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在秋分時節寫的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秋之圖,讓人留戀不舍
過了白露就是秋分。秋分的分就是平分的意思,也就是說,在秋分的這一天,晝夜是等長的,而過了秋分以後,就變成晝短夜長了。秋分有三候。一候是雷始收聲,二候是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雷始收聲是指秋分以後,就不打雷了,因為打雷,通常認為是陽氣盛而打雷。秋分以後,陰氣開始旺盛,就不再打雷了。
二候蟄蟲坯戶,是指因為天氣變冷,所以小蟲子都躲進了洞穴裡,並且把洞口用細土給封上,以減少寒冷。
三候水始涸,在秋分以後,降水量開始減少,因此湖泊和河流當中的水量就變少了,有些低洼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乾涸。
這時候的氣溫很宜人,天氣涼爽,秋高氣爽,是一年當中登高的好時節,也是一年當中難得的好天氣。因此人們的心情也非常的舒爽。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美妙的詩歌是描寫秋分節氣的。像劉禹錫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又像孟浩然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而寫得最美的當屬王維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空曠的山林,剛剛下過一場秋雨。涼爽的天氣讓人感到秋天的到來。明月照耀在松間,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裡一陣喧鬧,浣紗女們成群的歸來。荷塘裡蓮葉動了,從蓮葉叢中,劃出了一隻漁船。春天的芳菲回去就讓她回去吧,王孫可以自由自在的留在這秋天的山中。
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歌也像是一幅明豔的《秋之圖》。
前兩句寫山景。空曠的山野,剛剛經歷了一場秋雨。天氣涼爽下來,整個人都感覺到了秋意的襲來。
第二句,寫到明月照耀在松間,清泉緩緩的流淌在山石上,一派恬靜的景象。
第三句出現了動感,竹林喧囂,浣紗女們邊說笑邊走過來,蓮葉波動,漁船從蓮葉間駛出。一派美好的景象。
最後一句,由上述美景,作者情不自禁的詠嘆,春天走了就走吧,美好的秋天也同樣讓人留戀啊。一切可謂水到渠成。
通過這首詩歌,人們也獲得那種賞心悅目的感覺。似乎也能體味到作者的那種心情的喜悅,既有看到美景的愉悅,又有心情平靜所帶來的歡喜,在大自然的美景前,一切煩心事都煙消雲散。人的心靈得到了洗滌。只留下內心長久的平靜與歡喜。
王維篤信佛教。在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世事的紛紛擾擾,皆已拋在腦後,保有內心的一份安寧與滿足。這也是很值得我們後來者學習與借鑑的。人的滿足感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東西,而在於他的內心獲得真正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內心幸福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