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風物名勝之攝人魂魄,引人入勝,除了風景本身的綺麗風光之外,也是聯想和想像的產物。蘇州園林更是如此,那些樓臺亭榭之中,一茬又一茬地沉積下過往人物的曲折心跡,堆砌著夢幻般的歷史故事。
根據記載,蘇州城內有大小園林將近200處。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一天下來,先留園而後滄浪亭、拙政園,說實話還真看不出朝代的風格。
留園屬於私家園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曆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範仲淹的後代範允臨是他的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由於長期在朝為官,深感身心疲憊,回到蘇州後,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甦著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石框大門顯得普通低調,蘇州園林大都如此,主人退休回家,並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這就叫低調的奢華。
進門,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全景圖的上方高懸「吳下名園」四個大字,標明地位。屏風的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著,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景點實在多,拍下的也並不全明白是哪處,也只好對照著平面示意圖來一一介紹吧。
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著,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中部花園的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的詩意來命名的。大廳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的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枝接交錯,蒼勁虯曲,「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貞交柯連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