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經韻及法器板式初探(中)

2020-12-11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獨享寂寥公眾號,作者為孟至嶺道長,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這裡附帶說明一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習慣將「秘旨」改叫「密法」,其實這個說法不太嚴謹。因為,「秘旨」是可以用文字記錄的「內用」方法,而「密法」則是不可以用文字記錄的更上一層的口傳之「法」。此法既非方法之法,亦非法訣之法,實際上是全真齋醮體系中至為隱秘的最核心部分。

全真道派有三大法系,均非方法之法或法訣之法,「道」「法」「術」乃全真無上三乘至要,三乘以外方為文言。道為自身所得者,法乃玄綱所宗者,術即「工具」及其用法。三法系皆源於龍門,確切說源於丘祖,故有「七真八派皆承龍門法」之說,如:高功「稱職」於天尊闕下,需自報家門,自稱「龍門正宗」;方丈演法,稱「龍門正法」等等。故全真高功稱職、方丈演法等,無論其本人是哪山哪派,均須自稱「龍門」。

此「法」的傳承形式,均是口口相傳,不許文字記錄,授受過程唯有師徒二人在場,至於二人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傳授、怎樣的過程、有何告誡或禁戒規矩等等,絕對不會有第三人知曉,此之謂「法不傳六耳」。全真齋醮之「法」,便是三法之一,「撥職」即是密傳此法,撥職的實際意義是「師之傳法同時授職,徒之得法同時領職」。

除了北京韻和東北韻這類經過整體改編的「地方韻」以外,還有原本就產生於地方,具有濃鬱的地區方言、戲曲、小調等風格的「地方韻」,如:西北韻(西北地方韻不止一種),山東驛山韻、嶗山韻,河南應風韻、南陽韻,四川廣成韻等等。不過,地方韻種類最多的是雲南,如昭通、曲靖、臨滄、保山、騰衝、巍山、南澗等地區,都有產生於當地、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地方韻。其中也有從外地傳來的十方韻,但久之也被「地方化」了。如臨滄的經韻,原本是1929年從成都二仙庵傳來的十方韻,但筆者1995年在臨滄三聖宮錄音時已經很少能找到十方韻的痕跡了。

還有一類,如天津地區的全真經韻,是從東北地區隨著靈寶科儀傳過來的。但在長期傳承過程中,一方面演變為天津味十足的「天津韻」,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已經「跑板」,所以不能算東北韻了。再如嶗山韻,1990年筆者前往嶗山太清宮拜訪住持匡常修老道長,他說,嶗山韻中有一些是嶗山地方韻,但也有一些是他的「老太爺」(師爺的師爺,高祖)雲遊東南地區時在浙江學來的十方韻,他們稱為「南韻」,但經過幾代人的傳唱,其旋律和法器板式已經很難與十方韻相對應了。

綜上,我們已經清楚了全真經韻有十方韻和地方韻兩大類。其中,地方韻豐富多彩,風格殊異;十方韻則是通行全國的經韻,雖然受各地方言、戲曲、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十方韻,但其節奏、拍數(時值)、法器板式等並無變化。

順便說一下,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區的全真道觀所用的十方韻已經通用同一樂譜了,這個樂譜是上世紀90年代初,由當時的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閔智亭道長傳譜、武漢音樂學院在讀博士生劉紅先生記譜的簡譜版本《全真正韻譜輯》,實際上是當年西北地區的十方韻,近一二十年逐漸推廣到了全國各地。目前只有四川、河北等少數地區乃在沿用原不同風格的十方韻(河北地區用的是浙江十方韻)。因此,今天的全真十方韻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多種風格了。

全真經韻法器板式及分類

《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中載入56首全真經韻,並配有「鐺」、「請」(即「鑔」)法器板式,其基本式為兩鐺一鑔,即每個自然小節中有兩聲「鐺」一聲「鑔」共三聲,可稱為「三板」式。不過第一首《澄清韻》的基本板式就是「七板」式,而不是「三板」式,這在《全真正韻》中是獨一無二的。但後來不知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怎樣組織的,又將老三板在原節奏、拍數(時值)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加花」的方法發展成了「七星板」並通行各地。七星板通行各地以後,人們就習慣把沒有經過加花演變的原「三板」式叫做「老三板」或「老闆」了。

老三板主要流行於四川地區,到目前為止基本保持了《全真正韻》的原樣。另有浙江的一些地區也是使用老三板,20年前傳到河北地區,較之原板已稍有變化,但仍可以認為是老三板。七星板的流行使用地區最廣,從民國年間到新中國成立後這段時間,凡是用十方韻的地區,大多數道觀都是採用七星板式。

老三板的基本板式是三聲,七星板的基本板式是七聲。每一首經韻除了這基本的三聲或七聲以外,還有「過板」板式,不同「過板」的經韻,其法器板式聽起來旋律明顯不一樣。

《全真正韻》中共有四種「過板」板式:一種「鑔子過板」,三種「鐺子過板」。鑔子過板獨用於《澄清韻》,後人未做任何改變。

三種鐺子過板是:1.鐺子常規過板,用於大多數經韻;2.鐺子減板過板,只用於《小啟請》《中堂贊》等少數幾首經韻;3.接送板過板,用於《雙吊掛》《三寶香》《反八天》《幽冥韻》等這一類型的經韻。接送板經韻一般是四段唱詞,鐺、鑔、鼓等法器只在第一段的開頭、最後一段的結尾和每兩段的銜接處才入奏,同時暫停頌唱;其他地方只用木魚、鈴、懺鍾等。所謂「接送」,就是法器在每兩段的銜接處「接」下一段、「送」上一段。

《全真正韻》中共有四種「過板」板式:一種「鑔子過板」,三種「鐺子過板」。鑔子過板獨用於《澄清韻》,後人未做任何改變。三種鐺子過板是:1.鐺子常規過板,用於大多數經韻;2.鐺子減板過板,只用於《小啟請》《中堂贊》等少數幾首經韻;3.接送板過板,用於《雙吊掛》《三寶香》《反八天》《幽冥韻》等這一類型的經韻。

接送板經韻一般是四段唱詞,鐺、鑔、鼓等法器只在第一段的開頭、最後一段的結尾和每兩段的銜接處才入奏,同時暫停頌唱;其他地方只用木魚、鈴、懺鍾等。所謂「接送」,就是法器在每兩段的銜接處「接」下一段、「送」上一段。

每首經韻除了基本板式和過板以外,還有「下板」和「剎板」。所謂下板,就是在經韻開始時的「入奏板式」。所謂「剎板」,就是結尾的「結束板式」。

七星板,按不同的過板分類,其「下板」板式有所不同:鐺子減板過板式和接送板式下板一般都是七星板的前五聲,而鐺子常規過板式和鑔子過板式一般就是一個七星板;但所有經韻的「剎板」板式是相同的,這個剎板板式有個傳統術語叫「四御板」(個別經韻的結尾並不停下來,而是緊接「跺子板」念誦的除外)。

老三板演變為七星板以後,七星板又繼續演變為密集程度不同的「花板」,並將原始的七星板叫「正板」。正板演變為花板的方法,是在原七聲的基礎上,經過加花變為八聲、九聲、十聲乃至更多,將過板也進行相應的加花。這種加花越密集,聽起來就越感到快速和急促。尤其是「接送板」加花更為密集,其節律聽起來感覺特別急促和催進,讓人總是感覺壇場上少了些雅靜和莊嚴。不過這種板式較為適合殿外的各種醮儀活動,尤其是幽醮法事。而正板板式,節奏和速度相對舒緩平和,板點疏密適度,比較適合殿堂內日常課誦等場合。

全真經韻法器中的鐺鑔板式,是整個法器「樂隊」中的「主旋律」。所以傳統上初學經懺的後學,必須首先把鐺鑔板式認真學紮實。據過去老經師們講,從前在叢林官方舉辦的「冬學」或「春學」集中學習中,教授經韻的經師先生只教授鐺鑔原始正板,最忌板中加花,並且特別講究威儀規矩,不可打板輕浮、身首晃動、威儀失度,此乃先生之責任。

相關焦點

  • 道教法器,什麼是道教法器?道教的法器有哪些?看完長知識了
    道教法器,道教齋醮法壇所需之用器,稱為法器。一般在醮壇配合經韻及科儀使用,有些也可在專行法術時使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將,下可驅邪除魔,故品種繁多。下面給大家內紹一下道教比較常用的法器。道教繼承原始宗教的法術,將其精純化、道教化,成為道教法術。
  • 佛道共用的幾件常用法器,其中這件法器的源頭在中國本土道教
    道教法器之一, 用於誦經敲打之用,形圓如魚,故諱木魚。木魚呈團魚形,腹部中空,頭部正中開口,尾部盤繞,其狀昂首縮尾,背部(敲擊部位)呈斜坡形,兩側三角形,底部橢圓;木製棰,棰頭橄欖形,形似魚。又一種說法,木魚造形,類似人的頭形。
  • 道教小知識:道士的常用法器
    在一些修真小說中,我們會看到神仙們鬥法時,常常會祭出五花八門的法寶,這些寶物的威力之大,移山填海也不在話下。而對於道教的修行者來說,他們一般也會製作一兩件道教法寶,當然,業內人士通常稱它們為「法器」。法器對於道士的重要性,相當於手機對於現代人的重要性,有了法器,開壇、祈福、除妖等業務也能更輕鬆地開展。今天,我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修道者常用的法器。1.
  • 道教法器中桃木為何最受人喜愛,有何神威呢?
    道士在進行齋醮科儀時,在法壇上會有許多法器,如三清鈴、木魚、天蓬尺、桃木劍等等。法器簡單的說就是齋醮法壇上所用的器物,運用法器可以召神遣將,溝通天地,還可以驅邪除魔。在諸多的法器中,桃木是最常用的一種材料,法器有桃木劍、天蓬尺等,民間也流傳甚廣,有桃符等。那麼,桃木到底為何如此受人喜愛呢?有何神威呢?桃木自古以來都有鎮宅闢邪納福之效,桃木又稱「降龍木」、「鬼怖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桃木辛氣惡,故能厭邪氣」。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講了什麼?
    因其崇信道教,乃下詔立通道觀,設學士,選著名道士、僧人百二十人到通道觀研究《老子》《莊子》《周易》。又令道士王延校理三洞經圖,撰《珠囊經目》。又據《續高僧傳·釋彥琮傳》稱,建德六年亡齊後,宇文邕在通道觀道士的幫助下,"自纘道書,號《無上秘要》"。《無上秘要》在魏晉南北朝眾多道書中堪稱巨帙,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是研究魏晉南北朝道教和道經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也是校勘早期道書的重要依據。
  • 道教法器——練功佛塵
    戒律中允許比丘執持拂塵,以拂除蚊蟲的侵擾,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較為華美貴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經典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的記載,如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佛之右。佛塵代表財富運氣的意思,其中把柄一般為木質,而柔軟部分則由馬尾製成。
  • 青城山道教音樂
    青城山道教音樂中使用的韻曲,保留了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北韻和南韻: 北韻,即全真正韻。如青城山各道觀晚課儀式中常用的《下水船》韻曲,中元法會常用的《陰小贊》、《返魂香》等韻曲。尤其是《下水船》韻曲在句中、句末分別使用多音節襯腔、襯詞,聽起來鏗鏘有力,富有氣魄。
  • 道教至尊瑰寶;九種法器 ;188種道教法印!
    諱字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天神代號,也可稱為天神的符號,其諱字書寫與一般的漢字有極大的不同,例如道教經典文獻<祝由十三科>中,我們就可以見到好多的諱字。諱字幾近三千多個,能收藏豐富並研究得懂諱字的人在道教中常常被人有口皆碑,令人敬重。諱字是天神的隱諱名謂,所以多數流通的道教書中並不常見得全面。
  • 道教法器「三清鈴」,從何處傳承而來?有什麼重要作用?
    在影視劇中,道士作法之時,除桃木劍、符籙、八卦鏡等法器外,往往手裡還拿著一枚銅鈴,搖晃起來「叮叮」作響,邊搖鈴邊念咒語。在現實道教法事活動之中,這種銅鈴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名叫「三清鈴」,屬於重要法器。其作用主要有三種:一是驚鳥,風吹鈴響,防止鳥類在簷下築巢或停留,不然群鳥匯集,鳥糞「噗噗」而落,成何體統;二是闢邪,在宗教文化中,認為鈴聲有闢邪魔,親神靈之功能;三是寧心安神,銅鈴聲音清脆,在風中迴蕩,環境更增寂靜,可令修道之人心神平靜。
  • 道教常用十九種法器,每一種都有它獨特的作用和意義,圖文詳解
    道教在舉行如祈請、度亡、甚至是羅天大醮等科儀時,都會用到的各種用具,我們稱之為法器。道教認為在開壇做法時法師運用法器可以召神遣將,役使雷霆。下文就為大家介紹道教常見的十九種法器的文化內涵。(1)鼓鼓是通神及闢邪之用及醒人振奮的傳訊工具。
  • 泰山道教音樂 「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泰山道教活動曾階段性暫停,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宗教活動。 於此同時,貫穿於道教齋醮科儀中的泰山道教音樂也開始再次於泰山的道觀廟宇中迴響。普遍認為,泰山道教音樂始於北魏,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歷史。道教音樂是道教進行祈福、祭拜神聖和超度亡靈等齋醮科儀時所使用的音樂和經韻。
  • 鮮為人知的道教法器介紹~
    由於歷史的變遷,很多法器也消失在煙雲中,在西南民間,正一文、武壇道士所用法器則更鮮為人知。鬥笠、(草帽、)簑衣、草鞋:在陰陽和武壇之中,在外尋地或者開壇做法時,遭遇或者預感不吉時,有變身、化身之說,而這三種日常用具就成了變身化身的法器。
  • 混天綾原是佛教法器,哪吒與道教火神的淵源與風火輪有何關聯?
    這第一件法寶斬妖劍和第二件法寶砍妖刀,應與佛教中毗沙門天王的「持物」(指神像所持的象徵身份的法器)有關。第三件縛妖索,應是源於四大天王裡西方廣目天王的「罥(juàn)索」。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在中國民間經常和多聞天王(即毗沙門天王)混淆(參見柳存仁《和風堂文集·毗沙門天王父子與中國小說之關係》)。
  • 中國道家捉鬼鎮宅法器
    下面我們一起去探究一下中國道教文化中捉鬼鎮宅的法器都有哪些!第一種金錢劍:金錢劍是法師用於捉鬼降妖時用的,也可以掛在家裡用來闢邪擋煞。金錢劍是用銅錢跟紅線手工製作而成。按照製作要求金錢劍都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午時,八節,三元日製作。其中60年一甲子的午年農曆午月午日午時和申年月日時,酉年月日時最佳難得。
  • 陝西出土12條「龍」,純金打造卻作用不明,專家:唐代的道教法器
    陝西出土12條「龍」,純金打造卻作用不明,專家:唐代的道教法器龍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它是我們的圖騰、是我們中國人的象徵、是中國精神的寫照,所以自古以來我們對於和龍有關的東西都很痴迷。但1970年我們卻在陝西意外發現了很多唐朝的文物,而被發現的這些文物中最珍貴的當屬於12條赤金走龍。不過這12條赤金走龍我們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它們的真面目,因為它們被雪藏了30年。不過當在北京展出這12條赤金走龍,大家對它們的用途感到很困惑。
  • 什麼樣的法器能召神遣將、驅邪除魔?4個方法提升法器能量值!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裡,我們會看到一些神仙隨身都會帶著幾樣降妖伏魔的寶貝,這些法寶都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武器。在道教來說,這些法寶也是屬於一種法器,那什麼是法器呢?
  • 唐僧西遊取回了佛教真經,道教的經典又是怎樣傳承的呢?多虧有他
    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魯迅(給徐壽堂的信)玄奘取經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正是他不遠萬裡取來真經,並傾注全力翻譯成漢語,才得以讓佛教在中國興盛起來。由此可見,玄奘取經對佛教發展的貢獻,而在中國本土道教發展歷史中,也有一位類似玄奘的人物,他便是東晉南朝道士陸修靜。道士下山魏晉南北朝時,伴隨五鬥米教(早期道教)在中原地區的普及,很多上層社會開始對道教感興趣,我們熟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見其影響之廣。
  • 道教投龍儀式
    80年代武當山紫霄宮發現了一組金龍、石簡、玉璧,這是一套比較完整的道教「投龍」法器,現存於武當山博物館。這組投龍法器,金龍為赤金,玉璧為圓形,石簡為長方形,象徵天圓地方。道教「投龍」法器,現存於武當山博物館(資料圖)這組文物為湘王朱柏為避建文帝「削藩之災」而祈求消災賜福、天下太平所投。
  • 道教裡「三寶」、「七寶」、「八寶」都指什麼?
    近些年,隨著眾多道教廟觀對道教信仰和文化的普及力度不斷加強,道教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了解。像我們都熟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簡單幾個數字便高度概括了大道衍生萬物的過程,可見,簡單的幾個數字,在道教中也常常被賦予獨特內涵。
  • 去道觀燒香拜神時,這五點道教常識需要記住!
    原來道教有一種戒律叫做「戊不朝真」,意思就是說在每月的戊日,道觀裡不可以焚香、誦經、朝真,不能使用法器,也不進行齋醮科儀等。戊日通常指「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六日,道教又稱其為「明戊」。「戊不朝真」禁忌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