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看不懂說明書就不要買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上半年股市冷清,銀行理財市場卻是一派繁榮,發行數量逐級攀高,僅上周理財產品發行數就較此前一周增發100多款,同時新增12家中資銀行加入發行大軍。

  與此相伴,「有毒銀行理財產品」風波再起,再次警示風險猶存。與基金等理財產品不同,銀行理財產品缺乏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沒有標準的產品說明、產品結構晦澀難懂,雖然投資者熱衷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但始終對其說不清道不明。

  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彥斌日前接受《投資者報》專訪時一再建議,「投資者應該把產品說明書帶回家仔細看,如果看不懂就不要買了。」

  銀行推出的基金

  老百姓通常有一種思維,發生虧損應該是銀行的事,由銀行承擔。

  「這就是投資者還不懂銀行理財產品,從本質上講,銀行理財產品就是銀行推出的基金。」劉表示。基金就是集其他人的錢找專業的人來投資,基金公司是自己發產品、自己管理,雖然銀行是只管發行產品不管投資,投資任務交給其他專業機構,但從集合客戶資金的意義上說,銀行理財產品實質上就是基金。

  基金產品通常分為貨幣型、債券型、股票型及衍生類產品,而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中比通常意義基金產品多了一種信貸類產品類別。其中由於2009年7月份銀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定,禁止理財資金以任何形式投資於二級市場股票或與其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使得股票型銀行理財產品目前僅能投資於打新股,但隨著新股收益日漸縮小,甚至屢現破發,使得該類型產品已名存實亡。

  「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主要注意看風險,看銀行是否提供保本。但客戶要記住一點,凡是保本的產品都不會有高收益,如果有人說保本還高收益,那就是騙人的了。保本實質上就是:你給我100元,我拿90做債券或做存款,拿10塊去博股票或期權,兩年後90就變100,能保本了,那10元有回報了更好,沒有就拉倒。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就是這麼來的。而不保本的理財產品有可能造成虧損,因此建議買保本銀行理財產品的人,如果想博高收益,直接去買基金就是了。」

  「銀行在向客戶介紹產品時,應向客戶充分揭示風險。糾正投資者錢進銀行不會虧損的思想。」劉提醒。

  掛鈎類不要沾

  「掛鈎類衍生理財產品我是一貫不主張買的。」劉表示,很多結構性產品,都少不了「掛鈎」二字,比如掛鈎歐元兌美元匯率,掛鈎債券基金,掛鈎港股、原油、黃金等等,正是通過「掛鈎」將國內投資人與國際金融市場連接起來,也將投資人的財富丟進了一個變幻莫測的海外市場。

  曾經冠以「金融創新」的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被認為是金融市場最激動人心的新業務之一,這些結構性產品多是掛鈎某些標的。但以次貸危機為先導的金融危機中,許多理財產品開始「有毒」。

  去年沸沸揚揚的KODA產品就是典型代表。它把國內投資者數以百億計的財富變成了泡影。近期,渣打銀行理財產品又陷「有毒門」,十多位購買了渣打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集體上書銀監會,投訴該行通過各種手段誤導其購買了有毒的金融衍生品。

  「外資銀行在國內發行的都是衍生產品,其以批發的方式買下來,再以零售的方式賣給中國客戶。即銀行之間互相買賣資產,在買了其他機構不良資產後,發覺自己吃了『毒藥』,持有過多有很大風險,就想辦法再轉嫁賣出去。比如銀行買了一個億資產,再以零售方式分散賣給1000個客戶。如此一來,不但轉嫁了風險,中間還賺取了差價。」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投資人購買了一款『掛鈎』理財產品時,他實際上就參與了一場賭博:賭那款『掛鈎』理財產品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意願運行。」

  購買了有毒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不乏高學歷人士,緣何都會誤買?「產品條款設計非常複雜,我這種專業人士都看不懂。」劉表示。

  「掛鈎」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大都採用一個個複雜的衍生品計算公式。那些所謂的高收益就是以這樣的業績基準為「基準」計算出來,「普通投資人誰能理解這些『基準』?又怎麼知道必須同時滿足多少相關條件,才能獲得預期的高收益?正是因為影響這些產品收益的變量太多,這些『掛鈎』理財產品的零收益(甚至虧損)其實從一開始就已註定。」

  有毒產品不僅僅外資銀行泛濫,中資銀行也存在一部分。「倒不是說在故意坑客戶,而是在從國外銀行搞『批發』時,自身都沒有對風險收益有個合理評估,只能說素質比較低。」

  未來衍生工具國內也將會創新,「比如現在有了股指期貨,以後可能會有跟股指期貨類似的衍生產品出來,也會承擔很大風險。要不要買,投資人應該充分衡量自己的財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充分估量產品風險和收益比,然後慎重去買。」

  下半年不買外幣類產品

  「下半年不要買外幣類產品,因為人民幣升值是肯定的事。」

  劉認為歐元就是歐洲二十幾個國家拼湊成的一種貨幣,歐洲經濟增長又比較平滯,貶值是中長期趨勢,歐元走弱會一直持續下去;雖然美元的霸主地位不會發生大的變化,但不論美元怎麼走,人民幣還是要升值的。這種情況下,如果買外幣類理財產品,客戶不但要承擔產品本身價格波動風險,還要承擔人民幣升值風險。

  劉很看好下半年A股市場投資機會,他認為下半年股票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標的,現在是買入股票非常好的時機。在歐元貶值情況下,作為避險工具,黃金還是有機會的。

  單就銀行理財產品來說,劉建議投資者買保本型理財產品。「因為保本理財產品最差也不會虧本,但也不可能掙特別多。如果想得到更高的收益,直接去基金公司買股票型基金就行了,為什麼要到銀行去買?還是那句話,在銀行虧了錢,投資者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

  對於今年來一直熱銷的信貸類產品,劉持保留態度。他認為信貸類產品目前最大的風險來自缺乏銀行的擔保,從目前來看,銀行從聲譽考慮,實質上做了暗保,因此此類產品違約率極低。但正因為銀行未對此類產品做明保,未來該類產品風險和不確定性很大。

  對投資者來說,因為中國的銀行理財產品信息不透明,口徑也不統一,形式五花八門,這也存在潛在風險。很大程度上投資者只能依賴於銀行理財顧問。「屁股決定思路,銀行的理財師做不到絕對的公正。客戶最好還是多看少動,把產品說明書帶回家仔細看,如果看不懂就不要買了。」

  「同時銀監會應該出臺更多規範的條款,比如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像基金一樣模式化、公式化,便於老百姓看懂。」(李真)

相關焦點

  • 近400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理財產品是否保本,該怎麼看?
    所以,過去理財產品承諾的保本保收益,將正式成為過去,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甚至出現本金虧損將是市場的常態。對此有很多人問,一款理財產品保不保本,到底要怎麼看?現在還有什麼產品是保本的?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些問題。
  • 中行理財產品「日積月累-日計劃」大額贖回 產品說明書披露暫停...
    這類實時申購和贖回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也會有暫停贖回申請條款規定,一旦觸發大額贖回相應條款,銀行可發起暫停申請操作。理財產品的簡明介紹也會有相應風險提示。這主要體現為流動性風險。如投資者只能在本產品說明書規定時間內辦理申購和贖回。一旦出現由於大額贖回或是其他突發事件引起的暫停申購、贖回,可能影響投資者的資金安排。
  • 「乾元 -恆贏 」(按日 )開放式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說明書
    您在籤署《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理財產品客戶協議書》前,應當仔細閱讀客戶權益須知、本風險揭示書及本產品的產品說明書的全部內容,同時向中國建設銀行了解本產品的其他相關信息,並自己獨立做出是否購買本產品的決定。您籤署本風險揭示書、客戶協議書,並將資金委託給中國建設銀行運作是您真實的意思表示。
  • 中國工商銀行「添利寶」淨值型理財產品(XLT1801)說明書
    中國工商銀行「添利寶」淨值型理財產品說明書(閱讀原文,並將該部分收益按日結轉到客戶理財帳戶,參與下一日產品收益分配,使產品份額淨值始終保持1.00元。單位淨值為提取管理費、託管費、銷售費等相關費用後的理財產品單位份額淨值,客戶按該單位份額淨值進行贖回和提前終止時的分配。認購、申購份額:認/申購份額=認/申購金額/1元贖回金額的計算:贖回金額=贖回份額×1元。贖回規定:客戶可在開放日的開放時間內提交贖回申請,單筆贖回不得少於0.01份,且不得違反本說明書所規定的其他贖回限制。
  • 5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買什麼理財收益高?
    很多投資者手上攢有一筆存款後,就會考慮通過理財方式實現資產增值。選擇理財產品是,除了產品風險外,投資者最關注的莫過於理財預期收益。那麼如果有五萬,個人投資理財一年預期收益多少呢?買什麼理財收益高?一起來做一下個人理財分析!
  • 中銀保本理財「全球智選」理財產品發售及存續期公告
    原標題:中銀保本理財-「全球智選」理財產品發售及存續期公告(2017年2月20日更新)尊敬的客戶:中銀保本理財-「全球智選」理財產品屬於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產品保障本金和保底收益,產品浮動收益部分與特定指標市場表現掛鈎。
  • 這個說基金好,那個說股票好,我該怎樣選對理財產品?
    很多人想要學習理財,但發現理財方式實在太多了。看到這個朋友買基金盈利不少,就覺得基金不錯。看到另外一個朋友買股票賺大發了,忽然又覺得手上的基金不香了。還有很多朋友購買了銀行理財、黃金、信託產品等等,都有不錯的成績。
  • 5萬元買什麼短期理財產品好 利息較高的理財產品排名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就是說你不理財,那麼財就會不理你,所以說懂得理財也是很重要,因為理財或許能夠讓你致富的。但是在市面上有非常多的短期理財產品,如今有人問5萬元買什麼短期理財產品好呢?如今這些利息較高的理財產品排名出來了,大家可以來了解下!理財是可以讓自己的財富增值,只要懂得理財的人,那麼他的財富才會越來越多,所以現在理財的人有很多的。不過現在,不少人都會選擇短期理財,可是對於第一次購買理財來說,買什麼短期理財產品好呢?如今,推薦幾個短期理財產品給你,不知道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 投資理財請注意,這類產品千萬不要買,官方提醒:就是金融詐騙!
    隨著國人理財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各類投資理財產品。據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各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餘額2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42%,保險公司上半年新增保單件數239億件,同比增長28%。然而,隨著理財市場的不斷擴大,並非市面上所有的金融理財產品,都值得信任。
  • 中銀保本理財-「全球智選」理財產品
    中銀保本理財-「全球智選」理財產品發售及存續期公告尊敬的客戶:中銀保本理財-"全球智選"理財產品屬於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產品保障本金和保底收益,產品浮動收益部分與特定指標市場表現掛鈎。本產品面向全部個人客戶銷售。
  • 買理財如何防止被「飛單」?很多人被騙了還不知道
    即使你是在銀行營業場所購買,一旦產品出現問題,投資者也是很難到去跟這家銀行追索權益的。那要怎樣才能知道自己買的產品是不是銷售人員私下飛單的呢?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認真閱讀理財產品合同條款,看看合同方,是否有銀行參與,是否有銀行印章;其次,還有看看這個理財產品的發行方是誰,是否值得信賴;第三,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明確了解產品是否保本,募集資金具體投向,收益、期限等等。
  • 散莊書苑孔令飛:不會理財的人,適合買什麼理財產品?
    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果大家手頭有一些閒錢,一定要學會理財要不然錢只會越來越貶值的。當然理財並不是說隨便把錢存在某一個地方就可以,大家一定要有一個計劃,在理財的過程當中要充分考慮收益、流動性以及安全性。那對於不會理財的人來說,如何才能購買到合適的理財產品呢?
  • 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買,但要對自己有正確評估,躺著賺錢是不可能了
    近日銀行理財能不能買上了熱搜,因為很多人發現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好像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賺不賠了。覺得可能被坑了,所以才發出這樣的疑問。相信也是很多人有了這樣的遭遇,引起共鳴導致上了熱搜。這也是引發大家討論原因,畢竟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從來沒遇到賠過的時候。但是,從這個意見稿中可以看出,以後再買理財產品,收益賠賺,都需要自己承擔後果。銀行不會再給兜底,對於不能承擔風險的人,建議還是選擇定期存款。
  • 為什麼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數以5萬起步呢?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發展,理財投資也是越來越方便了,投資者百忙之中抽不開身,便可以直接在網上進行投資交易,這樣做與線下購買的效果是一樣,並且更加快捷方便。不過這麼多年來銀行的投資門檻還是相對較高一點,這也是大多數投資者不明白的一個地方。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數以5萬起步呢?
  • 收益率可能為0%的銀行理財產品真的來了!
    理財市場這一新情況震動了不少投資者,在他們原有的觀念中,銀行理財收益幾乎不可能為零,最多是收益少點而已。  理財師提醒,隨著資管新規落地,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將會越來越多,「零收益」產品出現後,「負收益」產品未來也極有可能出現。面對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者不要只看最高預期收益率,還要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綜合考量。
  • 不會理財的人適合買什麼理財產品?
    看了網上常見的回答,一個基本的前提似乎沒人提起:問問題的人、或者說問題裡提到的「不會理財的人」,是一個怎樣的投資者?他的風險偏好如何?個人和家庭經濟情況怎麼樣?準備長期還是短期投資?投入資金的規模怎麼樣?預期收益率和對虧損的忍受程度如何?
  • 說明書都看不懂!代購進口兒童感冒藥靠譜嗎
    「我前兩天在網上給孩子代購了感冒藥,但是看不懂說明書,所以沒有敢給孩子吃。」11月23日,劉女士告訴筆者,兒子丁丁今年5歲,前兩天突然感冒了,但因為工作比較忙,想先給孩子吃點藥,不少家長推薦了進口的感冒藥,於是也代購了回來。但沒想到藥品說明書上竟然沒有一個漢字,怕孩子服藥後有風險,劉女士最終放棄了。
  • 掌上仁信:千萬不要被標題黨所說的理財產品貶值騙了
    掌上仁信:千萬不要被標題黨所說的理財產品貶值騙了最近,銀行投資理財產品虧本這一話題備受爭議,由於銀行投資理財一貫以「穩健」而出名,此次規模性的理財產品基金淨值減倉,乃至浮虧的現象,被一些銷售市場人員或是虛假新聞講解為,銀行投資理財虧本時刻的來臨。對此掌上仁信小編有話要講。
  • 用小區公共收益買理財產品被叫停
    業委會未經業主大會同意用小區公共收益買理財產品被叫停近日,武昌區南湖街松濤苑小區十幾位業主向本報反映,該小區業委會未經業主大會同意,用小區公共收益購買了理財產品,被人披露後才將本金和收益轉回小區公共帳戶
  • 不懂技術,不懂看盤!股市新手如何才能掙到錢?
    那麼,不懂技術甚至是不懂看盤的話,我們怎麼辦呢?股市新手,又該如何在股市裡掙到錢呢?如果股票的確不適合我們,又該投資什麼品種的理財產品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一、不懂技術甚至是不懂看盤,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