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王欽峰:法國在廣州灣的殖民冒險是一場失敗

2020-12-25 澎湃新聞

廣州灣是聞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一子,而廣州灣研究卻被視為中國租借地研究的「一片窪地」:許多基本史實尚不清楚,許多問題領域未有涉及。在「法國租借地廣州灣學術譯叢」的序言中,嶺南師範學院王欽峰教授將廣州灣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評述了廣州灣研究的進程,並著重介紹嶺南師範學院近年來開展廣州灣研究的狀況。「首屆廣州灣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後,廣州灣歷史研究資訊團隊對王欽峰教授進行訪談。

王欽峰教授

從法國文學到法國租借地

問:

您是1998年來湛江工作的,那何時開始涉足廣州灣研究的?

答:

我在2012年開始涉足廣州灣這個課題。在2012年中法文學會議(「中法文學與文化暨盧梭誕辰300周年學術研討會」)之後,我們正式啟動了廣州灣譯介項目,利用市裡的立項支持,開辦研討會和一些大型的相關的科研工程。當然,龍鳴教授和景東升博士前往法國搜尋資料對於我的廣州灣研究來說是有一定的助推作用的,但對於我個人而言,選擇研究廣州灣的主要原因是,廣州灣也是一個中法比較文化的課題,研究這個課題同樣可以延續我原來所從事的比較文學和法國文學研究。再者,從單位的角度說,自從2012年6月我擔任了嶺南師範學院地方文化研究院(今嶺南文化研究院)負責人後,我考慮,必須確立我們這個研究機構的工作重點。而作為中國租界史、湛江市近現代史和湛江市文化建設中所缺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廣州灣研究理應成為我們機構建設的一個重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設立了廣州灣研究所。

我本人當時是願意接受這個挑戰,去擔任地方文化研究院的負責人的,這種意願主要跟廣州灣的存在有關。廣州灣是法國租借地(作為殖民地的一種),而我之前一直研究法國文學,某種意義上說,這兩者都屬於廣義的法國文化的範疇,是相通的。由於比較了解法國文化,再加上已在湛江生活多年,我也很了解湛江本地的歷史文化、族群和地理環境,所以我們的廣州灣項目進展比較順利。

2012年6月,學校有意成立地方文化研究院,當時我們召開了一個整合機構的懇談會,意向設立廣州灣研究所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等。7月,我向學校提交了建設地方文化研究院的報告,提出設立11個所,其中包括重點發展的廣州灣研究所,由景東升博士負責。其他還整合進了了雷陽文化研究所、粵西方言與文化研究所等。

問:

近幾年來研究院主持的廣州灣項目有哪些?在這次會議的新書發布會上,你們既發布了「譯叢」的三本著作,還發布了景東升和龍鳴主編的《廣州灣史料彙編》(第二輯),請問這兩個系列的計劃有何關係?

答:

龍鳴教授有湛江市社科聯的廣州灣項目,我手上目前有2012年湛江市社科聯的委託項目,景東升還有一個廣東省歷史文化特色項目以及湛江市文廣新局的廣州灣口述史項目,這幾個課題的經費加起來有100多萬元,基本用於出版廣州灣學術著作。我們這幾年已陸續推出一系列成果。

我所主持的「法國租借地廣州灣學術譯叢」和龍鳴、景東升的「史料彙編」分屬於兩個不同的項目。從幾年前至今,我們研究院的這兩個項目一直在同時推進。現今《廣州灣史料彙編》已經出版兩輯,而且今後還會出版下去。我主持的「譯叢」系列今後還會出版四本,計劃兩三年內完成,主要是譯介法語廣州灣資料文獻。在明年「譯叢」的第四本裡,我們考慮將古裡耶教授收集的莫拉軍士在印度支那和廣州灣的戰地日記(1900-1901)與博南格上尉的《法國在廣州灣》(1931年出版)等輯錄出版。以後將陸續出版印度支那聯邦高級委員會的廣州灣年度基本狀況報告、廣州灣年度財政預算和印度支那年鑑等檔案文獻。

1922年7月,廣州灣商會歡迎印度支那總督弗蘭索瓦·博杜安到訪

評述廣州灣學術史

問:

我們看到,您在「法國租借地廣州灣學術譯叢」的序言中大致將廣州灣研究分為三個階段,您能再梳理一下廣州灣的學術史嗎?

答:

從廣州灣1945年光復算起,主要是建國以後,廣州灣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建國後到上個世紀70年代。這個階段廣州灣「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回憶,那時的廣州灣老人以五六十歲年齡者為主體,他們主要靠回憶來記錄那段歷史。在「文革」結束前,我們國家的研究大多採取批判視角,批判殖民主義或「三座大山」,那時的文獻資料也滿滿地記錄著對法國殖民主義的憤慨和批判,比如每一本關於廣州灣的資料都是抗法。可以說,這時關於廣州灣的研究大都是由仇恨、憤慨的情緒在推動著,因為百年前廣州灣人民確實是遭受了很大的傷害和損失,比如1899年,法國人在進攻黃略村時打死打傷了幾百名村民。所以這種情緒是完全可以理解,而且是正確的、正當的。甚至直到80年代,我們的敘述裡對於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仇恨都還是比較高昂的。

第二個階段,80到90年代。80年代後,我們開始了比以往要更嚴格的廣州灣研究。因為改革開放後,各個學科百廢俱興,我們學習了西方的科研手段和研究方法。在今天看來,這些研究當然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即使是我們今天做研究,也還會較多地引用這個時期的廣州灣研究成果。不過這些研究還是有不少缺陷的,因為這時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仍然不夠成熟,而且仍帶有80年代以前反帝反殖的情感色彩,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思想批判的路線,受其制約。一旦我們的研究還在某種程度上依靠記憶和情感,就難免會導致一些記憶的錯亂和主觀化的情況出現。再加上當時還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研究制度還不夠完善,所用研究資料基本限於國內部分,嚴重缺乏來自法屬印度支那總督府和廣州灣公使署的官方文獻,使用資料和觀點的權威性都不夠,致使某些領域的研究難以走向深入,這自然會影響到學術研究的整體水平。

第三個階段,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尤其是近幾年來才開始的研究。這段時期,我們採取了相對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客觀的研究態度,儘量地避免了情感的介入和思想的預設,而把客觀性放在第一位。研究範圍上,我們擴展到了對一些報紙、文獻和資料檔案的研究。學術視野上,我們的研究開始呈現出一定的國際化趨勢,比如我們今天能夠召開廣州灣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就是學術國際化的一個表現。而且最重要的是,近年來廣州灣研究機構紛紛成立,各類研究成果陸續推出,湛江市的廣州灣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也有所開發,這些都是「廣州灣學」在湛江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的標誌。

問:

剛剛舉辦的「首屆廣州灣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外國學者參加,無負「國際」之名。請您介紹一下這些國外的廣州灣學者,談談您和他們的機緣。

答:

我和他們之間的確是因為廣州灣產生了緣分。比如安託萬·瓦尼亞爾(Antoine Vannière),自從我決定組織翻譯他的廣州灣著作時,這個緣分就出現了。安託萬•瓦尼亞爾是巴黎七大著名歷史學家諾拉•王的高足,現供職於馬賽。我是在審校他的書稿(中譯本)的過程中才直接聯繫上他的,之前都是通過郭麗娜教授進行聯繫。郭麗娜教授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接手安託萬•瓦尼亞爾《廣州灣租借地:法國在東亞的殖民困境》一書的翻譯工作。由於存在版權問題,我在2016年3月份直接和安託萬進行了聯繫,起草授權書,和他籤約。在該書審校過程中,我與他聯繫頻繁,改正了書裡存在的一些問題,直到今年6月才供稿給出版社。之後在出版過程中,我們編者、譯者和出版社的編輯再次全力校稿,直到出版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才告結束。在書出版前的三天,我還在向安託萬核實裡面數據的準確性,在會議和新書發布會舉行的前一天晚上,書才運到。(笑)

美國學者喬爾•蒙塔古(Joel Montague)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長期致力於國際公益事業和殖民地研究,迄今已來湛江三次,他對滯留南三島的法國軍商兩用貨船「安菲特裡特號」的研究對於廣州灣歷史來說特別重要。圖爾大學的古裡耶(J.J. Tatin-Gourier)教授長期研究啟蒙運動和印度支那,香港大學的貝克(Bert Becker)副教授一直研究英法在華租界與印度支那航線,都有重要的科研成果,我在幾年前計劃出版這套譯叢時就已經對他們有所關注。通過費成康研究員(費老師已多次來湛江,如在2014年,他參加了我們舉辦的廣州灣歷史文化論壇,在這次國際會議上他也給了我們不少幫助),我們結識了法國學者尹冬茗(Dorethée Rihal)、日本學者恩田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陳煜博士,他們對列強在華租界都有長期的獨到的研究。

問:

請您對安託萬的著作《廣州灣租借地:法國在東亞的殖民困境》在廣州灣學術史上的地位作一個評價。

答:

這本書是一部廣州灣通史,談及它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一部裡程碑式的著作,一部在廣州灣研究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性著作。當然,安託萬的研究大多基於法語文獻,而對於中國國內的中文資料他並沒有使用,對於一部理想的廣州灣史來說,這當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比方說,廣州灣時期、民國時期,我們國內的某些報刊資料還是比較可信的,是有一定價值的。即便如此,由於安託萬先生主要是從法國殖民當局的官方文獻入手,在法國在東亞殖民活動的地緣政治框架下進行寫作,所以具有毋容置疑的權威性,國內的學者是難以超越的。以後假如國內學者要寫一部類似的廣州灣史,就必須建立在很多年的重新研究的基礎上,而且還必須全面佔有和掌握中法兩方面的資料文獻,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去寫,才能寫好。在新的由中國人撰寫的廣州灣通史出現以前,我們就必須依靠與借鑑安託萬的這本書。對於廣州灣研究來說,在未來很長的時間裡,這本書都是一部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問:

安託萬在這本書裡說,法國在廣州灣的殖民是一場失敗,你是怎麼看待這個觀點的?

答:

「失敗」之說的確如此,這點我同意。在之前會議閉幕式的總結上,我說過,廣州灣這段歷史給湛江留下了幾個遺憾:第一是法國人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軍事手段強佔了廣州灣;第二是法國人在廣州灣專注於經營鴉片和黃賭毒,而忽略其他產業的發展,對廣州灣投資太少。而安託萬所說的「失敗」也基本是基於這些方面的。還有一個失敗原因就是,法國人最初完全是把廣州灣當成一個軍港來使用,以謀圖更大範圍的掠奪,這在定位和根基上就出了問題。然而,即使不當作軍港來使用,法國人對廣州灣也很難建設好,越南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說法國人在廣州灣是一個很大的失敗。

約20世紀三十年代,廣州灣西營街景

問:

安託萬在參會文章中又指出法國統治對廣州灣的現代化有促進作用,偏向於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段歷史。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

如果辯證地看問題,他的這個觀點大體上是不錯的,而且法國殖民當局在廣州灣城市建設、商業、法律政治體系的實踐上也有一定的作為。失敗是相對而言的,法國人的殖民地建設和英國人相比是失敗的,但並不是要抹殺它的一切建設痕跡。雖然從大處講這種統治是一個失敗,廣州灣一度的繁榮是病態的和畸形的繁榮,但在有些方面還是應該給予肯定的,否則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去保護那時所留下來的建築遺產呢?

嶺南瀕危文化視角中的廣州灣

問:

請說說您對以後廣州灣研究的期望,以及還有哪些課題需要做出進一步的研究。

答:

我希望你們年輕人今後能夠繼續從事廣州灣研究,你們是廣州灣研究的新生代。因為對於湛江來說,廣州灣研究的確很重要,這種研究可以為湛江市增加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縱深度。湛江所在的這片區域,原本是一些沒有得到整合的散落的村鎮,分屬於遂溪縣和吳川縣,就是說在成為租借地以前,這裡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湛江,也無所謂湛江史。而自從成為租借地後,湛江也就有了歷史。我們不應該忘記,湛江是一座有著半世紀半殖民地經驗的歷史城市,這雖不是什麼值得自豪的文化經驗,但卻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真實。這樣的歷史經驗屬於湛江特有的和受到多年忽略的瀕危文化資源,值得你們年輕人和國內歷史學界的同仁做出進一步的研究。

至於需要拓深的廣州灣歷史課題,我們通過這次會議可見一斑。會前我們預設和提供了一系列重點議題以供研討會交流之用,但徵文的現況卻顯示出偏頗,其中的主要不足是廣州灣的文獻學、檔案學和日本佔領廣州灣的歷史議題幾乎無人涉足。這些課題以及中國人自己撰寫的廣州灣史,應是未來廣州灣研究的方向。

問:

您作為嶺南文化研究院的執行院長,是怎麼定義湛江文化的?

答:

大湛江的文化主體是雷州文化,而雷州文化和鄰近的吳川文化在嶺南文化這個系統內屬於姊妹文化,有親緣關係,它們都是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在廣州灣光復以前,位於現今湛江市區這個區域的湛江文化實際上是廣州灣文化。放眼兩千年,大湛江文化的主體文化是雷州文化,這種文化與湛江市區的小湛江文化有很大不同,因為湛江市區的前半部歷史的基本屬性在於它的寓於租借地經驗的半殖民性。

因此,湛江市歷史雖短,但卻是一座具有獨特歷史記憶的半殖民地城市,與青島、廈門同類,而與歷史文化名城雷州迥異,也就是說,湛江與雷州擁有兩種不同的歷史,雖然兩者間也存在一定的文化關聯。這樣一來,我們就得重新考慮現在關於湛江的城市定位了。這幾年來,政府層面習慣於把湛江定位為海洋城市,這種定位突出了湛江的海洋特色,但卻忽略了湛江市的歷史屬性,是有一定缺陷的。

伯特蘭·馬託著《白雅特城:法蘭西帝國鴉片銷售時代的記憶》

問:

那麼您認為嶺南文化、雷州文化和廣州灣文化的關係是怎樣的?

答:

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廣州灣文化是一種近代形態文化和半殖民地文化,是在前者基礎上發生的派生性文明突變,準確地說是嶺南文化(含雷州文化、吳川文化)與法國殖民文化發生碰撞後產生的中法派生性與混合性文化。從存續的時間看,嶺南傳統文化擁有兩千多年歷史,如根據考古學的最新發現,還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在嶺南地區創造的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化,而廣州灣文化則僅僅存續於數十年之間。按類型劃分,一是本民族傳統文化,一是殖民或半殖民文化。進一步說,廣州灣文化是嶺南文化遭遇殖民文化而發生文明畸變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現實。

廣州灣歷史文化作為一份另類文化遺產,局部已被今日的湛江市所繼承,它的一些有價值的方面自然也應該好好保護。當然,未來的湛江文化還應該有新的內容,我們不可能拿舊的租借地殖民文化來置換湛江文化的未來,因為這裡還存在一個對文化遺產的挑選和再造的問題。

問:

近年來,陸續有市領導前來參觀廣州灣主題的展覽或者參加相關的論壇,但似乎並沒有對廣州灣這段歷史與文化做一個相對完整的表態。

答:

這是一種矛盾的文化姿態,源於當前對待殖民歷史的矛盾的文化態度和文化現實。一方面,湛江人民經歷過反侵略、反殖民的歷史,許多湛江百姓為了反對法國殖民佔領而付出生命的代價,寸金橋抗法雕塑、抗法壁畫就是那段歷史的寫照,對於今天而言也是歷史的警示;另一方面,我們今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也要求改革開放、對外友好和中法友誼,這兩個方面的並存造成了歷史記憶和現實要求之間的不協調,也相應地形成了兩種政治的正確,形成一種文化悖論。

我們很容易看到,在湛江這塊土地上,弘揚抗法和繼承租借地遺產同時成為了我們的文化選擇,這也是我國前殖民城市共有的文化現實。當我們要保護和利用廣州灣歷史文化資源,或者當我們去建設法國風情街和民國風情街時,這裡面就隱含著繼承租借地文化遺產的歷史態度,而在繼承這部分文化遺產時,批判其殖民侵略又是必不可少的。需注意,這種文化悖論在理論上難以給予令人感到輕鬆的解釋,所以也難以表態。這也是19世紀殖民狂潮在第三世界國家造成的兩難的文化選擇。

問:

您在這次會議上再次提出了「廣州灣學」的概念,請問您是怎麼定義的?你認為嶺南文化研究院在今後廣州灣學的發展中應該起到什麼作用?

答:

「廣州灣學」的概念不是我的發明,而是2014年廣州灣歷史文化論壇上提出的概念。現在研究廣州灣可謂正當其時,因為各種歷史文獻正在陸續被譯入、被打撈或被發掘,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廣州灣學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廣州灣學和國內其他租界、租借地的研究一樣,不僅僅是史學,也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應該從各個方面、在跨學科的層面上去建構。

我們會力所能及地推動廣州灣學的發展。除了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外,我們往後還會啟動其他相關的研究,包括國內租界的比較研究和印度支那研究。在未來幾年內,除了不斷推出這方面的成果之外,我們還會關注法國、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同行的工作,或者進行一種聯合研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訪談︱安託萬:法國在廣州灣的殖民為何會失敗
    1900年,法國政府頒令將廣州灣租借地置於法屬印度支那的管轄之下,時任印度支那總督保羅·杜美1月視察廣州灣時,提出一系列野心勃勃的計劃。然而,在法國學者安託萬·瓦尼亞爾看來,這位「廣州灣之父」的殖民戰略因東亞局勢的變動已變得過時,不可能實現。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篇:湛江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位於湛江市霞山區海濱路,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是法國殖民者在廣州灣租界地最高統治機關所在地。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二層樓建築,有鮮明法式建築風格。2013年,被國務院認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隱秘」廣州灣
    在歷史上,湛江曾被稱為「廣州灣」,原屬遂溪和吳川兩縣境地。據嶺南師範學院教授景東升、龍鳴考證,法國殖民軍步兵上校阿爾弗雷德·博南格曾記述:1701年,法國一艘船隻在駛往廣州途中偶遇颱風,停泊於廣州灣避風修船。船上的海軍官員藉此機會登陸,乘機考察了這一地區,見地處要衝、海港優良,便探測水道、水文信息,繪製出地圖,回國後將其呈遞給國王,由此埋下了法國統治者197年後強行租借的種子。
  • 法國殖民湛江時期的古建築,在攝影師鏡頭下你看到什麼?
    據主辦方介紹,陳小鐵為觀念攝影師、法國文化部資助藝術家,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教育系,中國致公黨《廣州致公攝影社》副社長。據主辦方介紹,陳小鐵曾從事的藝術活動包括:1、《築/跡》中國教堂建築專題(2000-2018),2012《築/跡 陳小鐵攝影作品展》。
  • 廣州灣懷舊之旅
    每逢農曆四月十五河誕與農曆四月二十八炎誕,鄰近居民便赴廟會做社,夜晚則在廟前搭起戲臺唱傀儡戲,長老一輩,樂此融融。【貼士】遊走赤坎老街,注意沿途的小攤販,可以挖掘不少特色小吃,例如「鏟刀磨鉸剪」、「豬腸粉」、「蝦醬蟛蜞汁」、「賣油柑葉」等。
  • 廣州灣,不是廣州的灣!
    在上個世紀,日本人認為它處於雷州半島東側,總面積325平方裡;法國人給的位置則更為詳細:廣州灣位於瓊州海峽出口處大約80海裡的地方,廣東省南側,雷州半島和中國大陸的交匯處。從1898年4月法國殖民者提出租借廣州灣到最終強迫清政府於1899年11月16日籤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廣州灣由地理概念變成了行政區劃概念,成了專屬名詞。那麼當時法國是怎麼攫取廣州灣的?
  • 人生就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冒險,沒有冒險的人生才是最大的失敗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華麗的冒險,沒有冒險的人生才是最大的失敗。普拉達作為世界奢華品牌最早進入中國市場,這是一場冒險;西方石油公司選擇在別人沒有發現商業價值的利比亞投資,這是一場冒險;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證明了雷電這一自然現象並發明了避雷針,這是一場冒險;比爾蓋茨曾經把所有賭注都壓在8088晶片上,這同樣是一場冒險。
  • 孫中山胞兄孫眉在 廣州灣
    孫中山非常重視廣州灣的戰略地位,當時的檔案資料顯示,廣闊的印度支那邊界和廣州灣海港為革命者提供安全秘密地引進軍需品的良好基地。法國租借地廣州灣脫離清政府直接管理,成為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選中的反清革命根據地。美國學者韋慕庭《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一書中就曾提到:從法國大量的檔案材料中,獲知當年孫中山在法殖的河內,曾籌集力量,計劃在廣州灣建立武裝基地和軍火基地,籌備起義。
  • 湛江曾叫廣州灣,被法國佔據時為何叫白瓦特城?
    而湛江,曾經在法國人眼中也是東方明珠,法國人早就盯上了湛江,時間是1897年。當時的湛江,還叫廣州灣。 法國有一艘軍艦叫白瓦特號,為了所謂的避風,躥到當時高州府吳川縣海域,經測量發現,這裡的海水非常深,適合停泊大型軍艦。 法國的國力不如英國,但在清法戰爭後,清朝作為戰勝國卻享受戰敗國的待遇,讓法國白白佔了便宜。
  • 殖民侵略是「愛情」?馬克龍:法國和非洲之間一定是一場愛情故事
    導語:殖民侵略是「愛情」?馬克龍:法國和非洲之間一定是一場愛情故事都說法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家不假,但是也不能「太浪漫」了!近日,馬克龍一句話讓大家對法國的「浪漫」有了新的認知!在當地時間11月20日,馬克龍接受了《非洲報告》雜誌的採訪,在專訪中馬克龍說了一句:法國和非洲之間,一定是一場愛情故事。愛情故事?不管歷史過去了多久,也不應該一句話就能帶過,愛情故事?有見過殖民地和侵略者之間是「愛情故事」的嗎?
  • 史料 1942年的《大廣州灣》
    不得不提的是,該著作之成書,實源自作者當年在廣州灣的一段特殊經歷。抗戰爆發後,廣州灣的地位突顯,韋健以《香港工商日報》特派記者的身份來到廣州灣,以搜集新聞素材。1941年香港淪陷後,韋健將這些廣州灣材料編輯成書。韋健認為抗戰以後的廣州灣在商業上、經濟上、建設上、人口上都非常發達,市區面積也逐漸擴大,廣州灣的一切都已經擴大不少,因此將書名定為《大廣州灣》。
  • 廣州灣地名考辨——明清方志輿圖中的廣州灣
    廣州灣之東岸北顏島南端靠海的幾個荒僻小村組成的行政村,也以廣州灣為名,但這個陸地上的廣州灣之名來自海上的廣州灣,而不是相反。廣州灣之所以聞名朝野,緣於海上廣州灣的重要戰略地位。關鍵詞:廣州灣;廣州灣海域;吳川縣;南三都1899年法國強租廣州灣,遂使廣州灣為世人周知。廣州灣是自古已有的地理專名。
  • 湛江廣州灣法殖民時期,法國人侮辱華人的四個「娛樂活動」
    廣州灣是湛江的前身。1898年,法國脅迫清政府籤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遂溪、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島嶼以及兩縣間的麻斜海灣劃為法國租界,統稱「廣州灣」,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受印支總督管轄。法國人在廣州灣印支是印度支 那(中南半島)的簡稱。在法國人眼中,中南半島的越南人、柬埔寨、寮國和華人,都是低等的支 那人,是野蠻民族,而他們是高高在上的法蘭西人,是文明的國度。
  • 湛江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有個難得一見的戲墨書畫展
    昨天(6月22日)上午,位於霞山區海濱大道南的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人頭湧湧,來自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一位名人的書畫開展儀式。並專門向湛江贈送《七子之歌廣州灣》條幅。開幕式上,梁梅向湛江博物館贈送了《七子之歌·廣州灣 》條幅。《七子之歌》是聞一多於1925年2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共七首。分別是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
  • 「湛江」不僅是美麗的南國花園,也是記錄百年近代史的廣州灣
    湛江曾經被稱為「廣州灣」,法國殖民者從越南過來,誤以為這裡是廣州,就有了這個名字。他們佔據這裡40多年,沒把湛江變成小「巴黎」,看老城區街道的樣子,更像是小「西貢」,我仿佛回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恍惚之間,覺得連居民們說話的口音都有些像。
  • 「廣州灣歷史文化展」在寸金橋公園展出
    近日,由湛江市社科聯主辦的「廣州灣歷史文化展·人物篇」在寸金橋公園展出。一個城市的過去承載著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湛江是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城市。在中國近代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廣州灣」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與特殊的政治、國際背景,中西文化在這裡交匯、內地先進文化在此傳播、古今文化在這裡碰撞、悲壯的反法鬥爭在此風起雲湧。加深廣州灣的歷史文化研究,對深化中國近代社會現代化的認識、進而對深化湛江現代化的認識有重要意義。
  • 湛江的文化歷史符號,「廣州灣」從哪裡來?
    」是等同於「廣洲灣」的,它包含了港灣、海島及陸地,是海域和陸地的綜合,所以「廣州灣」或「廣洲灣」就是這裡的原生地名,不是來源於廣東的省城廣州,也不是由法國人取的名,它本來就是這個名稱。近代廣州灣地圖法國強行租借廣州灣時,因語言差異,讀音相同的「洲」與「州」在法語中顯示不出區別,所以法國與清廷交涉時只使用
  • 澳門富紳高可寧投資廣州灣秘聞
    約半個月後書送到,筆者急不可待通讀百餘頁,頗感失望,皆因正文無一處提及廣州灣。轉念一想,兩位作者張恆和劉正瑋分別是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畢業的碩士,未必是粵人,亦非歷史學專業,廣州灣不在他們的研究視域內也不足為奇。《澳門富紳高可寧》封面幸好該書附錄有數條關於廣州灣的史料,令筆者眼前一亮。
  • 國學大師陳寅恪避難廣州灣
    相比宋代時期名人陸續而來,廣州灣時期名人幾乎是同時湧入。因而,廣州灣時期的名人,可謂燦若星河。到達廣州灣之前,陳寅恪一家數月以來不僅吃不飽,而且未聞肉味,甚至得到一個鴨蛋就顯得格外珍貴,分成五份吃。抵達廣州灣之後,他們一家終於可以吃上熱騰騰的飯菜。為了從香港逃到廣州灣。陳寅恪一家歷經磨難,他們的安全,牽掛著政界、文化界以及教育界眾人的心。陳寅恪為何去香港?又怎樣途徑廣州灣回到內地的呢?這得從1939年說起。那時陳寅恪被牛津大學聘為漢學教授。
  • 廣州灣原來不在廣州,原因藏在湛江這個景點
    最近到廣東省湛江市旅遊,走進法國公使署舊址,了解廣州灣的歷史,才知道廣州灣雖然有「廣州」兩字,但和現實中的廣州市並沒有什麼關係。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位於傳說當年法國人剛到湛江的時候,以為到了廣州,便將落腳地起名為廣州灣,這個說法沒有證據,無非是民間的談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