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熱點|「艾芬事件」重創愛爾眼科,市值蒸發275億元,疾速擴張背後誰為「眼安全」負責?
「我是個醫生,從沒想過當醫鬧,我只希望能以親身經歷來曝光愛爾醫院在診療過程中的不規範行為。」在2021年開年之際,一場發生在醫生艾芬和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眼科醫院愛爾眼科(300015.SZ)之間的糾紛引發了全網關注。
新冠疫情期間,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工作的艾芬被稱作「發哨子的人」。近日,艾芬質疑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簡稱「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在此前給自己做白內障手術時存在種種不規範的診療行為,導致自己眼底病變未得到及時治療,進而出現視網膜脫落。
2021年1月4日,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公布了艾芬診療過程的核查報告,報告指出艾芬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愛爾眼科給做的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但承認存在主診醫生未按醫院規範規定及時上報不良事件等醫療管理規範執行不到位、責任心不強的問題。
圖源:愛爾眼科醫院官博
「避重就輕,混淆視聽,管理混亂,推卸責任。」1月4日下午,艾芬在社交平臺上表達了對愛爾眼科出具的核查報告的不滿。在艾芬放出的與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王勇的通話語音裡,王勇表示:「檢查是檢查了的,沒檢查得那麼全面,周邊確實是沒查清楚。」
圖源:網絡
為何在沒檢查完全的情況下就為患者動手術?不僅如此,愛爾眼科出具的核查報告裡還有一句論斷是「OCT影像隱約可見黃斑形態基本正常」,為何是在隱約可見而非完全確定的情況下就為患者動手術?這些也成為公眾關注的問題。
愛爾眼科糾紛來襲
本想治近視,結果卻差點失明,艾芬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2020年5月,有著高度近視、曾做過角膜雷射近視矯正手術的艾芬感到視力明顯下降,由於疫情,當時武漢的公立醫院還沒有恢復正常工作,艾芬便向一位熟人諮詢視力下降的問題。據艾芬自述,該熟人曾是三甲公立醫院的眼科主任,退休後被返聘至愛爾眼科。該熟人建議艾芬到愛爾眼科換晶體。
初步檢查後,艾芬被告知自己患有白內障,並被建議換一個「高檔的晶體」,治療費、檢查費、手術費和材料費加起來總計2.8萬餘元。隨後,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為艾芬做了右眼白內障手術,將其晶體更換為人工晶體。
術後,艾芬視力有所提高,但不久後便再度下降,到2020年10月,艾芬因視力模糊再度諮詢王勇,對方讓其檢查眼底視網膜,隨後,艾芬前往自己所在醫院眼科檢查時被告知,自己的右眼視網膜脫落,「這中間如果你們任何一個人提醒我,把眼底看一看,把視網膜周邊看一看,我就不會出現視網膜脫落!」艾芬和王勇通話時說。
至此,兩方爭議的焦點逐漸集中在術前眼底檢查究竟有沒有檢查完全?按照艾芬公開的與王勇的對話,王勇承認,(視網膜)中央情況是記錄了的,周邊確實沒查清楚,沒檢查得那麼全面。那麼,在沒有檢查徹底的情況下,能否做白內障手術呢?愛爾眼科方面未回應《商學院》記者的採訪。
做完治療視網膜脫落手術後,艾芬的狀況也並不樂觀,「走路需要家人陪伴,孩子也不能抱,做完手術後,右眼比左眼小很多,手術過程也非常痛苦,進了三次手術室,且反覆出現眼壓升高。」這次不愉快甚至感到憤怒的體驗幾乎摧垮了艾芬的意志,「我是一個很樂觀、積極、要強的一個人,但這次的眼睛問題影響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感覺自己要廢了。」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不止一個「艾芬」與愛爾眼科有醫療糾紛。荊門、廣州、蘭州、長沙、上海、西安、貴陽、東營、武漢等多地的愛爾眼科醫院都發生過醫療損害案件,有的是在診療過程中未完全盡到告知義務,未盡到與診療水平相當的診療義務,有的是治療過程中存在過錯,有的過錯參與度甚至高達70%。
愛爾眼科在過往年報中也提及了這一風險。例如2019年其年報中稱,就眼科手術而言,儘管大多數手術操作是在顯微鏡下完成且手術切口極小,但由於眼球結構精細,組織脆弱,並且眼科手術質量的好壞將受到醫師水平差異、患者個體的身體和心理差異、診療設備、質量控制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醫療風險。
艾芬的維權之所以引起大眾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她的職業身份本身就是醫生,另一方面是因為她的知名度。維權信息的評論區裡,網友們感嘆:醫生維權尚且這麼難,要是換做普通老百姓就更難了。與這種聲音同時存在的,是網友們對民營醫院的整體不信任,「為什麼要去民營醫院?」「還是公立醫院靠譜。」
民營醫院真的都不靠譜嗎?為什麼會給消費者留下這種印象?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認為,民營醫院發展中普遍存在高質量醫師資源缺乏的問題,一則,公立醫院的醫師若要在民營醫院執業需要經過頗為麻煩的報備,二則,受制於公立醫院的編制,公立醫院醫師不願意出來,導致醫師流動不起來。
對盈利的過度追求和監管不夠是民營醫院飽受詬病的另一大原因。「民營醫院給的工資比較高之外,對員工的營收考核也高,這些年民營醫院整體發展特點都是追逐利益,出了包括魏則西事件在內的諸多問題,民營醫療機構的監管和引導措施又不完善,短視頻裡甚至就可以看到關於人工晶體的宣傳,它畢竟是手術,這樣的宣傳是存在問題的。」史立臣說。
連鎖模式急速擴張埋了「雷」?
愛爾眼科,這家創業板眼科第一股的企業,自2009年上市至今始終保持著漂亮的營業成績。《商學院》記者統計,從2009年到2019年,愛爾眼科的營業收入和扣非後淨利潤像上臺階一般持續保持正增長,營業收入連續十年保持在20%以上,扣非淨利潤除了2012年也幾乎均保持了20%左右的同比增長。
愛爾眼科上市以來業績情況/《商學院》記者整理
疫情來襲,愛爾眼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其2020年一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公司營收同比減少26.86%,扣非淨利潤同比減少90.5%。但後兩個季度,愛爾眼科的營收和扣非淨利潤迅速扭轉下滑局勢,2020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同比減少12.32%,扣非淨利潤同比減少16.69%;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0.78%,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27.99%。
業績回升或與銷售力度加大有關。記者注意到,2020年上半年,愛爾眼科銷售費用為3.52億元,同比減少27.7%;但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為3.89億元,同比增長了17.88%。這側面印證了愛爾眼科向著2020年2月公司董事長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提出的「全年業績預期不變,預計2020年維持30%左右的業績增長」目標追去。
事實上,愛爾眼科的銷售費用隨著營收的增長呈逐年走高的趨勢,自2009年至2019年,愛爾眼科全年銷售費用佔營收的比重基本維持在10%以上,最高時接近13%,遠高於通策醫療等其他A股醫療企業。而銷售費用之所以年年走高,與愛爾眼科這些年不斷併購醫院擴張市場規模有關。
愛爾眼科銷售費用及其佔營收比重/《商學院》記者整理
愛爾眼科的擴張路徑是「自建+收購」,將醫院深入到全國各省、市甚至縣,建立一套縱向分級的連鎖網絡體系,同時完善橫向的同城分級診療體系,按照愛爾眼科的說法,就是在同城內建立一城多院、眼視光門診部(診所)以及愛眼e站。上級醫院對下級醫院進行技術支持,下級醫院的疑難患者可得到集團的專家會診或轉診到上級醫院。
起初,愛爾眼科通過自建和直接收購的形式擴張網絡,但擴張速度並不快,據過往年報信息,2010年,愛爾眼科連鎖醫院達31家,2011年該數字增至36家,2012年達到44家,2013年達49家。為以更快速度佔領市場,從2014年起,愛爾眼科成立併購基金,以投資形式發掘各地眼科醫院發展潛力,待其盈利能力穩定再由上市公司愛爾眼科完成收購。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在境內的醫院共105家,併購基金旗下的醫院共275家,可見,在2014年設立併購基金運作至今,愛爾眼科幾乎以每年45家的規模在全國進行網點拓展。與此同時,愛爾眼科經歷了商譽的快速累積,從2016年的4.48億元積累到如今21.22億元,隨著2020年收購的30家醫院後續被並表,商譽本將繼續擴大。
但如今,醫生艾芬與愛爾眼科之間未完結的糾紛已經波及到愛爾眼科的股價。2021年1月4日開盤後,愛爾眼科股價低開低走,截至收盤,跌幅達8.91%,市值一天內蒸發約275億元,總市值跌破3000億元。儘管此事目前尚未有最終判定結果,但由此引發的信任危機會不會波及愛爾眼科後續業績,甚至危及其商譽已成為業界的擔憂之一了。
急速擴張背後,愛爾眼科在管理上的風險不容忽視。其年報中也指出,連鎖經營雖有著資源充分共享、模式快速複製、規模迅速擴大的優勢,但隨著服務網絡不斷擴大,公司在管理方面將面臨較大挑戰。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大規模收購如果忽略了收購後的整合,就容易造成收購後業務、人員、質量等方面管理不足,進而易導致醫患糾紛發生。收購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階段的起點,收購後必須加強整合,使標的企業儘早融入。」
某藥企醫學經理曹博認為,連鎖醫院最大的風險之一是技術的不均一性。「連鎖醫院一般為專科醫院居多,其臨床技術是立院之本,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實現臨床均一化的技術在上下級醫院中傳承,並且各級醫院有相對一致的療效。需要設立規範化的診療流程,以實現相對一致的療效。面對疑難雜症,要針對患者個體,以醫生本身淵博的醫學知識積累結合多學科診療模式討論有效的治療方案。」
(文章來源:商學院)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