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句非常火的古詩詞,上半句卻少有人知,能背誦整句的都是學霸

2020-12-19 諸葛品歷史

魏晉名士陶淵明,不追逐名與利,學習態度非常瀟灑,他在《五柳先生傳》裡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許多人誤解其意,把「不求甚解」當成一知半解,並以此為座右銘。其實,陶淵明先生的本意是,讀書不鑽牛角尖,不過於咬文嚼字,並非隨意為之。

唐詩宋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備受世人追捧,儘管過去上千年之久,詩詞的魅力絲毫不減。為踏入學堂之前,就開始接觸詩詞,駱賓王的《詠鵝》,是不少人的啟蒙詩歌。但是,對於一些經典詩詞,往往只被記住了半句,今天筆者盤點的古詩詞,只有半句非常火,能背誦整句的都是學霸。

一、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句詩出自北宋大才子蘇東坡之手,理解起來也很容易,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有沒有錢無所謂,主要看氣質。」當年蘇軾在鳳翔府任職時,書生董傳伴隨左右,董傳家境貧寒,生活十分節儉,但他飽讀詩書,性格積極樂觀。蘇軾回京後,寫信鼓勵董傳,開篇便是「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二、百無一用是書生

清代文人黃景仁,天資卓越聰慧過人,從小就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文採,出口成章下筆成詩,親友無不稱讚他前途無量。古代不得志的才子屢見不鮮,黃景仁就是其中一位,滿腹經綸卻沒機會施展,科舉之路屢遭打擊。以前看好他的朋友,也逐漸遠離他,黃景仁感受到人情冷暖,寫下「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三、人生七十古來稀

古代醫療水平較低,導致平均壽命相對較短,能活五六十歲就算不錯了,七十歲更是少之又少。現在一些老人經常把「人生七十古來稀」掛在嘴邊,為何不提上半句呢?它出自詩聖杜甫的《曲江二首》,整句詩為「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原來杜甫也喜歡喝酒,到處欠著酒債,認為人生苦短,應該及時行樂。

四、一寸光陰一寸金

看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幾乎所有人下意識默念「寸金難買寸光陰」。殊不知,這句詩最早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寫的,上半句為「讀書不覺已春深」。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王貞白,由於成謎讀書無法自拔,沒有發現季節的變化。其含義跟現代人理解的一樣,珍惜大好時光,不要因懶惰虛度光陰。

五、天涯何處無芳草

當朋友失戀時,你是否用「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勸慰他?貌似毫無違和感,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它出自蘇東坡的《蝶戀花·春景》,前半句「枝上柳綿吹又少」,雖然柳絮越來越少,春天即將過去,但不要悲傷,別的地方依舊可以看見茂盛草木。

六、情人眼裡出西施

假如遇見讓你傾心的對象,你的眼裡都是她,甚至她的美貌不輸於西施。清代黃增寫道:「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色」通常是指美好的景色,也可指代美女,或許景物和人並不是那麼讓人著迷,而是恰好符合你的審美觀,所以讓你覺得很美。

七、春宵一刻值千金

古代「春宵」有兩種含義,一是洞房花燭夜,二是春天的夜晚,蘇東坡以《春宵》為題作詩,顯然屬於第二種含義,整句詩為「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的夜晚氣溫恰到好處,不冷也不熱,花兒散發怡人的清香,朦朧的月光也非常唯美,一定要珍惜短暫而珍貴的光陰。

以上七句詩,你有幾句能做到整句背誦?歡迎留言評論、關注轉發。

相關焦點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不管什麼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給後世的影響都頗為深遠。因為受到儒道思想的影響,人們也都不得不生活在禮教的條條框框中。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下句少有人知,處世經驗值得學習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下句少有人知,處世經驗值得學習在現代人的印象中,烏龜一直是描述一個人不懂得擔當,遇事畏畏縮縮的詞。因為烏龜膽子特別小,被驚動的時候就會把頭縮進烏龜殼中。但是在古代社會中,在人們心中,烏龜是神靈。
  •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事實其實是這樣的,你知道多少?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事實其實是這樣的,你知道多少?那些年,我們奉之為真理的話,原來都是上半句。原來我們被騙這麼多年,果然真相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毀三觀的「前半句」的誤會吧,看看你知道多少?
  •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上半句才是重點,可惜卻少有人知
    於是便有了「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一俗語,然而這句話卻僅僅是下半句,它的上半句才是真正蘊藏著古人的智慧,您知道嗎?揭秘此句的上半句之前,咱們先來看一下這個「舉頭三尺有神明」到底有何學問?原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心存敬畏。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古人智慧所在,但卻少有人知
    其實之所以會有人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句話的後半句。而這句話的後半句,才是精髓所在。「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才是這句話的整句,關於這句話,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在母親的培養下,孩子進步飛快,年僅25歲便高中狀元。羅秀才聽到這個消息後,就連忙回家看望。他站在昔日自己大門口,卻遲遲不敢進門。別人問他,他只說是想見見狀元郎。徘徊再三,他在牆外留下一首詩,揚長而去。「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 長知識|有哪些半句成名,另外半句卻鮮有人知的名言詩詞?
    (元稹)這句詩的下句可不是「鐵馬冰河入夢來」,而是「暗風吹雨入寒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前半句鼎鼎有名,很多影視劇裡面,都出現過,比如,影響了好幾代人的經典大劇《新白娘子傳奇》。(俗語)這兩句都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俗語,從很早以前流傳到現在。當下,「久病床前無孝子」還經常被人提起,而「久貧家中無賢妻」就說得比較少了。可能是隨著經濟發展,貧困家庭不斷減少,所以後半句慢慢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也就被人提得少了。福王少小風流慣,不愛江山愛美人。
  • 有了能吟詩作對的AI助手,人人都是李白杜甫
    但到真正需要說出幾句詩詞時,經常會出現記憶短路、大腦卡殼的情況,此時的你是多麼想有誰能提醒你一下呢?8月19日,搜狗輸入法上線的AI輸入助手——智能汪仔,用戶只需要在對話框內輸入詩詞的上半句,下半句立刻就會躍然屏幕之上,既省時、省力又省心。
  • 老話說「廟小妖風不小」下半句少有人知道,三個道理教你如何做人
    很多人在生活中會提及到各種俗語,他們通常能夠說出俗語的上半句,卻不知道它還有下半句,俗語不僅能夠增加生活的樂趣,還能在為人處事上略指點一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這句,「廟小妖風不小」,下半句很多人不知道,這三個道理教你如何做人。
  • 孩子一背詩詞就頭大,利用情景教學背誦古詩詞,發現詩詞的美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獲取了冠軍,一時間被人們廣泛關注,人們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中國傳統詩詞的魅力,也有人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生女當如武亦姝」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小男孩,年紀僅有四歲,就能夠背誦和解釋出《千家詩》的含義,不論是武亦珠還是這個小男孩,都讓人有自愧不如的感覺。
  • 古人云「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實精華在其後半句,但知之者甚少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古代的人們給大家留下來的東西也是很多,無論是精緻的工藝品,或者說是見證歷史的文物,亦或者是他們的創作,都是深深的影響到了現在的人們。所以才會有一座座的博物館建立起來,還有語文書中的那些教會人們道理的詩句和故事。
  • 上半句更經典,很現實
    上半句更經典,很現實農村其實是一個人情社會,什麼事都要考慮到人情的關係。俗話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農村人喜歡把一些生活的習俗、方式編成一句句的俗語。雖然有些俗語無法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但是能夠通過農民千百年來的生活實踐驗證,說明這些俗語還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就拿古人流傳下來的一句俗語「人窮莫看娘家門」,其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上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很現實!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點睛之筆
    文/仁義論史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點睛之筆今天小編要講的主題就是民間流傳下的俗語,但是這兩句俗語流傳甚廣,廣到什麼程度呢?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說。不過這句話並不是一句完整的話,它只是一句話的上半句。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點睛之筆,那便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顧名思義,上半句話就是說一匹優良的馬是不會再折返自己的路線回頭吃它路過的草,更不會吃它已經吃過的草了。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的出處,也是這麼一個道理。相傳牧人在放馬出來後,馬就會馳騁在芊芊草原中尋覓新鮮青草來食用。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後半句更是經典
    後半句更是經典   文/北舊   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是越來越好了,我們可以在家裡吃到飯店裡面的美食,可以在家裡買到其他省份的東西並在三四天以內收到東西,分隔兩地的人可以通過視頻來見面說話,還有其他很多方面的便利,就不一一舉例了。
  • 常說:「女大不中留」,下半句才是經典之處,你知道嗎?
    常說:「女大不中留」,下半句才是經典之處,你知道嗎?我們國家很盛行用俗語俗話,是我國的一種很獨特的民間文學樣式。人們經常在口頭或書面用語當中用到,使用的頻率也很高,這些俗語大部分是民間百姓在生活經驗中總結而來的,指導性很強。
  • 常言道,女人當家,房倒屋塌,下句更精闢,道出現實少有人知
    俗語是古人的經驗教訓之談,有不少俗語都很有教育意義,值得我們學習。譬如"廚子不偷,五穀不收"這句話,看似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為偷盜之人開罪,實則是古人克己寬人這一態度的體現。在古代,家無餘財的底層老百姓,自然是沒有條件聘請廚師的。
  • 如何評價國內MC的釣魚行為,上半句「釣的是魚」,下半句有人接嗎
    一般剛剛入坑MC的小萌新們,小黃象都最不推薦去的一個地方,就是MC的貼吧論壇,眾所周知,MC的貼吧已經成為了標準的釣魚貼吧,隔壁迷你的貼吧也是如此,裡面釣魚大師數不勝數。而如何評價這種釣魚行為呢?今天小黃象就來跟大家一起聊一聊這件事情。
  • 只會背誦古詩詞不算才女!梁宏達老師,武亦姝現在可算才女?
    不過,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梁宏達老師對於武亦姝的「才女」名號就不認可,他覺得武亦姝只是詩詞儲備量比較大,背誦古詩詞,並不能算是才女。他覺得,如果背幾首古詩詞就是才女,那才女的標準也太低了。《三國演義》裡有一個人叫張松,是劉璋下屬,此人長得不好,不帥,甚至有點猥瑣,身材短小,所以往往不被人重視,有人直接就是瞧不起。一次,張松被派作使者去許都遊說曹操,遇到了三國時期的大才子楊修。楊修看到張松也是瞧不起的,因為長得不行,所以就想刁難一下。
  • 古詩詞背誦啟蒙,除了唐詩三百首,還有哪些內容也可以背
    給學齡前的孩子安排背誦《唐詩三百首》,是不少家長對語文啟蒙學習的首選。古詩詞在韻律上非常對仗,學齡前兒童背一背是可以推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但在學齡前階段,對古詩詞的理解是有限的,也很難和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情。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上句才是精華,但卻少有人知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上句才是精華,但卻少有人知東野圭吾在《白夜行》的書評中有那麼一句話,這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小孩子無所顧忌的向外界索求,而有些時候這些最單純孩子卻能做出最令人心寒事情。不過這種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被道德所約束,轉化為善。道德的約束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它的約束力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是否存在尚且不得而知,所以這裡的「神明」更像是對人的一種道德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