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不可不讀的佛經——《維摩詰經》

2021-02-23 靈隱寺

《維摩詰經》簡稱《維摩經》,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羅意即「淨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又名《淨名經》或《說無垢稱經》。

《維摩詰經》是佛陀在毗舍離城附近的庵羅樹園所講,聽法大眾包括諸大菩薩、天龍八部及僧俗四眾等四萬餘人。當時,寶積長者子帶領五百位長者子與會,特地請佛陀開示如何修習並成就菩薩淨土。佛陀揭示了「心淨則佛土淨」的基本思想後,借著維摩詰居士生病的因緣,宣講大乘菩薩出世入世不二的義理。

敦煌文物珍品:敦煌出土紙本畫《維摩詰經變》

年代:約9世紀(中唐)

尺寸:70×33.8cm

材質:彩色紙本

原始保存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現存地: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汙而稱的人。維摩詰是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

《維摩詰經》共有三卷十四品,上卷介紹維摩詰運用種種方便法門,攝化不同階層,讓普羅大眾都能了解佛法大意。中卷以維摩詰生病為緣起,文殊菩薩代佛陀前往探視,在一問一答間深入空義,論及如何觀察眾生現象、通達佛道、入不二法門等大乘修持心要。最後透過香積、阿閦佛國諸菩薩的示現,闡釋大乘菩薩不住世間也不離世間、隨順所緣的慈悲與智慧。

該經旨在宣傳大乘般若空觀,宣傳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煉成佛,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方便法門。其中提出的「不二法門」見地,消解一切矛盾,泯滅一切對立,主要表現在心淨佛土淨、在欲而行禪、處塵而不染、無住而生心等方面。

《維摩詰經》雖然經義深奧,但是辭藻簡練優美,尤其運用對話和戲劇的表現手法,例如文殊問疾、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胡適評註本經是「半小說體、半戲劇體的作品」。

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學士最愛清談與《維摩經》,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維摩詰經》中佛教教義、文學手法之影響,大量反映惡報、地獄等場面。僧肇在讀《道德經》有 「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之感嘆,後來讀到《維摩詰經》,決定出家。《高僧傳》也有記載支遁在山陰講《維摩經》的事跡。王安石作過一首《讀〈維摩經〉有感》的詩:「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香塗共一空。宴坐世間觀此理,維摩雖病有神通。」

《維摩詰經》的「不二法門」思想,深深影響了禪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謂的「動靜不二,真妄不二,維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門。」《維摩詰經》對漢傳佛教甚至中國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唯心淨土」、「煩惱即菩提」、「芥子納須彌」等論述,在禪宗、天台、華嚴各宗的法要種均有所體現,而像是大家常說的「不二法門」、「出淤泥而不染」、「香積天廚」等詞彙也是出自《維摩詰經》。

相關焦點

  • 認識《維摩詰經》|釋迦牟尼佛給的封號,不可思議、真不可思議
    《維摩經》專欄:02篇《維摩詰所說經》,又稱《維摩詰經》、《說無垢稱經》。在本經的最後,阿難問釋迦牟尼佛要如何稱呼此經,佛陀回答:「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有這麼不可思議嗎?
  • 蓮池大師:佛經不可不讀,否則就與無價之寶擦肩而過
    蓮池大師:佛經不可不讀,否則就與無價之寶擦肩而過「佛經不可不讀 」(摘自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原文】 予少時見前賢闢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視,罔覺也。偶於戒壇經肆,請數卷經讀之。始大驚曰:不讀如是書,幾虛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過目者。可謂面寶山而不入者也。又一類,雖讀之,不過採其辭,致以資談柄,助筆勢。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謂入寶山而不取者也。又一類,雖討論,雖講演,亦不過訓字銷文,爭新競高。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實踐者。可謂取其寶把玩之,賞鑑之,懷之,袖之而復棄之者也。雖然,一染識田,終成道種,是故佛經不可不讀。
  • 維摩詰造像兩軀賞析
    其實是維摩詰 維摩詰是梵語Vimalakirti的音譯,意譯為「無垢稱」,意即以潔淨無染汙而著稱者,世人一般以「維摩」略稱之,其為古天竺吠舍釐城一位神通廣大精諳佛法的長者居士,佛經記述其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憚悅為味。」
  • 佛陀箴言:天眼看宇宙像芒果|智慧法語|維摩詰經_鳳凰佛教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維摩詰經》:「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註:天眼通是五通之一,那麼天眼究竟能看多遠,又能看到什麼?
  •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天眼第一也照樣被維摩詰居士懟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第18課今天繼續講《維摩詰經(上師念誦傳承)下面我們接著講《維摩詰經》。這部經典從下周開始,每周講兩堂課。一直講到九月十號左右,然後也許會暫停一個月。有些人可能會不耐煩:「要講就全部講完嘛,不講就乾脆別講!」
  •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
    文字整理:靜怡苑心靈樂園第21課今天繼續講《維摩詰經》。本來明天也要上課,但由於我有其他事情,所以周二的課調到周三,後天再講。下課後,喇榮這邊的道友稍微安住,有些事情要交代一下。如果將《維摩詰經》拍成一部電影,不以賺錢為目的,屆時十大弟子輪番出場,應該十分精彩,對吧?以後有金剛娛樂法會的時候,我們就請十一個人來分別飾演迦旃延、阿難、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為每個出家人開示,讓他們難堪、不好意思,然後一直這樣……(上師模仿手足無措、撓頭狀,眾笑)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 《維摩詰經》「以因緣故諸法生」的基石上,契入中道不二法門
    《維摩詰經》,直從無我離相而趣入。在等觀中,煩惱、菩提、一切法是同樣的空無別異,展現空與業報並存的生命觀。在「以因緣故諸法生」的無差別基石上,契入中道不二法門生病的人,常會抱怨「為什麼是我?」身體病苦,內心更苦,甚至影響病情的發展。
  • 淺談《維摩經》的文學審美|王維別號王維摩,深受維摩經影響多深
    最早譯本是嚴佛調於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譯出的《古維摩詰經》, 二卷,已佚。第二譯是吳支謙《佛說維摩詰經》,二卷,是支謙早期(221年)的譯作,流通於當時中國約有一百七十多年,也是現存最早的《維摩經》譯本。
  • 《維摩詰經》所言平等行食,法食平等,維摩詰居士的煩惱與解脫
    因此,當他乞食乞到維摩詰居士的門邊時,那位大富年長者就來啦一次「乞食論道」,並給出一連串的「攝食標準」。顯而易見,那時候的須菩提還沒搞明白不二法門,因此聽都聽不明白,只能回身就走,連自身的缽都害怕拿。維摩詰居士便叫住她說:「取缽勿懼。」——別怕,還是把飯拿以往吃否!供給出家人是應當的,可是你可以了解如何吃這缽飯,才不枉費了那份供給。
  • 佛陀時代第一居士:維摩詰
    所以經中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種不可思議的宿世妙緣,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範,維摩居士則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早期經典之一,又稱《維摩詰所說經》《淨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我們身處在高速發展、節奏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能夠聽到佛法、誦讀佛經,並且按照佛所說的去修行,是不容易的事。 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三皈依文》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我們能夠見到佛經、聽聞佛法,並且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要努力精進,不會再悖離佛法,而要深入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用大海般廣闊的智慧,來破除我執煩惱。
  • 讀佛經,大話姻緣好合
    自二千多年前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佛經被大量翻譯成漢文,佛學裡的「因緣」概念在佛經裡出現,但佛經的漢文翻譯是建立在已有的華夏文化之上的,因而「因緣」二字的文化元素應該可以追溯到更早時期。姻緣大約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因緣」概念的影響而產生形成(未經考究),二者在義上基本是相通的,只是在姻緣裡因為有女方的加入,用來特指婚姻的緣分。
  • 佛經讀不懂,就可以不讀嗎?
    在我接引學人的過程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佛經讀不懂」。對於沒有接觸過的學人,講這句話,還比較好辦,就怕遇到那種看似老學,懂了一些些,但卻很不切實際的那些人。昨天遇到一人,我跟他說讀佛經,想結緣佛經至他處。他除了來老套的:佛經讀不懂。
  • 《火中金蓮維摩詰》之 我與維摩詰的因緣
    他說:發弘法利生的心,將來的中國,不缺科技,不缺經濟,不缺大佛,也不缺大廟,中國佛教呼喚高僧,有高僧的地方,才能夠為一方的老百姓真正的消災滅難、開啟心智。我受到了他的教誨,從內心深處發起了弘法利生的堅定信心。接著我問他說,我學哪一本經?怎麼樣才能夠和社會接軌?
  • 一舉四得抄佛經(附:抄經禮儀)
    大乘佛教特別強調受持、讀誦及書寫經典的功德,如《法華經·法師品》雲︰「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故寫經的目的,多為自己或父母、師長、子女等祈禱消除災難、增長福報、增延壽命、成就心願。書寫之時,態度虔誠。甚至淨室齋戒,以金、銀泥,或以香汁和墨書寫,還有以血書寫經典顯示其至誠。
  • 佛法漫談:維摩詰經,天女散花,諸大弟子粘滿身,菩薩自清淨
    在《維摩詰所說經》中記載,一時釋迦牟尼佛帶著諸弟子大眾去看望維摩詰,文殊師利菩薩和維摩詰居士相互講論佛法開示大眾。這個時候,在維摩詰的室內,有一個天女見此殊勝的情景即出來散下無數的天花來讚嘆。舍利弗聽完天女的訓誡後,只好轉個彎問天女說:你來維摩詰房間多久了啊。這個時候可絕了,天女回答說:我來到這裡,就像是您老成道解脫的時間。我們都知道這個舍利弗是比佛陀年齡大的,舍利弗早前就已經當老師了,還收了很多的弟子。後來皈依佛陀。這個回答很絕妙啊,你覺悟多久了,我就在這裡多久了。舍利弗只好說:你在這裡很久了吧。
  • 金華維摩禪師故事
    維摩,又稱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意思是潔淨、沒有染汙的人。著名的文官,詩佛王維,字摩詰,合起來就是「王維摩詰」。還有蘇東坡、白居易、謝靈運,袁宏道,龔自珍等都自比維摩居士,留下了大量的詩歌。《維摩經》,又稱《淨名經》、《維摩詰經》、《維摩詰所說經》、《不可思議解脫經》,在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中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