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塔是堆土建成的嗎?

2021-02-18 火獅土造

一、民間傳說「堆土運石」造東西塔

在泉州有個民間傳說,

七百多年前,東西塔採用「堆土運石」的方法,在塔旁堆土形成斜坡,數百數千斤的石頭,人拉肩扛,硬是從土坡下運上去造塔,土坡隨著石塔建造的高度越堆越高越堆越長,直至東西塔建造完成,土坡已經像一座山那麼高,土也堆到了現在中山中路與新門街交界的地方,這個地方就被命名為「塗(土)山街」。

 

從東西塔到塗山街的直線距離大概有一公裡。在宋代泉州城地圖裡,相當於為了造兩座石塔在城中堆了這座運石的土山。

堆土運石地圖示意。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按最高的東塔塔身高度(塔剎高度不計)36.17米計算這座土山的坡度是3.6%,3.6%坡度很緩,比現在輪椅使用的無障礙坡道還要緩,坡度緩了運石頭也不用那麼費力。

但東西塔真的是堆土建起來的嗎?

 不可能!


二、不可能 「堆土運石」的種種理由

 

1、堆土造塔不可能之滿城儘是黃金旺鋪。

在石制東西塔的建造時,泉州已經是東方第一大港,與世界上絕大部分港口都有貨物貿易往來,交易不僅僅是在刺桐港進行,還有很多交易在泉州城內進行,泉州城內滿城儘是黃金旺鋪,在城中黃金地段堆了一公裡長的土坡,多少黃金旺鋪富商豪宅就沒了,可能嗎?

 

2、堆土造塔不可能之塔被埋在土裡了。

土若直接堆在東西塔塔壁上,隨著塔越建越高,土逐漸就把塔埋了。辛辛苦苦建的塔被埋土裡十幾年,等建成後再刨開土讓塔露出來,可能嗎?

堆土運石會把塔埋了。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3、堆土造塔不可能之巨大的土方側推力

土若直接堆在東西塔塔壁上,直徑14米左右的石頭砌築的東西塔,根本撐不住與之同高度延綿一公裡長的土方側推力,塔簷等精細的屋簷構件更加撐不住那麼多土的側推力。

 

4、堆土造塔不可能之還差好幾米咋辦

假設土不撐在東西塔上,就像城牆一樣,層層夯土壘砌。

夯土牆要做成下寬上窄的形態才能穩穩噹噹不容易塌方,城牆牆面的斜率在70°-80°左右,夯土城牆的高度在12米左右。

假設堆土造塔的夯土牆能夯到三十幾米,按80°的斜率,土牆上部逐漸收窄,東西塔層層收分,兩者距離越來越大……

千裡迢迢運來了石料,就差這幾米的距離了,咋辦呀?

類似夯土城牆的堆土運石示意。

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5、堆土造塔不可能之水土流失

東西塔建造時間用了足足二十三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難免遇上颱風或暴雨,水多土潰,城裡那麼高的土堆會不會被水衝走,會不會崩塌呢?

 

除了以上主要五個理由外,還有土堆撤掉後地基壓力驟變對東西塔產生的影響,埋在土裡的石縫隙被沙土填塞對建築穩固的影響等等不可能採用堆土運石造塔的理由。

 

三、怎麼把幾千斤的石料提升到幾十米的高度?

 

那麼,東西塔在造塔的時候,到底是怎麼把重達幾千斤的石料搬到幾十米高的地方的?

 

現代高層建築在建造過程中用塔吊作為運料設施,塔吊建在高層建築的旁邊,高層建築建成後再拆掉塔吊。

現代塔吊示意。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代沒有現代的鋼材搭建那麼高的塔吊,更沒有電力或石油動力起吊材料。

 

但東西塔建築本身就可以做一個塔吊。

 

東西塔的主體結構為筒中筒結構,塔心柱的直徑4米多,塔壁的厚度2米多,兩者均有足夠大的空間布置起吊架,塔心柱與塔壁之間有很大的塔室空間,即使一層外挑近3米的塔簷建好後,上部造塔需要的所有石料仍可以通過一層四個高大的門洞進入塔室空間往上運輸。

每層的樓板並不是塔的主要受力構件,可以在塔建成後再鋪上,鏤空的塔室空間更加便於石料運輸。運輸上來的石料直接堆放在塔壁或塔心柱上,塔身只有這兩個地方才能承受石料的重量。

塔吊運石剖面示意。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現在無法推斷這些起吊架的材料到底是木製的還是鐵製的,當時泉州的冶鐵業非常的發達,有極大的可能做出堅固的鐵製起吊架用來運送石料。

起吊架不會只有一個,石制鬥拱等比較小的構件一個起吊架就可以吊起石料,比較大的石料可以多個起吊架組合拉起石料。起吊架的拆裝簡易方便,隨著塔心柱與塔壁的砌築,起吊架也越建越高。

 塔吊運石剖面示意。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除了起吊架外,腳手架也是必須要有的,在當時竹製腳手架搭到與塔同高的近50米高度完全沒問題。但腳手架撐不了石料的重量,腳手架是用來走施工人員及對石料位置的輔助調整——調整位置過程中石料的著力點都落在塔壁與塔心柱上。

腳手架示意。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四、為什麼建了五層

 

西塔先於東塔建造,西塔上的石雕造像的分布沒有等級分別,各層交互著金剛、神將、聖僧、菩薩、帝王、太子等體現西方極樂世界眾生平等的分布方式,後建成的東塔石雕造像就有層數越高等級越高的五乘境界分級。

 

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的猜測,在建西塔的時候,當時的建造者也許對塔到底能建多高並沒有明確目標(有可能建到三層或七層或九層或十三層),畢竟東西塔在中國石塔建築中是前無古人的試驗先鋒

 

古代沒有現代結構力學這般理論指導實踐的科學。

建造者只能在塔壁和塔心柱在承受運送石料與堆放石料的過程中,不斷的觀察建築主體結構的受力情況。

也許在塔建到了五層的時候,建造者感覺塔身承重差不多了,可以塔頂收尖並放置塔剎,完成石塔的建造。

 

東塔在西塔建成後才開始以石材建造,這個時候有西塔的建造經驗,也就可以從容的實施五乘境界的外塔壁石雕造像了。

 

五、世界科技為我所用

 

如果我們再更大膽的猜測一下,

泉州作為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往來於世界各個港口進行貿易,港口貿易需要運輸大量貨物,世界各地的各個港口一定有各種各樣起吊裝置。

聰明的泉州商人完全會把最好用的那種起吊裝置(比如滑輪組)帶回故鄉泉州,也會把裝置用於其他建築建造方面,所以泉州現存的宋元時代的石制建築那麼多,而且有不少是浩大的基建工程。

也許,泉州就是宋元時代的基建狂魔。

參考書目:

《泉州東西塔》   王寒楓

《泉州開元寺》  方擁  楊昌鳴

《泉州古建築》

在中國傳統古建築中,木構建築佔了絕大多數。

在泉州大開元寺內卻有兩座東西對峙的宋代古塔

塔身完全採用「石頭」這種笨重又不易加工的材料,

忠實的仿造木構塔的外觀形態,

建成一對中國現存最高最大最傑出的石塔,

堪稱「中國石塔之王」

相關焦點

  • 1892年至今極其珍貴的泉州東西塔影像
    據學者王寒楓在他的《泉州東西塔》中介紹, 1977年和1986年,相關部門曾對東西塔進行過兩次地層勘查,發現雙塔外圍地質淺層結構可分為四層:第一層為人工填土,第二層為黏土,第三層為亞黏土,第四層為風化殼。離地面20米以下為花崗石基巖。東西塔的荷載穩定性極為可靠。
  • 員村不再建比東西塔更高的樓(圖)
    信息時報訊(記者田桂丹通訊員穗規宣)珠江新城東西塔最高樓「江湖地位」可保,員村地區不建超過東西塔的摩天大廈。昨日,《琶洲——員村地區城市設計深化及控制性詳細規劃》(下簡稱《規劃》)正式出爐。作為廣州「CBD」心臟擴容區,員村將集聚國內著名服務業機構的企業總部,琶洲將成為最具國際化的窗口。
  • 泉州開元寺東西塔,我國建築高度最高、年代最古老的一對石塔
    說到泉州,自然要說到開元寺,因為省會福州也有個開元寺,這裡還是叫泉州開元寺吧,泉州開元寺最出名的莫過於東西塔了。當地人有句俗話說:「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由此可見東西塔在泉州人心目中的位置。帶著這個疑問,在網上查了些資料,據說原來設計建造時先建了一座土山,然後用土山做斜坡,建塔的工人從土山腳往土山頂慢慢將石頭一塊塊地往上疊,塔造愈高,土山堆愈高,土山因此也就愈伸愈遠,一直堆到現在的中山路十字路口,所以這個地方就叫做「土山街」。點擊建造高度這麼高的石塔,究竟用了多少塊石頭呢?
  • 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寺東西塔地基穩固依舊(圖)
    泉州東塔巍然屹立東塔塔面上浮雕存在剝落現象佛教在線福建訊 歷史上,福建省泉州市發生過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加上泉州開元寺東西塔歷經800多年風雨,有人曾擔憂它們的地基是否穩固依舊。2009年12月13日上午,泉州市開元寺方丈道元法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測繪結果顯示,東西塔地基是牢固的,但存在著塔頂漏水和表面風化問題。道元法師說,國家文物專家組勘察後給出明確的答案,東西塔的地基是牢固的,穩若磐石,沒有任何問題。
  • 泉州東西塔上的印度元素,你知道嗎?
    泉州東西塔上的印度元素,你知道嗎?泉州開元寺的東塔是泉州的城市標誌。東西塔的雕刻極具異域風情,藏著許多泉州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故事。一起去聽聽閩南文化研究學者的介紹。泉州廣播電視臺記者沈君豔很多來泉州開元寺遊玩的遊客都會聽導遊這麼跟他們介紹,我身後這座仁壽塔的四層,有一個孫行者的形象,就跟我手上這個墜子的浮雕是一模一樣的。
  • 泉州開元寺東西塔,我國建築高度最高、年代最古老的一對石塔
    說到泉州,自然要說到開元寺,因為省會福州也有個開元寺,這裡還是叫泉州開元寺吧,泉州開元寺最出名的莫過於東西塔了。當地人有句俗話說:「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由此可見東西塔在泉州人心目中的位置。帶著這個疑問,在網上查了些資料,據說原來設計建造時先建了一座土山,然後用土山做斜坡,建塔的工人從土山腳往土山頂慢慢將石頭一塊塊地往上疊,塔造愈高,土山堆愈高,土山因此也就愈伸愈遠,一直堆到現在的中山路十字路口,所以這個地方就叫做「土山街」。點擊建造高度這麼高的石塔,究竟用了多少塊石頭呢?
  • 泉州東西塔上的印度元素,你知道嗎?
    更有意思的是,泉州東西塔須彌座轉角位置上有16尊侏儒大力士,每尊只有30釐米高,都是深浮雕技法,最萌的是帶頭大哥。閩南文化研究學者 洪泓最好玩的是他吹口哨,吹口哨從這圈來看這個是隊長,他就招呼來咯一起來咯,有的坐著有的站著,他就說一起來了,準備開工了。就這個意思。
  • 泉州開元寺鎮店之寶——東西塔
    泉州有句俗語: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作為開元寺鎮店之寶——東西塔,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開元寺內。東塔又名「鎮國塔」,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
  • 泉州東西塔上的印度元素,你知道嗎?
    泉州東西塔上的印度元素,你知道嗎?泉州開元寺的東塔是泉州的城市標誌。東西塔的雕刻極具異域風情,藏著許多泉州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故事。一起去聽聽閩南文化研究學者的介紹。泉州廣播電視臺記者沈君豔很多來泉州開元寺遊玩的遊客都會聽導遊這麼跟他們介紹,我身後這座仁壽塔的四層,有一個孫行者的形象,就跟我手上這個墜子的浮雕是一模一樣的。
  • 時隔大半個世紀 泉州東西塔將再次修繕
    東西塔各建五層,每層有飛簷,有樓閣;塔身為八角型,四面開圓拱門,設佛龕,每層的拱門和龕互相調換;塔尾有一粒銅葫蘆,8個角有8條鏈和塔尖相連;每層塔角掛風鈴,整座塔共掛40個風鈴,風鈴隨風飄動,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塔身的浮雕石像
  • 中秋節,月出古城東西塔,畫風「很泉州」
    點擊上圖了解更多親 吃好喝好了嗎?之前堵在路上的朋友們你們抵達目的地了嗎?中秋佳節至,這是一年之中最溫柔又最有詩意的節日今天,品詩賞月人團圓月亮從泉州古城東西塔附近的天空升起編輯:吳丹丹審核:陳勁楠轉了嗎贊了嗎在看嗎
  • 《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 泉州東西塔亮相
    泉州市長康濤(右)與中國集郵總公司書記彭敏安為郵票發行揭幕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元素——開元寺東西塔在第6枚「海上交通」郵票中亮相,與北京天壇、上海東方明珠並立。這是中國海絲聯合申遺城市中唯一一個有本地元素入選該套郵票的城市。  福建省郵政公司宣講師宋曉文告訴閩南網記者,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東西塔被納入第6枚郵票中,令集郵界為之振奮,他們也將同步開展主題活動,推出郵票品鑑會和主題展覽等。
  • 泉州東西塔上的印度元素,你知道嗎?
    更有意思的是,泉州東西塔須彌座轉角位置上有16尊侏儒大力士,每尊只有30釐米高,都是深浮雕技法,最萌的是帶頭大哥。閩南文化研究學者 洪泓最好玩的是他吹口哨,吹口哨從這圈來看這個是隊長,他就招呼來咯一起來咯,有的坐著有的站著,他就說一起來了,準備開工了。就這個意思。
  • 泉州老照片「東西塔」離太近 歡迎高手來鑑真假
    「泉城東西塔」老照片遭質疑PS?拍攝角度問題?歡迎民間高手來鑑定這是一張由網友「泉州李四」發出的「早期開元寺照片」,照片為黑白的,中央大書「泉城東西塔」五個大字,雙塔聳立在照片左右兩側,塔身旁邊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房子前面仿佛是一片草場,又似一片農田。  此圖在溫陵社區引發眾多網友的關注和熱議。網友「喜之郎」質疑稱:「這兩座塔距離太近了吧?」
  • 泉州東西塔浮雕人物線描刊印 耗時半年繪就200尊人物
    閩南網10月23日訊 近日,由泉州市佛教協會原副會長傳敏法師繪製的《泉州東西塔浮雕人物線描》正式刊印,印數1000部,宣紙線裝書籍,分「上篇鎮國塔」和「下篇仁壽塔」兩部分,共繪就了東西塔上200尊宗教人物造型。據悉,此書是第四部對東西塔浮雕文化進行系統介紹的書籍,也是目前唯一用繪畫形式呈現的。  東西塔塔高五層,每層有精美浮雕人物造像各十六幅。
  • 泉州永春蓬萊:武陵溪邊的「東西塔」
    原標題:永春蓬萊:武陵溪邊的「東西塔」
  • 大美中國古建築名塔篇:第十二座,福建泉州東西塔
    該寺廟的規模十分宏偉,有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因其古老而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而著稱於世。其中東塔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即公元865年。西塔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即公元916年。東西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這也表現出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古代石構的建築瑰寶。
  • 泉州東西塔是鎮國塔、仁壽塔的合成,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
    泉州東西塔是鎮國塔、仁壽塔的合成,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
  • 東西塔宏偉壯觀,是泉州市的地標,清源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泉州東西塔是鎮國塔、仁壽塔的合成,是中國現存較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 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東西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東西兩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
  • 中國最高的孿生石塔 泉州開元寺的東西塔
    泉州東西塔,是鎮國塔、仁壽塔的合成,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開元寺內。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