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天皇登基大禮大嘗祭,看古代來自中國的水稻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2020-12-15 越南古與今

日本天皇將在11月14日傍晚到11月15日凌晨在東京皇居東御苑舉行大嘗祭,這是新天皇登基後最重要儀式。為天皇一生只能舉行一次的儀式,是天皇繼承儀式中的最後一個重要儀式。大嘗祭是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的奈良時代,目前已經傳承了1300多年。由原本稻米豐收「吃新節」轉化而來,而日本稻作文化根源可追溯來自中國的水稻農耕的巨大影響。

日本大正四年大嘗祭繪畫

日本天皇登基大禮大嘗祭的含義

大嘗祭又名為踐祚大嘗祭,大嘗是意思是「大的新嘗」,原來屬於大和族部落時期關於稻穀收穫的禮儀,經過歷史發展,神祗令把它明確規定為國家祭祀,體現了對天皇權力的新嘗。

《令集解》卷二(職員令)神衹官條大嘗記載了大嘗祭的含義:

謂嘗新谷以祭神衹也,朝諸神之相嘗祭夕者,供新於至尊也,釋雲,嘗猶試也,言試嘗新谷之始。以祭神衹,神衹令雲,大嘗者。每世一年,國司行事,以外每年,所司行事是。古記雲問大嘗若為,答,為年供奉也。神衹令雲,大嘗毎世一年雲即是也。跡雲,大嘗,謂每世大嘗,亦此司率國司行事耳,朱雲,神衹令仲冬下卯大嘗祭是也。

關於大嘗祭祭祀過程,日本宮廷最早的儀書《貞觀儀式》有對大嘗祭的過程記載。大嘗祭祭祀一般安排在11月舉行,如果新任天皇在當年7月之前完成看即位,新天皇的「大嘗祭 」就在即位當年11月舉行 ,本次德仁天皇就是如此。 而如果7月以後才即位禮的,則會安排在來年的11月舉行,而上一任明仁天皇就是即位後第二年舉行的大嘗祭。

《古事記》曾記載日本大嘗祭的時間:

冬十ー月,依大嘗供奉之料,遣於播磨國司,……(清寧天皇紀二年)

冬十一月,播磨國司……於赤石郡,親辨新嘗供物。…(顯宗天皇即位前紀)

十ー月戊辰,大嘗。神衹伯中臣朝臣大島讀天神壽詞。(持統天皇紀五年<691年>)

2019年東京皇居搭建的大嘗宮

大嘗祭需要專門建設大嘗宮作為大嘗祭的中心祭祀場所,為原木和茅草仿建築的臨時性祭祀殿堂。主要是悠紀殿、主基殿 和迥立殿三幢建築。悠紀殿和主基殿形狀完全相同,並列東西,其內各設有「真床覆表」供天皇與神供寢用。

大嘗祭儀式上日本天皇身著白色祭服,帶同在皇家稻田內生產新米煮成飯進入祭祀主殿悠紀殿,舉行親自獻祭諸神的「悠紀殿供品之儀」,代表尊重日照天神。祭祀儀式天皇向列祖列宗、天神地祗供奉新谷及各種貢品,天皇宣讀祈禱的御告文,祈福國家安寧、五穀豐登,最後親自品嘗與祭祀品同樣的。也是最終慶祝國家和國民平安無事、喜獲豐收的紀念儀式。

1990年明仁天皇的大嘗祭

與即位儀式及登基大典象徵皇位傳承不同,大嘗祭是一項有日本神道教色彩的禮儀,在二戰前是證明天皇為日照天神傳人的重要儀式。二戰之前的天皇在日本屬於人間神,而天皇登基通過大嘗祭獻祭儀式來完成這個成為人間神的過程, 作為獻祭者,天皇與日照天神「神座」相對而坐。天皇通過大嘗祭在神界與人界溝通搭建溝通管道,日照天神的能力通過這個祭祀儀式能夠達到天皇身上 。在大嘗祭儀式中,天皇與日照天神交流一晚上,天皇在大嘗祭主殿中央設置「神座」上睡一晚上, 最終就神格化了天皇,成為所謂的人間之神。完成大嘗祭後,在一旁的大臣鼓「八拍手」慶祝天皇神化,從此日本天皇成為日本人間統治人民的神,而日照天神則會為人間提供庇護,所以新天皇登基大禮大嘗祭儀式在二戰前的日本就是一種君權神授的體現,如果說那位天皇登基即位沒有完成大嘗祭,那就只能屬於半帝。

二戰後,昭和天皇發布人間宣言,日本天皇的神格化被去除,日本天皇宣稱自己是人 , 天皇僅僅是虛位的國家元首,而在日本人眼中天皇更多是一種國家象徵。因此,代表神格化天皇的大嘗祭儀式被定位為具有公共性質的國事活動。

大嘗祭源於每年舉行一次的新嘗祭

大嘗祭全稱可以理解為「大的新嘗」,而新嘗祭每年都需要舉行一次,在二戰前的性質和中國古代帝王在都城社稷壇祭祀后稷一樣。

《日本書紀》有記載皇極天皇紀元年(642年):

十ー月…丁卯,天皇御新嘗。是日,皇子、大臣,各自新嘗。

二戰後天皇神格化後日本還將一年一度舉行的「新嘗祭」更名「勤勞感謝日」,把原本宗教含義改為尊敬勤勞、慶祝生產、國民互謝的含義。

1990年明仁天皇舉行大嘗祭

新嘗祭是源於日本民間慶祝稻米大豐收的節日 「吃新節 」,新嘗祭的最早記載見於公元五世紀末。當時水稻剛從中國傳入,被視為是有靈魂的「稻神",是哺育生命的神,尤其採自東西方的悠紀國和主基國的新穗,是浸透了神靈的初穗。天皇享用初穗做的神饌,代表是日照天神的靈威。這是因為日本神道傳說中初穗是陽光照射的結果,天照大神是初穗生命源,也就等於是日本人生命源,初穗是日照天神神威的體現。

《古事記》曾記載這些神話:

速須佐之男命……離天照大御神之營田之阿,埋其溝,亦其於聞看大嘗之股,屎麻理散。(神代記)

天照大神,以天狹田、長田為御田。時素盞鳴尊……「見天照大神當新嘗時,則陰放屎。(神代記)

日神尊,以天垣田為御田……及至日神當新嘗時,素盞鳴尊,則於新宮御席之下,陰自送糞。(神代紀第七段第二之一書)

時神吾田鹿葦津姬,以ト定田,號日狹名田。以其田稻,甜酒嘗之。又用淳浪田稻,為飯嘗之。

大嘗祭和新嘗祭是從水稻的收穫禮儀發展成為皇室重要儀式的日本傳統農耕禮儀。

日本宮內廳採集大嘗祭所用稻米

源自於中國稻文化的的日本稻作文化

日本人慶祝稻穀豐收的習俗,並非日本自己獨創,而是源自於中國古代稻文化。

日本稻穀耕種的歷史,大約始於繩文時代末期( 中國漢朝時期) ,繩文時代中前期農耕在日本尚未普及,人們通過狩獵採集來獲取食物,其過程驚險無比,又要面臨防腐難題。繩文時代末期中國長江下遊稻米耕種技術,通過「渡來人」傳播到現在的日本九州一代,其後逐漸普及日本四大島嶼各地,稻的傳入,對當時還處於部落落後時代的日本人產生巨大影響。

《後漢書東夷列傳》就記載建武中元二年朝貢的日本倭國適合種植水稻,說明當時水稻已經傳入日本。

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土宜禾稻、麻、蠶桑,知織績為縑布。···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

稻米傳入使得日本形成了以稻米為中心的農耕稻作文化,如正月食餅、立門松 、初鍬節高呼 「烏鴉 」等習俗。而大米也成為日本人的主食,現在代日本和食的沒事如壽司等就是大米食物。

總之,在兩千多年前,來自中國的「渡來人」將中國的水稻農耕技術傳入還是落後部落時代的日本,對日本產生深遠而巨大影響,而這個直接的影響至今在日本皇室的重大禮儀中得到體現。

參考資料:《古事紀》、《日本書紀》、《令集解》

論文:《日本天皇即位儀式 「大嘗祭 」的歷史演變與社會分析》、《稻作文化與大嘗祭》、《天皇登基大禮──大嘗祭》、《天皇即位儀式及其內涵》

相關焦點

  • 日本天皇登基後一定要舉行這個儀式,不然不是名正言順的國君
    日本明仁天皇3月10日正式舉行天皇換位儀式的第一個重大禮儀,這標誌著換位儀式正式拉開序幕,而在換位儀式中最重要的儀式分別是退位、即位、登基和傳統上新天皇即位後的最重要儀式大嘗祭。日本天皇舉行的大嘗祭又名踐祚大嘗祭,是新任天皇完成登基大典後首次舉行的獻祭諸神儀式,被形容為「皇室秘儀中的秘儀」。與即位儀式不同大嘗祭是一項無法律約束、有日本神道教色彩的皇家活動,是以往證明天皇是神的傳人的儀式。祭祀時天皇帶同在皇家稻田內生產新米煮成飯,親自獻祭諸神,代表是尊重神明。日本傳統認為天皇通過這個儀式就是人間之神,這是君權神授的一種體現。
  • 日本大嘗祭的不和諧音:歷史學界為何抵制新天皇即位禮?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14日,為日本新天皇即位而舉行的皇室活動「大嘗祭」的核心儀式——「大嘗宮之儀」在皇宮東御苑特設的「大嘗宮」舉行,直至15日凌晨結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國會議員等500多人出席活動。
  • 日本天皇次子秋筱宮質疑用國費舉辦「大嘗祭」 稱宗教色彩強烈
    據日本共同社11月30日報導,秋筱宮就日本天皇換代的重要儀式「大嘗祭」表示,「用國費舉辦宗教色彩強烈的儀式是否合適」,並透露了一貫主張稱打造「可能的範圍內適當的儀式」才是「該有的樣子」。他批評稱向宮內廳長官山本信一郎等傳遞了意見,但對方「沒有聽取意見,很遺憾」。
  • 天皇、稻米與日本人穿越時間的民族認同(1)
    今上天皇御即位大嘗祭繪卷那時,稻米已成為亞洲廣大地區人類食譜的組成部分,而日本列島上的繩紋人群還不曾與水稻謀面。直到距今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彌生時代,稻米與稻作農業才隨著大陸人群的東遷進入日本。其次,也正是由於稻作農業廣泛而持久的傳播,亞洲各地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稻米崇拜以及形式各異的文化實踐,這種多樣性使日本的稻米在區域文化中並不天然具備獨一無二的特質。
  • 日媒:日本皇太子明年「大嘗祭」費用預計達1.7億元人民幣
    皇太子德仁一家 視覺中國 資料圖日本皇太子將於明年5月1日繼位,隨後將舉行一系列儀式,其中包括定於11月舉行的傳統儀式「大嘗祭」。
  • 日本新天皇舉行神秘儀式「大嘗祭」,耗資27億日元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14日,伴隨日本新天皇即位而舉行的皇室活動「大嘗祭」的核心儀式「大嘗宮之儀」於當日下午開始在皇宮東御苑特設的「大嘗宮」舉行,直至15日凌晨結束。在日本,大嘗祭被視為最重要的宮中祭祀活動,只有當新天皇即位時才舉行。
  • 從日本天皇登基大典,看日本皇室成員傳統服飾的歷史傳承
    日本天皇舉行盛大的登基大典,整個儀式按照日本傳統舉行,日本天皇身穿代表皇權的黃袍,而皇后則身穿十二單,參加儀式的皇室成員都身有日本傳統文化元素的服飾,那麼日本天皇登基大典上日本皇室成員身穿的傳統服飾都有哪些歷史的傳承呢?
  • 大嘗祭與古事記:日本天皇制度的神秘與神話
    古代日本先後出現了兩本影響深遠的神話著作,一本是《古事記》,另一本是《日本書紀》,都敘述了天皇開創和統治日本的故事。 相比《古事記》以和漢夾雜的文體書寫,《日本書紀》則模仿唐朝官史,採用漢文體來書寫,這當然是因為大和朝廷已與唐朝展開多次文化交流,文字和史書編寫的技巧都在兩書編纂前傳入日本。影響日本人歷史觀的「記紀神話」 《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成書後,是如何影響日本人看待國家形成史、發展史的呢?
  • 日本120人擬向東京地方法院起訴即位禮和大嘗祭「違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共同社11月8日對相關人士採訪獲悉,關於2019年舉行的日本新天皇「即位之禮」及皇位繼承重要儀式「大嘗祭」等,日本全國至少有約120人以違背《憲法》規定的政教分離和國民主權原則為由,將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
  • 奇妙飲食文化:大米是食物,為何日本人當作「神聖」之物
    祭祀中的「大米」新嘗祭,是日本的宮中祭祀之一,日語中對於這個祭祀的解釋是:11月23日に、天皇が五穀の新穀を天神地祇(てんじんちぎ)に供え、また、自らもこれを食べ、その年の収穫に感謝する(収穫祭)去年舉辦的祭祀稱為「大嘗祭」,新天皇即位的頭一年會作為即位之禮舉辦。這種祭祀活動的由來,這裡就不多說了,單單說一下大米。天皇在祭祀時,會將大米作為供奉之物,獻給「天照大神」以及祖先,祈求五穀豐登和國泰民安。
  • 日本雅子皇后亮相「大嘗祭」,米色「十二單」配高聳髮髻雍容華貴
    日本德仁天皇自從今年5月1日登基開始,各種各樣的即位大典一直不斷進行著。而在當地時間14日,將要舉行最重要的儀式,那就是「大嘗祭」的儀式,大概意思就是德仁將要親自品嘗今年剛收穫的大米等。據悉,這個儀式舉行完之後,德仁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天皇。
  • 看完歐巴馬見日本天皇,再看川普見日本天皇,差距之大令人詫異
    看完歐巴馬見日本天皇,再看川普見日本天皇,差距之大令人詫異 看完歐巴馬見日本天皇,再看川普見日本天皇,他們真的不一樣!
  • 日本如何冊立太子?冊立禮儀特別隆重繁瑣,源於中國古代宮廷文化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中國的禮儀雖然自古就有,但是很少見於日常生活,而是不厭其煩地記載在書本上,卷帙浩繁,可謂汗牛充棟,令一代又一代的封建君王們頭疼。君王們雖然厭煩各種繁縟的古代禮儀,但在冊立太子上卻都十分的認真,因為冊立的是未來的國家繼承人,是一國的儲君。
  • 日本天皇不穿龍袍穿鳳袍,最高等級的黃袍形制模仿中國唐宋制度
    明仁天皇近日身穿黃櫨染御袍舉行退位奉告儀式,正式開啟一系列退位儀式。天皇身穿這件黃袍是目前天皇最高等級的服飾,其服飾源於中國唐朝時期襴袍,經過千年演變而來,也是全世界唯一的黃袍,保留了唐宋黃袍的圓領大襟右衽、下擺接橫襴、不開衩等特徵。
  • 日本的特色節日大盤點
    日本的特色節日大盤點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日本有著獨特的文化資源。節日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哪些日本特色的節日呢?一起隨小編見識見識~成人節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日本的成人節源於中國古代的成人儀禮,而日本古代的成人儀禮受到過中國「冠禮」的影響,所謂「冠禮」,指男子成年時舉行的一種加冠的禮儀。從加冠這天起,冠者便被社會承認為已經成年。日本仿中國舊禮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按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冠日多選甲子、丙寅吉日,特別以正月為大吉。
  • 還在古代?日本天皇登基,泰國貴妃被廢,君主制危機即將來臨
    10月22日,亞洲發生了兩件大事,首先是我們的南方鄰居泰國曝出了貴妃被罷黜的消息,中午東面的鄰居日本有發生了一件大事,日本德仁天皇舉行了登基大典。同一天的時間接連發生貴妃被廢黜和天皇登基兩件大事,這不由得不讓人產生錯覺,難道是穿越回到了封建時代嗎?
  • 一千多年的日本皇室,古代有8個女天皇,但愛子為何不能繼位?
    其實,2020年的愛子不能成為繼承人,但百年前的女人能成為天皇,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兩個時代的大環境和小環境都不一樣。 在古代日本,女性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 日本和古代中國不一樣,它的母權制時期很發達,也沒有立馬就消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的女性地位頗高,她們可以像男人一樣擁有繼承財產的權力,經濟獨立,婚姻自由。 《魏志. 倭人傳》中就曾記載,在二世紀末,日本九州島上三十個小國家共同推舉了擅長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的卑彌呼做女王。
  • 紅葉時節,日本天皇皇宮對公眾開放,可觀賞紅葉參觀登基儀式現場
    作為日本天皇德仁一些列即位儀式的舉辦地,東京皇居對外界來說頗為神秘,也一直是人們渴望進入的場所。當地時間今天開始,在此前已經開放了德仁即位禮的重要活動「大嘗祭」場地大嘗宮後,宮內廳還向公眾開放了皇宮乾通 。
  • 日本天皇的前世今生:天皇和首相誰大?工資多少?要上班嗎?
    說到日本天皇,大多數中國人的腦海中會出現兩種象徵性的印象:一種是日本「天皇」與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是同一種,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另一種是在日本裕仁天皇統治時期,他對中國、朝鮮發動了戰爭,甚至發動了東南亞乃至美國戰爭、東亞大戰和太平洋戰爭。
  • 中國佛教文化對日本文化有什麼影響?
    日本古代文化取得的進步與發展,多依賴於對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攝取與消化。其中影響最深的是中國式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傳播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與藝術審美的發展。在奈良建立的法隆寺,以東院伽藍和法隆寺一起形成了以飛鳥文化為中心的斑鳩宮,供奉著與聖德太子等身的本尊救世觀音像最負盛名,人們由此寄託對太子篤信的佛教精神的深切緬懷和崇高的敬意。另外,法隆寺大寶藏殿所藏的寶物最值得誇耀,即「法隆寺獻納寶物」,現為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分管。法隆寺有許多與書法相關的資料。