。
  • 經濟學解讀歷史:明朝為什麼會覆滅?
    明朝為什麼會覆滅?因為政府財政崩潰。為什麼明朝政府財政崩潰就會滅亡?因為在農耕文明時代,政府財政是唯一能動員社會資源的手段。財政一旦崩潰,意味著政府喪失了對社會的動員能力——如同一個人喪失了免疫力一樣,一個破感冒就會致命。那麼,明朝財政為什麼會崩潰?這個問題的根源要從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說起。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中亞篇)
    據《明太祖實錄》所載,東察合臺汗國與滅亡西察合臺汗國的帖木兒帝國均在洪武年間向明朝稱臣進貢,帖木兒帝國甚至連續朝貢達五次。不過帖木兒帝國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並不比察合臺汗國之於元朝更穩定,永樂二年(1404年)帖木兒領兵八十萬入侵明朝,或不是因為帖木兒中途病死大軍返回,這一戰很可能會演變成15世紀的怛羅斯之戰。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琉球篇)
    宗藩體系自明朝基本定型,而這一宗藩體系的基礎則是華夷秩序。華夷之辨雖然在理論上不以血緣、地域為主要依據,但不可避免地具有濃濃的族裔色彩——通常只有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才能獲得周邊民族的廣泛認可。不過在琉球王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史中,宗藩體系似乎與華夷秩序關聯不大,琉球對中原王朝的臣服並不以中原王朝締造者的民族為意,這一傾向在琉球王國君主尚賢、尚質二人請封的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崇禎十三年(1640年),新一任中山王尚賢即位並遣使赴明請求冊封。此時已經風雨飄搖的明朝沒有能力支撐起足夠的冊封使團,故冊封一事就此擱下。
  • 火影忍者:哪有什麼絕對防禦,只有母親對兒子的愛!
    我愛羅被忍界譽為最強的風影,而他還擁有絕對防禦的稱號,那麼問題來了,我愛羅的絕對防禦是尾獸守鶴的力量嗎。其實忍界哪有什麼絕對防禦,只有母親對兒子的愛! 在忍界第四次大戰中羅砂被藥師兜使用穢土轉生復活,而父子二人的大戰再次開始。
  • 澳門之光:曾一本海盜叛亂與葡萄牙人加入明朝番兵體系
    但番兵可以被明朝招募,本身也存在同朝廷不對付的地方。很多潮汕海民本身就亦商亦盜,在連人帶船的被招募進水師後,還覺得軍餉不夠填平自己在服役期內失去的經濟利益。所以,即便被詔安入伍,也會繼續利用身份為掩護,搞很多文官士大夫所看不上的悶聲大發財活動。如果明朝的軍餉經常能不及時發放,他們也就免不了掀起新的叛亂。1564年的水兵兵變和叄門之戰,就是其中典型。
  •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此時的北京,有近一百萬人口,也有了兩百多年的建設史,無論是防禦體系還是居住設施都已完備。 尚武的朱棣也沒食言,他放棄了明太祖的戰略防禦戰術,變守為攻,五次出徵漠北,打得蒙古人不敢進犯。
  • 明朝中後期為什麼無法對抗八旗鐵騎
    首先明朝中後期並不是無法對抗八旗,而是找到了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關寧錦防線,自始至終,清朝始終未能突破明朝在關寧錦防線的防禦,而是選擇了從長城一線進入關內。
  • 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遼東都司轄域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東北至奴兒幹都司的要衝地區,其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為溝通華北與東北的咽喉之地。明代遼東地區的城鎮總體來說分為二十五衛和安樂、自在兩州。在東北平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只有狹窄的遼西走廊連接,山海關正是連接兩地的咽喉,所以在明人眼中遼東地區為孤懸海外之域。
  • 為什麼皇太極時期,滿清軍隊入明朝內地如入自家後院?
    ——袁崇煥明朝的九邊防禦體系本來是針對蒙古人,而在後金掘起以後,九邊重鎮的地位逐漸下降。明朝的財政、軍備傾斜於關寧錦一線,導致邊牆防禦線成為薄弱的一環。這一點在皇太極首次入關時,袁崇煥曾提起過:「臣在寧遠,敵必不得越關而西;薊門單弱,宜宿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