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挑選西紅柿打包裝筐。
秋意漸濃,武陵山上的西紅柿熟了。
9月12日,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竹園淌村蔬菜基地,村民忙著採摘紅彤彤的西紅柿。一旁的包裝車間也是熱火朝天,工人挑選出規格一致的西紅柿,裝框碼齊。
望著滿載西紅柿的貨車遠去,巴東縣黃連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朱旭樂得笑眯了眼。「目前,基地平均每天出貨六七十噸。」他說,西紅柿主要運往武漢、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批發市場。
竹園淌村海拔1400到1600米,是高山反季節蔬菜的理想產地。朱旭介紹,高山西紅柿採摘期在8月下旬至11月初,與大路貨錯峰上市,每公斤售價5元左右,效益很好。
今年35歲的朱旭是鄉親們口中的傳奇人物。年少時他外出進入煤礦行業,從工人做到管理層,年薪百萬元。
2017年,朱旭回到家鄉竹園淌村,成立公司,帶領鄉親們一起發展生態循環高效農業。公司流轉1139畝土地種西紅柿,每畝租金500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一個個大棚沿著山谷一溜兒鋪開,綿延幾裡,非常壯觀。西紅柿基地上遊,標準化豬場存欄7500頭豬,豬場配套建設1400立方米的沼氣池,一個「豬-沼-菜」農業生態循環體系就此成型。
朱旭介紹,公司年產西紅柿8540噸,出欄生豬1.5萬頭,去年總產值達9400多萬元。
竹園淌村曾是典型的高山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達40.12%。巴東縣副縣長雷玉龍介紹,該縣整合財政資金2575萬元,支持公司基礎設施和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助推竹園淌村扶貧產業發展。
產業破土而出,群眾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50歲的脫貧戶朱禎山,過去妻子常年臥病在床,兒子上大學,家庭生活困難。朱禎山如今已是基地技術骨幹,每月5000元工資。「12畝地流轉給公司,每年還有6000元租金。」朱禎說,去年一家人年收入6萬餘元,不僅還清欠債,還有存款,一舉脫貧。
朱旭介紹,公司吸納竹園淌、麻沙坪、高陽寨、木龍埡、上李坪、涼傘坡、龍潭坪7個村400多人務工,其中貧困群眾258人,累計發放工資1570萬元。同時,公司每年給村集體及貧困戶分紅,股權收益分紅累計達104.4萬元。(汪訓前 熊彪 曹章)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