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獨享寂寥公眾號,作者為孟至嶺道長,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這裡附帶說明一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習慣將「秘旨」改叫「密法」,其實這個說法不太嚴謹。因為,「秘旨」是可以用文字記錄的「內用」方法,而「密法」則是不可以用文字記錄的更上一層的口傳之「法」。此法既非方法之法,亦非法訣之法,實際上是全真齋醮體系中至為隱秘的最核心部分。
全真道派有三大法系,均非方法之法或法訣之法,「道」「法」「術」乃全真無上三乘至要,三乘以外方為文言。道為自身所得者,法乃玄綱所宗者,術即「工具」及其用法。三法系皆源於龍門,確切說源於丘祖,故有「七真八派皆承龍門法」之說,如:高功「稱職」於天尊闕下,需自報家門,自稱「龍門正宗」;方丈演法,稱「龍門正法」等等。故全真高功稱職、方丈演法等,無論其本人是哪山哪派,均須自稱「龍門」。
此「法」的傳承形式,均是口口相傳,不許文字記錄,授受過程唯有師徒二人在場,至於二人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傳授、怎樣的過程、有何告誡或禁戒規矩等等,絕對不會有第三人知曉,此之謂「法不傳六耳」。全真齋醮之「法」,便是三法之一,「撥職」即是密傳此法,撥職的實際意義是「師之傳法同時授職,徒之得法同時領職」。
除了北京韻和東北韻這類經過整體改編的「地方韻」以外,還有原本就產生於地方,具有濃鬱的地區方言、戲曲、小調等風格的「地方韻」,如:西北韻(西北地方韻不止一種),山東驛山韻、嶗山韻,河南應風韻、南陽韻,四川廣成韻等等。不過,地方韻種類最多的是雲南,如昭通、曲靖、臨滄、保山、騰衝、巍山、南澗等地區,都有產生於當地、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地方韻。其中也有從外地傳來的十方韻,但久之也被「地方化」了。如臨滄的經韻,原本是1929年從成都二仙庵傳來的十方韻,但筆者1995年在臨滄三聖宮錄音時已經很少能找到十方韻的痕跡了。
還有一類,如天津地區的全真經韻,是從東北地區隨著靈寶科儀傳過來的。但在長期傳承過程中,一方面演變為天津味十足的「天津韻」,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已經「跑板」,所以不能算東北韻了。再如嶗山韻,1990年筆者前往嶗山太清宮拜訪住持匡常修老道長,他說,嶗山韻中有一些是嶗山地方韻,但也有一些是他的「老太爺」(師爺的師爺,高祖)雲遊東南地區時在浙江學來的十方韻,他們稱為「南韻」,但經過幾代人的傳唱,其旋律和法器板式已經很難與十方韻相對應了。
綜上,我們已經清楚了全真經韻有十方韻和地方韻兩大類。其中,地方韻豐富多彩,風格殊異;十方韻則是通行全國的經韻,雖然受各地方言、戲曲、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十方韻,但其節奏、拍數(時值)、法器板式等並無變化。
順便說一下,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區的全真道觀所用的十方韻已經通用同一樂譜了,這個樂譜是上世紀90年代初,由當時的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閔智亭道長傳譜、武漢音樂學院在讀博士生劉紅先生記譜的簡譜版本《全真正韻譜輯》,實際上是當年西北地區的十方韻,近一二十年逐漸推廣到了全國各地。目前只有四川、河北等少數地區乃在沿用原不同風格的十方韻(河北地區用的是浙江十方韻)。因此,今天的全真十方韻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多種風格了。
全真經韻法器板式及分類
《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中載入56首全真經韻,並配有「鐺」、「請」(即「鑔」)法器板式,其基本式為兩鐺一鑔,即每個自然小節中有兩聲「鐺」一聲「鑔」共三聲,可稱為「三板」式。不過第一首《澄清韻》的基本板式就是「七板」式,而不是「三板」式,這在《全真正韻》中是獨一無二的。但後來不知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怎樣組織的,又將老三板在原節奏、拍數(時值)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加花」的方法發展成了「七星板」並通行各地。七星板通行各地以後,人們就習慣把沒有經過加花演變的原「三板」式叫做「老三板」或「老闆」了。
老三板主要流行於四川地區,到目前為止基本保持了《全真正韻》的原樣。另有浙江的一些地區也是使用老三板,20年前傳到河北地區,較之原板已稍有變化,但仍可以認為是老三板。七星板的流行使用地區最廣,從民國年間到新中國成立後這段時間,凡是用十方韻的地區,大多數道觀都是採用七星板式。
老三板的基本板式是三聲,七星板的基本板式是七聲。每一首經韻除了這基本的三聲或七聲以外,還有「過板」板式,不同「過板」的經韻,其法器板式聽起來旋律明顯不一樣。
《全真正韻》中共有四種「過板」板式:一種「鑔子過板」,三種「鐺子過板」。鑔子過板獨用於《澄清韻》,後人未做任何改變。
三種鐺子過板是:1.鐺子常規過板,用於大多數經韻;2.鐺子減板過板,只用於《小啟請》《中堂贊》等少數幾首經韻;3.接送板過板,用於《雙吊掛》《三寶香》《反八天》《幽冥韻》等這一類型的經韻。接送板經韻一般是四段唱詞,鐺、鑔、鼓等法器只在第一段的開頭、最後一段的結尾和每兩段的銜接處才入奏,同時暫停頌唱;其他地方只用木魚、鈴、懺鍾等。所謂「接送」,就是法器在每兩段的銜接處「接」下一段、「送」上一段。
《全真正韻》中共有四種「過板」板式:一種「鑔子過板」,三種「鐺子過板」。鑔子過板獨用於《澄清韻》,後人未做任何改變。三種鐺子過板是:1.鐺子常規過板,用於大多數經韻;2.鐺子減板過板,只用於《小啟請》《中堂贊》等少數幾首經韻;3.接送板過板,用於《雙吊掛》《三寶香》《反八天》《幽冥韻》等這一類型的經韻。
接送板經韻一般是四段唱詞,鐺、鑔、鼓等法器只在第一段的開頭、最後一段的結尾和每兩段的銜接處才入奏,同時暫停頌唱;其他地方只用木魚、鈴、懺鍾等。所謂「接送」,就是法器在每兩段的銜接處「接」下一段、「送」上一段。
每首經韻除了基本板式和過板以外,還有「下板」和「剎板」。所謂下板,就是在經韻開始時的「入奏板式」。所謂「剎板」,就是結尾的「結束板式」。
七星板,按不同的過板分類,其「下板」板式有所不同:鐺子減板過板式和接送板式下板一般都是七星板的前五聲,而鐺子常規過板式和鑔子過板式一般就是一個七星板;但所有經韻的「剎板」板式是相同的,這個剎板板式有個傳統術語叫「四御板」(個別經韻的結尾並不停下來,而是緊接「跺子板」念誦的除外)。
老三板演變為七星板以後,七星板又繼續演變為密集程度不同的「花板」,並將原始的七星板叫「正板」。正板演變為花板的方法,是在原七聲的基礎上,經過加花變為八聲、九聲、十聲乃至更多,將過板也進行相應的加花。這種加花越密集,聽起來就越感到快速和急促。尤其是「接送板」加花更為密集,其節律聽起來感覺特別急促和催進,讓人總是感覺壇場上少了些雅靜和莊嚴。不過這種板式較為適合殿外的各種醮儀活動,尤其是幽醮法事。而正板板式,節奏和速度相對舒緩平和,板點疏密適度,比較適合殿堂內日常課誦等場合。
全真經韻法器中的鐺鑔板式,是整個法器「樂隊」中的「主旋律」。所以傳統上初學經懺的後學,必須首先把鐺鑔板式認真學紮實。據過去老經師們講,從前在叢林官方舉辦的「冬學」或「春學」集中學習中,教授經韻的經師先生只教授鐺鑔原始正板,最忌板中加花,並且特別講究威儀規矩,不可打板輕浮、身首晃動、威儀失度,此乃先生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