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簡稱《維摩經》,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羅意即「淨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又名《淨名經》或《說無垢稱經》。
《維摩詰經》是佛陀在毗舍離城附近的庵羅樹園所講,聽法大眾包括諸大菩薩、天龍八部及僧俗四眾等四萬餘人。當時,寶積長者子帶領五百位長者子與會,特地請佛陀開示如何修習並成就菩薩淨土。佛陀揭示了「心淨則佛土淨」的基本思想後,借著維摩詰居士生病的因緣,宣講大乘菩薩出世入世不二的義理。
敦煌文物珍品:敦煌出土紙本畫《維摩詰經變》
年代:約9世紀(中唐)
尺寸:70×33.8cm
材質:彩色紙本
原始保存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現存地: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汙而稱的人。維摩詰是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
《維摩詰經》共有三卷十四品,上卷介紹維摩詰運用種種方便法門,攝化不同階層,讓普羅大眾都能了解佛法大意。中卷以維摩詰生病為緣起,文殊菩薩代佛陀前往探視,在一問一答間深入空義,論及如何觀察眾生現象、通達佛道、入不二法門等大乘修持心要。最後透過香積、阿閦佛國諸菩薩的示現,闡釋大乘菩薩不住世間也不離世間、隨順所緣的慈悲與智慧。
該經旨在宣傳大乘般若空觀,宣傳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煉成佛,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方便法門。其中提出的「不二法門」見地,消解一切矛盾,泯滅一切對立,主要表現在心淨佛土淨、在欲而行禪、處塵而不染、無住而生心等方面。
《維摩詰經》雖然經義深奧,但是辭藻簡練優美,尤其運用對話和戲劇的表現手法,例如文殊問疾、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胡適評註本經是「半小說體、半戲劇體的作品」。
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學士最愛清談與《維摩經》,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維摩詰經》中佛教教義、文學手法之影響,大量反映惡報、地獄等場面。僧肇在讀《道德經》有 「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之感嘆,後來讀到《維摩詰經》,決定出家。《高僧傳》也有記載支遁在山陰講《維摩經》的事跡。王安石作過一首《讀〈維摩經〉有感》的詩:「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香塗共一空。宴坐世間觀此理,維摩雖病有神通。」
《維摩詰經》的「不二法門」思想,深深影響了禪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謂的「動靜不二,真妄不二,維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門。」《維摩詰經》對漢傳佛教甚至中國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唯心淨土」、「煩惱即菩提」、「芥子納須彌」等論述,在禪宗、天台、華嚴各宗的法要種均有所體現,而像是大家常說的「不二法門」、「出淤泥而不染」、「香積天廚」等詞彙也是出自《維摩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