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石灣陶瓷便是佛山一張亮麗的「名片」,正因為它,佛山才有了「南國陶都」的桂冠。最早知道南風古灶是通過朋友的一條朋友圈,一座500年仍在使用的古窯。對於年紀大的東西,我都特別感興趣,這次佛山行,將它作為第一個景點,就是為了感受一下它的溫度。南風古灶景區主要由南風灶和高灶組成。其實應該叫窯,但是石灣人親切的稱之為灶,就像家裡煮飯用的老灶臺一樣。
一進入景區就看到一個沿著山勢而建的階梯,階梯兩邊就是四五百年窯火不絕,載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的南風灶和高灶。
南風灶建於明正德年間,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長234米,依山而建猶如一條長龍,所以被人們稱之為「龍窯」。因為窯口是朝著南方的,所以稱之為南風灶。但是即便年紀那麼大了它卻依然在燒制陶器,背後巨大的古榕樹和旁邊一支方形的煙囪像是南風灶的保護神一直守護著它。
聽導遊小姐姐說南風灶和高灶現在是一年輪換一次使用,今年輪到了南風灶。每月的12、28號會有兩次燒窯的儀式,我去的當天是27號,來早了~哈哈哈,不過此時正在溫窯,在窯口也能摸到是暖的。
南風灶的煙囪和高灶的煙囪區別很大,南風灶的是方形的煙囪,據說是當時的條件只能造出方形的。
階梯的另一邊就是建於明萬曆年間,有400多年歷史的高灶。高灶的結構和操作方法與南風灶是一致的,之所以叫「高灶」,是因為這條龍窯建在高廟的後面。窯主希望它能承接高廟鼎盛的香火,所以取名「高灶」。此時的高灶和旁邊的南風灶相比就略顯冷清一些,畢竟今年人家休息了嘛,哈哈哈~
在南風灶和高灶的頂端位置,有一幅由近萬塊碎陶片組成的壁畫——瑞龍獻寶,這些陶片有的出自南風古灶的古窯群遺址,有的出自唐宋時代的 南海 小塘石村,還有的是新石器時代的河石貝丘,這些碎陶片印證了石灣五千年光輝燦爛的陶製歷史,特別有紀念意義。
在古灶後面有一棵神奇的榕樹,樹齡已有400多年,因此也被稱為「古灶神榕」。為什麼稱它為神榕?那是因為古樹真的很頑強,長在巖石上,沒有泥土卻能幾百年來枝繁葉茂,更厲害的是它長在古龍窯尾的位置,燒窯的溫度極高,但是卻依舊欣欣向榮。
跟著指引,尋找藏在南風古灶裡的小驚喜~
林家廳距離高灶很近,能看到高灶的圓煙囪。林家廳建於明代,原本這裡是林家的家廟,後來林家兄弟三人將家廟改作居室,稱為林家廳。深三進,是頗具特色的祠堂民居合一的嶺南建築。
門口的陶瓷畫也是一件各國文化交流的代表作。
還未進入林家廳就聽到屋裡在唱粵劇,要知道, 佛山 也是粵劇的發源地啊,於是默默在屋裡聽了一小段,雖然聽不太懂,但是其間的韻味和曲調的婉轉悠揚和著老房子的背景,讓人久久不能忘記。
在炎熱的古灶邊上有這樣一個陰涼且潺潺流水的馬槽瀑布。為什麼叫馬槽瀑布,一開始還沒明白,到了現場才發現,這每一個凹凹都是真的馬槽,據導遊小姐姐說,這是景區去各地收來的真的馬槽。
不知不覺間,就到了制陶師傅表演的時間了,於是趕緊前往展館。除了制陶表演,展館裡還有各式各樣的陶製商品,很多都是非常接地氣的文創產品, 比如 佛山 的醒獅,砂鍋三件套(瓦煲、湯煲、藥煲)......
這位表演的李師傅從16歲開始就在學習陶藝技術,至今已經有30多年,在他的手上,一塊陶土變成一個瓶子也就3分鐘不到的時間,簡直就是「拉胚魔術手」。
當我還在找角度構圖拍攝的時候,李師傅轉眼就拉好了~
表演結束後我就在村子裡轉了一下,村子裡多數是明清時留下的老建築,一磚一瓦都有著它的故事,還有很多非常別致的小店,還未進門就十分地抓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