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塑,也稱面花、花饃,造型以花鳥魚蟲、蔬菜水果、飛禽走獸等為主,在晉南一帶歷史悠久,流傳甚廣。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花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萬榮花饃線條簡練、富有形式美感,在當地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花饃,可謂「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今天,讓我們走進「河東巧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解雲仙,看看她是如何用一雙「巧手」捏出她的絢爛人生。
有志者事竟成 精誠所至 潛心習得好手藝
今年55歲的解雲仙是萬榮縣解店鎮下義村人。心靈手巧的她精通麵塑、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雲仙捏的就是好看,這娃就是有天賦!」少年時期長輩們的一次誇獎,讓解雲仙堅定了學習麵塑的方向。
既然決定做,那就要做到最好!解雲仙想要做出最精緻的麵塑,經多方打聽,得知山東的麵塑做得最好,不滿二十歲的她懷揣200塊錢,獨自前往山東菏澤向當地的麵塑師傅學藝。
求學的路充滿坎坷,幾經輾轉,好不容易尋到當地一個知名麵塑手藝人,可是老先生堅決不收徒弟,解雲仙苦苦哀求,老先生還是不肯將手藝傳授給她。「來都來了學不會絕不回去!」倔強的解雲仙找了一個小旅店住下,每天一大早就去老先生家裡幫著幹些零碎活,洗洗衣服,掃掃院子。半個月後,老先生被她的誠心所打動,才決定收她為徒。
在傳道授藝的過程中,老先生從和面、發麵的基本功到切、揉、捏、揪、挑、壓、搓、撥等雕花技藝,一項一項親手傳授,半年後,解雲仙學成拜別師傅回到了家鄉。
起初,解雲仙只是在村裡練手藝,誰家有紅白喜事,她就免費去幫助蒸製花饃,用自己學到的技藝,捏花雕刻、盤龍塑鳳,得到鄰裡鄉親的一致好評。成家後的解雲仙把麵塑當成了事業來做,她捏好的花饃由父母拉到縣城裡面進行銷售。
「那個時候家裡很貧窮,我們一家人就住在那個9平米的房子裡,一個蜂窩煤爐子,一個小桌子,一張床就將這不大的屋子佔的滿滿當當。」 沒有工作室,解雲仙就在房子旁邊用石棉瓦搭了一個小棚子,裡面支上一張大桌子,放上案板來揉饃,一次大雨將瓦片衝塌了,雨水混著瓦片砸在了剛和好的面裡,解雲仙的母親聽著聲音從房裡走出來,看著毀了的灶臺和被雨淋溼的閨女哭著講:「雲仙,這個營生太苦了,咱們別做了吧。」解雲仙默默流下了眼淚,可這是她自己選的路,她必須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苦心人天不負 嘗盡辛酸 花饃捏出大產業
1998年9月,解雲仙在萬榮縣五一東街開了一家禮品花饃店,本以為有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就不會像之前那樣艱辛,但接踵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卻讓她始料未及。
硬面饃要用很大的力氣去揉,不用勁饃揉不光,瘦弱的解雲仙日復一日、不知疲倦的工作,導致手指關節發炎變形,需要休息消腫。可工作總要有人做,解雲仙的母親心疼閨女,不顧自己腰疼主動提出幫她捏花饃。從那天起,解雲仙的父親每天去縣裡取面帶回家,第二天再將做好的花饃送回來。不管多少斤面,解雲仙的母親總能捏完,第二天準時讓父親給解雲仙送過去,解雲仙只感嘆母親幹活的效率高,卻不知其中原委,直到有一天父親說:「雲仙,你不要給你媽拿那麼多面,你媽做不完活不吃飯也不睡覺,我看著心疼的很。」
可憐天下父母心,解雲仙的父母為了支持她創業,不辭勞苦,主動替她分擔。「我母親前一段生病了,我就貼身照顧她,我這一輩子虧欠父母的太多了,現在到了我報恩的時候了。」說起父母曾經為她做的一切,解雲仙紅了眼眶。
為了趕工,通宵達旦幹活對解雲仙來說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客戶忘了提前預定,直到臨近關頭才預定花饃。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解雲仙和丈夫兩個人整整幹了三個通宵,實在扛不住就在凳子上打個盹,起來繼續捏花饃,終於在約定期限內讓客戶拿到滿意的麵塑藝術品。
「雲仙,咱們不要太辛苦,能幹多少接多少,你的身體重要。」丈夫心疼的說。可是家有二子的解雲仙身上扛的擔子著實不輕,必須得吃這個苦。「哪怕你沒有本事,只要肯吃苦,就能掙下錢。」如今55歲的解雲仙從來沒有休閒娛樂的時間,飯後走街串巷、跳廣場舞的生活對她來說就是天方夜譚。夏天汗流浹背,冬天雙手皸裂的她永遠都在捏花饃。
嘗盡酸苦方知甜,解雲仙的花饃生意越做越大,她更是投資幾十萬元,建成了面積為500平方米的捏花展廳、蒸饃車間、庫房等設施齊全的萬榮縣城鎮雲仙傳統工藝麵塑鋪。同時,她還註冊了雲仙麵塑傳統工藝公司,真正把花饃當做產業來做。
老手藝新產品 傳承創新 脫貧致富帶就業
為了創新產品、打造品牌,解雲仙長期以來博採眾長,苦心鑽研,不僅能夠捏塑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還緊扣時代主題,把宣傳政策、倡導新風、讚美家鄉等內容與麵塑創作相結合,創作出一大批涉及時政、經濟、文化、教育、民生等方面的麵塑作品。
「國家節慶日或是大型活動,我都會創作相關的麵塑作品,用花饃把時代內涵展現出來。」為了迎接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解雲仙構思設計了一系列的麵塑樣式,有小麥、玉米、雜糧組成的「五穀豐收」;農民採摘葡萄的喜慶場景;萬榮特產三白瓜喜獲豐收的場景等等。
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手也越來越多,在解雲仙店鋪工作的有陪讀的家長、沒有經濟來源的家庭主婦以及村裡的貧困戶。縣裡陪讀的家長在解雲仙這裡上班時間自由,送了孩子上學來做工,孩子放學就回家。有的家庭主婦白天要照顧家裡,解雲仙就讓她們晚上來做工。「男人幹不了精細活,我就讓他們幫忙裝車。」
為了使麵塑這一民間藝術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解雲仙在當地婦聯的支持下,無償培訓學員800餘人,讓更多的人學習這一傳統手藝,帶領他們不斷增收致富。前不久,運城市婦聯舉辦的「河東巧姐」直播帶貨活動,更使得解雲仙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有很多外地客商打來電話表示想與她要合作,還有許多人打電話給她,想成為她的學徒,她都爽快答應,而且都是免費教學。在解雲仙眼中,傳承就是她的責任和義務,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加入進來,是她最開心的事情。
不少學校也邀請解雲仙前去為學生們作麵塑課堂指導,解雲仙為孩子們詳細講解麵塑的相關知識,並通過手把手的教學和示範,讓孩子們掌握麵塑的基本方法。「傳承也要從娃娃抓起,我去學校教課,孩子們不僅學習傳承了麵塑技藝,也收穫了快樂。」解雲仙自豪地說。
在解雲仙的影響下,其子趙銳從小痴愛麵塑藝術,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跟隨母親學習麵塑。趙銳捏制的麵塑作品,將民間藝術與現代美學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新派麵塑。2019年10月,趙銳被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萬榮麵塑」的代表性傳承人,他還成立了萬榮麵塑藝術研究所,和母親解雲仙潛心研究麵塑文化,組織培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麵塑、傳承麵塑,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更好地為群眾服務、為社會服務。
2013年,解雲仙被山西省文化廳授予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萬榮縣城鎮雲仙傳統工藝麵塑鋪被山西省婦聯授予「三晉巧姐」手工藝就業創業示範基地;2018年,萬榮縣城鎮雲仙傳統工藝麵塑鋪榮獲運城首屆五小企業(群星燦爛)工業產品博覽會工藝大師技能演示金獎。她還多次獲得省、市、縣「三八紅旗手」和「巾幗女傑」等榮譽稱號。傳承創新帶動致富的路上,解雲仙將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