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陶陂池
紅陶質地,呈長方形,從形狀看,是一座人工修建的小水庫的模型。一邊為水塘,另一邊為水田,中間橫隔一壩,壩中部安裝有閘門,出水口為拱形洞,高4.5釐米,寬2.5釐米。從閘漕、出水口的結構看,這是一提升式平板閘門,升降啟閉閘門就可以控制水量。池底有菱角5個,青蛙4隻,田螺5隻,魚6條。壩外是稻田,據說出土時田中可見畫有縱橫成行的秧苗。十字形田埂將田分為四塊,一條田埂正對閘門,表示水出閘門後可以向兩旁田間分流。
紅陶陂池
東漢(25-220)
長60釐米,寬36裡釐米,高9釐米
陝西省漢中市漢臺區出土
紅陶綠釉陂池
紅陶綠釉,長方形,長39釐米,寬31釐米,高8.5釐米,內有田螺4隻中間有龜1隻,內側三面有魚5條,另一面中間留有小孔,應屬排水用途。
灰陶陂池
灰陶質地,正方形,內有魚3條,龜2隻,青蛙2隻,田螺4隻,蓮蓬1個,殘缺荷葉1片,2006年出士於漢臺區胡家扁漢墓。
館藏陂池模型主要有水田連體陂池模型和單體陂池模型兩大類型,均為漢中考古發掘中漢代墓葬出土的冥器。作為水利設施放進墳墓,既是墓主生前財產、地位的象徵,又反映了漢代漢中農業發展的先進程度,也是漢代漢中水利發展文明的實物見證。
陂池,指在自然坡地築堤蓄水澆灌農田的池塘、澤沼。我國興修陂池的歷史很早,傳說夏禹治水時,曾從事「陂九澤」的工程。利用地勢蓄水灌溉,在古代較為普遍,尤其漢代,陂池工程在漢水、淮河流域得到較大發展,如位於漢中武鄉鋪鎮一帶的王道池、下王道池、草池、月池、順池和南江池,史稱漢中六大名池,據留存古代碑刻記載,皆「始於漢初,創自鄴侯」,至今仍在發揮蓄水灌溉用途。
以上三件陂池模型,是漢中市博物館館藏陂池模型的代表,是漢代漢中人民農業生產中利用水利資源的智慧結晶。陂池養魚、種藕、種菱角、養龜,不僅可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豐富人們的食物來源,還可以起到美化環境、淨化水質的作用,青蛙、田螺自由生存,起到平衡自然生態的作用。這與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稻田養殖有相似之處。陵池作為漢代水利工程的縮影,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治水實踐中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創造的灌溉引水工程傑作。漢代遺留的諸多農業灌溉工程,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物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先進的水利灌溉工程,為漢代漢中農業生產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陂池等水利工程體系,體現了漢中先民因地制宜持續性發展農業的智慧,展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不同的時期保障了漢中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發展,也為研究漢代漢中水利發展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王雅茜)
下期預告:《大漢王朝的傳奇締造——漢中市博物館》總結
影院廣告|戶外廣告|新媒體廣告
旅遊宣傳|宣傳片製作
旅遊諮詢:15319310132、17709169732投稿郵箱:auld.langsy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