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嘗祭與古事記:日本天皇制度的神秘與神話

2020-12-24 澎湃新聞

每個國王制國家成立後,都會製造出創國神話,強調國王的由來以及統治的正當性。在現代歷史學還沒成型之前,這些神話便成為時人了解歷史的根本資料。古代日本先後出現了兩本影響深遠的神話著作,一本是《古事記》,另一本是《日本書紀》,都敘述了天皇開創和統治日本的故事。

兩書的成書過程與異同

《古事記》是天武天皇命令大臣稗田阿禮閱讀自古代流傳至今的《舊辭》(古代的故事集)和《帝紀》(古代君主的傳記)後,綜合貫通,並由另一個大臣太安萬侶筆記,最後在公元712年,即元明天皇時代完成。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由開天闢地的神話時代開始,稱為「神代卷」。中卷由神武天皇到第15 代應神天皇為止,稱為「神與人代卷」。下卷則從仁德天皇至推古天皇為止,稱為「人代卷」。

《古事記》的特色是以上述的《舊辭》和《帝紀》為基礎,再將當時流傳的各種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融入書中,以當時的口語寫成,夾雜漢字與假名。對於公元 8 世紀的大和朝廷來說,這些神話、傳說、故事、歌謠都是訴說他們祖先來歷和事跡的歷史資料。保存與傳承這些資料就是《古事記》的主要使命。

《日本書紀》的成書時間較《古事記》晚數年,在720 年完成。提議編書的是前述的天武天皇之子舍仁皇子,《日本書紀》以唐朝的官史體裁為藍本,將神話時代至持統天皇為止的國家歷史,按時間順序編寫。

《古事記》著重記載神話,該部分的內容約佔全書篇幅的七成。《日本書紀》則重視距離天武天皇時代較近的天皇紀事,只有兩卷(卷一、卷二)敘述神武天皇以前的神話時代,僅佔全書內容的一成左右,相當於《古事記》上卷的分量。《日本書紀》第三至第十卷,相當於《古事記》中卷的神武天皇至應神天皇部分。其餘二十卷均屬於距離天武時代較近的歷代天皇事跡。

雖然《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有很多相關、共同的部分,對於神話時代以來,歷代天皇的即位順序、血緣關係的敘述也基本一致,但在選材和敘述方面,《日本書紀》較為簡潔,也更有目的性。將《日本書紀》中一些出現在《古事記》中但又未強調天皇正統,或者與天皇家歷史無直接關聯的神話加以改寫,這是《日本書紀》與《古事記》之間的另一個主要分別。

相比《古事記》以和漢夾雜的文體書寫,《日本書紀》則模仿唐朝官史,採用漢文體來書寫,這當然是因為大和朝廷已與唐朝展開多次文化交流,文字和史書編寫的技巧都在兩書編纂前傳入日本。

影響日本人歷史觀的「記紀神話」

《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成書後,是如何影響日本人看待國家形成史、發展史的呢?

兩書雖然內容有所不同,但都是王朝官史,地位當然等同於現代的官修歷史教科書,因此兩書論及的國家誕生傳說以及之前的神話故事,在民俗學、人類學上被合稱為「記紀神話」。

值得注意的是,兩書在之後的地位發展出現頗大差異。按中國風格編纂而成的《日本書紀》一直被珍而重之,歷代天皇的教育更有一門必修的「書紀講義」。不僅是天皇,各家貴族乃至武士也紛紛積極地學習《日本書紀》,認為這是了解自己家族與天皇家關係的歷史書,可以說是尋找身份認同的行為。

相反,直到江戶時代為止,《古事記》一直沒有獲得朝廷和武士政權的認可,導致抄本很少,流傳普及程度也遠遜於《日本書紀》。

不過到了江戶時代,當時盛行的國學強調本土意識,所以用和漢文體書寫、詳細交代神話與天皇關係的《古事記》,被認定是一本比《日本書紀》更純正、更能體現神國日本和天皇偉大的歷史書。而且,在朱子學的名分論思潮下,《古事記》進一步得到民間學者的重視,成為江戶時代國學諸多學派爭相閱讀、鑽研、解讀、分析的瑰寶。

研究學者中最為有名的,便是受到提倡天皇神聖的近世神道影響,獨力研究和註解《古事記》的江戶時代大儒家本居宣長。他全力解讀《古事記》的成果(雖然當中有不少過度解讀的成分),大大地刺激了江戶中期以後的知識分子。宣長以後的各派國學學者無不受他影響,更使民間對《古事記》的推崇首次超越了《日本書紀》,為日後的「尊王攘夷」思想提供了基礎。

時至今日,在日本全國各大書店裡,有各種各樣的《古事記》解說書,插圖、漫畫等形式,應有盡有。相信很多日本人也不知道《古事記》的「光復」背後,其實有著如此曲折的發展史。

踐祚之儀與即位之禮

平成天皇(現在稱為「上皇」)於2016 年7月28日宣布讓位給皇太子德仁(法制上稱為「退位」),新天皇德仁在2019 年5月舉行了即位典禮。自8 世紀的平安時代初期開始,這個儀式被稱為「踐祚之儀」「即位之禮」,但由於兩者是先後接連執行,因此也合稱為「即位禮」。這是古代日本參考唐朝皇帝的即位儀式和道教信仰,並配合日本美學綜合而成的做法。

「踐祚」在古代寫成「天つ日繼しろしめす」或「天つ日嗣しろしめす」,意思是「繼承王統」(日嗣)之意,後來才改用中國古代用語「踐祚」。顧名思義,踐祚的「踐」是承襲,「祚」是天子之位的意思,加起來就是繼承皇位之意。

前面提到,天皇的即位禮分成踐祚之儀和即位之禮。即位之禮是現任天皇向天下宣布將皇位傳給繼承人(皇太子或皇太孫)的儀式。與此同時,朝廷會派出敕使到伊勢神宮和特定的幾個前任天皇的皇陵(當時稱為「山陵」),告知皇祖皇宗。即使前任天皇(即太上天皇)已經死去,也會按照習俗把他當成活人來進行傳位儀式,將三種神器裡的劍、勾玉移交給新天皇后,前任天皇才能入葬。換言之,前任天皇去世不代表他已經完成使命,也不能立即入土為安。他必須將皇位傳給皇太子,然後再進入葬禮階段。

到了新天皇即位當日,皇族與百官會到京都御所內的主殿(自平成天皇起改在東京皇宮的正殿)參加新天皇的踐祚之儀。負責傳令、主持的宣命使會在眾人和新天皇面前宣讀「即位宣命」,群臣百官向新天皇行群拜舞踏之禮,然後齊呼「萬歲」。等新天皇宣讀登極諭令後,儀式便告完成。

不過明治維新後,《帝國憲法》以及戰後的新憲法規定「天皇終身制」,新天皇必須在前任天皇死後立刻「踐祚」,繼任天皇,以防出現「空位」的情況。因此,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的即位之禮都在踐祚後進行。換言之,踐祚比即位之禮更具重要性。例如,大正天皇在       1912 年7月繼任,但他的「即位之禮」因故推遲到兩年半後的1915 年才正式舉行。

而2019 年平成天皇破例在生前讓位,情況更加特殊。官方安排前任天皇在4月30日讓位,新天皇在5月1日進行踐祚之儀和即位之禮。

極秘大嘗祭,嚴禁外人筆錄和外傳

與踐祚之儀、即位之禮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的,是即位後同年11 月舉行的「大嘗祭」。原本天皇每年11月都會在皇宮內舉行「新嘗祭」,這是天皇各種祭祀中屬於大祭的重要宗教活動(大祭之外,還有小祭等重要性相對較低的祭祀活動)。但是,如果該年有新天皇即位,新嘗祭便會改為大嘗祭,規模、陣仗也會比例年的新嘗祭大很多。而由於大嘗祭只會在新天皇即位當年的11月舉辦,因此在皇室儀禮上會將兩者合稱為「踐祚大嘗祭」。

不過,如果當年新天皇的父母、祖父母逝世,而時間是在夏末秋初或11月之前,大嘗祭便會等到他們的葬禮和喪期(稱為「諒闇」)過後,在第二年的11月進行。

大嘗祭的本體新嘗祭是天皇每年以新收割的穀物祭祀皇祖皇宗與諸天神的儀式。因此,新嘗本義是「新谷之饗」,原本念作Nihi-no-ae,後來普遍使用漢字讀法Shin-joū。而大嘗祭本來是大新嘗祭,跟新嘗祭一樣,大嘗原本念作O-Nihi-no-ahe或O-ni-e,後來普遍使用漢字讀法Dai-joū。

大嘗祭是延續數日的重大祭典,之後還有宴請諸神的大嘗節會。例行新嘗祭時也會進行「鎮魂祭」等活動,各項工作都需要將近一年的準備時間,開支極大。

因此,在皇家式微的中世後期,即室町末至戰國時代的1466年,后土御門天皇舉行了大嘗祭後,大嘗祭便被迫停辦近220年,直到江戶時代的1687 年,東山天皇即位時才得以復辦,一直延續至今。

傳統上,朝廷準備大嘗祭時,會有幾項工作要先行準備。首先在同年的8月下旬,稱為「幣帛使」的敕使,會到伊勢神宮和其他官定神社進行宣告(現在基於政教分離原則,官定神社已被廢止),並在11 月的其中一個舊曆卯日開始祭典,通常是第二或第三個卯日。

另外,為了進行大嘗祭,古代會特意建造臨時會場「大嘗宮」,作為新天皇祭祀的場所。還有,天皇進行祭祀時所著的祭衣,也會在祭典前做好。

一般來說,天皇會在祭祀時奉上當年指定為祭拜所用的新收穀物,即被稱為「天御膳」的新白米飯。而負責提供天御膳的田地則被稱為「齋田」。除了穀物,祭典上還有事先準備好的黑、白兩種酒釀,以及供神明享用的「神饌」。天皇在祭拜皇祖皇宗和諸神後,便會食用這些酒菜穀物,以示與祖宗和諸神相感應,獲得他們的認可和附體。

由於大嘗祭是歷代天皇的專屬典儀,所有相關做法、具體儀式和手續,一律嚴禁外人筆錄和外傳。在古代,也只有極少數的高級貴族,如關白、攝政,才能在事前獲得相關的綱領要義,但核心環節仍然只由天皇本人去執行。天皇本人如何獲得相關知識,如何練習,都屬於極秘事項,外界和學者只能通過古代不完整的文獻去推敲分析。

時至今日,日本皇室堅決不開放大嘗祭,因此,大嘗祭可以說是維持天皇和天皇制神秘主義最重要的一環。

本文摘選自《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胡煒權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新天皇登基大禮大嘗祭,看古代來自中國的水稻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關於大嘗祭祭祀過程,日本宮廷最早的儀書《貞觀儀式》有對大嘗祭的過程記載。大嘗祭祭祀一般安排在11月舉行,如果新任天皇在當年7月之前完成看即位,新天皇的「大嘗祭 」就在即位當年11月舉行 ,本次德仁天皇就是如此。 而如果7月以後才即位禮的,則會安排在來年的11月舉行,而上一任明仁天皇就是即位後第二年舉行的大嘗祭。
  • 《古事記》中的日本國 - 南風窗網
    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眾出海,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留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醫藥技術和瀝紙的方法,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農神」和「醫神」。但是在日本官撰的《古事記》中,卻對徐福家世未予記載,令徐福傳說顯得撲朔迷離。   《古事記》成書於712年,是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文字典籍,也是現存最早的日本文學著作之一。
  • 日本天皇古墓藏著個秘密,可日本人始終遮遮掩掩,至今不敢公開
    從日本歷史上算起,天皇制度有兩千多年了,儘管後人對日本歷史天皇有多重探究,但很少有關日本歷史天皇的信息流出來,主要是日本古代很多文化制度,都是學習中國的。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一種特殊的文明,於是很多效果也爭相效仿,比如中國皇帝駕崩後,都會用大量珍寶陪葬,而日本天皇自然也把這種制度抄襲過去,天皇的古墓中,也有許多珍貴的陪葬品。
  • 中國神話中是女媧造人,日本神話中,人是怎麼來的?
    所以,歷史中有神話,有傳說,並不稀奇。神造人傳說並不是中國特有的,日本也有。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我們大地的母親叫做「女媧」。女媧捏泥為人,這是中國神話中的人類起源。在日本的《古事記》書中記載,所有神話活動發生的地方叫做「高天原」,類似於中國神話中的「不周山」。
  • 天皇制度為何能在日本延續兩千五百多年?又是誰讓天皇走下神壇?
    日本是最古老的君主制國家之一,這種制度至今仍在延續。那麼,天皇制度為何能在日本延續兩千五百多年呢?答案要從很久很久之前說起。據說,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登基於公元前660年。他的諡號是神武天皇,是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後裔。自日本誕生以來,天皇的身上就籠罩著一層神話色彩,日本民眾視其為神靈的化身,認為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 日本天皇不穿龍袍穿鳳袍,最高等級的黃袍形制模仿中國唐宋制度
    明仁天皇近日身穿黃櫨染御袍舉行退位奉告儀式,正式開啟一系列退位儀式。天皇身穿這件黃袍是目前天皇最高等級的服飾,其服飾源於中國唐朝時期襴袍,經過千年演變而來,也是全世界唯一的黃袍,保留了唐宋黃袍的圓領大襟右衽、下擺接橫襴、不開衩等特徵。
  • 日本天皇曆代相傳的三神器,溥儀也不知道,居然來自中國?
    日本天皇曆來相傳的三件神器,草薙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劍、鏡、玉三神器被作為「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的傳國之寶,兩千年來從來沒有對外展示過,也沒有照片,不過,末代皇帝溥儀曾經見到過。溥儀作為偽滿洲的傀儡時曾經到訪日本,見過這三件神器,看完之後頗為失望,「就算是太監從紫禁城中偷出去的零碎,哪一件都比這個值錢,這就是日本的天照大神,日本人的祖宗嗎?」溥儀曾經在文物鑑定上讓王國維自慚形穢,他看三神器的眼光想必有獨到之處,但連他也被日本人「套路」了,因為這三件神器根本就不是日本神話,而是從中國傳來的。
  • 天皇祖先天照大神竟是一顆眼屎變得?日本神話真是世界第一不正經
    說起日本古代神話,就會想起《古事記》(こじき、ふることふみ)一書。這裡不僅寫了各色各樣的神明故事,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日本「八百萬神明」中的最有名的一位——天照大神。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天照大神他是誰?
  • 日本文學的起源與神話——肥宅的日本文學史學習筆記01
    早期日本並沒有文字的時代,這些神話的傳承就需要專門的傳承人,而這樣的人,就被稱為語部(かたりべ)從廣義上來講的語部,即是神話傳承人。而狹義上來講,它其實是大和朝廷的一種官職,受朝廷賜姓(しせい),以儀式上誦讀舊辭傳說為職。
  • 日本天皇墓被挖後,有一個秘密一直不敢公開,其實跟日本祖先有關
    中國的強盛,讓周圍鄰國無一不是心悅誠服的承認中國的強悍,拜服在中國的昌盛之下,這其中,就包括韓國和日本。野史有錄,韓國與日本的先祖都是中國人,但是如今,所謂的大韓民族和大和民族,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忽視這件事情。眾所周知,天皇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現在明仁天皇共125代。
  • 日本的「天皇」是從哪裡來的
    最後統一各路豪族並佔有「盟主之座」的「大王」,就是天皇的祖先。日本天皇何時誕生?長期以來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按照712年問世的《古事記》和720年問世的《日本書紀》的記載,原居住於日向,後率領軍隊進入大和的磐餘彥,就是初代天皇――神武天皇。
  • 日本新天皇舉行神秘儀式「大嘗祭」,耗資27億日元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14日,伴隨日本新天皇即位而舉行的皇室活動「大嘗祭」的核心儀式「大嘗宮之儀」於當日下午開始在皇宮東御苑特設的「大嘗宮」舉行,直至15日凌晨結束。在日本,大嘗祭被視為最重要的宮中祭祀活動,只有當新天皇即位時才舉行。
  • 日本天皇已傳了126代,那第一位天皇究竟是誰?不是神武天皇
    就在近日,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天皇正式宣告退位,關於明仁天皇的一生就不多說了;明仁天皇退位後,他的兒子德仁繼位,是為德仁天皇,成為日本第126代天皇,自此,日本正式進入「令和」時代(日本新年號)。說了那麼多,那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究竟是誰呢?
  • 日本天皇的三大神器是什麼?為何連天皇本人也沒見過其真面目
    就如同中國的傳國玉璽一樣,它們被視為日本的傳國至寶,也是天皇的信物。即便在日本漫長的歷史上,天皇的統治或鼎盛或衰弱,但這三大神器卻始終具有至高無上,神一般的作用,被全體日本人頂禮膜拜。不過,這三大神器的真實面貌卻一直雲遮霧繞,從未公之於世。即便是日本國民,也難窺其廬山真面目,更不用說其它國家的人了。
  • 中國古代的皇帝換了一姓又一姓,而日本天皇為什麼可以一直留存?
    雖然在我們唐朝時,日本開始大化改新,他們「試圖仿照中國唐朝,把日本改變成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並引進了中國的帝國組織體制。但在引進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阻力,便把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做了重大改變。通史指出 ,公元1世紀末,日本天皇帶領邪馬臺氏族徵服其它氏族,建立了一個鬆弛的政治和宗教的霸權,從那時到現在,天皇已有千年歷史。
  • 科普:日本天皇姓什麼你知道嗎?名字都要以「仁」字結尾!
    日本皇室是指日本的天皇及皇族,由於皇室成員是傳說中神的一族,所以沒有人間的姓氏,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受日本的戶籍法律管理,而由專門制定的《皇室典範》來規範他們的日常生活。按日本官方的說法,當今的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萬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雖然據日本兩部著名歷史書籍《古事記》與《日本書紀》記載,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即位,後世還把這一天定為日本「建國紀念日」。但實際上,自綏靖天皇以下的八代天皇似乎都不存在(即「闕史八代」)。實際上,第一個自稱為「天皇」的,是天武天皇。
  • 朱大可《古事記》:神話具有很強的療愈功能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沈傑群)最近,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朱大可的《古事記》神幻小說系列,包括《字造》《神鏡》《麒麟》三部作品。在新書分享會上,朱大可表示,神話、歷史和他的文學經驗,這三種東西看起來不直接相關,但在邏輯上是內在一致的。神話對於他具有很強的治癒效果。
  • 日本天皇三大神器,千年來不敢公示與人,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謂日本三大神器,又被稱之為三聖器,這便是八咫鏡、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玉,此三寶乃日本天皇家族世代相傳之物,傳說擁有此三大神器,便可得到歷代天皇的庇佑,保佑天皇家族子嗣昌隆,國泰民安。還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力量,召喚出神龍。
  • 「日本古代史第一人」上田正昭逝世,曾主張天皇是百濟後裔
    其代表作有《神話的世界》、《日本古代國家成立史的研究》、《日本神話》、《古代傳承史的研究》、《古代日本和朝鮮》、《神道和東亞世界——何為日本文化》、《古代日本的史脈——東亞世界之中》、《東亞中的日本》、《上田正昭著作集》全八冊等。2015年10月出版的《古代日本和東亞的新研究》是上田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書籍。
  • 日本天皇既然沒有什麼權力,那麼他每天究竟做了些什麼事
    (天照大神)那麼,既然沒有作用,為什麼日本還要設立天皇?天皇每天都在幹什麼呢?相傳,日本天皇是日本創世神話中天照大神的後裔。由於是神的子嗣,因此歷任天皇都沒有姓氏。從第一代的神武天皇,到第十四代的仲衰天皇,這14位天皇只在日本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出現過,普遍被認為是虛構的人物,並不能證明他們實際的存在。但另有一種說法稱,日本的第一任神武天皇,其實就是秦朝時期的方士徐福。當時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帶著3000名童男童女前往海上尋找長生不老藥,最後他們到達了日本,並定居在了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