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間傳說「堆土運石」造東西塔
在泉州有個民間傳說,
七百多年前,東西塔採用「堆土運石」的方法,在塔旁堆土形成斜坡,數百數千斤的石頭,人拉肩扛,硬是從土坡下運上去造塔,土坡隨著石塔建造的高度越堆越高越堆越長,直至東西塔建造完成,土坡已經像一座山那麼高,土也堆到了現在中山中路與新門街交界的地方,這個地方就被命名為「塗(土)山街」。
從東西塔到塗山街的直線距離大概有一公裡。在宋代泉州城地圖裡,相當於為了造兩座石塔在城中堆了這座運石的土山。
堆土運石地圖示意。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按最高的東塔塔身高度(塔剎高度不計)36.17米計算這座土山的坡度是3.6%,3.6%坡度很緩,比現在輪椅使用的無障礙坡道還要緩,坡度緩了運石頭也不用那麼費力。但東西塔真的是堆土建起來的嗎?
不可能!
二、不可能 「堆土運石」的種種理由
1、堆土造塔不可能之滿城儘是黃金旺鋪。
在石制東西塔的建造時,泉州已經是東方第一大港,與世界上絕大部分港口都有貨物貿易往來,交易不僅僅是在刺桐港進行,還有很多交易在泉州城內進行,泉州城內滿城儘是黃金旺鋪,在城中黃金地段堆了一公裡長的土坡,多少黃金旺鋪富商豪宅就沒了,可能嗎?
2、堆土造塔不可能之塔被埋在土裡了。
土若直接堆在東西塔塔壁上,隨著塔越建越高,土逐漸就把塔埋了。辛辛苦苦建的塔被埋土裡十幾年,等建成後再刨開土讓塔露出來,可能嗎?
堆土運石會把塔埋了。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3、堆土造塔不可能之巨大的土方側推力。
土若直接堆在東西塔塔壁上,直徑14米左右的石頭砌築的東西塔,根本撐不住與之同高度延綿一公裡長的土方側推力,塔簷等精細的屋簷構件更加撐不住那麼多土的側推力。
4、堆土造塔不可能之還差好幾米咋辦。
假設土不撐在東西塔上,就像城牆一樣,層層夯土壘砌。
夯土牆要做成下寬上窄的形態才能穩穩噹噹不容易塌方,城牆牆面的斜率在70°-80°左右,夯土城牆的高度在12米左右。
假設堆土造塔的夯土牆能夯到三十幾米,按80°的斜率,土牆上部逐漸收窄,東西塔層層收分,兩者距離越來越大……
千裡迢迢運來了石料,就差這幾米的距離了,咋辦呀?
類似夯土城牆的堆土運石示意。
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5、堆土造塔不可能之水土流失。
東西塔建造時間用了足足二十三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難免遇上颱風或暴雨,水多土潰,城裡那麼高的土堆會不會被水衝走,會不會崩塌呢?
除了以上主要五個理由外,還有土堆撤掉後地基壓力驟變對東西塔產生的影響,埋在土裡的石縫隙被沙土填塞對建築穩固的影響等等不可能採用堆土運石造塔的理由。
三、怎麼把幾千斤的石料提升到幾十米的高度?
那麼,東西塔在造塔的時候,到底是怎麼把重達幾千斤的石料搬到幾十米高的地方的?
現代高層建築在建造過程中用塔吊作為運料設施,塔吊建在高層建築的旁邊,高層建築建成後再拆掉塔吊。
現代塔吊示意。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代沒有現代的鋼材搭建那麼高的塔吊,更沒有電力或石油動力起吊材料。
但東西塔建築本身就可以做一個塔吊。
東西塔的主體結構為筒中筒結構,塔心柱的直徑4米多,塔壁的厚度2米多,兩者均有足夠大的空間布置起吊架,塔心柱與塔壁之間有很大的塔室空間,即使一層外挑近3米的塔簷建好後,上部造塔需要的所有石料仍可以通過一層四個高大的門洞進入塔室空間往上運輸。
每層的樓板並不是塔的主要受力構件,可以在塔建成後再鋪上,鏤空的塔室空間更加便於石料運輸。運輸上來的石料直接堆放在塔壁或塔心柱上,塔身只有這兩個地方才能承受石料的重量。
塔吊運石剖面示意。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現在無法推斷這些起吊架的材料到底是木製的還是鐵製的,當時泉州的冶鐵業非常的發達,有極大的可能做出堅固的鐵製起吊架用來運送石料。起吊架不會只有一個,石制鬥拱等比較小的構件一個起吊架就可以吊起石料,比較大的石料可以多個起吊架組合拉起石料。起吊架的拆裝簡易方便,隨著塔心柱與塔壁的砌築,起吊架也越建越高。
塔吊運石剖面示意。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除了起吊架外,腳手架也是必須要有的,在當時竹製腳手架搭到與塔同高的近50米高度完全沒問題。但腳手架撐不了石料的重量,腳手架是用來走施工人員及對石料位置的輔助調整——調整位置過程中石料的著力點都落在塔壁與塔心柱上。
腳手架示意。圖片由火獅土造繪製。
四、為什麼建了五層
西塔先於東塔建造,西塔上的石雕造像的分布沒有等級分別,各層交互著金剛、神將、聖僧、菩薩、帝王、太子等體現西方極樂世界眾生平等的分布方式,後建成的東塔石雕造像就有層數越高等級越高的五乘境界分級。
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的猜測,在建西塔的時候,當時的建造者也許對塔到底能建多高並沒有明確目標(有可能建到三層或七層或九層或十三層),畢竟東西塔在中國石塔建築中是前無古人的試驗先鋒。
古代沒有現代結構力學這般理論指導實踐的科學。
建造者只能在塔壁和塔心柱在承受運送石料與堆放石料的過程中,不斷的觀察建築主體結構的受力情況。
也許在塔建到了五層的時候,建造者感覺塔身承重差不多了,可以塔頂收尖並放置塔剎,完成石塔的建造。
東塔在西塔建成後才開始以石材建造,這個時候有西塔的建造經驗,也就可以從容的實施五乘境界的外塔壁石雕造像了。
五、世界科技為我所用
如果我們再更大膽的猜測一下,
泉州作為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往來於世界各個港口進行貿易,港口貿易需要運輸大量貨物,世界各地的各個港口一定有各種各樣起吊裝置。
聰明的泉州商人完全會把最好用的那種起吊裝置(比如滑輪組)帶回故鄉泉州,也會把裝置用於其他建築建造方面,所以泉州現存的宋元時代的石制建築那麼多,而且有不少是浩大的基建工程。
也許,泉州就是宋元時代的基建狂魔。
參考書目:
《泉州東西塔》 王寒楓
《泉州開元寺》 方擁 楊昌鳴
《泉州古建築》
在中國傳統古建築中,木構建築佔了絕大多數。
在泉州大開元寺內卻有兩座東西對峙的宋代古塔
塔身完全採用「石頭」這種笨重又不易加工的材料,
忠實的仿造木構塔的外觀形態,
建成一對中國現存最高最大最傑出的石塔,
堪稱「中國石塔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