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幹政」對一個王朝影響有多大?大漢王朝為此差點夭折

2021-02-23 我知即你知

外戚幹政,素來就是封建王朝的大忌。古來多少封建朝代或直接或間接地因為外戚幹政,斷送了自家的江山。不過仔細想來,在封建時期,外戚幹政似乎也無可避免。古代是家天下,哪家人要是成了皇族,那就世世代代都是皇族,總是要高人一等的。雖然是皇族,卻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娶妻生子,以延續自己家族的統治。而娶妻生子,伴隨著的,便是皇帝老婆的一家人。因為自己家人嫁入了皇族,自然就會顯得高貴起來,封官進爵都是常有的事。再加上皇后偶爾在皇帝面前幫自己家人說幾句好話,自家親戚的升官速度,還要再翻上一番。

漢朝疆域圖

外戚幹政所帶來的危害,統治者應當都是有所了解的,畢竟那麼多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那裡。雖然教訓頗多,可無論如何還是避免不了,看來這皇帝也是不能免俗的。我們今天所說的大漢王朝便是如此,面對著外戚專權,一次又一次地讓自己的王朝,險些斷送掉。

漢朝按理說應該是有這方面教訓的,畢竟自從開國皇帝高祖劉邦去世之後,朝堂便被外戚呂氏一族給把控了起來。諸侯群臣,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撥亂反正,讓大漢王朝繼續按自己的既定軌道發展下去。可歷史似乎總喜歡以驚人的方式與我們再相見,沒過多久,朝堂就又一次被外戚給把控了起來。

呂雉(劇照)

 一、王莽篡漢,新朝立

說起王莽,他似乎在我們的視野中出現的不多,即使說起,也就是提一嘴「王莽篡漢」就算完了。說來也是,畢竟是一個失敗者,且是沒過多久,就被推翻統治,讓天下重新回到了劉氏的統治之中。史書中對他的描寫也多是負面的,因為古時推崇儒學,按照儒家的思想,給他打上大逆不道的標籤也不為過。

王莽的崛起,可以說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一手造成的。漢元帝去世後,他與王政君的孩子漢成帝繼位了。也不知是不是因為漢朝開局呂后起了個好頭,太后總是喜歡去把持一番朝政。在太后王政君的支持下,王氏一族都當起了官來,王莽身為太后的侄子,自然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被安排了官職。當然了,王莽的崛起,不只是靠太后的提拔,也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在為官十多年後,就被封為大司馬。此時的王莽雖身居高位,卻是沒什麼不臣之心的。

王莽

在漢成帝去世之後,漢哀帝即位了。皇帝一換,朝中的大臣自然也是跟著就換了,畢竟每朝皇帝都有自己的親戚,自己上任了,自然也是要用自己人。在漢哀帝在位時期,當時的外戚丁氏、傅氏當權。不過漢哀帝在位的時間也不長,沒幾年就去世了。又一任皇帝,便是漢平帝。漢平帝因為年幼,太皇太后王政君就又出來主事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皇帝,自然也要換一換大臣,因為是王政君在把持朝政,那自家侄子王莽,就又出來當大司馬了。又一次當上了大司馬,王莽的內心也有了新波動。上位之後,王莽開始瘋狂地排除異己,在整個朝堂之上都安排上自己人,甚至漢平帝的一些親戚,也被其打壓。

重拾權力的滋味,王莽有些欲罷不能,漸漸地也就生出了一些不臣之心。畢竟皇帝年幼,朝中上下無人可以約束自己。這種念頭一經出現,便一發不可收拾。沒多久皇帝也病故了,又一任的皇帝,年僅兩歲,更是限制不了當時的王莽。終於,在新皇帝即位沒多久,王莽廢除了皇帝,自己做起了皇帝來,改朝代為「新」。

王莽篡漢

 二、劉氏推翻新朝建玄漢

王莽改朝換代,最有意見的自然是劉家人,只是此時的王莽羽翼已豐,根本不是劉家人能鬥得過的。王莽上位之後,開始推行新政。新政的推行,可以說是後世對王莽為數不多的正面評價了。或許因為改革時日尚短,人民並不能看到實在的利益,再加上其他諸多的原因,不滿新皇帝的人是越來越多。終於矛盾爆發了,全國各地區的人們紛紛起義,要推翻新朝的統治。

其中名聲最大的幾支隊伍分別是「綠林軍」、「赤眉軍」和「銅馬軍」。在起義軍的進攻下,王莽的軍隊是節節敗退。沒過多久,新朝就覆滅了。同時在綠林軍的擁立下,劉玄稱帝,天下又重新回到了劉氏手中。雖說劉玄稱帝並除掉了王莽,但除了自己打下來的勢力範圍,還有許多地區在觀望事態的發展。畢竟身處亂世,手中有著一些兵力的哪個不想自立為王,何必臣服在他人之下。劉玄為了統一天下,派劉秀出使河北,招撫河北部眾。

劉玄(劇照)

三、漢室中興,漢光武帝劉秀

要知道,劉秀可不是一門心思臣服在劉玄門下的。當年起兵造反,因為隊伍中劉秀和他哥哥表現得太過優異,他哥哥便被劉玄所殺,甚至自己也是委曲求全才保下性命。如今派劉秀去河北招撫各路起義大軍,無異於放虎歸山。果不其然,劉秀在到達目的地後,是順風順水,一路上積攢了大批的擁護者。此時的劉玄也是心生悔意,下令封劉秀為蕭王,並要挾他的兵權令其回去受封。此時的劉秀哪裡肯做一隻籠中鳥,於是就以此地事還沒有做完為理由拒絕回去,並安排自己的人手掌管幽州,劉秀和劉玄也就此決裂。

亂世之中,也只有具備真才實學,有理想有抱負之輩,才能脫穎而出,收攏天下人心。劉秀無疑就是這樣的人,在他稱帝之後的幾多年間,調兵遣將,結束了王莽篡權後導致的天下紛爭的局面,也讓漢朝的江山得以延續。在天下統一後,劉秀也是時常忙於朝政,輕徭薄稅,讓天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在他的統治時期,國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世稱他的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

劉秀(劇照)

 結語

雖說我們時常在書中可以讀到那些直言不諱、一身正氣的諫官,不畏權貴的向皇帝進言,可又有幾個皇帝有這種命,能在自己任上碰到這樣一身正氣之輩。即使是碰上了,面對著一個整天對著自己指手畫腳,一會說自己的這個旨意有問題,一會又說自己的哪個親戚不乾淨的絕世清官,心中也不免要生出幾分厭惡之感。

漢朝的發展總是讓人驚心動魄,此次若非劉秀的力挽狂瀾,大漢王朝說不定也會就此破滅。任人唯親這種行為不只是在漢朝,即使在我們生活的今天,也是常有發生的。許多時候人們更信任的,都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或許在剛開始,這些親朋們確實可以幫自己的大忙。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地位特殊的親朋們難免會生出別樣的心思。這也是如今年輕人找工作,發現公司多是老闆的親戚就不想繼續做下去的原因。

好文推薦:

不焯水不能吃」的食材,以後別再直接下鍋了

為什麼我們的胃無法消化金針菇?

世界最深的湖叫貝加爾湖,長江水百年才能灌滿,可供人類用500年

你不知道的邱吉爾,天使外衣下的魔鬼

近百年來,世界地圖上消失了多少國家

聲明:本號內容部分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觀點及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東漢皇帝在位時間表,平均29歲,大漢王朝被外戚與宦官玩弄於股掌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享國四百零七年。 然而東漢相比西漢總感覺要差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這樣評價兩漢,「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身為漢臣有些東西不便直說,東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我們先看看東漢皇帝在位時間。
  • 東漢皇帝在位時間表,平均29歲,大漢王朝被外戚與宦官玩弄於股掌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享國四百零七年。然而東漢相比西漢總感覺要差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這樣評價兩漢,「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 東漢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外戚幹政?解讀東漢王朝衰落背後的原因
    如果說唐朝亡於藩鎮割據的話,那麼說漢朝亡於外戚幹政也不為過。西漢先是有呂氏專權,差點幾十年就要了劉氏江山,最後王政君掌握朝政大權,重用外戚,王氏五個兄弟先後稱侯,號稱「王氏五侯」,侄子王莽,更是厲害,陰謀篡漢成功,改國號新。雖然有光武帝劉秀奮力一搏,推翻新朝,但東漢並未改變外戚幹政的局面,反而越演越烈,最後還是外戚與太監把大好江山喪送了。
  • 大漢王朝的皇帝們
    漢朝是我國實力上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相較於秦朝二世而亡的短暫統一,漢朝大一統的時間更長,波及面更廣、影響力也更深遠,今天漢族的名稱就是來自強盛的大漢王朝。提起大漢人們總是先想到「秦皇漢武」的漢武帝、楚河漢界對峙的劉邦,大漢王朝統治日久,可不僅僅只有這兩位帝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大漢王朝的帝王們。
  • 除了大明王朝,為何各個朝代都有太后垂簾聽政的情況?是皇帝的錯
    末期的慈禧太后,執掌朝政四十多年,統治了大清國半個世紀之久,將大清王朝帶入了滅亡。可是在歷史上,有這麼一個王朝,在史書雖然出了不少荒唐的皇帝,卻沒有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這個朝代就是明朝。01明朝皇帝多荒唐,可是太后都沒有幹預朝政。
  • 乾隆朝既沒宦官幹政,也無外戚幹政,為何清朝卻開始衰退
    古代很多王朝的衰敗,都是從宦官幹政,或是外戚幹政開始的。比如西漢時呂后幹政,她的兒子劉盈死後,她就找了個小孩子,號稱是劉盈的兒子繼承皇位。好在她去世後,眾人扳倒了呂氏一族,才迎立劉恆為帝。後來的東漢,也是隨著皇帝越來越弱,年紀越來越小,致使政權逐漸被外戚、宦官掌控。到了東漢末年,王朝已經岌岌可危,出現了不少割據勢力,十分混亂。說起宦官幹政,就不得不提唐朝和明朝。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都是鼎鼎有名,其中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
  • 《春秋》「微言大義」是如何影響大漢王朝國策的?
    01漢武帝與九世復仇我們將歷史拉回西漢初年,劉邦消滅項羽以後,緊接著就開始了討伐匈奴的戰爭,但是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引以為傲的大漢王朝卻吃了大虧,以至於匈奴人對漢人產生了蔑視,劉邦死後匈奴單于公然向呂后求婚。這件事情,有點類似於今天中國人看待20世紀初中國遭受的恥辱。
  • 從外戚幹政說起
    那麼歷史上外戚政治的起源以及形成的條件有哪些?今天文史君帶大家看一下外戚政治是伴隨著封建制度的出現而出現的。提到外戚幹政,最出名的就是漢代,大家熟知的霍光、王莽、何進等等。這些外戚的共同特徵就是以家族女性為核心,這些女性地位尊崇,要麼是太后、皇后,最差也得是皇帝寵妃,這些女性的父親或兄弟等有直系血緣的人,憑此女性地位而飄升,矗立於朝堂之上,稱為外戚。
  • 世紀大對決21 2世紀:羅馬巔峰貴霜強盛安息衰弱,大漢王朝大廈將傾
    2世紀依舊是羅馬帝國、大漢王朝、貴霜帝國以及安息帝國四大帝國並立的時期,但這也是四大帝國並存的最後時期,四大帝國之間的形勢大有不同。不過至本世紀下半葉,安息帝國捲土重來再與羅馬帝國爭鋒,同時,中歐的日耳曼人也再次開始入侵,讓羅馬帝國都疲於應付,揭開了下一個世紀羅馬帝國危機的序幕。在亞洲中部,本世紀的貴霜帝國與羅馬帝國類似,前期強盛,後期開始走下坡路。世紀初的貴霜帝國對外擴張佔據了廣大的中亞以及南亞的北印度地區,國勢大盛。
  • 在兩漢王朝中,為何東漢的存在感明顯低於西漢?
    西漢與東漢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政權和王朝,但後世還是習慣上稱為「兩漢」。兩漢的國祚延續了四百多年,僅低於「兩周」的八百年國祚,是我國古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中,西漢王朝存續了210年,東漢王朝存續了195年,期間的國號都是「大漢」,後世為了區分才分別稱為「西漢」和「東漢」。
  • 《大漢王朝的三張臉譜》:讀透三代帝王 看懂大漢崛起
    ,是大漢王朝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帝王。沒有他們三位,就成就不了大漢的光輝。近日《大漢王朝的三張臉譜》系列(《大漢王朝的三張臉譜: 白臉漢高祖》、《大漢王朝的三張臉譜: 黑臉漢武帝》、《大漢王朝的三張臉譜: 紅臉光武帝》)出版,作者飄雪樓主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所謂的白臉、黑臉、紅臉都只是一個符號,而人性是多面的。
  • 兩漢時期為何會出現外戚幹政的現象?主少國疑是其致命傷
    縱觀整個漢朝歷史,不難發現外戚幹政的現象貫穿了整個漢朝。那麼究竟為什麼兩漢時期的外戚幹政現象特別突出?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具體講講漢朝外戚幹政的具體原因。從漢高祖平定天下後,就定下了外姓不得封王的規矩。但等到呂后掌權後,呂氏家族就掌握了漢朝的朝政大權,所謂外姓不得封王的規矩就成了一紙空文,而呂氏家族也成了外戚幹政的第一家族。在漢文帝登基後,雖然對呂后往事有所警醒,但仍然重用自己的母族和妻子的娘家,因而外戚幹政也就愈演愈烈。漢武帝就是被外戚幹政所影響的一位皇帝,只不過親政後的漢武帝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將皇權重新收了回來。
  • 清朝為什麼感覺沒有宦官專權外戚幹政的現象?
    清朝是一個真正改革了的封建王朝……………………清朝這個封建王朝在雍正皇帝的時候就大力想實現孔丘那個理想主義的君臣範兒式的某些政治主張。
  • 漢朝外戚幹政現象嚴重,歸根結底原因是什麼?
    什麼是外戚幹政?外戚幹政,是指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的統治君主的母族、妻族通過和統治者的親密關係,利用為母為妻的身份幹預朝政,提拔娘家親戚,把持朝政的現象,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實例,特別發生於皇帝幼下或者無能的情況下。
  • 越南歷史最荒誕的王朝,為防止外戚幹政大權旁落,要皇族內部通婚
    越南陳氏王朝被認為是越南封建時期的重要的朝代,傳十三代共175年。陳朝統治時期採取皇室內部同姓結婚、倚重宗室等特殊國策,然而在古代東亞盛行儒家思想的情況下,為何陳朝會實行被視為亂倫的國策呢,而且這種做法也常越南後世史家所批判。
  • 大漢王朝和羅馬帝國誰更強的世紀之爭終於有答案!匈奴說:我知道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在網上討論很多了,很多網友都說,如果把大漢和羅馬放在一起,誰更厲害。當然,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羅馬和大漢是不是並行的王朝?羅馬和大漢有沒有交集? 先說大漢和羅馬是不是同一時代的。
  • 中國王朝更迭興亡的規律是什麼呢?典型的例子有哪些?
    這時的西漢和唐朝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開局都不行,被北方少數民族欺負,然後經過臥薪嘗膽完成華麗反殺,進入一個新的盛世時代。盛世之後,出現外戚亂政,漢朝出現了王莽代漢,而唐朝出現了武周代唐。短暫的統治之後,唐朝和唐朝繼續進行後半段統治,又經歷了一個繁榮期後進入不可挽回的衰敗中。
  • 《外戚世家》|漢代治國,為什麼需要依靠親戚?
    在某種意義上說,在古代封建社會,任何一個帝王的婚姻都不是單純的夫婦人倫關係,它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者說帝王的婚姻深切地影響了政治,政治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帝王的情感與婚姻。正如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開篇記載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 東漢和西漢是一個王朝嗎?東漢是西漢的延續還是一個獨立的王朝?
    再者,劉邦建立的王朝從來也不將自己稱為「西漢」,劉秀復闢的王朝也從來不將自己的王朝稱為「東漢」,硬要說這個歷史上存在一個名叫西漢的王朝,一個名叫東漢的王朝,相類似的有什麼呢?西方人為了貶低東羅馬,強加給人家一個「拜佔庭帝國」的稱號,實際上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叫作拜佔庭帝國的國家,拜佔庭只是一個古代的小型殖民城市的名稱,君士坦丁堡恰好建在了拜佔庭的原址上而已,拜佔庭帝國這一稱呼從何說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