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脫貧攻堅|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2020-12-16 山西運城婦聯

麵塑,也稱面花、花饃,造型以花鳥魚蟲、蔬菜水果、飛禽走獸等為主,在晉南一帶歷史悠久,流傳甚廣。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花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萬榮花饃線條簡練、富有形式美感,在當地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花饃,可謂「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今天,讓我們走進「河東巧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解雲仙,看看她是如何用一雙「巧手」捏出她的絢爛人生。

有志者事竟成 精誠所至 潛心習得好手藝

今年55歲的解雲仙是萬榮縣解店鎮下義村人。心靈手巧的她精通麵塑、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雲仙捏的就是好看,這娃就是有天賦!」少年時期長輩們的一次誇獎,讓解雲仙堅定了學習麵塑的方向。

既然決定做,那就要做到最好!解雲仙想要做出最精緻的麵塑,經多方打聽,得知山東的麵塑做得最好,不滿二十歲的她懷揣200塊錢,獨自前往山東菏澤向當地的麵塑師傅學藝。

求學的路充滿坎坷,幾經輾轉,好不容易尋到當地一個知名麵塑手藝人,可是老先生堅決不收徒弟,解雲仙苦苦哀求,老先生還是不肯將手藝傳授給她。「來都來了學不會絕不回去!」倔強的解雲仙找了一個小旅店住下,每天一大早就去老先生家裡幫著幹些零碎活,洗洗衣服,掃掃院子。半個月後,老先生被她的誠心所打動,才決定收她為徒。

在傳道授藝的過程中,老先生從和面、發麵的基本功到切、揉、捏、揪、挑、壓、搓、撥等雕花技藝,一項一項親手傳授,半年後,解雲仙學成拜別師傅回到了家鄉。

起初,解雲仙只是在村裡練手藝,誰家有紅白喜事,她就免費去幫助蒸製花饃,用自己學到的技藝,捏花雕刻、盤龍塑鳳,得到鄰裡鄉親的一致好評。成家後的解雲仙把麵塑當成了事業來做,她捏好的花饃由父母拉到縣城裡面進行銷售。

「那個時候家裡很貧窮,我們一家人就住在那個9平米的房子裡,一個蜂窩煤爐子,一個小桌子,一張床就將這不大的屋子佔的滿滿當當。」 沒有工作室,解雲仙就在房子旁邊用石棉瓦搭了一個小棚子,裡面支上一張大桌子,放上案板來揉饃,一次大雨將瓦片衝塌了,雨水混著瓦片砸在了剛和好的面裡,解雲仙的母親聽著聲音從房裡走出來,看著毀了的灶臺和被雨淋溼的閨女哭著講:「雲仙,這個營生太苦了,咱們別做了吧。」解雲仙默默流下了眼淚,可這是她自己選的路,她必須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苦心人天不負 嘗盡辛酸 花饃捏出大產業

1998年9月,解雲仙在萬榮縣五一東街開了一家禮品花饃店,本以為有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就不會像之前那樣艱辛,但接踵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卻讓她始料未及。

硬面饃要用很大的力氣去揉,不用勁饃揉不光,瘦弱的解雲仙日復一日、不知疲倦的工作,導致手指關節發炎變形,需要休息消腫。可工作總要有人做,解雲仙的母親心疼閨女,不顧自己腰疼主動提出幫她捏花饃。從那天起,解雲仙的父親每天去縣裡取面帶回家,第二天再將做好的花饃送回來。不管多少斤面,解雲仙的母親總能捏完,第二天準時讓父親給解雲仙送過去,解雲仙只感嘆母親幹活的效率高,卻不知其中原委,直到有一天父親說:「雲仙,你不要給你媽拿那麼多面,你媽做不完活不吃飯也不睡覺,我看著心疼的很。」

可憐天下父母心,解雲仙的父母為了支持她創業,不辭勞苦,主動替她分擔。「我母親前一段生病了,我就貼身照顧她,我這一輩子虧欠父母的太多了,現在到了我報恩的時候了。」說起父母曾經為她做的一切,解雲仙紅了眼眶。

為了趕工,通宵達旦幹活對解雲仙來說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客戶忘了提前預定,直到臨近關頭才預定花饃。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解雲仙和丈夫兩個人整整幹了三個通宵,實在扛不住就在凳子上打個盹,起來繼續捏花饃,終於在約定期限內讓客戶拿到滿意的麵塑藝術品。

「雲仙,咱們不要太辛苦,能幹多少接多少,你的身體重要。」丈夫心疼的說。可是家有二子的解雲仙身上扛的擔子著實不輕,必須得吃這個苦。「哪怕你沒有本事,只要肯吃苦,就能掙下錢。」如今55歲的解雲仙從來沒有休閒娛樂的時間,飯後走街串巷、跳廣場舞的生活對她來說就是天方夜譚。夏天汗流浹背,冬天雙手皸裂的她永遠都在捏花饃。

嘗盡酸苦方知甜,解雲仙的花饃生意越做越大,她更是投資幾十萬元,建成了面積為500平方米的捏花展廳、蒸饃車間、庫房等設施齊全的萬榮縣城鎮雲仙傳統工藝麵塑鋪。同時,她還註冊了雲仙麵塑傳統工藝公司,真正把花饃當做產業來做。

老手藝新產品 傳承創新 脫貧致富帶就業

為了創新產品、打造品牌,解雲仙長期以來博採眾長,苦心鑽研,不僅能夠捏塑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還緊扣時代主題,把宣傳政策、倡導新風、讚美家鄉等內容與麵塑創作相結合,創作出一大批涉及時政、經濟、文化、教育、民生等方面的麵塑作品。

「國家節慶日或是大型活動,我都會創作相關的麵塑作品,用花饃把時代內涵展現出來。」為了迎接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解雲仙構思設計了一系列的麵塑樣式,有小麥、玉米、雜糧組成的「五穀豐收」;農民採摘葡萄的喜慶場景;萬榮特產三白瓜喜獲豐收的場景等等。

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手也越來越多,在解雲仙店鋪工作的有陪讀的家長、沒有經濟來源的家庭主婦以及村裡的貧困戶。縣裡陪讀的家長在解雲仙這裡上班時間自由,送了孩子上學來做工,孩子放學就回家。有的家庭主婦白天要照顧家裡,解雲仙就讓她們晚上來做工。「男人幹不了精細活,我就讓他們幫忙裝車。」

為了使麵塑這一民間藝術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解雲仙在當地婦聯的支持下,無償培訓學員800餘人,讓更多的人學習這一傳統手藝,帶領他們不斷增收致富。前不久,運城市婦聯舉辦的「河東巧姐」直播帶貨活動,更使得解雲仙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有很多外地客商打來電話表示想與她要合作,還有許多人打電話給她,想成為她的學徒,她都爽快答應,而且都是免費教學。在解雲仙眼中,傳承就是她的責任和義務,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加入進來,是她最開心的事情。

不少學校也邀請解雲仙前去為學生們作麵塑課堂指導,解雲仙為孩子們詳細講解麵塑的相關知識,並通過手把手的教學和示範,讓孩子們掌握麵塑的基本方法。「傳承也要從娃娃抓起,我去學校教課,孩子們不僅學習傳承了麵塑技藝,也收穫了快樂。」解雲仙自豪地說。

在解雲仙的影響下,其子趙銳從小痴愛麵塑藝術,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跟隨母親學習麵塑。趙銳捏制的麵塑作品,將民間藝術與現代美學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新派麵塑。2019年10月,趙銳被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萬榮麵塑」的代表性傳承人,他還成立了萬榮麵塑藝術研究所,和母親解雲仙潛心研究麵塑文化,組織培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麵塑、傳承麵塑,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更好地為群眾服務、為社會服務。

2013年,解雲仙被山西省文化廳授予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萬榮縣城鎮雲仙傳統工藝麵塑鋪被山西省婦聯授予「三晉巧姐」手工藝就業創業示範基地;2018年,萬榮縣城鎮雲仙傳統工藝麵塑鋪榮獲運城首屆五小企業(群星燦爛)工業產品博覽會工藝大師技能演示金獎。她還多次獲得省、市、縣「三八紅旗手」和「巾幗女傑」等榮譽稱號。傳承創新帶動致富的路上,解雲仙將越走越遠。

相關焦點

  • 助力脫貧攻堅|| 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萬榮花饃線條簡練、富有形式美感,在當地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花饃,可謂「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今天,讓我們走進「河東巧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解雲仙,看看她是如何用一雙「巧手」捏出她的絢爛人生。有志者事竟成 精誠所至 潛心習得好手藝
  • 雲上好品 好吃運城‖「『河東巧姐』來啦!」聞喜站首場直播強勢來襲!
    黃河新聞網運城訊5月14日晚19時—21時,「 『河東巧姐』來啦!」聯手本土網絡達人小九兒、王芬、李月婷帶您雲端俯瞰聞喜農家精品物掌上消費扶貧齊助農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
  • 上海莘城學校師生來運研學一一體驗「河東巧姐」手工技藝
    2019年7月20日,運城市婦聯和古中國文化研究會共同舉辦的上海莘城學校暑期來運研學之「河東巧姐」手工技藝體驗活動在新絳縣澄泥硯產業園區啟動,上海的學子們將深入河東大地,探古中國文明,傳河東古文化,究千年國學韻,揚非遺之魅力。運城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李雯,新絳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茜,運城市古中國文化研究會會長李軍參加啟動儀式。啟動儀式由市婦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趙巧雲主持。
  • 獨創久存面人密方 紹興老人巧手麵塑捏出七彩人生
    浙江在線11月2日訊 麵團在手心隨意搓揉,用幾把塑刀靈巧地在上面刻畫,短短幾分鐘,小豬吃西瓜、白兔吃蘿蔔、老鼠吃玉米,還有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等各式栩栩如生的麵塑作品躍然指尖,造型憨態可掬,顏色豐富多彩……在馬山鎮上許村有這樣一位麵塑老人,他做麵塑已有40年,別人是「妙筆生花」,他是「妙手造面」,一個個麵團在他的手裡經過拿捏和玩轉
  • 讓非遺在指尖傳承 平原「面人張」一把麵團捏萬象
    讓非遺在指尖傳承 平原「面人張」一把麵團捏萬象平原印記·非遺篇之三記者 郭穎如 通訊員 王慧 麵塑,俗稱「捏麵人」,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流傳很廣的民間藝術。
  • 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廣西非遺展示展銷在京舉辦
    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廣西非遺展示展銷在京舉辦 2020年12月16日 10: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巧手做紙盤貼畫,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巧手做紙盤貼畫,通州區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 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 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張義瓊驚豔亮相:把指尖脫貧的故事講給世界
    她從貴州的大山深處走來、帶著富有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的民族技藝,向世界展示著「穿在身上的史詩」的中國魅力,更用創業脫貧的精彩故事讓人們感受到,我國婦女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的貢獻和力量。 《中國婦女》記者第一時間採訪張義瓊,聽她動情講述變指尖技藝為指尖經濟,讓民族文化飛出大山,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的故事。
  • 山西臨汾:麵塑「守」藝50年,讓非遺在指尖上傳承
    6月30日,在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景毛鄉北李村,非遺傳承人梁秋葉(左)和張建中(右)夫婦在家中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五女拜壽」麵塑。今年75歲的梁秋葉和78歲的張建中老人分別為省、市級「太平麵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事麵塑藝術製作近50年,累計作品達15000件。梁秋葉老人自幼喜愛捏泥人、布藝、縫布娃娃、剪紙等工藝。在外祖母梁珍女、嬸嬸李蘭風、老藝人張桂花的感染和指導下,開始學習麵塑製作技術,沒有想到,這一學就是60多年。
  • 遼寧葫蘆島:傳承非遺文化,助力脫貧攻堅
    農村是誕生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的土壤,如今隨著各類非遺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很多人開始認識到,我們傳統傳承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不能就這樣輕易得丟棄。將非遺文化傳承下去,打造民間能人,實現鄉村振興和村民脫貧致富。
  • 埋首鬧市數十載,街頭的捏麵人小攤
    埋首鬧市數十載身在鼎沸人群中的捏麵人小攤阿叔靠一雙巧手將傳統技藝展示於熟練的指尖一張摺疊小凳 一個鐵皮箱子幾塊木板支起一個小攤點簡單的行當 在街邊犄角紮起了根/ 走街串巷,拈於指尖,成於瞬間 /城市發展飛越,如今這門技藝已經鮮為人知,看似平常卻已經慢慢淡出視野。
  • 非遺傳承人王國春:用匠人手藝助力脫貧攻堅
    在貴州丹寨有這樣一位銀飾匠人,自幼跟著父親學習銀飾鍛制手藝,用匠人精神不斷傳承、發揚銀飾鍛制工藝,一躍成為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人,同時還通過自主創業,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脫貧致富。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春。
  • 垣曲柔情「鐵娘子」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黃河新聞網記者在垣曲採訪席娟娟 黃河新聞網運城訊(記者尹智慧 實習記者李淵 寧義華)近年來,運城市婦聯立足基層,夯實基礎,助力脫貧攻堅
  • 圖片故事:巧手兵哥「捏麵人」
    ↑武警合肥支隊士官何兆磊(中)在教戰士們「捏麵人」(2月19日攝)。CICPHOTO/徐偉 攝山東籍戰士何兆磊是武警安徽總隊合肥支隊執勤二十中隊的一名炊事員。從小受濃厚的非遺文化氣息薰陶,耳濡目染地喜歡上麵塑。
  • 項目巡展② | 這些巧姐不一般,臨海有個白水洋「巧姐夢工坊」!
    項目實施舉措及初步成果打造平臺、組建隊伍鎮婦聯積極組織轄區婦女發展手工編織業,組織一批婦女傳承黃沙麥編、黃沙織帶、黃沙獅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一批手工巧女,成立一支非遺隊伍,把非遺做大做強,助力白水洋鎮「非遺小鎮」建設。
  • 編制旅遊扶貧規劃765個 設立非遺工坊近千家 文化旅遊助力脫貧攻堅
    文化旅遊助力脫貧攻堅 發表時間:2020-12-24來源:人民日報   「十三五」期間,文化和旅遊部通過戲曲進鄉村、貧困地區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等項目和旅遊發展基金在國新辦2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群介紹,文化和旅遊部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斷加大脫貧攻堅保障力度。  人才保障方面,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截至目前,累計選派文化工作者13.2萬多名,培養1萬多名文化工作者。
  • 濟南市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再次成功推選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
    5月14日,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成功推選濟陽街道入圍全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這也是繼仁風鎮以來,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成功推薦入選的第二個省級典型鄉鎮(街道)。根據《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工程實施方案》有關要求,省文化和旅遊廳安排部署第三批全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申報工作,依託非遺項目典型,區文化和旅遊局完善項目信息,整理項目資料,積極申報,經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推薦項目成功入選,項目所在地濟陽街道列入山東省第三批「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
  • 雲南:稅費注能企業 「非遺」帶動脫貧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近年來,雲南省通過「非遺+脫貧」的模式在傳承工藝和振興產業的同時,促進了貧困地區群眾增收。在各類稅收優惠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非遺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提振了手藝人傳承技藝、發展文化的信心,也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 國新辦舉行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
    文化和旅遊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群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負責人羅陳娟女士,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王晨陽先生,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負責人單鋼新先生,文化和旅遊部財務司負責人周宇先生。  下面,首先請李群先生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