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屬於偽科學
先來說說心理學是什麼東西吧,心理學的來源:
心理學的英文是psychology,來源於古希臘,意思是「靈魂之科學」。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全世界都公認靈魂不符合科學的任何條件,所以它不屬於科學的範疇,因此心理學的對象就把靈魂改為心靈,「靈魂之科學」就變成了「心理之科學」。
那到底什麼東西才能被稱做科學呢?讓我們先分析科學到底是什麼吧,對科學的定義是: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科學的分類:
現代科學分為三類,自然科學(例如: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等),研究個人和社會的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以及研究抽象概念的形式科學(例如邏輯,數學,計算機科學)。
所以心理學就是研究個人和社會的社會科學,符合科學的分類,但很多人就不服了,給心理學戴上一個「偽科學」的帽子,具體原因有如下:
1、這些人覺得「科學」就得有嚴格的實驗操作和嚴密的邏輯推理,比如像物理,化學等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硬核」自然科學。心理學摸不著、看不見,且人的心理變幻莫測,是難以控制的變量,要對它進行操作和研究,似乎有點不靠譜。
2、這些人認為一旦出現了心理問題後,經過諮詢治療很快就能康復,結果卻失望了。
對「偽科學」說法的解釋說明:
對於第一點的解釋說明:沒錯,我承認心理學也是有它的局限性,用儀器進行心理實驗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於儀器本身會干擾正在研究的心理和行為的表現。因為儀器也是一種刺激,並有暗示實驗目的的某些知覺線索,被試可能會感受到這些線索的意義而作出符合實驗情境的預期行為或產生不自然的行為。因此,藉助儀器所得出的實驗結果往往外在效度低,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表現有一定的距離。
對於第二點的解釋說明:我想說,確實心理諮詢的效果不容易見效,但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瞬間愈病的藥,任何治療都需要時間和過程,心理諮詢也是一樣的。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化三尺冰塊不可能一蹴而就。況且不單單是心理學,其它身體疾病的治療難道也能立馬見效嗎?這對心理學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雖然心理學有缺陷,但是:
心理學是一門正在逐漸走向成熟的學科。1982年,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正式成為國際科學聯合會的會員,這證明了心理學的學術地位。心理學中不少研究領域的研究方法,都跟自然學科的研究方法相似。如今,心理學的各個領域,從實驗控制、統計學分析,直至結論的提出,都已經採取了嚴格的科學設計,制定了統一的科學標準。
然後,心理諮詢想要收到好的效果,不僅需要諮詢師具備豐富的經驗技能,還需要來訪者的積極配合。所以,對於心理諮詢這件事,我們要有正確的理解和現實的期望,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因為短期未見到效果,就否定心理諮詢,否定整個心理學。
總結一下:
其實心理學也是一門規律性的學科,就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的發生和規律性的學科,歸納提煉出一些人類和動物共有的規律,然後再在生活中推廣應用。心理學是科學的一種!
別再把算命和心理學扯一起了!
為什麼人們熱衷於算命?哪些人又特別樂於算命呢?
從古代就出現的手相,面相,骨相,八字等關於算命的項目,從古至今的人們都一直對這些保持高度的熱情,對算命樂此不疲。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人們對未知,未來的日子的不確定性而產生恐慌。
而樂於算命的往往是這兩類人: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為啥呢?
上層階級對於自己的權利和財富的不確定性而恐慌,下層階級對於自己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感到茫然無助。
那麼,算一卦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我不敢說算命一定是假的,但能肯定的說,現在算命不被科學所承認,因為算命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無法被驗證,實驗。
有些人覺得算卦之後靈驗了,很可能也是心理引導著行動帶來的改變,而不是所謂的「破災」起的作用。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這麼準,算命和心理學掛鈎,算命就是心理學。
在此,我想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或動物的心理狀態、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及其行為的學科,絕非研究命理的。
那麼為什麼算命大師總能算到你的心理呢?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一個心理學名詞叫做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
肖曼·巴納姆是一個有名的雜技師,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自己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人們都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覺著它精準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其實呢?這些描述是很模糊的,通常也具有普遍性,能在很多人身上得到驗證,因而也適用於很多人。比如:「你雖然表面經常對人笑呵呵,但有時候你會感覺自己很無助,孤獨。」這句話好像能戳中你,然而不僅僅是你,大多數人都能被戳中。
喜歡算命的人,往往是對於人生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懼和迷茫的,這些人很容易被外界暗示。當他們心情低落,無助時,感覺就像大海中迷失的小船,沒有指南針,任由其飄蕩。這時候,他們十分容易遭到他人的暗示,對他人的依賴性更強,算命先生藉助巴納姆效應,揣摩了人的內心感受,求助者立刻就會得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說的話,求助者自然就會深信不疑。沒有方向的船,只要稍微受到一點推力,就容易被推力帶著跑。
算命這件事運用了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但絕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活起居、工作習慣、心理變化和發展的學科,最終的目的是治療和改善人性的弱點;而算命卻是運用心理學中一部分內容做推演,斷章取義,沒有科學依據,最終利用人性的弱點為自己謀利。
看完這個,你還會對星座深信不疑嗎?
首先先解決這個問題,什麼是星座呢?
星座是指佔星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之一,亦指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自從古代以來,人類便把三五成群的恆星與他們神話中的人物或器具聯繫起來,稱之為「星座」。
但是!佔星術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歷史上五個最具代表性的實驗就論證了這個問題。
1958年英國倫敦的2000名新生兒肖恩·卡爾森的「佔星學雙盲實驗」巴納姆效應詹姆斯·藍迪的百萬賭注馬塞爾·貝迪德醫生在這篇文章我只挑選馬賽爾的故事來展開論述,證明佔星學是不是科學的。
馬塞爾·貝迪德的故事:
法國研究人員曾把臭名昭著的殺人狂馬塞爾·貝迪德的出生日期等資料寄給一家自稱能藉助高科技軟體得出精準星座報告的公司,沒過幾天,實驗人員就拿到了這樣的結果:
他樂觀開朗,聰明活潑,有愛心,熱愛和平,正義感十足等等正面評價。並且預測在1970~1972年間會有感情生活。
然而,這個全是優點的貝迪,是一位法國醫生,同時他也是一名被指控的連環殺手,他的手下至少有60條亡魂。他在一家精神病院實習後來創辦了一家診所,不久便因涉嫌非法手術和添加藥物而引起爭議,儘管最初他逃避掉了任何法律訴訟,但當他家裡傳出惡臭和濃煙時,他被拘捕,警察在房子中發現了人體器官,審判之後,馬塞爾·貝迪德早在於1946年5月25日被處刑了!根本就沒活到1970年!
接著同樣搞笑的是,他們又把希特勒的生日資料發送給其他星座研究公司,還招來50多位不知道希特勒具體生日的星座愛好者參與討論。結果,星座公司並沒有準確地說出希特勒的性格,還與之前一致地預測出希特勒「富有愛心,熱愛和平」這些正面評價。
看到這兒,你是不是也明白點兒什麼了?
現代科學普遍將佔星術判定為一門偽科學。對佔星術的批評包括它依賴於猜想,無法提供假說,難以證偽,並將自然現象以現代科學無法證實的超自然原因進行描述。有研究認為佔星術持續流行的原因可以通過心理學方法解釋為一種認知偏見。星座同樣像算命一樣,利用了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利用大而泛的模糊概念,框定了大部分人,使他們成為星座的狂熱粉絲。
所以,心理學不是偽科學,佔星學才是偽科學!
對心理學家撒謊,會不會被識破?
當你對心理學沒有任何了解的時候,讓你突然面對一位資深的心理學家,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會不會覺得對方目光深邃、心靈敏感?會不會擔心自己某一個不經意的表情或動作,就被對方看穿了心思?會不會擔心說了謊言瞬間被拆穿,並被猜透此行為背後的動機?
有這樣的想法十分正常,畢竟很多人對心理學家的認識,都是從影視中獲得的。比如美劇中的《千慌百計》,這部劇就是講述通過微表情解決罪案,打贏官司的美劇。片中男主角是一位神人級的人物,因為它能通過微表情辨別出一個人的情緒,不僅普通人看不出來,甚至連當事人都沒察覺到。
這些情節確實會讓人對心理學家產生一種誤解,認為他們可以透視眼前人的內心活動。其實,這些都是影片渲染出來的,有誇張的成分。你只看到了電影中的男主角可以瞬間讀懂微表情,卻不知道瞬間識別微表情還需要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問對問題」,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有效刺激源」,以此突破對方的心理防備。
心理學家通常都是依據人的情緒表現和外在行為等,來研究人的心理。或許,他們可以根據某個人的外在特徵或測驗結果,來推測這個人的內部心理特徵。除非他具備超感知能力,否則的話,任憑他的經驗有多豐富,也不可能一眼就看穿他人的內心世界,更無法迅速判斷一個人是否在說謊。
所以說,面對面坐著就能把人心看穿,這樣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也不存在如此超能的心理學家。今後,跟學心理學的人在一起聊天,或是面對資深的心理專家時,千萬別傻到去問:「你是心理學家,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別不相信,識謊專家可能還不如你呢!
美國有研究顯示,一個普通人分辨謊言與真話的平均正確率大概是54%。事實上,判斷正確或失誤,各佔50%的機會。這也就是說,人們對說謊行為的識別準確率並不顯著高於隨機判斷的概率。
至於警察、偵探、心理學家等對識謊能力要求較高的職業人群,雖然他們自認為識別謊言的能力高於普通人,但其實他們跟普通人沒什麼明顯的差異,甚至還有可能低於後者,因為他們更傾向於對自己所持懷疑的證實,並相信自己的主觀經驗。
是不是只有變態,有病的人才去做心理諮詢?
當我們發現一個人心裡有癥結總也解不開,建議他去找心理諮詢師聊一聊的時候,往往會遭到強烈的抗議,他會強調「我沒病」;還有一些人,也想去找心理諮詢師談談,但過不了心裡那道坎兒,要跟自己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
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中國人比較好面子,強調「家醜不可外揚」,把有了心理困擾視為一件不光彩的、見不得人的事,傾向於自己解決。如果直接去找心理諮詢師,擔心被人知道後,被說成是精神病。再者,為了謀求利益,很多媒體就抓住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在呈現和心理學相關的話題內容時,喜歡選擇和炒作心理變態。
這真的是一個天大的誤解!誰說心理學家只研究變態的、有病的人呢?
大多數心理學研究都是針對正常人的,比如兒童情緒的發展、性別差異、智力、老年人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較等,這都是心理學研究的內容。精神病學屬於醫學領域,精神病學家是醫生,他們要面對的是心理失常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變態者」。
精神病學家跟其他醫生一樣,在治療精神疾病時需要使用藥物,這一點是任何心理諮詢師都不會做的事。諮詢師雖然也關注精神病人,但絕對不會使用藥物對其進行治療。
據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有30%的人會定期看心理諮詢師,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你能說這麼多人全有病嗎?悲傷和困苦是生命中不可迴避的一部分,人人都會遇到,如果壓抑在心裡解不開,就可以尋求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面向的是正常的群體,大部分人都會有的情緒、溝通、婚戀困擾等。至於那些變態人格、確診的神經症、其他精神障礙等問題,已經超出了心理諮詢的範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是不是遇到問題,就能找心理諮詢師聊聊天,讓他幫忙出個主意?
錯!心理諮詢真不是聊天那麼簡單,會談不過是一種形式,諮詢師會更多地傾聽,秉持「中立」的態度,讓來訪者發現和看到自己的問題。至於最後要做什麼樣的決定,諮詢師是不會直接給出建議的,他們的工作是助人自助,與來訪者一起探索,讓他們做出改變的決定。
有朋友是心理諮詢師,找他給自己作諮詢不是更方便?
不可以!心理學專業的朋友只能給你一些建議,但不能做你的諮詢師。諮詢過程要避免雙重關係,否則會違背諮詢倫理,也影響療效。
你是心理學家?給我催眠吧!
「你是學什麼的?」
「心理學。」
「你會催眠嗎?」
「不會。」
「你不是學心理學的嗎?」
「誰說學心理學,就一定會催眠?」
你是不是也曾想當然地以為,心理學家都應該會催眠術?真這麼想的話,可能是你電影看多了。有些電影在描述心理學家使用催眠術時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為了商業炒作而對催眠術的作用進行了誇張甚至扭曲,讓人對心理學的認識產生了誤解和片面的認識。
催眠術源自18世紀的麥斯麥術。麥斯麥實際上運用了一種常見的催眠手法——引導性想像,通過形象地想像身體的病痛被治癒(液體在身體內流動,把病痛帶出體外)這一心理過程,引起身體相關的生理變化,從而治療身體的病痛。
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會催眠,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在心理治療中使用的方法之一。現實中絕大多數心理學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術的,他們更傾向於用實驗和行為觀察等更為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
催眠和睡眠不是一回事。人在催眠狀態下,腦電波為8~13Hz;而在深度睡眠狀態下,腦電波為0.4~4Hz,兩者有生理上的區別。在輕中度的催眠狀態下,受術者的肌肉放鬆,頭腦甚至比清醒時還要敏銳。
有人對催眠心存恐懼,擔心在這種狀態下自己無法說謊,會讓所有的秘密暴露出來。
放鬆點兒吧!催眠不是非要你說出真相的魔術,在催眠狀態下,受術者不會完全喪失個人意志,依然可以說謊,且謊言未必能被檢測出來。同時,受術者依然有很好的自我保護與自我控制能力,不會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想要通過催眠了解他人內心的隱私,是不太可能實現的,除非他願意告訴你。
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催眠?
這個問題,真的是因人而異。面對同一個催眠師,受術者的敏感性也是有很大差別的,5%~20%的人不能完全被催眠,大約15%的人很容易被催眠,大多數人介於這兩者之間。臨床催眠實踐證明,注意力集中、身體易於放鬆、感受性高、想像力豐富的人,更容易進入催眠狀態。
什麼樣的人不能被完全催眠呢?
6歲以下的孩子,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很難進入催眠狀態;受術者本身有精神病,思維混亂,精力不夠,抑或是智力低下,自然也無法全身心地聽從催眠指導語;還有本身極端抗拒催眠的人,也不可能將其催眠。
總而言之,催眠是「兩情相悅」的事,你永遠無法催眠一個不願被催眠的人,就像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道理如出一轍。
心理學不就是解夢分析嗎?
很多人對心理學的了解有些片面,一提到它就會聯想到解夢。這也很容易理解,多數人都覺得催眠和做夢是很奇妙的體驗,一直以來被視為透視人內心世界的途徑,而人本身的好奇心又促使著他們樂於去挖掘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秘密。同時,這種誤解的產生,也跟弗洛伊德的理論有很大關係。
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而他的理論中最有名的就是解夢,因此很多人就很自然地把弗洛伊德的理論等同於夢的解析。好萊塢電影對人的認知影響也很大,比如《愛德華大夫》是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票房很高,也使得精神分析題材在電影界盛行。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就是解夢,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也是很多人將夢跟心理學家聯繫起來的原因:「晚安,做個好夢,明天拿出來分析一下!」
其實呢,解夢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療技術之一。如果把心理學比喻成一片熱帶雨林的話,那麼解夢不過是這片雨林中的一株樹木,不能代表整個心理學。
總結:
有誤解並不可怕,無知者無罪,最怕的是有偏見。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後,能打破以往對心理學的誤解,重新正確認識心理學這門科學。希望我能給你帶來收穫!如果你覺得有什麼關於文章的遺漏和其它想法,歡迎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嗨!親愛的陌生人,我是淺月科普,如果你喜歡我的話可以點讚和關注我,帶你走向新世界的大門,為你解密複雜又美麗的人心與各種有趣的科學知識。別人的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一次皺眉裡都可能藏著各種神奇有趣的情緒,而且很多情緒對於大眾都有共性。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值得我們去深究和分析。我會持續推出精品的,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