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愛範兒
9 月 29 日,在日本秋葉原站有一場特別的葬禮,它的主題是『感恩』,而被祭奠的對象是一臺僅有 50 年歷史的機器——傳呼機。隨著日本的僅剩的一家傳呼機運營商宣告結束服務,人們用寥寥幾個數字傳遞情感的時代正式落幕了。
1
當代生活中,人們使用手機相互通訊已經成為了基本的社交技能——點開 App,打字,點擊發送,等待回復。在網絡如此發達的現在,發簡訊甚至都已經變得多此一舉。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套與世界的交融方式已經成了理所應當的規則。
但在 90 年代末,傳呼機曾經大熱的日本,相隔太遠的人們渴望交流,就只能將情感寄託於傳呼機屏幕上的數字裡。
1968 年開始,日本就有了提供傳呼機業務,但並未流行,直到 1987 年,傳呼機開始有能夠發送數字的功能出現,這種笨拙的通訊方式才開始走上舞臺。
之所以說『笨拙』,在於用傳呼機發信息的方式相當基礎與簡陋——最開始的時候,傳呼機的功能只限於收信息,不能發送,要給傳呼機發消息也要通過固定電話,並且也只能發出數字,傳呼機上收到的,也只有一串數字。
在那個時候,發送一句話的過程是這樣的:找到一臺固定電話或公用電話,將日語轉成數字,用撥號盤輸入,發送給對方,然後進入漫長的等待回復時間。
而將日語轉化為數字,則要根據傳呼機的『轉化表』——根據表格將話語一字一字的轉化為長串數字,解讀也是同樣。
這是一個緩慢而仔細的輸入過程,如果發送方稍微按錯了一個數字,整句話的意思也會隨之變得扭曲而難以理解。與之相對的,一些常用的數字已經讓人瞭然於心了:
0840——早安0833——晚安3470——再見724106——你在做什麼 這種並不便捷的方式,在當時卻近乎是最為先進的了。從 1990 年開始,傳呼機的使用者逐年遞增,在全盛時期達到 1000 多萬臺。就像如今在日本大熱的珍珠奶茶是靠高中女生捧火的,當年傳呼機在日本的主要用戶群體也是女高中生——她們熱衷於用傳呼機和男友及朋友相互傳送信息。也營造了僅屬於那個時代的奇特景象:女高中生們在公共電話前排起長龍,然後對著令人費解的一串數字眉目傳情。
這同樣也是那個時代戀愛的浪漫特徵之一。無法相聚在一起的戀人們通過這臺小小的機器展示愛意,他們輸入代表短暫話語的,長長的數字,然後等待自己的傳呼機響起。
隨著市場逐漸擴大,日本還出現過『傳呼機友』的熱潮——類似於『筆友』,只不過是將媒介從信紙換成了傳呼機。
在那個時候,雜誌上會有一些『尋傳呼機友』的專欄。人們可以投稿把自己號碼和交友期望刊登出來,然後等待『傳呼機友』的來臨。一般情況下,在雜誌發售後,刊登者很快就會受到數十個,甚至上百條不同的號碼。有人因此相互成為了摯友,有人又靠這個找到戀人。與現下『網友』這個身份不同的是,『傳呼機友』更加神秘,更加未知——很多時候,你都不知道與你相互發送信息的這個人相貌如何,又究竟是誰,你對對方的認知,也僅僅基於一串串數字之上。
有日本人曾在論壇上講過一個自己關於傳呼機的經歷:
在傳呼機市場已經開始下滑的時候,他收到了一條陌生號碼發來的信息:『要不要成為傳呼機友』?雖然並未回復,但這個陌生的人每天都會發來訊息,有時是『今天天氣真好』,有時是『我去散步了』,在這單方面的交流下,二人產生了一種微妙的友誼。
但這段感情很快就結束了。某一天,他收到連續四條消息:『明天是手術日』『我因為生病住院了』『也許不會很久』『如果手術後沒事的話』『就再聯繫。拜!』,然後這個來自陌生號碼的消息就再也沒響起。
再後來,隨著技術進步,新型傳呼機也能發送文字了,變得更加方便。但奇怪的是,當年使用過傳呼機的人們回憶起那個時代,最多被回憶起的還是一串串數字。似乎面對這些意有所指的密碼,人們更容易說出『我想你』,『喜歡你』……而由於其複雜的發送方式,這些旖旎數字也更加篤定與珍貴。
一篇《傳呼機友時代》的文章裡寫到,這些需要拼命交流來傳遞感情的過程,反映了年輕人深深的『孤獨』。而傳呼機時代的孤獨和手機時代的孤獨又有所不同——傳呼機帶來失去感,因為願望往往難以滿足。而手機年代裡,手機僅僅是一種工具,孤獨感源自無法完全滿足對方需求所帶來的寂寞。
『對於從出生開始就把手機當作自己的身體器官來使用的年輕人來說,與其說孤獨在自己心中,不如說是在無法共享感情的朋友關係中。「讓人感到心安的手機」是維持現有的人際關係的重要道具人們為了跟上朋友,而不斷保持的努力的現在,也許是一個不允許孤獨的時代。』
2
如果說日本的傳呼機時代有什麼關鍵時刻,那可能是 1993 的電視劇及其同名樂曲《傳呼機不再響起》,這部劇和這首歌把日本推進了這個短暫而熱烈的傳呼機時代:
隨著手機的出現,傳呼機市場在極短時間內就急速下滑,這種更方便、更快捷的通訊方式。幾年之內,就近乎於市面上消失匿跡。
隨著市場面積下滑,有的傳呼運營公司從 2007 年就停止運營,有的堅持到了 2017 年停止運營,目前全日本只剩下一家運營公司,為 1500 人提供傳呼服務,並且在 2013 年開始就不再接受新用戶申請了。
也就是說,在日本僅存的 1500 臺傳呼機,仍在手機鈴聲的間隙中悄然響起。
一位日本記者通過運營商,找到了一位仍在使用傳呼機的用戶,藤倉。
30 多年前,藤倉的媽媽給了他一臺傳呼機,是只能發數字的型號。他經常用傳呼機約見陌生朋友,直到 90 年代末,手機開始出現,他逐漸發現用的人越來越少。直到現在,藤倉已經好多年沒遇到用傳呼機的其他人了。
藤倉現在還用傳呼機,僅僅只是為了聯繫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已經年過 80,住在附近,之所以不換智慧型手機,是因為母親只記得住他的傳呼機號碼,只要傳呼機響,他就能知道是媽媽發來的消息。
3
中國也曾經有一個短暫的傳呼機時代。
1980 年後開始,傳呼機在中國出現,但早期由於通訊行業不發達,價格過於昂貴等問題一度市場低迷,直到 1990 年後才開始被大眾接受。1998 年,中國的尋呼機用戶達到 6000 多萬,人數為世界排名第一。
在中國市場上,這種機器有不少暱稱,例如尋呼機,BP 機,或者 BB 機。在市場開闢初期,傳呼機在中國屬於奢侈品,價格上百,可能要花掉不少人一個月的薪水。但隨著手機的出現,傳呼機在中國很快也同樣偃旗息鼓,只留下『有事呼我』『Call 我』這些流行語在提醒人們它曾經的輝煌。
再到 2007 年,開始有運營商逐漸結束傳呼服務,但其並未徹底消失,在酒店、醫院等特殊行業仍然存在——得益於其無線傳播的優勢。
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這次是徹底結束所有傳呼運營。在今年早些時候,運營商就宣告了傳呼機的死期,或許是為了緬懷一個時代的落幕,在 9 月 29 日,人們為它舉辦了葬禮。
在這場葬禮上,人們對著顯示一串傳呼數字的顯示屏祭拜,這串數字是『1141064』,是尋呼機全盛時代裡,人們最常使用的語句之一,轉換成日語的意思是,『愛している』,我愛你。也是 2019 年,傳呼機向日本傳達的最後一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