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不少外地遊客在第三步道「打卡」。當日,我市主城春光明媚,大量市民外出踏青賞花。記者崔力 攝
爬坡上坎不僅是重慶人的日常生活,也是這座城市的獨特記憶。
目前,我市正在按照《重慶市主城區山城步道專項規劃》,計劃到2022年左右,建設打造17條總長度約為353公裡的高品質山城步道,叫響「山城步道」品牌,助推城市品質提升。
高品質山城步道具體怎麼建?讓我們聽聽有關部門和專家怎麼說。
2022年主城區山城步道將串聯成網
3月23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和市住房城鄉建委獲悉,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我市正在按照《重慶市主城區山城步道專項規劃》,計劃到2022年左右,建設打造17條總長度約為353公裡的高品質山城步道,叫響「山城步道」品牌,助推城市品質提升。
目前,《重慶市主城區山城步道專項規劃》已編制完成;今年,我市將在完善步行出行功能、公交系統接駁、配套服務設施等基本功能上,分別挖掘街巷步道、濱江步道、山林步道特色功能,打造重慶獨有的山城步道;還將編制3種類型步道的規劃導則和建設標準,2019年開工建設半山崖線步道等山城步道示範項目,以及兩江三橋步道、歌樂山步道等多條高品質山城步道。
以曾家巖臨崖步道為例,該步道全長約1.3公裡,從渝中區上清寺特園至巴渝文化館(原戴笠公館),以臨崖觀江為主題,擬打造成為城市山地臨崖生態休閒漫步道。其建設內容包括:提升現有步道空間品質,並新建部分步道以形成完整通暢的遊覽路徑;完善標識、廁所等配套設施;增加景觀眺望點,加強綠化;優化節點空間。在引導遊客集散和參觀的同時,提升市民的認同感和滿足感。
再如兩江三橋步道,全長10.8公裡,「一環三段」,以彰顯國際化現代城市中心風貌為主題,依託兩江三橋,串聯江北段、渝中段、南岸段共3段步行線路。重點優化朝天門大橋、千廝門大橋、東水門大橋的步行功能並在橋頭布局升降電梯,強化橋梁與濱江步道的步行聯繫,形成連續便捷舒適的步行觀光環線。
預計在2022年,主城區的山城步道將串聯成網,僅渝中區一地,2022年將建成共約42公裡的山城步道。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王梅
借鑑香港經驗 用多種步道消化城市高差
「步道,不一定就是露天的階梯,它應該是多種形態、多種形式的。」王梅說。
因為特殊的地理特點,天生就決定了重慶可以擁有上天入地的多樣交通形式。重慶的步道也是一樣,可以在地面、地下、空中,也可以在室內、室外,甚至半室內半室外,還可以附著在建築上,甚至可以從建築內部穿過。
「目前,重慶的步道體系還不健全,很多地方被阻斷,人們只有繞行。其中,既有『斷頭路』,也有斷點。」王梅說,「斷頭路」處理起來相對簡單,接上就行,但斷點的地方處理起來就複雜得多。
如渝中半島,北面為崖,南面為坡。「洪崖洞就在北面的崖上,這個地方的上下高差約50米,上面是渝中區的城市道路,下面是濱江路。看上去不遠,但人卻下不去。」王梅說。
再如南岸區,從南山到濱江路是一面坡地。現在從海棠溪新街到濱江路缺乏步道,人們從海新街社區走到濱江路要繞行幾公裡,但如果有步道,只需步行幾百米即可到達,而且沿線綠化又好,還能看江景,將是條非常美麗的風景線。
「這些都是斷點,需要打通。」王梅建議,屬於崖的地方,可以增加電梯等垂直交通,打通步行體系;屬於坡的地方,需要增加一些縱向的階梯,階梯可以是露天的步道,也可以利用公共建築,從建築內穿過。
「在這方面,重慶可以借鑑香港經驗。」王梅說,為了解決城市高差,方便市民出行,香港的很多建築都預留了城市公共空間。如香港的金鐘太古商場,商場後面是一條公路,前面靠海的方向,也是一條公路,兩條公路高差5層樓,但人們卻可以通過商場的公共通道,從上面的馬路來到下面的馬路。
反觀重慶,過去的城市建設在這方面比較缺失,很多公共建築、軌道站點在建設時,沒有將步行系統納入進去,如果濱江路上的一些商業建築可以更多地像香港建築一樣,設計連通上下的公共通道,後面山上的居民出行就能得到很大改善,而不是像現在還需要繞行很大一圈。
「建築是可以消化城市高差的。」王梅說,我們應該提倡,今後的公共建築,都應該承擔一部分通道的功能,而不是因為建築反而阻斷了交通。
「同時,我們還要倡議,已有的小區和公共建築,儘量往有山城步道的地方開門,方便和引導市民通行。」王梅打開手機,給記者看了一張照片。
圖片拍攝的一條步道兩側均是封閉的圍牆,缺乏公共功能和休憩空間,僅具備簡單的通過功能,在夜間也很容易產生安全隱患。
所以,在王梅看來,比建步道本身難度更大的是加大對步行系統的宣傳和引導,讓全社會對步行系統的理解形成共識。
重慶市設計院院長 徐千裡
將濱江步道打造成為城市文化的名片
「不少人認為只有建築才能表達歷史文化。這是誤區!表現歷史文化,其實還可以通過對重慶城市的生活狀態進行解讀。濱江步道就是最能展示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狀態的一種形式。」重慶市設計院院長徐千裡認為。
徐千裡所在的重慶市設計院正在主編《濱水步道技術標準》,他和一些專家曾考察了上海、武漢等地的濱江步道建設。在他看來,與其他城市相比,重慶在「兩江四岸」建設濱江步道,挑戰很大。
徐千裡認為,武漢的江邊縱深好,沿江修個幾十上百米的道路不成問題。重慶「兩江四岸」地形陡峭,有些地方能達到都很困難,地形條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市濱江步道建設的尷尬。重慶的濱江步道建設情況和上海有些類似。上海花了3年多時間,才將黃浦江兩岸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裡岸線公共空間貫通。重慶面臨的地形比上海更加複雜,沿江建築顏值不如上海高,想在短短幾年時間把「兩江四岸」步道貫通並將沿江建築梳妝打扮起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主城區的濱江步道建設不應拘泥於直線似的貫通,只要通過小範圍的繞行可以到達,就應該算連通。」
如何建設高品質的濱江步道?徐千裡建議,重慶的濱江步道建設一方面要考慮市民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徐千裡說,他們正在起草的《技術標準》,將濱水步道分為步行道、自行車道、跑步道。其中,步行道是必須設置的,自行車道及跑步道可結合使用人群分布、地形地貌條件、生態環境以及功能需求進行布置。指示標識應在指示的服務設施1公裡範圍內,以200米至500米為間距提前設置。此外,濱水步道與公共運輸站場接駁宜充分考慮地形因素,選取最便捷的通道連接。
「重慶可以借鑑上海經驗,利用已有設施完善步道的公共服務。」徐千裡介紹,上海充分利用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場館的設施,沿江設置了許多驛站,讓市民可以喝水、如廁、淋浴、換衣服等。此外,開發App也能幫助市民和遊客就近找到公廁、濱江餐飲店等。
「上海的濱江岸線基本串聯黃浦江的經典核心區域、歷史地標建築、優質旅遊資源,體現了上海的歷史文化特色以及城市精神。」徐千裡說,重慶江邊有大量工業和文化遺產,洪崖洞、湖廣會館、九龍半島電廠、四川美術學院等,都可以和濱江步道呼應,通過強化江邊風景和文化腹地的景觀互動,使濱江步道成為重慶城市文化的又一名片。
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張曉陽
因地制宜 體現重慶山水特色
「山城步道的誕生,是勤勞勇敢的重慶人民與大自然鬥爭的結果,起源於重慶的山水,表達的是自然與人、生產與生活的關係。」張曉陽認為,山城步道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重慶這座城市堅韌向上的精神,因此,對山城步道的修復和打造應該體現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
在張曉陽看來,重慶的山城步道具有明顯山環水繞的山地城市特徵,比如半山崖線步道,集中體現了重慶歷史文化、立體特色、山水氣韻以及市井生活;南山黃葛古道,曾是商賈往來的必經之路,串聯著南山上眾多的名勝古蹟,體驗山林之樂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山城的人文溫度;第三步道,記載著老重慶的滄桑與歷史,兩江風景盡收眼底。
「重慶這麼大規模、大體量的山水城市,是全球城市的一種稀缺形態,也是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張曉陽說,他和同事曾調研了步行系統建設比較領先的紐約、哥本哈根、阿布達比、上海、成都等城市,但發現重慶與它們都不完全一樣,作為一座獨特的山水城市,重慶的步道建設必須立足於自己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資源和地形地貌條件,尊重重慶的山形、地勢、水勢、歷史、人文等等,串聯順應地形的各類步道成為網絡,從而形成兼具功能活動、生態環境和文化美學的步行系統。
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各種道路、高樓、高架橋,阻斷了人們步行的腳步。重慶主城區居民步行分擔率,由2010年的48.1%下降至2017年的43.4%;步行平均出行耗時21分鐘,出行距離1.7公裡,低於平原城市(平均約為2—3公裡);與其他公共運輸方式的平均接駁距離約為800米。
「人們之所以不願意走路,更願意坐車,說明缺乏步行的良好空間。」張曉陽建議,構建一個完善的步道系統,需要從三方面同時發力。
一是完善現有步道體系,形成良好接駁關係。「重慶現在的步行系統,與其他公共運輸方式的平均接駁距離太遠了,人們會覺得不方便,應該縮短到500米以內。」張曉陽說,比如,軌道交通3號線的唐家院子站和銅元局站,都建在低處,旁邊地勢較高的區域還居住著大量居民,現在人們步行前往軌道站很不方便,如果分別有一條步道連接,居民們到軌道站就方便多了。
二是要突出線路文化特色,打造重慶名片。「許多步道穿過歷史街區、傳統風貌區,它們除了具有交通功能,還可以彰顯山城文化。」張曉陽建議,在這些步道上布置歷史場景的新建復原,植入牆景、小品等文化元素,增設文化講解智慧App。
三是完善配套,提升步行舒適體驗。包括增設衛生間、垃圾桶、休閒座椅、無障礙設施、景觀平臺、標誌標識,在過陡的地方增設升降梯等。
記者手記》》
山城步道 愉悅之道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重慶主城的多條步道。在半山崖線步道,極目遠眺,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在第三步道,老重慶的生活場景撲面而來;在縉雲山步道,空谷幽蘭的靜謐令人心曠神怡。山城步道,無疑為人們打開了一扇認識這座城市的窗。
在半山崖線步道,記者遇到帶著女兒一同散步的市民李先生。他的家就在鵝嶺附近,小時候是父母帶著他到這裡登山、散步、觀景,現在是他和妻子帶著女兒到這裡來了。這條步道已經陪伴了他們一家30年。在第三步道和南濱路濱江步道,記者遇到很多遊客,他們從全國及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當聽到山城步道要進一步改造、升級時,他們都露出了期待的表情。在他們看來,山城步道就是一條通向幸福的「愉(諧音『渝』)悅之道」。
市民建議》》
步道增設指路牌
65歲的渝中區健康路居民胡順凡(化名)經常到佛圖關公園散步,幾乎每次都會遇到問路的遊客。他感慨,多設置幾個路牌就好了!
多裝些護欄和椅子
家住南岸區海棠曉月小區的代婆婆,希望步道上可以多裝些護欄和椅子,既能保證行人安全,又能讓他們在「歇歇」的同時,更好地從山上俯瞰江邊風景。
打通「斷頭路」
「『宜居宜業宜遊』的『兩江四岸』,難道不該首先是暢通的嗎?靜靜流淌的兩江,近在眼前卻又離我們很遠。」網友邦妮建議,修建山城步道首先就要打通「斷頭路」。
再現歷史文化
「能不能把在江邊工作、生活的場景再現出來,鐫刻在步道上,讓更多人了解重慶的城市文化和生活狀態?」網友「小丸子」說。
徵集啟事》》
連日來,本報推出的「關注山城步道建設」系列報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在此,我們歡迎讀者對山城步道建設提出建議,群策群力,把山城步道建成一條幸福的「愉道」。對山城步道建設的建議請發送郵箱:1205356441@qq.com
他山之石》》
香港 600條空中連廊串聯城市
上世紀90年代以前,香港建樓也是各自為政,市民紛紛反映生活不方便,從馬路的這邊到另一邊,要繞很遠的路。於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香港大規模改造城市步行系統。
在此後的10多年間,香港先後建成了長長短短近600條空中連廊和人行天橋,與地下通道相結合,組成了一個完善的步行系統,尤其在中環、金鐘、灣仔和尖沙咀等鬧市地區,步行系統非常完善。
上海 在濱江步道設望江驛
去年下半年,上海浦東濱江步道的20多個服務驛站全部建成開放。這些名為望江驛的建築,每個面積約200平方米,三面都是落地窗,與黃浦江邊的環境相得益彰。
望江驛的室內有桌椅、圖書、儲物櫃、自動售貨機等,室外有可供休憩的木平臺。市民和遊客在這裡,不僅可以無障礙欣賞江景,還可以借雨傘、充電寶。供母嬰、殘障人士等使用的第三衛生間、無障礙通道,也一應俱全。
望江驛有專人清潔與看護,休息區開放時間為8時至22時,衛生間24小時開放。
來源: 重慶日報 轉自:新華網
責任編輯:唐詩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